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绑神猴是师宗县大堵杂村在每年农历新年彝族以祈福为目的的意识活动。本文通过对仪式过程进行解构,将仪式过程化解成准备环节、展示环节,祈福环节等,将仪式环节进行直观的呈现。分析其仪式活动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从仪式原初性、内在凝聚力、民间信仰,仪式承传性等四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字:绑神猴 仪式活动 文化内涵
一、仪式的文化生境
(一)自然环境
雄壁镇堵杂居民小组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曲靖市东部雄壁镇政府所在地区354国道1.5公里处,属高寒山区,平均海拔2065米,东与雄壁镇独龙村居委会相邻,南与陆良县召夸镇他官营村委会上赛村毗邻,西与召夸镇果河村相望,北与雄壁镇土山村接壤,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堵杂居民小组,共有278户,1533人,彝汉杂居,其中彝族,176户,916人,占总人口的59.7%,堵杂村始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70余年历史。现居住地,是经过异地搬迁,新农村建设等项目统一规划建设。所使用的语言包扩民族语言,还有汉语。[来源于大堵杂村非遗传习馆2007年资料。]
(二)仪式的渊源
“绑神猴”是当地干彝人的一种节庆祭祀、祈福的民俗活动,具有浓厚民族特色,是一种集娱乐和纪念为一体的文化现象,世代相传至今,从未间断。“绑神猴”是世代相传而沿袭来的传统活动,具体起源时间已经无法溯源。而“绑神猴”的由来有一种传说。
传说是大堵杂村始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70余年历史。据说是当时在大理有兄弟三人,一人留在大理,一人迁居路南,一人来到了现在位于师宗县的堵杂新村。彝族人的祖先迁来定居后,受到外族人的侵犯死伤过多,抵挡不住,剩下的人便退进了密林之中,四处躲藏,追兵随后赶来,彝家人祖先便躲进“过山龙”丛中,但“过山龙”只能遮住身体,脸还露在外面,眼看追兵就到,急忙从身边树上摘下一块树皮挡住脸部,这时猴子从树上跳下向森林深处跑去,追兵以为是人便跟着追去,他们的祖先躲过一劫得以生存下来,后来人们认为是猴子救了他们的祖先,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和猴子,便扯来藤条制作面具,装扮成猴子跳跃玩耍,世代相传至今。
二、绑神猴仪式主要过程
(一)绑神猴的绑制准备
绑神猴活动在11点开始,开始前村里会有广播通知,人们陆陆续续来到传习馆等候反复清点完人数后才将传习所的大门打开,要求每人只能拿一袋过山龙,如果用的过程中不够或者多余及时拆借,人们一拥而上开始搬运将自己过山龙,藤条和面具。整个活动流程并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在整个环节绑制过程中没有办法拆去,整个过程过程十分艰辛。在一整天新年祈福活动结束,相聚一起吃饭,放下一天的疲惫,开心过年。
从整个准备流程开始大约需要一周的时间,在传承人张老师的带领下对植物通草、过山龙,藤条的采集准备,到男女老少的扒通草,饰面具等再到全民参与过年的绑神猴活动,这里体现和凝聚了整个村民对于祖辈传承的尊重与信仰,在面对当今经济技术手段蓬勃发展,遵循古法炮制,每一个细节都选用天然材料,没有因为繁琐的工序而放弃体现出了对于春节这个节日意义深远的价值,为人民祈福,带给人民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生活充满美好愿景和希望。
(二)传习小广场的仪式展示
歌舞活动结束后的新年祈福活动正式开始,神猴们在舞台上激情十足,跺脚拍手,动作虽然简单但是真切的动作展现美好愿望,三个神猴,面具上带有山鸡尾的神猴单独跳出来举行展示,两位彝族老人为其准备了专门的祭祀用品,三个神猴作为代表进行祭祀,在台子上还准备了一碗饭、一块肉、一瓶酒。两两之间通过互相搡闹后,两臂相互搀起,老辈传承人分别拿三只碗斟满酒给神猴,神猴拿着之后开始举行祭祀,祭祀动作时三作揖三跳,三人搀起互相挽着同样频率进行着,蹲三下作揖,双脚跳起跺三下,面朝北三组,在第三组结束后的三跳三人180度转圈面朝南同样动作三组,随之把酒泼出,代表着敬天地,传承人顺手抓起青松毛撒向身后,表示将不好的东西不吉利的东西带走,接下来给三维一人一大盘糖果,糖果抛向台下的观众,台下的观众象征着祈福意义争先的抢起来。舞台上的仪式就告于尾声,接下来就将举行挨家挨户的拜年仪式。
(三)全民参与下的拜年活动
从传习馆出来,大家稍事休息,进行分工从东南西北不同走向进行拜年,三人一组自行分工,全村约400户,家家都需要拜到,除去过年外出,不分汉族还是彝族都要举行仪式,在每三人一组分好后,每组大概40-50户人家,通常要赶着太阳落山前拜完所属的家户,先来到传承人家中最先开始,到家中后,一家户主要点好事先准备好的香烛,将转备好的葱(蒜苗)、饵块、肉等东西作为谢礼,三位神猴拍手跺脚的进入村民家中,主人让三位神猴分别将谢礼拿在手上,分别向前三作揖三跳各三组,传承人念念有词祈求安居乐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满门,六畜兴旺等吉祥韵味。转向背后三作揖三跳,第三组三跳结束后,传承人将青松毛撒向神猴,神猴随着三跳跳出屋里,每户的祭拜仪式后都会放鞭炮去除灾祸,三个神猴还专门准备了编织袋,每家都会给同样吉祥象征的饵块肉和葱,路过各家还会有些水果,糖果、啤酒饮料等其他可供食用的物品,神猴们都装在编织袋里统一带走。现在经过改良,本着不浪费的原则神猴们自行处理所收到的谢礼。每家每户的流程都是大致相同的,要将新年里的每一份祝福带到村里的每一户。
在所有拜年祈福活动结束后,这是一个卸掉装甲的时刻,人们积攒了一天的疲惫,已经没有了刚开始的兴奋,收获了一袋袋的谢礼,这是对神猴的扮演者在身体辛苦上的微不足道的一点回馈。将原有的藤条用刺刀割断,而不是一一将缠绕着解开,这是对于神猴在拜年过程中的带走不好的不吉利的东西,刺刀砍断表示驱邪除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绑神猴的文化内涵
(一)仪式对活动原初性体现
神猴材料的繁琐性,每年大概都在过年前7-15天就要进行上山,采集原料,原料包括过山龙、藤条,通草等。过山龙和藤条用于绑神猴活动中,身体的主体绑制,通草选取其白色内芯作为面具的装饰。而新年祈福活动只在每年大年初一全天内完成,这一天进行神猴的绑制和拜年祈福活动。但是从前期准备到演出。整个仪式流程的准备工作就大概要提前半个月的时间开始,首先要对之前制作的面具加以补充,年前一周时根据参与绑神猴活动的报名人数来准备足量的过山龙草和藤条。过山龙和藤条的需求量上的量化准备,老一辈人在心里多少都有掂量。
在整个仪式活动的过程中,角色的转换也是十分的突出的,参与者的村民在仪式开始前都是属于旁观者,每一户村民走向传习馆作为旁观者对其进行观察,也是祈求新年的祝福,旁观者中有电视台的记者、文化馆工作人员、旅游社职员和周边城市前来参观的其他人员,有很多报道新闻都传播过绑神猴活动,旁观者有些是为了好奇心有些为了研究仪式的过程特点和功能等,在和一位旅行社老板听闻到,他五年前就开始每年都来观看活动,觉的是非常传统的每年准备的大致活动都没有变除了人数多少会发生变化,其他都尊重传统,这也是对于堵杂文化的认同,体现了少数民族质朴的一面,强有力的精神支撑着传习也是支撑着民族文化发展的强有力动力。
(二)仪式对内在凝聚力体现
在绑神猴仪式中,强化族群的内部凝聚力体现在了两个方面。第一,每年农历初一都举行绑神猴仪式的祭祀活动,为仪式的顺利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也同时需要集体参与,从每年举办仪式的规模和数量上来看,仪式的集体参与性强,突出仪式的隆重感 。第二,通过仪式的形式,展现出一种可以被感知到的象征意义,绑神猴装饰后的样子,就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是对神猴的象征,也是对祖先崇拜的象征,仪式也是展示族群文化的媒介,通过仪式的形式得以呈现。
通过集体的参与性,又是每年的新年,族群内部的认同性高,参与性强,有效的集中体现特定的情绪,仪式的活动迅速的感染到周围的人群,仪式的动作都是简单的,象征意义却是美好的,神猴通过自己动作的表达,也是内心对于神猴的崇拜,仪式过程中并没有其他伴奏,通过双脚踏地发出整齐的咚咚声,虽然被过山龙五花大绑,行动上的不便,并不能阻挡内心的力量,每一组的每一个动作都做的坚实有力,束缚住外表却束缚不住年轻人的力量,每一年的辛劳,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得到了释放,完全统一样式的装饰,不仔细分辨,很难分辨出来你我,将本来生活中的模样抛开,全新融入神猴的样子里,也是对于生活压抑的一种宣泄,对身心得到解脱,同时又具有祈福意义,神猴的存在充满喜庆,对整个族群而言具有吉祥的象征,整个传承活动增强族群内部凝聚力,从参与的不同角度都围绕这个仪式活动,整个仪式活动具有维系整个族群认同的重要纽带作用。
(三)仪式对民间信仰的体现
传统中的绑神猴仪式是作为一种宗教祭祀仪式而举行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和情感需要,通过祭祀祈求神灵保佑从而获得丰产、财富和功名。在信仰文化中主要是靠口耳相传,另外在加上师宗彝族地处山区,生产力较低,经济贫困落后,对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无法解释和规避时,宗教祭祀仪式可以帮助师宗彝族民众象征性的去适应和解释一些无法解释的问题,尤其是对彝族民众的心理起着调节的作用。可以说它是一种给与彝族人们信心的仪式。所以每到春春节时都要举办绑神猴仪式,“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重要危机都包含着强烈的感情波动、精神冲突和可能的崩渍。人们要想得到好的结果,就必须与忧患和凶兆作斗争。”[李双剑, 周润年.藏族禁忌试析[ J]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8(2).]“彝族信仰崇拜包括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等,这些都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的彝族人们提供了心理调节,使他们相信只要他们虔诚的祭祀神灵和祖先就能够避免一切灾难和危机,慰藉他们的心灵,从而使他们能够去应对和适应困难。
绑神猴作为彝族新年祈福活动,村民的集体参与下使得仪式流程得以丰富,内在凝聚力促成了村落对于民间信仰的集中体现,根据传承人所述,在之前日子里,只有一年没有举办绑神猴仪式,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之后村里的林里就起了大火,这次大火所形成的原因村里人都归因于新年没有举办绑神猴活动,仪式同时就具有了巫术色彩,将猴子作为崇拜对象的并不多,猴子是古怪精灵的象征,没有巨型猛兽的威武霸气,但是也是古老的物种之一,既有从进化论角度原始祖先崇拜的信仰,又有神话传说中猴子对于祖先的搭救。“在科学上不发达的年代,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就是对世界秩序的一种解释”,村民们相信生命的无常由鬼神来主宰,用鬼神作祟来解释人的生老病死,将人打扮成猴子的模样,人的体积要比猴子看起来魁梧的多,借用神猴的超自然力量就同样可以赶走让人恐怖的灾难与不幸,获得新年的平安与幸福,绑神猴仪式借助非人为的力量来驱除灾异,达到新年美好愿望。
(四)仪式对承传性的体现
传承人作为绑神猴民俗活动的活态物质载体,也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时代技术发展、传承方式多样化形态的裂变中,如何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是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始终要坚持的。整个绑神猴民俗活动在手工艺制作上,以及身体材料的装饰上都遵循祖辈流传下来的特征,每一个环节都讲究用传统的方法炮制,在面具的制作,从砍伐树木到最后的成型,讲求按照祖辈传承下来的方法,是一种对祖先传承的文化认同。对传承人来说具有承传性,传承人说起当自己小的时候,爷爷就带着自己上山砍树制作面具,认识过山龙和通草,这样的知识传承是没有专门的书面记载以供查看,只能是依靠以人的形式活态传承,这也就成为了文化生态的核心体现。整个民俗活动必不可少的是集体性,在每年过年时,人们的参与性也是对传承文化起到很好的保护性,民俗不是一个人的活动,传承人承担起文化核心的作用,具体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的是每一个参与者,在每一次活动中,发挥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作用,更好的认识到传统文化给当地人民带来的精神支柱和心里寄托,对文化的认同也对于祖先的认同。
在当下时代传播高速发展的时代,走向公众视野是重中之重,将自身传承的文化走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民族文化,对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也有着重要作用,在堵杂村每年过年的时候都会有县、市里面的电视台来做宣传报道对民俗文化进行了传播。在新村搬迁后,还专门建立了堵杂文化陈列室,一方面方便统一管理,另一方面也是对文化进行很好的展示。传承人说宣传文化是好的,可以放在文化馆里,师宗县文化馆就有很多制作藏品,这是对文化的很好的保护和传播。让参观的人都可以了解到属于这份热土中的文化。将只在村落里过年呈现的局限空间,走向文化馆进入大众视野,对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很好的发扬。
结语
通过堵杂村“绑神猴”仪式进行田野调查,深刻表达了彝族民族文化内涵,在民族文化多样化中展现着不一样的部分,民俗仪式对于本民族而言可能就是简单的仪式互动,对于整个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上也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论文作者:李景云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6/6
标签:仪式论文; 彝族论文; 文化论文; 藤条论文; 祭祀论文; 祖先论文; 通草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5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