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国地理《长江》教学点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思维能力论文,点滴论文,课堂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在主体意识的思维下才能得以实现。可以说:“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成功的教师往往能利用一些事物,抓住学生注意力,开动学生思维,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得益于对知识的驾驭和教学生活的体验。本文就中国地理《长江》一节教学,谈谈促进学生思维的粗浅看法。
一、贴近生活,激活思维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梅耶认为,学习活动始于学习者的注意力,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导入在组织引导、激情引趣、建立联系、展开目标、启迪思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导入新课关键是怎样激活思维,其中有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即贴近生活,由学生熟知的事物中引出主题。本课用《长江之歌》导入,那气势磅礴的旋律和激情饱满的歌词使学生产生了共鸣,引发了了解长江的欲望。
二、层次质凝,引导思维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道出了设疑置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情境,激活课堂气氛,并适时提出科学而合理的问题,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进而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能“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本课继导入后连续发问:长江发源于哪里?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流经哪些主要地形区?注入哪个海洋?有哪些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怎样?各河段有什么别称?让学生带着问题看长江流域水系图,感知长江无论是流程、流量,还是流域面积都是中国之最,从而形成中国第一大河观念。在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第一大河给人类提供了巨大的水能、防洪和灌溉功效、黄金水道等。那么,如此贡献之大的河流,我们是怎样开发和利用的呢?在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着什么问题?应如何解决?
逻辑思维讲究把知识、观点、方法串连起来,形成一条暗线,使教学内容构成有机的统一,在此基础上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本课通过对长江的连续性发问,将教材中各知识要点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分析、综合、创造性思维,从总体上把握规律东西,最终形成正确的方法论,这就是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实践证明,疑点、矛盾、问题是思维上“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吸取营养,争取最大空间的发展。
三、难点稀释,多问思维
知识中的难点,必须先“稀释”,建立思维台阶,从而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被誉为黄金水道的长江优势在哪里呢?可以给出三个方面的提示:1.水运和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其优越性是什么?2.长江流域和腹地的广阔性是任何一条河流都无法比拟的,它的货运量为长江航运的发展提供了动力。3.长江航运与全国路网的联系,便于货物的集散。这样使学生有方向性地思维,不至无从下手。通过这样分析,教会学生在学习中,同其他事物建立横向联系,最后形成整体认识。
四、鼓励创新,扩散思维
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多种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正向、逆向、纵向、横向等多角度、多层面观察和思考问题,并进一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如讲长江航运价值与密西西比、莱茵河相比,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从各河的径流量、运输量、河运设施及河流两岸的经济发展情况、社会体制等方面,积极思维,大胆讨论,力求创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另外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持不同观点,讲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学生的提问不求全责备,多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迸发出新奇的思维火花。
五、利用图形,开发思维
地理图形的运用在地理课堂上非常广泛,如何运用直观的图形引发思考很重要。如观察长江流域水系图,南北支流对称分布,会不会使干流疏浚不畅,引发洪涝灾害呢?长江干流剖面图对揭示长江富水能及水能富集地段的利用以及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模型图,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示意图对长江综合开发利用的思考等。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各种图形,力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六、方法灵活,思维适度
简单的直观的问题,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难度大的问题学生又考虑不全,所以方法要灵活多样。提问、讨论、学生之间互问、组织竞赛、摹拟表演等,使用尽可能多的教学方法,力求适应更多的学生。而且问题的提出要讲究质量,启发和点拨要循序渐进,要在“散”中巧妙“布疑”,“形散而神不散”。
七、关注热点,情理感悟
地理课堂教学要注意和生活中的大事、热点相结合,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和社会同思维,共命运。因此,作为教师应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意识,平时多听广播、多看电视、多读报纸,善于及时捕捉国内外重大时政信息和社会热点问题,并注意将时政教学寓于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自觉观察生活、关注现实,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如讲长江洪涝的原因时,不仅要讲清长江洪水的主要来源,还要补充资料,说明上中游水土流失,中下游天然湖泊面积缩小的状况,使得长江痛心疾首地呼唤:“黄河、黄河,我也是黄河”。每年夏季,洪水一浪高于一浪,仿佛1998年的险情再现,面对如此现状,同学们纷纷提出综合治理长江刻不容缓。用情理感悟,使他们亲自参与到长江的综合治理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