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学习与学科教育——日本关于综合学习的不同倾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学科论文,倾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自90年代中期开始的新一轮教育改革,将培养“生存力”以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作为今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根据基本方向而进行的课程改革把严格精选教育内容和开展横向的、综合性的学习作为培养“生存力”的两大主要措施。
综合学习曾经在战后初期盛行,50年代中期因被认为导致了“学习下降”而受到批判。但是,80年代后期面对新的社会课题以及青少年中出现的令人担忧的状况,日本把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思考、自主学习、并通过协作解决问题的“生存力”作为学力的新内涵,并认识到课程必须打破划一、僵硬的结构,使学校能够根据社会现实的课题和学生的需求来灵活编制,能够有利于开展体验性的、解决问题式的学习活动。
对于从培养新学力的要求引导出来的综合学习的必要性,日本教育界已经取得了认同,但是如何开展综合学习,综合学习在课程中置于怎样的位置,却有着以下三种不同的倾向。
一、打破学科结构,重组学科
80年代末,文部省就已指定若干所中小学进行课程改革的实验。这些学校从“自主学习”、“丰富生活体验”、“增进国际理解”、“共同生存”等角度出发,打破现有的学科结构,新设置了一些综合性的学科,具体有以下一些实验:
1.符号科——综合小学1、2年级的国语和算术。通过与语言生活和数量生活有关的活动和体验,愉快地学习言语和数等各种符号的操作,培养能运用符号有条理的进行思维的能力。
2.环境科/地球科——一种是从小学1年级至6年级以理科为核心的重组;另一种是在3、4年级替代社会科并与理科的一部分内容结合,在5、6年级综合社会科、家政科和理科的一部分内容形成该学科,继续保存理科和社会科。
3.人间科——社会科与家政科的综合。培养与外国人、残疾人、社区内的人进行交流和交往的积极态度和能力、对人类生活的理解力、作为人应该具有的生活能力。
4.表现科——不但是音乐科和美术手工科的综合,还包括讨论、文章表达、舞蹈、演剧等。
5.运动游戏科——代替体育,使体育成为“愉快的运动”。
6.生活体验科——重视生活体验,包括国际文化、工业技术、福利活动、信息使用等新内容。
从各实验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到,重组综合性学科有两种形式:第一,合并或废除部分学科,设置一至若干新的综合性学科;第二,保存原有学科,通过压缩原有学科的内容和时间设置新的综合学科。这些新学科的大胆实验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面貌,给僵硬的课程结构注入了一股活力。但是,正如下文将要提到的,新学科虽然部分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为(1 )一门学科总是要有一定的内在知识逻辑,形成新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并非容易之事,而如果这种内在逻辑被固定化,新学科不能适宜地与其它学科建立联系,又可能导致学科结构新的僵化。(2)没有相应的学科教育学的支持。 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学科教育专家往往从本学科的生存利益出发,抵制现有学科的解体。(3)大量新学科出现后,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 难以对课程和学力进行恰当的评价。因此,新学科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经历长时期的实践考验。目前符号科已经宣布失败。
二、课程标准中的“综合学习时间”
于98年11月和99年3月分别发布的小学和初中课程标准、 高中课程标准规定自小学3年级以上(小学1、2 年级已开设了综合性的生活科)设置“综合学习时间”,平均每周2小时以上。这样, 日本小学的课程就由学科、道德、综合学习时间、特别活动四部分构成,初中由学科、道德、选修学科、特别活动、综合学习时间五部分构成。根据第15期中央教育审议会的报告,特设“综合学习时间”是基于以下两点需要:
1.以学生被动接受和记忆书本知识为特征的教育必须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为特征的教育。
2.为解决现代社会的课题,迫切需要进行国际理解教育、信息教育、环境教育和人权福利教育等等,这些教育必须跨越学科界线综合地进行。
从以上需要出发来看待课程和教学的话,那么课程的意义(作用)就不只是反映人类的文化遗产,还必须反映现实社会未解决的课题;不仅向学生传递文化遗产,还必须使学生在解决现实课题的过程中参与知识的创新。教学活动不只是课堂上的理论讲解和实验室的操作,还必须到真实的世界中去进行各种体验和解决现实问题。因此,课程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实际生活中的需要。
为了适应这种课程变革的需要,同时确保“基础、基本内容”的系统教学,文部省采取的措施是不打破既有的学科结构,而是通过精简学科内容,将挤出来的时间用于是增设“综合学习时间”。也就是说,既有的学科仍然承担传递文化遗产的职能,进行系统化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而由“综合学习时间”来担负上述新的职能。这个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程的灵活性,缩小了划一性、规范性的范围。
根据课程审议会的报告,“综合学习时间”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国家课程标准不规定“综合学习时间”的具体内容,只规定总目标和必设课时以及组织教学活动的原则。教学内容和方法甚至“综合学习时间”在具体课程中的名称都由学校自行决定。综合学习时间虽然规定平均每周最少2课时, 但学校可以根据情况灵活使用这个时间,如可以在某一段时期内集中、连续实施。
(2)学习目标:培养自己发现课题、自己学习、 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掌握信息的收集、调查、归纳以及发表和讨论等等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培养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态度。使各门学科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等等相互联系和深化,得到综合性的运用。
(3)教学活动的组织原则:根据国际理解、信息、环境、福利、 健康等横向性的、综合性的课题、学生感兴趣的课题、社区和学校的实际课题来设计教学活动。注重自然体验、志愿服务等社会体验、观察和实验、参观和调查、发表和讨论、生产制作等等体验性教学和问题解决式教学。采用小组教学和混合年龄组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态。
(4)评价方法:与其它学科根据考试作数值评价的方法不同, 主要根据儿童在活动和学习过程、报告和作品、发表和讨论中的表现状况和成果,对其优点、学习态度和进步状况作适当的评价。
那么,课程标准中“综合学习时间”对于整个课程的改革有什么意义?对学科教育有什么影响呢?
第一,首先从课程标准的规定中可以看到,为开展综合学习,学科教育的课时和内容被削减。学科教育中一直讨论的“基本、基础”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终于有了明确的回答。不过,教育界对官方规定的“基本、基础”内容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个讨论还将继续下去。
第二,课程审议报告指出,通过“综合学习时间”的教学活动,各门学科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等等可以相互联系和深化,得到综合性的运用。可以看出,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各科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由于“综合学习时间”的设置而得到保障。
第三,“综合学习时间”的设置避免了学科重组可能带来的混乱。虽然根据综合化的要求,学科的僵硬结构应该打破,学科结构应该富于弹性。有关学科的合并和重组自80年代末有过不少实验,但是,如上述学科的合并和重组并非容易之事,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混乱,最终使学生不能牢固掌握“基础、基本”。通过“综合学习时间”的设置,使学校课程比过去增加了更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又不致引起教育部门无法控制的混乱局面的产生。
可以说国家课程标准中的“综合学习时间”只是保障综合学习得以实施的一项措施,是实施综合学习的最低标准,它不是课程综合化的唯一途径。综合学习与学科教育绝不是分离的,但课程标准不可能规定学科教育的具体综合方法和综合形式。综合学习要取得实效,有赖于教师的创造力的发挥。新课程标准为教师的创新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和机会。
三、学科教育中的综合学习
日本一些学科教育专家对课程中增设“综合学习时间”和重建新学科提出了异议。认为,综合学习并不是在现有学科范围之外进行的;学科教育存在的知识割裂、脱离现实等等问题不是通过增设“综合学习时间”而能解决或回避的;学科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支柱,综合学习如果无视学科逻辑,那么学校教育的结构将会崩溃;目前课程中已有“特别活动”时间,对此的实际运用状况没有充分的反省和改进而增加“综合学习时间”,其效果是值得怀疑的;综合学习得以实质性的展开,必须充分理解综合学习的本质,并重新研究各门学科的教育目的和内容。虽然,学科教育专家的主张多少带有“学科利己主义”的色彩,但是他们从综合学习的视角提出的改革学科教育的主张仍是不可忽视的。下面以国语教育和美术教育为例说明综合学习和学科教育改革的关系。
(一)国语教育与综合学习。研究国语教育的田近洵一先生从反省国语教育的学力目标和内容出发论述了学科教育与综合学习的关系。
1.学科教育的重心应从文化传递转向自主学习。首先,他认为至今为止学校中的学科是根据科学、艺术等文化内容确定的。学科教育的内容以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文化内容为重点,为此,一定量的汉字和语法知识作为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就是国语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语法不是首要的,在学习语法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学习能力——在多个语言事实中发现共同点和矛盾点,从中找出某种规律性,并用于其它事例进行验证——才是最重要的学力。这种学习能力是一种主体形成能力,也是一种文化形成能力。国语教育应该将培养这种自主学习能力(主体形成能力)的内容作为重点。培养这种能力是掌握语法知识以及语法使用技能的保障。
2.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是以下两方面的能力:信息的接受和活用能力、对话和讨论的能力。前者表现为发现问题、收集和整理信息、确立并验证假设、形成认识、解决问题、最后重构并发布新信息的能力。后者是建立人际关系和表现自我的能力、通过理解和批判他人从而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的重要性在于它们都是以语言为媒介。国语科必须从这两个角度来确定学力目标。
3.自主学习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自主学习活动是具有综合性质的活动。自主学习能力是表现为对事物的关心和问题意识、有逻辑的思考力、多角度的探究能力和反省能力等等多方面的、多角度的、综合性的能力。比如,学习“阅读”,学习者为了建立(形成)自己的“阅读”方式,就必须自己把握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进一步改进自己的理解方式。这个活动不是用分析主义方法来讲授阅读的技能并使学生熟练掌握该技能,而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综合学习。也就是说,接受作为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的文化内容基本上是用分析主义的方法进行的,而学习者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无论从学力论还是从学习方法论看都是综合主义的。
自主学习能力当然是通过发现问题,并发挥所有已习得的能力来解决问题这样一种自主学习活动来养成的。它包含信息接受和活用的活动(即问题探究行为),以及对话和商议活动(即人际交往行为)。也就是说,自主学习活动是从多种角度通过查阅文献或实地调查或采访,并超越某种特定能力的习得、超越某种形式、某种观点、某个学科框架而自觉地、综合性地展开的。
4.综合学习从国语科的角度说,就是培养语言方面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它包含对话和商议活动(建立人际关系行为)以及一系列接受和活用信息的学习活动。
田近先生最后总结道:无论是国语教育还是其他学科教育,从培养自主学能力的角度说,都具有综合学习的性质。因此,综合学习不能被置于现有学科范围之外来考虑,必须纳入学科结构中来。
(二)美术教育与综合学习。研究美术教育的上田博之先生和大桥功先生以美术教育为例对形式主义的综合学习进行了批判,构想了美术教育中以培养美感和创造性表现力为重点的综合学习活动。
1.他们认为,当今的综合学习不能仅仅停留于合科化或跨学科课程,以此来回避学科教育的问题,而应该对建立在各学术领域研究成果之基础上的要素分割式的学科教育进行反省,明确各学科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如果不对学科教育进行改革,而只顾进行某种综合,也就是说当教师的意识还未发生变革就引进这种综合学习,那将不可能期待任何成果。因此,他们对综合学习进行了“更精细一点”的研究。
2.类似于“环境”的课题,由于被认为是在一门学科内无法进行学习的综合课题,一般都是通过诸如理科、社会科、家政科等不同学科的协作方式来完成。这种跨学科教学的事例在现阶段的制度中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也产生了各种问题。比如各学科有关环境内容的处理方式是很不相同的,综合学习计划必须考虑课时的限制和各学科自身的教学目标。而各学科要在时间上和内容上协调地完成这个综合学习并非一件易事。
但是,在单一学科的教学中,也可以设计以环境为主题的综合学习单元。比如在美术科设计海报的教学单元中,将“环境”作为设计主题。有些学生就会回忆起理科中学过的酸雨问题,以此为题材表现“不爱护环境就会发生灾难”的思想;有些学生会从社会科中学过的热带雨林采伐问题出发进行表现;有的学生可能表现家庭旅行中见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生都运用各自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并同时通过感性的方法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这种艺术表现活动本身就具有综合学习的意义。
3.“环境”、“信息”、“国际”、“福利”等跨学科的课题在目前的综合学习活动中一般都是分别作为学习的轴心来展开学习的。但是两位研究者提出了对这些课题再作综合的方法——一体化学习。比如,琵琶湖附近的学生分别从历史、水质等角度对琵琶湖进行调查。这本是作为环境教育而展开的活动。但是,为归纳总结调查结果而要使用计算机,为了公开发表调查报告而要制作主页,这便进入了信息教育。然后,看到该主页的外国学生发来了电子邮件,从而开始了与外国学生的交流,这又进入了国际理解教育。即环境、信息、国际教育的一体化可以在这种的系列学习中实现。从一个轴心出发的学习可以带入其他轴心的学习。
同时,他们又提出,使轴心一体化的综合学习还需要一种核心的东西,这种“核心”不同于作为学习内容的“轴心”。比如英特网就是。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核心”实际上是指学习的方法或手段。英特网的使用不只是与信息教育相关联的,它是综合各种学习的“核心”。此外,自我表现活动和艺术鉴赏活动也可以是综合的“核心”。
4.为在综合学习中有效使用英特网,在美术科中学习设计和培养表现力是一个前提。为此,艺术教育必须从网络多媒体化的角度对目标和内容进行重新研究, 必须思考什么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审美能力(sense)和表现能力。因为在多媒体网络中,过去从不考虑如何构图和配色的美术外行,也突然要思考眼前的视觉图案的设计问题。即便是进行字体选择、页面的设置或配色,也涉及到他的审美能力。在计算机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计算机的技术操作变得日益简便,而表现内容和方法日益取决于人的主体性。在绘画软件推陈出新的今天,用电脑绘画不再是一件难事,比学习操作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看你画什么,是否能够创造性地、巧妙地使用多媒体进行表现。从美术教育的角度说,由于新出现的简便的表现方法越来越不要求熟练技巧和特殊才能,因此审美能力和表现内容比表现技术应更受到重视。从这个角度说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涵养不仅是对艺术家的要求,而且是大多数人的普遍而急迫的要求。
5.艺术教育是培养“美的心灵”,形成“真”、“善”、“美”中关于“美”的普遍价值的教育,它必然与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等现代课题紧密相连。而且在教育实践中,美术学科教师一向都在学校各种综合性活动中起领导作用。如果将综合学习从美术科教育中抽出来,那么,美术科的教育目的就有可能变得狭隘。
最后,两位学者认为,关于综合学习的构想表面看来很先进,打破了教育的现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但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它具有能取代学科教育系统学习的优势。如果教师自身没有问题意识,“综合学习时间”可能流于形式。
以上介绍和分析了日本关于综合学习的不同观点,也许对我国正在掀起的综合课程热带来一点启示。如何处理综合学习与学科教育的关系是课程综合化中一个不可回避难题。它涉及的问题是长期困扰教育界的问题,即课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处理文化内容(学问的体系)和现实课题的关系?如何处理文化接受和文化创造的关系。采取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并存方式也许是一种两全的安易措施,但两种课程如果分离可能使综合课程走向形式,可能导致学力的实质下降;而追求两者的融合又需要教师间的高度协作和高水平的教学设计以及其他条件的保障。从中国现有教师的能力看,还不可能有这种长期协作的可能。因此,如同日本学科教育专家说言,在设置综合课程之前,首先反省现存学科教育的目的和内容,认识各学科进行综合教学的可能性和局限性,根据综合学习的需要,改进学科教育及其师范教育,使各学科适时地、适宜地根据需要取得有机的联系。
正如日本学科教育专家市川博所说的,学科的结构是暂定的、假定的,学科的界限是一种曲线和虚线,各学科的分与合必须根据实际的学习需要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