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论文_韩玲玲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论文_韩玲玲

(通辽市新世纪学校 028000)

摘要:前言,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改善我们的思维品质,提升我们的创造能力;阅读可以开启我们的心灵之窗,塑造我们的灵魂,引导我们积极向上,涵养我们的精神;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使我们更富于人性,更懂得求真、为善和审美;阅读可以改变人的心境,增加人的生活情趣,使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激发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及阅历有限,所以他们了解新知识的主要方式是阅读,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眼界的有效方法,更是提高小学生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关键措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大阅读能力的培养力度,以便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语文阅读方法与技巧,最终大幅优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敏锐的直觉,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所学文章中的突破点、爆炸点,并点燃导火索,惊起学生心中的波澜,深深地吸引学生。何为突破点、爆炸点呢?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存在疑惑或者好奇之处。问题一旦解决,又能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循序渐进——激趣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始动力,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不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读中感悟就会流于形式。因此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我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与学生一起探索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脉络,初步知道课文的大概内容。因此学生在借助拼音初步读通课文后,我就让学生当上“小编辑”,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的内容来个剪辑梳理,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都读懂了些什么。

例如教学《灰雀》一课,在初读课文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领悟。1、默读:画出你能读懂的句子。2、讨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联想: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初步理解往往都是点滴零散的,有的学生说:我知道灰雀很可爱;有的说:我知道灰雀不见了,是小男孩把它抓走了;还有的说:我知道列宁很喜欢灰雀、、、、、、这时教师再适时加以点拨:1、“课文里的列宁和小男孩互不相识,是什么把他们联系到一起来了?”(灰雀) 2、“灰雀怎么把列宁和小男孩引到一起来了呢?”(列宁发现灰雀不见了,询问小男孩;小男孩见列宁非常喜爱灰雀,就把抓到的灰雀放了。)这样引导学生把点滴感悟串联起来,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意,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提升,阅读的兴趣得到充分发挥。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进行阅读时,应在一种和谐、主动的氛围内进行。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应当及时做好标记,坚持阅读。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以后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它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提升的,需要长期的坚持。教师应该及时的引导和督促,双管齐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生有着模仿的共性。他们往往对课文中出现的文章类型或老师介绍过的文章表现出异常的热情,并且就老师曾经指导过的阅读方式实施于相似文章,会显得轻车熟路。为此,适当关注文体类型,以配合课内教学也显得非常重要。一本好书,会带领学生遨游瑰丽多姿的知识海洋;一本好书,会引导学生探索古今中外的无数奥秘;一本好书,会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美丑。给学生图书、给学生时间、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与好书交上朋友。

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也是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部分。在小学阶段,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训练:首先要革除唇读、喉诵和心诵等不良习惯。其次要精读、略读、快读相结合。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技巧分别反映了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是现代阅读必须谙熟兼备的综合技巧。阅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和速度,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效率

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课前的预习和指导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纳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 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2.课后的复习和课外阅读。

课后的回读是对文章中心的进一步理解。通过课前、课间、课后三步反复阅读,才能真正对文章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了解自己对文章的掌握情况,知道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和易疏漏的地方,达到引以为戒。那么在下次的学习中 就回得心应手,正确寻找出学习一篇文章的捷径。其次是课外阅读,实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也同时是对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检验,是达到“不教”或“放”的一中检测。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扩大阅读量,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世界,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阅读就能了解前人的智慧,充实自己的大脑,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且我们要对名篇名著做到书读百遍,反复体会其中的精华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迅速的充实、发展自己。

总之,阅读能力是一种特殊综合性的学习能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智力运用活动,是一项艰巨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法指导要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步进行,还要重视学习品格的养成,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探索学法指导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获取阅读知识能力的本领。

论文作者:韩玲玲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论文_韩玲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