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新进展_文艺理论论文

2009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新进展_文艺理论论文

2009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新进展论文,文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是值得特别书写的。这一年,新中国迎来了她的第一个甲子华诞。作为新中国成长历程一部分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总结自身60年峥嵘岁月,寻找面对纷繁复杂现实的言说方式,进而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道路,成为学者们最为关注的话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在这一年有了许多新的进展。

一、“总结”研究中的新亮点

关于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分期问题,本年度学者们在对60年的总结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张炯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分成建国前、1949-1978年、1978-2009年这样三个时期,并认为这三个阶段内部是一脉相承的,每一阶段又都有其独特的贡献。①与张炯看法相近,冯宪光认为,我们无法割断历史,不能简单地把60年的文艺理论研究分成前30年和后30年,看不到他们的内在联系,从而褒后贬前。②以上分期,强调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进程的完整性,在认识上有了新的突破。

关于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60年取得成就的原因,董学文认为,60年成绩的取得,除学者们的努力外,一些学术团体和专门的刊物和丛书,对团结学术力量以及传播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也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③这种分析显示出学术研究的宽广视野。冯宪光认为,60年中,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有一个从单向度的借鉴苏联文艺理论转移到全方面地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并把重点放在了长期被忽视的欧美国家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上这样一个特点。④这一总结是符合实际的。

随着60年的总结思潮,2009年,理论界除继续对瞿秋白、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文艺思想进行研究外,对其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文艺思想的总结与研究也成为这一年的重要收获。刘文斌、权晶认为,陆梅林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面临严重挑战的情势下,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体系、精神实质、批评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科学的结论,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做出了突出贡献。③另外,《严昭柱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述论》⑥,《陈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杰出探索者》⑦、《吕德申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从他的学术性格和风范谈起》⑧、《陆梅林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贡献》⑨等文都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家个体研究方面做出了新的贡献。童庆炳通过大量的事实和实例证明,周扬在晚期为现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建设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做出了独特的贡献。⑩张传能认为,胡风提出的“人民群众身上普遍存在精神创伤”这一命题在当代中国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1)这些研究大大扩展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术视角,对总结与认识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理论的丰富性极有意义。

二、经典理论在深化中拓展

关于经典问题研究,2009年最值得一提的还有学者们关于“实践生存论美学”所展开的学术争论。2009年,董学文发表了《“实践存在论”美学何以可能》(12)、《“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缺陷在哪?》(13),《“实践存在论”美学、文艺学本体观辨析》(15)等多篇文章就朱立元所提出的“实践生存论美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所讲的“实践”不能理解为包容一切的活动和行为,而海德格尔那里的“存在”也并不指“现实的人”的“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海德格尔存在论在理论内涵和具体指向上根本不同,“实践生存论美学”的说法存在问题。马驰、李志宏、马龙潜等也著文对“实践生存论美学”提出了商榷意见。

为反驳来自学术界对于“实践生存论美学”的批评,朱立元在《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与董学文、陈诚先生商榷之一》(15)、《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存在论维度——与董学文、陈诚先生商榷之二》(16)等文章中认为,马克思从来没有将实践的含义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物质生产劳动,而是认为实践还包含了政治、伦理、宗教等人的现实活动以及艺术、审美和科学研究等精神生产劳动。另外,马克思的实践观中不但确实包含着存在论维度和内涵,而且与其实践观紧密结合的存在论思想还为现代存在论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因此,“实践存在论”美学正是以马克思唯物史观固有的存在论思想及其与实践观的结合为理论基础的。目前,这场讨论仍在继续。

在经典研究方面,孙文宪对新时期以后所形成的“强调文学的审美性和自律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话语的基本内涵”这一现象进行了质疑,认为“人的解放”才是马克思阐释文学审美问题的基础,这也解释了马克思的美学研究为什么总是和政治经济学研究、历史研究纠缠在一起的原因。(17)时晓丽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开放性、批判性和实践性这些独特的精神品格是我们建设当代文艺和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精神资源。(18)汪正龙认为,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有三重内涵:物质生产制约下的精神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的生产以及自由的精神生产。(19)这一看法,拓展了以往对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的认识。

三、“西马”研究的推进与延伸

作为他山之石,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仅是推进本土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建设的重要参照,而且已经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内容的重要部分,得到了理论界越来越多的重视。2009年,“西马”理论研究也有了新的拓展。

马驰对后现代思想家对马克思的种种“解构式”阅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这种“支离破碎”的解读中,马克思的文本重新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20)何志钧细致分析了葛兰西、布莱希特、本雅明、伊格尔顿、威廉斯、阿尔都塞等人的艺术生产思想,指出他们在远承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同时,又能针对自身所处时代的文化境遇,对文艺生产问题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探索,深化和细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艺术生产思想。(21)王晓路著文指出,由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位了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文章还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做了全景式扫描。(22)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对日本马克思主义的介绍与研究一直不多,梁艳萍的《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3)给我们填补了这一缺憾,她认为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是逐渐从哲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学科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体系。文章指出,当下日本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研究已经成为西方美学、艺术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除以上从总体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做的研究外,对于“西马”文论家的个案研究,本年度也取得了重要收获。丁国旗认为,在马尔库塞那里,审美表达了人的感性解放的要求,表达了自由的愿望,同时还伴随着改造社会的激情。作为一种“更高的法则”,美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尺。(24)强东红认为,托尼·本尼特继承和深化了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和重视普通民众的日常经验的经验主义传统,提出了彻底社会历史化的文学观。(25)王天保分析了伊格尔顿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代西方美学发展的基本看法,认为早期的资本主义美学着意于勾画和谐、统一的社会理想,后期的资本主义美学则与资本主义社会之间形成一种紧张的否定、批判关系,而马克思主义美学则辩证地发展了这两种美学。(26)

四、在“中国化”语境下寻求理论的复兴

60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近些年,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虽然一直受到学界关注,然而面对眼下各种新的文艺形式与艺术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滞后仍表现明显。2009年,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未来建设与发展方面也做了不少新的探索与研究。

董学文指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必须与中国本土的文艺理论和文学实践相结合,走“综合创新”的道路。(27)陈诚认为,寻求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方法和态度是把马克思主义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来表现。(28)高迎刚认为,当前为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早日形成,需要强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导地位。(29)泓峻认为,要弄清楚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这一过程的真实状况,除了应当关注当时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特定时期的文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结合这一事实外,同时也应当关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30)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未来发展,陆贵山指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创新,必须强调问题意识,倾听实践呼声,对重要的文艺理论基础问题和观念进行梳理和整合。(31)欧阳友权认为,“回到马克思”是当下学理倾向的一种选择。中国当下的文学现状以及数字化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文学存在方式等的变化很可能会激活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深层思考。(32)王杰提出,伦理学可以成为构建马克思主义美学新的生长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代性问题。(33)章辉认为,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要继承人民美学的遗产,坚守社会正义,关注现实生活,重建现代形态的学科体系。(34)

无论是为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尴尬处境焦虑,还是乐观地相信“多样化”给马克思主义文论所带来的发展契机,在学者们种种思考的背后,我们都看到了对于马克思主义毫不动摇的自信与坚持,或许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获得新的发展的真正希望。在一次访谈中,吴元迈认为,进行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到关注现实问题上来,“要依据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回答生动丰富的文学实践和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问题,并把它们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35)今天,在对未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期待中,我们的确感受着这份责任,并为之努力奋斗。

注释:

①张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其面临的挑战》,《文艺报》2009年5月23日。

②冯宪光《回望十七年的文学理论传统》,《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第5期。

③(27)董学文《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六十年》,《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第5期。

④冯宪光《六十年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译介和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0期。

⑤刘文斌、权晶《体系 精神 方法——陆梅林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述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9年第12卷第1期。

⑥刘文斌、李军著,《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第5期。

⑦吴玉英、刘文斌著《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11期。

⑧董学文著,《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第2期。

⑨孙伟科,《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4期。

⑩童庆炳《周扬晚期的文艺思想》,《文艺研究》2009年第10期。

(11)张传能《论胡风“精神奴役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12)《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3)《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14)《上海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与陈诚合著。

(15)《上海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6)《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10期。

(17)孙文宪《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审美话语》,《文艺报》2009年12月22日。

(18)时晓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精神品格及其当代启示》,《西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9)汪正龙《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多重内涵、当代发展及面临的挑战》,《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20)马驰《现代、后现代语境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启迪》,《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1期。

(21)何志钧《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异同辨》,《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

(22)王晓路《文化政治学的学理探索——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的当代图景》,《中外文化与文论》2009年第18辑。

(23)《湖北大学学报》2009第2期。

(24)丁国旗《美作为一种“更高”的法则——论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价值祈向》,《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25)强东红《理论与实践:托尼·本尼特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26)王天保《美学与生活世界的理想——伊格尔顿的西方美学史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28)陈诚《马克思主义美学如何中国化》,《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3期。

(29)高迎刚《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进程的回顾与反思》,《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30)泓峻《传统文学观念在20世纪前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形成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9年第2期。

(31)陆贵山《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创新》,《文学评论》2009年第4期。

(32)欧阳友权《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问题与契机》,《湖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33)王杰《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新起点》,《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第2期。

(34)章辉《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选择与现实命运》,《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35)王杰《把主要精力放到关注现实问题上来——吴元迈研究员访谈录》,《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9年第2期。

标签:;  ;  ;  ;  ;  ;  ;  

2009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新进展_文艺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