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疗效论文_朱彩琴

嘉善县姚庄镇卫生院 3141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1%;对照组为69.8%,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升高较对照组更显著(P<0.01)。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能明显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消化不良性腹泻;儿童;中西医结合疗法

0引言

腹泻属于小儿常见病及多发病,尤其是婴幼儿发病率相对较高。在小儿腹泻原因中消化不良是最常见的病因,其是导致患儿生存质量下降,甚至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及大便次数增多等,严重者会出现水样便,便出物中含有奶瓣及未消化食物。中医学认为,消化不良性腹泻由脾胃虚弱、脾运不畅引起。现代医学认为主要是由于肠道菌群失调。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门诊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50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医积滞的诊断标准;符合西医消化不良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年龄1-15岁;病程在6d以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15岁,平均年龄(3.65±0.62)月,病程(6.25±32.58)d,体温(36.97±0.41)℃。伴发热19例,呕吐26例。把上述小儿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两组临床资料均衡性良好(P>0.05)。

1.2 诊断标准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有代谢性疾病及消化系统溃疡、肿瘤等器质性疾病的患儿。

1.3 辨证标准根据《中医儿科学》分为脾肾阳虚型、肝郁血虚型、脾虚湿盛型。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两组同时给予口服胃肠黏膜保护剂思密达(博福-益普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X20000690),每日1-3次,每次1袋,分两次服用。口服微生态制剂常乐康(山东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020014),温水送服,1次1-2粒,1天2次。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白苓健脾颗粒(白杭州国光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B20020619)1次5-10g,1日3次。两组都治疗2周。

2.2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处方:山药、茯苓、白术、太子参各15g,薏苡仁、莲子、甘草各10g,桔梗、砂仁各5g。加减:脾肾阳虚型加牡蛎、龙骨、桂枝;肝郁血虚型加香附、酸枣仁、白芍;脾虚湿盛型加车前子、泽泻、藿香。每天1剂,水煎,分2次口服。7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

2.3 评分标准

症状程度分级:0级:0分,无症状;I级:1分,症状轻;Ⅱ级:2分,有症状,能正常活动;Ⅲ级:3分,症状重,不能正常活动。另外,予以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商品名:思连康,杭州龙达新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用法:口服。年龄6月及以下,每次1片,每天2次;7月~1岁:每次2片,每天2次;1岁以上:每次2片,每天3次,连续治疗2周。

3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将大便泄泻、肠鸣、腹胀腹痛、脘腹痞满、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分为无、轻、中、重度,并分别记为6、4、2、0分进行统计。

3.2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比较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显效:全身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或部分消失,大便恢复正常;有效:全身症状及体征部分改善,大便次数及粪便性状明显好转;无效:全身症状及体征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1%;对照组为69.8%,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4.3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见表1。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升高较对照组更显著(P<0.0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5讨论

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是一种以粪便性状改变及大便次数增多为主要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发病率仅次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多见于2岁以下幼儿,是阻碍小儿生长发育、造成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也是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的常见病,其临床症状主要有腹痛、腹胀、腹泻、大便性状异常等,病因多与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减退有关。有学者对腹泻患儿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学变化研究提示,腹泻可致肠道菌群紊乱,而菌群紊乱又可诱发或加重腹泻。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易伤,脾主升清降浊功能失调,则大便完谷不化。脐位于大腹中央,是“五脏六腑之本,可调理中焦,振奋下焦元阳。现代医学证实脐下元脂肪组织,屏障功能薄弱,皮肤筋膜直接连接。小儿慢性消化不良性腹泻属中医学“积滞”范畴,肝失疏泄,脾升清降浊功能失常,使大便完谷不化、稀薄。现代医学认为,小儿脾胃功能发育尚未健全,消化能力较弱,极易被乳食所伤而导致消化不良,进而发生消化不良性腹泻。小儿长期腹泻易造成营养不良,严重者甚至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智力及身心健康。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属于中医学虚劳、泄泻、注下等范畴。中医学理论认为,小儿脾胃功能较弱,临床多由于小儿饮食冷热不适、不洁净引起脾运不畅,故而出现消化不良性腹泻。本文使用的中药方白苓健脾颗粒含白术、茯苓、山楂、陈皮、硫酸亚铁等,功能健脾养胃,理气化滞。本组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4.1%,对照组总有效率69.8%,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腹痛、腹泻、腹胀、大便性状异常等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笔者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收到较好疗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含有人体正常菌群,即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活菌及长双歧杆菌,其作用机制为与其它厌氧菌共同占据肠黏膜表面,进而在肠道内形成一个稳定的生物屏障,阻止病菌的入侵与植入;并可产生醋酸及乳酸降低肠道内pH,从而抑制致病菌的生长,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环境,重建人体肠道内正常微生态系统而调整肠道菌群以达到止泻作用。中药治疗以补益脾胃、化湿止泄为治则,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为四君子汤,功能健脾益气;山药、扁豆、莲子补脾渗湿止泻;砂仁和胃醒脾;桔梗宣肺利气,载药上行。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和胃渗湿止泄之功。研究证实,参苓白术散可有效调节胃肠运动,双向调节肠管平滑肌收功能;另外还能提高胃蛋白酶活性,增加脾虚小鼠胃主细胞内酶颗粒含量,进而促进脾虚动物上皮细胞绒毛的生长,增强胃肠消化功能。观察结果表明,观察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总之,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能提高总体疗效,加快小儿临床症状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温智华.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疗效[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53-155.

[2]王喜.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4):784-785.

[3]刘会议.中西药结合对小儿消化不良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9):176.

[4]周波.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5):596-597.

[5]胡卫东.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 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6):824.

[6]桂蔓青.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8):166-167.

[7]刘新安,吕冰,成学俊等.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2012,(26):251-252.

论文作者:朱彩琴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0

标签:;  ;  ;  ;  ;  ;  ;  ;  

试析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疗效论文_朱彩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