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段落翻译是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的一个起点,但绝不应该作为终点,而更应该是一个“支点”,撬动和支撑起整个中国文化教学系统的搭建。基于段落翻译,我们应当在课堂准备、课程内容、课堂模式、课程评价方面做出改进和努力。
关键词:中国文化 英语教学 段落翻译
自2013年12月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新增了中国文化段落翻译题型,首次出现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的考核,打破了在全国性权威外语考试中,长期以来欧美文化及素材占据主导的局面。
该题型引进近六年以来,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广大青年关注中国文化、学习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意识,对于实际的教学也产生了积极的反拨作用,但在当前中国日益走上世界舞台,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仅仅依赖于段落翻译的中国文化英语教学是否能够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应当如何进行深层次、多渠道拓展,值得我们每位外语人思索。
一、现状与问题
目前的中国文化英语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1.教学时间投入不足。
由于外语教学总课时受限,大多院校并未专门开设独立的中国文化外语选修课程,即基本以段落翻译讲解为主。
2.重技能轻内涵。
段落翻译中大多教师注重词汇、语法、具体翻译技巧的讲解,对于涉及到的中国文化在深度和内涵上的挖掘不够。
3.缺乏系统性。
碎片式的输入蜻蜓点水,缺乏整体逻辑性,学生难以形成系统性认知。
二、加强措施
当代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之一是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精神。不论毕业后从事何种具体职业,都责无旁贷地肩负着互为介绍和传播中外文化的特殊使命,成为“文化强国”战略下推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生力军。
段落翻译是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的一个起点,但绝不应该作为终点,而是应该是一个“支点”和“基点”,撬动和支撑起整个中国文化教学系统的搭建。
1.课堂准备:加强教师修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老一辈学者大多学兼中西,国学大师如王国维、胡适等俱是外语的高手,外语专家如许国璋、吴宓等在国学上也有深厚的根基。我们的外语教师由于各种内外因影响,可能并非专业的“国学大师”或专家,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学习中国文化是国家战略需求,中国青年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承担着主力军的作用,要从根本上创新我们的外语教育理念,自觉承担起“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践行者”的角色。借鉴一些有经验的国学专家,将当下的热点问题和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用英文讲述中国故事。
2.课程内容:引入专题设计。
进行综合与归纳可以发现,四六级翻译的内容虽然庞杂,但却可总体归结为文化名人(孔子、郑和等)、中国传统节日(中秋、七夕等)、经典元素(武术、旗袍等)等几大专题。中华传统文化犹如铺陈的画卷悠远绵长,博大精深,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典型性非常关键。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专题为基点,介绍关键词汇,深入挖掘,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并自觉地从西洋镜里观察中华传统文化的千年风韵,启发思辨性思维和新的观察视角。
3.课堂模式: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
由于现在外语课时普遍较少,教学设计如何平衡教学时间和教学效果,争取达到最优化,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进入现代社会,计算机、智能手机、4G甚至5G技术大量普及,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军地高校MOOC和微课等学习平台不断涌现,外语教学的资源来源更加多元,也更为便捷。例如:廖华英教授的国家精品课程《中国文化概况》,湖北大学的《英语畅谈中国》等都是优秀的免费在线资源。面对教学材料日益丰富,外语教学时却受限的情况,融合信息技术,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形成一个“实体和虚拟体所构成、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的课堂体系”是时代趋势。
4.课程评价:加强输出。
中国文化不应当是纯理论课程,不能以知识点的记忆来判断优劣。目前的测评体系中要加强中国文化测试的比重,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改进。鼓励涵盖平时成绩+专题讲座+课堂讨论+随堂闭卷考试等步骤的形成性评估分数。在课外,要求学生每学期上交3-5次平时作业,可以是对某一中国文化点的分析和阐释;由学生轮流进行专题讲座,加强自我认识;鼓励学生排练中国文化相关的英文短剧,进行汇报表演;利用微信、QQ等社交媒体展开中国文化讨论,定时提交作业,进行师生点评、生生互评等。从口头、书写多方面给学生“增负”,将中国文化的输出落到实处。
论文作者:石玫玫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8月总第18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0
标签:中国文化论文; 段落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文化论文; 外语论文; 是一个论文; 国学论文; 《教育学》2019年8月总第18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