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科学基金制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科学基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中国科学基金制的特点
从198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开始,我国科学基金制已走过了16年历史,历经了探索试验、全面实行、快速发展三个不同阶段,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1.1 已经形成多层次的结构。1985年科学基金制管理改革以来, 除国家科学基金以外,全国已有20多个中央部委和20个省、市、区先后建立了50多个独立的科学基金机构和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许多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亦设立了基金,初步形成了科学基金管理体系。从资助范围、规模、金额以及成果来看,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基础研究资助的主体机构。国家各部委的基金一般具有行业性、部门性或特定指向性。个人捐助型基金(如霍英东基金、福特基金等)的规模远不如国家基金。而地方基金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单位自设基金范围更小,基金额度更少,因此,我国的科学基金形成了国家基金为主,地方基金为辅,个人捐助型基金和单位自设基金为重要补充的结构。各个层次的基金,实行公平竞争、择优资助的原则,调控我国的科学资源,使人才、资金、项目、设备、学科等的配置更加合理,有力推动了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亦具有层次性。有重大、重点、面上等层次。通过不同的层次,引导研究方向,区分项目的轻重缓急,调节资助项目数量和经费的比例与强度。
1.2 已经形成多样化的格局。我国科学基金,不仅具有层次性, 而且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资助范围的多样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全国性的自由申请基金。各部委基金一般局限在某个系统、某个行业、某类人。地方基金则带有明显的地域性。资助范围的多样性,使普遍与特殊相结合、非限定性与限定性相结合、国家与地方相结合,集合多种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支持基础研究。第二,资助类型的多样性。我国科学基金,无论是国家、部委基金,还是地方基金,不外乎三大类型,一是以项目为主,二是以人为主,三是基地建设。资助中又有各种类别。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有自由申请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等八种类型。资助类型的多样性,使项目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而且同时兼顾了基础研究“人才、项目、基地”三个要素,使三者协同发展。
1.3 已经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管理即是效益。 科学基金有了完整的管理体系和科学的管理,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和基金效益。我国科学基金都有相应的管理机构、管理体制、管理办法。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立时放在中科院管,随着形势的发展,1986年成立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不仅在申请、年度检查、总结“三步曲”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时间域,而且,年经费总额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增长比例。在管理机构上形成了网络结构,通过地区网络辅助和加强管理。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行计算机和网上管理,实现了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1.4 已经形成规模效应。通过科学基金的支持, 大量科学研究得以进行,形成了规模效应。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印的《1997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表明,
1997 年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论文120851篇,其中国家、 省部级和海外基金资助下产生的论文共有35220篇,占论文总数的29.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1—1993年间共资助10225个项目,投入5亿多。经过三年研究,1994—1996年面上项目结题成果统计:产生618 项发明专利,1022项被推广,有131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培养不同层次人才2万多人。平均每个项目,国际会议邀请报告1.4次,国内学术会议2.2次,在国外刊物上发表文章1.5篇,在国内刊物上发表文章4.2篇。
2 中国科学基金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科学基金正如一切事物一样,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因此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和弊端是在所难免的。
2.1 缺少必需的财力支撑,影响研究的前瞻性和深度。1997 年资助经费7.77亿元,平均每个项目11.4万元。一个项目持续三年,年均只有3.8万元。而美国1996年资助经费36亿美元,一般项目每项资助10 万美元,相当于我国重大项目的资助数。国家部委基金项目一般在5 万元以下,省市基金一般在2—3万元之间。基金会因经费的限制,对项目的选择不得不瞻前顾后,即要看经费能否承受,又要看其回报如何,因此,需要钱多的项目、太超前的项目一般很难立项。而且,项目负责所获得的这点有限经费,一方面要支付必需的科研费用,一方面还要稳定课题组成员,往往捉襟见肘。这两方面的因素,势必共同影响研究的前瞻性和深度。
2.2 缺少国家性的总体规划,影响投资效益。 基础研究的内容必须围绕国家目标的,而国家又只能拨出一定比例的资源来发展科学,而且不能无限制地增加科学经费,必须选择重要的研究领域,提出总体规划来引导基础研究。我国对于基础研究,国家有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科技部有“攀登计划”,各类基金均有资助规划。这样,政出多门,难免重复。从小的方面讲,有的研究人员用同一个研究项目可以得到国家级、省级多个基金资助,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得不到很好效益。从大的方面讲,全国各种基金全面开花,既不利于基金的集中和配套,又难形成很强的“攻击力”。而且多次出现追赶国际科技新潮的现象,往往一哄而起,一哄而下,造成很大浪费。因此,科学基金应围绕某个“纲”(譬如“两弹一星”计划),集中优势资源,进行相关配套研究。
2.3 缺少合理的成果评价体系,影响成果产出。 尽管基础研究的成果很难量化,但对一项投资来说,仍然需要有所回报,因此,项目结题时必须有一定的成果。我国基金通常以发表论文、学术奖励、人才培养等指标衡量。但从几篇文章来评价项目的优劣,如果没有很好的评价指标,很难准确把握这个“度”。对成果的评价仅停留在形式上,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成果的质量。即使是最差的研究者也能“应付”几篇文章,而且研究人员中不乏有应付、交差之人。1997年,我国被国外三大文献索引收录的科技论文共35311篇, 占当年世界科技论文收录总数的2.479%,而美国占31.748%,台湾占1.086%(15468篇), 我国论文产出率是较低的。这种局面的产生不能不说与我国的成果评价体系有关。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要从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的价值和研究成果兑现的可能性三个方面来建构,紧紧把握“扩大和加深知识量”和“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两把尺。
3 发展与完善中国科学基金制的几点想法
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正在形成,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依赖于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效率。而基础研究是科研的“上游”,因此,发展与完善中国科学基金制,是知识创新工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3.1 给各层次基金准确定位。国家《知识创新工程》提出, 中国将在2005年前后重点建设100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立科研院所, 20个跨学科、跨地区国立研究中心和10所国际知名的教学科研型大学。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将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他们的创新必须依赖于国家财力,因此,规划好基金,用好基金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基金种类层次较多,各种基金的定位、任务、目标要在国家统一计划下各有分工、各有重点,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国家基金应该围绕国家目标,以国立重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优势项目、优秀人才为主要资助对象,实行“强优”原则,采取“重点投入”的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部门性、行业性、地方性基金是国家基金的辅助力量,应该以国家科研计划的配套研究、辅助研究为主要资助对象,切不可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复,或者抢效益、抢功劳。单位自设基金应该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委及地方基金项目的孵化为任务。个人捐助型基金定位较灵活,可依据设立者的志愿,或者设立者与托管部门的共同意愿决定资助范围及资助对象。
3.2 转变管理机制。 科学的管理既是管理各要素之间的粘接剂和润滑油,又是提高效率和效益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样的投入,不同的管理,其效果截然不同,因此,科学基金的管理要随时代脉搏不断调整和转变。
(1)打破“国家一统”局面,扩大资金来源。 科学基金绝大部分是国家拿钱,政府出资,是一种政府行为,而我国经济并不发达,国家财力有限,仅靠国家投入的增长来补充经费,这样是自己断了自己的“财路”。如果能吸纳国外资金、国内企业及个人的投入,实行企业式的“董事会”制。或者,放开管理,既有政府基金,亦有企业基金或个人基金,也许能探索出有益于基金和基础研究发展的新路子。如果国家能调动企业设立基金的积极性,正确引导这部分国家财政外基金,必然能扩大基础研究的财力。
(2)加强战略计划研究,有效调控基础研究。 我国基础研究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政策,主要是基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水平制定的,其目的是从国家财力出发,根据国家目标,按照基础研究的自身发展规律,发挥国家宏观调控能力,规划财力许可条件下的优先发展领域,以求得大的突破。哪些是“所为”,哪些是“所不为”,就是基础研究战略计划研究的内容。虽然我国将农业、人口与健康、资源与环境、信息、能源材料等定为重点基础研究领域,但需要合理规划、全盘考虑、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美国、英国、日本都将战略项目提到很高的位置,而我国的基础研究恰恰缺乏整体谋划,缺乏通过一个计划推动科学的全面发展的调动能力,因此,如何合理布署研究力量,如何合理规划研究重点,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加以研究。
(3)建立合理的成果评价体系。从1963 年起将基础研究分成两个独立的组,已被世界各国广泛承认。一是自由的理论的(纯粹的)研究;二是目的性研究。自由理论研究,不追求领先确定的目标,目的性研究却追求某种“目的”。从基础研究与经济的关系来看,一种是任务为经,学科为纬;一种是学科为经,任务为纬。无论是哪一种基础研究,我们都可以允许存在,但必须有一个衡量它价值指标。
总体上说,基础研究的水平体现在。“创新”两字上。自由的理论研究成果,我们对它的评价主要看它对科学发展本身的意义,看它是否攀登了科学高峰。可以用论文水平(如论文发表杂志的档次、被国内外收录、引用的层次)、论文获奖情况等来衡量。而对目的性研究,主要看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看它是否面向了经济与社会的问题,是否解决了经济与社会的问题。看它是否提出的创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开辟了发展新技术产业的源头,是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革命性”。
标签:基金论文; 科学论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