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共同体构想与美国的东亚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共同体论文,美国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结束以来,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最近一段时期,东亚共同体的构想成为东亚合作进程中的热门话题。日本新首相鸠山由纪夫在外交上大胆提出日美平等联盟关系,高调倡导东亚共同体。日本烧的这两把火搅动了整个亚太地区。美国人坐不住了,除了派大员访日劝导甚至威胁之外,还请出李光耀充当美国说客。李光耀指责鸠山版的排美东亚共同体大错特错,声称日本和印度制衡不了中国,应当“邀美制华”。李光耀还说,若美国不积极介入亚洲事务,将会丧失国际领导地位。澳大利亚人重新捡起陆克文的“亚太共同体”的旗帜,要与鸠山的东亚共同体“抗衡”。美国人很快出来圆场,表示美国不会离开亚洲,提出把亚太经合组织与东亚峰会合并,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人们突然发现,这场大戏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三个盟国在唱双簧,让美国在亚洲的准盟友新加坡出来串戏。这预示着今年由新加坡主办的亚太经合组织年会将推出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倡议。看来,前面的这些喧闹只是亚太经合组织年会前的热身。
一、东亚合作进程的异化
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地区集团化的进程也同时展开。美国在北美推动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后,致力于组建北美—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把其他各区域组织远远抛在后面。东亚国家也在思考如何推进东亚的区域合作。然而,东亚地区发展水平不同,冷战造成的裂痕未能弥合,大国地缘政治的博弈,造成该地区区域一体化进程停滞不前。
区域合作总有个地理概念,在界定的地理范围内吸收成员是一条基本原则。北美是这样做的,欧洲也是这样做的,没有人说三道四。20世纪90年代,作为同族同祖、同文化共价值观的西欧盟国澳大利亚,想入伙欧盟未果。如果新加坡和日本申请加入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美欧必定板起脸孔说不。而东亚国家想推动区域合作,本地区内的某些政治家却嚷嚷不能排美,甚至号召“邀美制华”,真是咄咄怪事。如果吸收美国,就应该叫美国东亚共同体;如果澳大利亚进来,就应该叫澳洲东亚共同体;如果印度也进来,就应该叫美国澳大利亚印度东亚共同体。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一般来说,东亚是指东北亚和东南亚,所以东亚共同体应该是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加起来的共同体。如果合作开始,即随意增加或者减少参与国家和地区,就很可能打乱共识,甚至很难称为东亚的合作了。而日本在自民党执政时期,便将澳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亚的印度三国拉进来,搞所谓‘10+6’合作,已经超出了东亚合作范畴。”①
名称上的游戏与地缘政治博弈交织在一起。东亚共同体本来是东亚地区国家合作名正言顺的机制。目前的“东亚峰会”实际上是“东盟峰会+X”的对话机制。对东盟来说,这个机制是东盟主导下的“10+1”、“10+3”、“10+6”以及“10+X”的对话合作机制,并没有明确的地域限制。它与真正意义上的东亚共同体并不是一回事。到目前为止,中日韩三个经济大国积极参与东亚峰会,并且没有反对区域外其他国家代表参加。这里既有现实的考虑,即目前的“10+X”机制只是对话论坛性质,对东亚国家的联合有一定积极意义,也是因为建立东亚共同体的问题还没有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在东亚地区,多重力量结构相互交错,推动该地区地缘政治经济的演变。美国的军事同盟体系,对区域内各种合作机制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东盟主导的合作机制塑造新的亚洲地缘政治与经济结构;中国迅速崛起成为推动东亚政治、经济与安全结构发展的新动力。此外,非国家行为体造成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着该地区的和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归结起来,人们从东亚合作进程的这些复杂纷纭的现象中不难看出,东亚力量结构演变的主轴是中国的迅速崛起和美国极力维持在该地区主导地位之间的博弈。如果美国政治家抛弃冷战思维,不以“零和”观念,而以“共赢”观念来处理双边和地区问题,美国在该地区的正当利益可以得到维护。东亚国家的政治家也应摆脱对不同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忧虑,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和幻想,以主人翁的思维来考虑东亚合作问题,真正的东亚合作进程就会顺利发展。
二、东盟共同体构建及其“轴辐”机制
冷战结束以来,东盟通过吸收东南亚其他四个国家创建覆盖整个东南亚的大东盟。2007年东盟各国签署《东盟宪章》,决定建立经济、安全和社会文化共同体,最终建立一个类似欧盟的东南亚共同体。
东盟在外交和安全领域积极推进以其主导的各种合作机制。如东盟地区论坛、东亚峰会以及“10+3”和“10+1”模式对话机制,形成了东盟的“轴辐”式对话与合作机制。在这些对话机制中,东盟是主导力量,而东盟以外的国家为对话伙伴。在安全理念方面,东盟倡导综合安全和合作安全,主张在多边框架下通过对话增加信任,促进合作,实现共同安全。在构建东盟主导的地区安全架构方面,东盟不以意识形态画线。这些新的安全思维得到亚洲国家的普遍认同和支持,并积极参与东盟主导的这些对话机制。
在经济贸易领域,东盟在“10+1”框架下建立“东盟+1”的自由贸易区模式,如东盟分别与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等签订了自贸协定。还没有发现东盟与欧盟或北美自贸区签订自贸区协议的案例。
2000年中国与东盟缔结了自由贸易协定,宣布10年内建成自贸区,合作进展迅速,2010年将如期建成。目前中国与东盟贸易成长快速,2008年已突破2310亿美元。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日益紧密。中国宣布设立100亿美元的“10+1”投资合作基金;向东盟提供150亿美元的专用于基础建设的信贷支援;向东盟欠发达国家提供2.7亿元人民币的特别援助;承诺在即将运作的东亚外汇储备库(1200亿美元)中负责32%的份额。
2007年韩国与东盟缔结了自贸协定,2008年日本与东盟也签订了自贸协定,从而在东亚形成了三对“10+1”自贸区,目的是推进东亚共同体进程。以东盟为核心的东亚经济圈的合作形式为推动建立东亚共同体提供了良好基础。
东盟10国以一个整体积极与亚洲大陆以外的地区发展合作关系,如新加坡积极推动的亚欧峰会。东盟原计划以东盟的名义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但是美国没有同意,至今仍有部分东盟成员国不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而在筹建东亚峰会过程中,东盟提出加入的三个条件,即东盟的对话伙伴、与东盟有实质性的关系以及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美国符合前两个条件,但美国布什政府对含有不干涉成员国内政的条款持保留态度,没有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对东盟采取积极接触政策,迅速签署《东南亚和平友好条约》,并启动美国东盟峰会。
2008年香格里拉对话(或称亚洲安全会议)期间,在新加坡总理和国防部长的演讲中,把东盟地区论坛和东亚峰会归类为泛亚洲合作机制,把东盟归类为次地区合作组织,而把海上搜救和马六甲海峡巡逻等视为功能性的对话合作机制。在新加坡搭台、美英主导的亚洲安全会议声势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新加坡领导人提出,要在东盟国防部长会议的基础上,开展与其他国家的防务对话,形成“东盟防长+X”的新防务对话机制,从而逐步建立“东南亚安全架构”。
可以看出,在东南亚地区,东盟主导的“轴辐”式的对话伙伴机制与美国主导的联盟体系也形成博弈态势。美国对东盟主导的各种多边合作机制怀有矛盾心态。这些机制虽然有防范中国主导区域合作的作用,但也限制了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
三、东亚合作构想中的地缘政治
尽管鸠山首相提出东亚共同体构想在国际上引起轰动,但是东亚共同体构想并不是日本发明的。东亚共同体构想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倡导的“东亚经济核心论坛”。由于该论坛成员不包括美国,日本等国予以抵制而夭折。
东亚合作的真正推动力是1997-1998年的东亚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东亚主要经济体深受其害,美国和西方国家却趁火打劫。东亚各国痛定思痛,认识到东亚国家需要加强自身的合作,才能应对这场危机的冲击。于是,“东盟+中日韩”领导人举行非正式会晤,揭开了东亚地区政治经济整合的序幕。
2002年,“10+3”领导人会议通过了东亚研究小组提出的建立“东亚共同体”报告。2003年底,日本和东盟举行特别首脑会议,会后发表《东京宣言》,也确认了建立“东亚共同体”这一目标。此后,东亚合作进程呈现双轨:即在“10+3”的框架下中国、日本和韩国分别与东盟签署三个自贸区协定;在“10+3”对话进程中,中日韩三国对话机制也逐步形成。
(一)中日韩峰会机制化
在1999年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期间,一场“非正式早餐会”开启中日韩合作的大门。10年间,三国先后确立了11个重点合作领域,建立了15个部长级会议机制,成立了由外长牵头的三方委员会。
2003年,中日韩三国共同签署了《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目的是从政府层面推动中日韩自贸区的构建。这是三国领导人首次就三国合作发表共同文件。宣言初步明确了三国合作的原则和领域,并决定成立由三国外长牵头的三方委员会,总体协调三国合作,标志着三国合作进入新阶段。
2004年,第六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通过《中日韩三国合作行动战略》,为三国全面推进各领域合作做出了具体规划。
2007年1月,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菲律宾宿务举行。会议发表《联合新闻声明》,向外界传递了三国致力于互信、友好与合作的政治意愿。同年11月,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新加坡举行。会议确定了2008年三国合作的一系列具体项目,包括制订三国合作行动计划、组建网络秘书处、加强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科技合作、保持自贸区联合研究框架和在海上搜救等非传统安全领域进行合作等内容。
2008年12月,第一届在“10+3”框架外单独举行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日本福冈举行。会议确认三国伙伴关系的定位,签署并发表了《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确定了三国合作的方向和原则。会议还通过了《国际金融和经济问题的联合声明》、《三国灾害管理联合声明》和《推动中日韩三国合作行动计划》。三国决心加强政策协调,合作应对本地区乃至国际金融危机。
2009年10月,第二届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中国北京成功举行。鸠山上台后,提出以“中日韩”为核心来推动“东亚共同体”的构想,这给东亚合作进程增添了新的活力。这次会议成果丰硕。会议发表了《中日韩合作十周年联合声明》、《中日韩可持续发展联合声明》,达成10项合作倡议。会议总结了过去10年三国合作的成果,并就未来10年三国合作凝聚了新共识,指明了新方向,标志着中日韩合作又上新台阶。明年将由韩国主办第三届峰会。
东亚经济合作正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日本和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三国经贸合作成效斐然。2008年,中日贸易额超过2600亿美元,中韩贸易额接近1900亿美元,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也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日韩贸易额也接近1000亿美元。2008年日本与中韩两国贸易已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23%以上。这种迅速发展的经贸关系推动了三国政治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中日韩三国的GDP合计已占到世界的16%,形成了拥有近15亿消费者、GDP达7万多亿美元的经济联合体。鸠山首相预言,它将是与欧美并驾齐驱的世界经济第三极。从2010年起,中日韩三国分别与东盟缔结的自由贸易区协定将陆续生效。这必然需要中日韩三国提升彼此间经贸合作的水平。中国学者指出,“中日韩三国GDP占东亚经济的大半壁江山,地位举足轻重。因此,中日韩三国合作的意义绝不会局限于三国之内,而是必将对东亚区域合作的整个进程和东亚地区主义的进一步成长产生重要影响。”②
(二)美国的APEC共同体登场
美国毫不掩饰在亚洲事务上的切身利益。针对日本东亚共同体的构想,坎贝尔助理国务卿明确表示,亚洲地区有很多的合作机制,如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峰会、“东盟+3”,现在又有了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美国有一些原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涉及安全、经济、商业的重要机制,都不应该将美国抛在门外。”他还明确表示,“亚洲会出现主导机制,是亚太经合组织,还是东亚峰会,还是其他,目前尚不明确。”“但是美国是一个活跃分子,我们会参与其中。”
在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领导人会议召开前夕,在倡导东亚共同体和亚太共同体的呼声中,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资深研究员方艾文和大西洋理事会高级顾问曼宁联合发表研究报告,警告如果美国不采取积极行动,其在亚洲影响力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他们建议,美国必须在改变亚洲多边机构方面发挥更加具有战略性的作用,包括支持把包含美国的亚太经合组织与不包含美国的东亚峰会合并。③
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提出亚太共同体的构想,希望在2020年前建立一个类似欧盟的“亚太共同体”,协调经济、安全、政治等各种领域的问题。该共同体成员囊括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以及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并为美国的加入敞开大门。陆克文的亚太共同体构想从上述两位美国资深专家的研究报告得到验证,即东亚峰会+亚太经合组织,并以此为平台把印度拉入亚太共同体。
鸠山首相提出的欧盟式的东亚共同体的构想实际上就是东亚峰会的16个成员,把印度纳入东亚合作机制,但是没有明确邀请美国。后在美国的逼问下,鸠山才表态不把美国排除在外。事实上,鸠山为美国预留了加入东亚共同体的两个机会:一是美国加入东亚峰会,二是启动亚太经合组织框架内的亚太自由贸易区,进而发展成亚太共同体。
在2009年的“香格里拉对话”会议上,韩国还提出建立“亚太安全共同体”的设想并得到与会者的认同。与会的国防部长们同意建立一个多边安全协商机制,认为该地区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应对诸多安全挑战的牢固地区框架。④
在日澳两个共同体的构想中,最大区别在于是否包括美国和印度。鸠山首相虽然提到了美国的参与,但没有明确地讲出来。陆克文总理一直强调共同体成员“是包括美国、中国、日本、印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这主要6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各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中南美各国也在设想之中。陆克文认为,亚太经合组织以经济合作为中心,印度没有参加;东亚峰会不包括美俄;东盟地区论坛没有首脑级会议。鸠山和陆克文的共同体构想的目标应该是相同的。即使目前在成员设想等问题上存在差异,但并非不能磨合。日澳两国首脑最近围绕这两个构想还在进行磋商。负责在2020年前落实陆克文构想的总理特使伍科特表示,日澳的构想虽然存在差异,但今后有可能调整或统一。⑤
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前夕,日本媒体不断报道,即将举行的本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发表共同宣言,提出创建“亚太共同体”的构想。宣言草案开篇就提出了创建“亚太共同体”的构想,力争把包括美国在内的APEC成员涵盖的广大地区建成自由贸易区。草案指出,在亚太经合组织的20年历史中,“创建亚太共同体这一共同目标没有改变”,“要为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打下基础,通过工作磋商在2010年底前得出各种方案”。由于日本首相鸠山已提出了“东亚共同体”的构想,两者之间的整合势必成为一个新的问题。⑥然而,本届会议发表的联合宣言只字未提“亚太共同体”的构想,反映了与会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
我们不要责怪李光耀。奥巴马、希拉里和盖茨都强调美国要强化在亚洲的存在。这位亚洲政治明星不过是美国的代言人而已。有学者指出,“李光耀公开谈话,叫美国勿放弃亚洲。表面是向美国说,实际上是向亚洲诸国说。表面上是劝说,实际上是代言。表面上是对美国说,实际上是游说,甚至警告日本。”⑦
四、中国以开放姿态全面参与东亚合作
东亚地区经济发展迅猛,已成为继西欧、北美经济区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区。统计数据显示,中日韩外贸总额超过两万亿美元,其中58%来自三国之间的区域内贸易,高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55%,逊于欧盟的65.5%。一个“相互依赖”的区域性贸易链正在东亚地区逐渐成形。实际上,东亚经济区不仅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马达,更是促进东亚共同体形成的催化剂。
亚洲的力量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亚洲新秩序正在变革中重构。在此过程中,中国如何看待亚洲秩序,如何在亚洲新格局中准确定位,如何拓展和塑造持久和平、持续发展的新东亚,将成为中国东亚战略的优先课题。东亚的地区环境是错综复杂的。各国的政经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一些国家存在边界、领土领海争端以及历史遗留的纠葛;在本地区有强大力量与影响的美国一直在牵制该地区的力量组合。所有这些都是制约东亚地区深化融合的因素。因此,东亚地区实现一体化难度很大。东亚国家要整合成“亚洲版的欧盟”,更是一个相当长远的目标。
中美之间在东亚的竞争也折射出东盟对大国的均衡战略。对中国来说,只要是有利于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繁荣,中国与亚洲地区的各种多边机制均进行接触,开展合作。在出席东亚峰会之前,温家宝总理就指出,目前“10+1”会议、“10+3”会议和东亚峰会为东亚共同体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他说,全力把这三个会议进行好,将来才有可能建立东亚共同体。他同时强调,东亚各国社会经济制度不完全一样,发展水平也不一样,要形成一个共同体,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一个过程。⑧
中国首任驻东盟大使薛捍勤指出,中方一贯致力于东亚区域合作,支持探讨建立东亚共同体,中国愿本着积极和开放的态度,同有关各方就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东亚共同体以及如何建立东亚共同体加强沟通与协商。
2009年10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指出,亚太区域合作是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趋势的必然产物。在可预见的将来,亚太区域合作仍将是多机制、多层次、多速度,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中方乐见美国为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愿与美方加强在亚太事务上的协调合作。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只有帮助别国,才能得到别国的帮助;只有维护和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实现自身繁荣。中国将以最大的诚心、决心和信心,与东亚各国一道,为实现共同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做出不懈努力。要遵循开放包容、循序渐进的原则,凝聚共识,深化合作,朝着建立东亚共同体的长远目标不断迈进。⑨
注释:
①徐长文:《东亚共同体的构想》,载《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11月3日。
②任晓:《中日韩合作:一个成长中的“外交小多边”》,载《解放日报》,2009年10月11日。
③于旭明:《美智库警告美在亚洲被边缘化 建议合并APEC与东亚峰会》,载《东方早报》,2009年11月6日。
④方晓:《陆克文继续推销“亚太共同体”,韩国想建“亚太安全共同体”》,载《东方早报》,2009年5月31日。
⑤陆克文特使:《日澳或能超越差异统一共同体构想》,载《东方早报》(上海),2009年10月30日。
⑥吴志浩:《APEC峰会要提建“亚太共同体”》,解放网—新闻晨报(上海),2009年11月6日。
⑦张立:《制衡中国,美国借李光耀在亚洲代言》,凤凰网,2009年11月5日。
⑧董菁:《澳日商讨亚太共同体构想中国称需要时间》,人民网—国际频道,2009年10月30日。
⑨《温家宝出席东亚峰会并见证多项合作文件签署》,中国新闻网,2009年10月25日。
标签:中日韩论文; 东亚共同体论文; 东盟共同体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东亚文化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陆克文论文; 东亚峰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apec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