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领域的专利产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论文,自主创新论文,专利论文,领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专利制度是鼓励发明创造、促进技术创新的有效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法律保障。高新技术领域如何通过自主创新,加快促进专利的产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高新技术领域专利产出面临的态势
我国高新技术发展很快,举世瞩目。2004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为6197亿元,比2003年增长23.1%,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3269.7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28.3%,高出全国外贸进出口增速6.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速高出14.1个百分点,拉动外贸出口增长1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已成为我国商品贸易的支柱之一。
在看到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隐忧,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技术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数量少,技术能力被挤压。
首先,自主创新不够,缺乏获取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形成专利的意识。
专利是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根本途径。高新技术在市场竞争中要取得相对优势,惟有技术创新,拥有更多的专利。在这一点上,高新技术领域存在不小的差距:
战略研究认识上,认为国内研发成本高于国外,技术和资金一样可以流动,关键技术也可以通过引进获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的技术来源主要应靠外国。认为当前只能主要抓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先改善产业要素禀赋而不是攻克关键技术,等资金和人才积累多了,才有条件强调自主创新。
较长一个时期,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来源主要依靠模仿和引进。但是模仿和引进未能带来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没有形成知识产权的专利。目前90%的轿车是合资企业生产的外国品牌车,至今没有培育出一款像样的自主汽车品牌;航空工业在仿制和自主开发两条技术路线上徘徊,迄今未能将中国的干线飞机送上蓝天;医药、化工等产业领域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均依赖进口,95%以上的产品依靠仿制。
对缺乏专利形成的潜在危机的认识和思想准备不足。加入WTO以前, 一些人对发达国家利用专利优势对我国布设“雷区”以及对我国高新技术与专利发展形成的限制缺乏应有的警觉。“入世”后,世界500强已有400多强挟专利技术进入我国,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对发达国家利用知识产权优势对其形成合围的策略缺乏应有的冷静和思考,提不出有效的对策和应急的措施,给发达国家封杀我国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开发和生产提供了时机和条件。
其次,技术创新投入小,专利产出数量少。
1996年以来,我国R&D经费连续8年保持增长,R&D经费占GDP的比重也不断上升,从1996年的0.60%上升到2003年的1.31%,提升幅度较大,但仍低于1.6%的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2.2%的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以医药产业为例,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学原料药生产国和重要的制剂加工基地,但大部分药品为仿制药物,无法与国际制药巨头竞争,严重制约了我国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外的新药研发采用先进技术,要投入巨额资金,平均每个新药的研究要历时8至10年。目前我国制药企业研发基础薄弱,无力进行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技术先进的创新研发。
由于技术创新投入小,专利产出少,我国高新技术领域外国公司拥有的知识产权占绝对优势。据统计,在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行业,外国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占60%~90%以上。据统计,世界上销售额最高的50家工业公司又都是拥有专利最多的公司。美国的杜邦公司拥有3.1万件专利,柯达公司拥有2.7万件专利,德国的西门子公司拥有2万多件专利,日立公司目前的有效专利已达5万多件,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申请量2002年才4593件,专利申请量最多的企业也不过几百余件。
第三,跨国公司通过专利技术维持垄断地位,挤压我国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
跨国公司在资本转移的同时,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取得知识产权,利用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有利条件,在中国企业尚未具备与他们抗衡的能力的时候抢先占据有利地位,以建立或维持在相关领域的垄断地位。据统计,在高新技术领域,跨国公司的专利申请量也远远高于国内的申请量,前者在70%以上,后者在30%以下。江苏高新技术领域最新数据显示,在发明专利的申请中外国跨国公司的专利申请量,计算器类占70%,生物技术类占87.3%,信息类为92.4%,半导体类为90%。 自1999年开始,一些国际大公司加快在中国的专利申请,其中韩国专利申请的重点集中在无线通讯、光电、IT和冷冻空调,日本主要集中在无线通讯、光电、IT,美国集中在生物科技、无线通讯等领域。他们在完成专利布局后就会向中国企业发起专利攻势。以日本、美国、欧盟为代表的世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近一两年内在中国疯狂的“专利战”,显而易见是为了挤压我国高新技术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从战略上确立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发展路径
目前我国已进入加速工业化的阶段,这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从引进技术和跟踪研究向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相结合转变。
在过去的较长一个时期,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来源主要依靠模仿和引进。实践反复证明,在一定条件下技术可以引进,但技术创新能力永远不可能通过引进获得。技术引进是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条件而不是目的。当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使之转化为自主的知识资产,就必须建立自主开发的平台,进行技术创新的实践。为此,我们应当立足于自主创新,在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创造性努力来逐步解决所面临的核心技术问题。应当积极构建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或组建产学研联盟,确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实现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调,通过税收、金融、贸易和政府采购等政策激励自主创新,使经济增长逐步转移到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
自主创新要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我国高新技术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在某些前沿领域的差距更是十分明显。这不仅与我国作为一个科研人力资源大国的地位不相称,而且也造成了我国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等方面长期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但另一方面,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已奠定了萌发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基础,对外开放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也不断扩大,这使得我们有理由在今天强调原始性创新,也有必要鲜明地对高新技术领域提出自主创新的任务。
自主创新重要的是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专利。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新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这些企业对自己拥有的核心专利权或商业秘密是不可能转让给其他任何企业的,这种技术垄断和市场壁垒使得不掌握关键技术的竞争对手难以对其形成实质性竞争。这两年无论在中国本土还是在大洋彼岸,针对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侵权指控和专利诉讼与日俱增,硝烟弥漫。面对知识产权列强的严峻形势,唯有在关键技术领域拥有专利,才能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和封锁。
自主创新要对引进的先进技术积极消化和再创新。任何一个国家技术的获取路径有多样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结果。韩国是在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经济腾飞的典型国家。其核电技术在20年内实现了从引进到自主制造的跨越;汽车工业在10年内从引进欧美技术到形成自主品牌出口,目前科技创新能力居世界第5位;移动通信产业从引进CDMA技术到实现产业化仅用了4年时间,目前占据了全球90%的市场份额。在半导体、钢铁、造船和高速铁路等众多领域,韩国的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也跻身于世界前列。高新技术产业要学习和借鉴韩国的经验,善于利用国际资源,高度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学习和实干的基础上迅速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三、通过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领域的专利产出
1.建立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和商业化的过程。高新技术企业最贴近市场,在规模化和产业化方面具有优势,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各级政府应该积极营造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一是要通过深化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建设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各级政府应该在信息、人才、资金、技术、管理咨询等方面构建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增强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能力。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在进行科技攻关计划和高技术发展计划等各类技术创新计划的项目申请指南编制、技术方案论证等时,不应只关注科研院所和高校内专家的意见,而应更多地听取企业技术人员的意见。
二是调整原来简单地通过出让市场换取技术的思路,通过提高市场进入的门槛,通过提高技术引进的层次,通过创造一个有效的竞争环境,充分发挥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这一优势,积极主动地有目的地获取国外先进技术。通过培育具有一定实力的国内企业以及在同一领域引入多家实力相当的跨国企业,通过积极的“以竞争换技术策略”,替代消极的等待与反制外国企业的“技术锁定策略”。
三是通过完整的政策支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一方面,对坚持自主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应适当降低其税负,调整增值税的纳税方法,让企业有更多的利润投入到技术创新中。另一方面,在政府采购中,要在一定条件下对本国开发的产品给予优先采购权。为促进与国家利益有重大关系的产业技术进步和新产业的成长,应采取更为积极的国家采购制度。在国家采购制度中有目的地增加技术创新的引导,以通过政府采购承诺,激励企业投资和实现产业化的积极性。通过明确的政策导向,让自主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获得更好的创新环境。
2.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率
在增加科技投入、扩大技术供给的同时,大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促进自主创新技术的利用,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率。目前,高新技术领域仍然存在着科技与经济脱节、研究机构与企业和市场脱节的问题,科技投入的效率不够高。因此,应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科技投入的配置效率;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机构进行科技资源重组。科技体制改革不是科研机构简单地进入企业或转化为企业,而应根据行业技术经济特征和产业组织特点,分类确定科研机构重组方式和产权结构,分层次建立创新体系。在战略产业和公共性较强的行业,建立国家级产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实行国家实验室制度;形成一些集资金筹集、研究开发、技术扩散功能于一身的研究开发联合体,采取基金会或协会等非营利性机构的组织形式;通过政策引导,形成一批具有行业带动作用的各种形式的产业技术研究开发联合体。对一些企业比较分散、规模不大的行业,应充分发挥行业性或区域性科研机构的作用,吸收相关中小企业参与,组成行业性技术中心或联合体,为中小企业服务。应加强技术市场建设,培育科技中介,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技术的利用和扩散,提高财政投入的效率。
3.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障和促进自主创新
知识产权制度是实现国家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工具,其实质是在保护创新者利益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扩散。知识产权制度不仅仅保护知识产权,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渗透在创造、保护、利用和扩散的全过程,知识产权制度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应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把知识产权管理落实到技术、经济、贸易管理等各有关部门的工作中,培养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引导企业提高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建立专业人员可以自由发挥所长的激励机制。自主创新应与产业化和商业化相结合,产业化应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相结合。企业具有大规模产业化的优势,只有把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与建立产品和企业的品牌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形成长期竞争力。
4.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人才是提高高新技术领域专利产出水平的根本保证,是自主创新的不竭动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争夺,是当今世界各国不可回避的一个严酷现实。因此,要牢固树立重视人才、聚集人才的观念,确立人才是加快高新技术企业专利产出的根本途径的战略思想和方针。
要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发展的环境。一是调整国家投资结构。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资力度,尽快改善我国科研的硬环境,使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相协调。在科研经费使用上,要把对人才的投入作为主要方向,舍得对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的投入。二是完善聚集人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应当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和合理竞争。法律法规体系应包括人才流动、人才引进、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等法规。三是深化人事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要强化激励和竞争机制,努力营造一个既体现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又能和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方式相结合的,公平、民主、透明、和谐的,有利于发挥科技人员创造性的软环境。避免科技人员使用上的行政化趋势,让科研人员在最需要、最合理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加大科技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增强股权收益,切实提高科技人员尤其是业绩突出的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