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学习论文,理性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提出的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1999年6月上海市教委召开了“上海市中学研究性课程研讨会”;同年10月,教育部在无锡举办了“全国高中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在这两次会议上,与会专家对研究性学习给予了广泛关注和充分的肯定。2000年1 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最重要内容,每周必修3 课时,并已于2000年秋季开始在10个省市的普通高中试行,同时初中和小学亦展开试点。随着教育理论研究和政策的推进,研究性学习以其日益凸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价值倍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由于研究性学习刚刚提出不久,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还远远不够,加上人们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背景、意蕴、目标、实施等问题缺乏较深入的了解,因而在具体操作中往往带有很大盲目性。本文试图从教学论的视角对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基本意蕴
所谓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问题的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门课程。它与传统课程相比较具有很大的不同。研究性学习课程不像传统课程那样属于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有部颁教学大纲,有严谨知识结构体系的部编(或省、市编)教材,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是属于校本课程,是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具体地讲,研究性学习课程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课程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搞调查、作实验,走访专家等多种途径,不仅能获取各种有用信息,拓宽知识,而且也能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从而使学生在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进行学习。同时,也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充分体验学习、创造和获取成功的愉悦,进一步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探究问题、深入思考和追求真理。
(二)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课程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课题后,通常采用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成果等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课题小组的努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控制。而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和帮助者,他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以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方面的支持而已。
(三)交互性 研究性学习课程与传统课程不同,它不是既定的(由专家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而是动态变化的,是由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式交互作用而生成的,不同的研究性课题和研究方式会生成不同的课程内容。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始即是课程建构的开始,学习活动的结束即是课程建构的结束,因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交互性表现为一种动态性。另外,这种交互性还表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性。研究性学习课程重视教师的指导,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商、对话、交流、合作往往影响课题的选定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的建构。
(四)过程性 与传统课程教学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可量化、可操作性的预期目标不同,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它把整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研究性学习课程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人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逐步发展起来。也许学生最后得出的研究结果没有多大价值,是稚嫩可笑、不成熟的,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设计课题、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了对社会的直接感受,了解了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了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乐趣,增强了研究意识、问题意识,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这正是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初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过程本身恰恰是它要追求的结果。
(五)开放性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由于要研究的问题多来自学生的生活和现实世界,其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资源,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培养他们创造思维的品质,进而推动他们去关注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审视
基于以上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特征的分析,我们认为其目标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一个总目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是基于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的理念,力图在保证学生“基础性学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创造性学力”,促进其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它要求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适度地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
(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是创新能力的关键。信息时代的现实表明,单纯追求知识的量是不可取的。一方面,知识激增使得人们在数量上追逐已不可能。以今天知识产生和传播的速度而言,即使是“终身教育”,一个人所能掌握的信息也是相当有限的。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或信息多了不等于就是好,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处理、利用这些信息。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具备积极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是现代人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始终。课题研究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学会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和信任,学会互相帮助和支持,使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不仅如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同社会方方面面的联系中,通过社会调查、访谈、外出收集资料、向专家请教等,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独立地运用社会交往技能去争取成功。可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以更高的要求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
(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通过组建课题小组,按照一定方案,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地研究,最终达到研究目标。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目的就在于让中小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虽然他们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不能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但是组织形式和过程是十分相似的,它能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养成尊重前人劳动成果,认真、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具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五)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
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大多是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课题,特别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问题,如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文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等。这些问题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可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实际、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要领
与传统课程相比较,研究性学习课程更关注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具体地讲,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知识背景的准备。
由于学生长期处在传统课程的教与学方式之中,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缺乏感性认识,要提高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效性,这一环节是非常必要的。准备的内容包括: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性质、目标、实施步骤、意义等,使学生有一个概括性认识:向学生介绍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给学生开设科普讲座或一门短期的综合课程,介绍一些有关当前人类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问题,以开拓学生视野,诱发探究动机。
(二)指导学生确立课题。
研究课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家庭背景自由提出。较多的是通过师生合作,对选题的社会价值和研究可能性进行判断论证,共同确立研究课题。一般来说,与学生生活直接关联的、切入口小的课题较受欢迎且易实施。
(三)组建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
每个课题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采取自愿结合、适当调节的建组原则和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活动原则。课题小组确定后,要根据自己的课题制定研究方案,以保证研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化。研究方案一般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步骤和程序、研究的具体方法等。
(四)实施研究。
学校的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保证,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并对学生进行操作方法和利用社会资源的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做实验、搞调查、走访专家、实地考察记录、体验学习等方式去收集有关信息。同时小组成员之间还要经常互相讨论、交流和研究,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
(五)处理信息,得出结论。
课题小组将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结论,提出自己的建议。
(六)成果交流,总结反思。
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小论文、图表、模型、电脑多媒体演示、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并对整个研究过程,包括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研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体验感受及其他方面的得失,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反思,以获得更深一步的理性认识。
此外,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与以往传统课程评价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实施评价时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在评价目的上,应明确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不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贴上优良中差的标签;在评价原则上,应坚持指导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使评价贯穿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评价来指导、激励学生的探究:在评价标准上,要体现开放性,不求结论的标准化、唯一化,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评价方法上,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综合性评价与分解性评价相结合,以综合性评价为主;对课题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以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为主;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以自我评价为主。
总之,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显性课程纳入课程计划,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它的实施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必将起到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