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呼吸功能的研究论文_广艳

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 湖南常德 415000

【摘 要】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呼吸功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20例,按照中医辨证将其平均分为肺气虚组、肺脾气虚组、肺肾气虚组、肺肾气阴两虚组各30例,另选取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各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呼吸肌力与呼吸驱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肺气虚组、肺脾气虚组、肺肾气虚组、肺肾气阴两虚组患者的FVC、FEV1、FEV1/FVC、MVV、MIP、MEP均呈进行性下降,P0.1均呈进行性上升,各组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呼吸功能随证型由肺气虚、肺脾气虚、肺肾气虚、肺肾气阴两虚呈进行性下降。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型;呼吸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病群体为中老年人,常表现出气道阻塞、肺通气功能障碍等症状,具有易复发、病死率高等特点,且发病过程中常伴有呼吸衰竭,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文为了进一步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呼吸功能,选取了我院于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期间接收并治疗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与健康者的肺通气功能、呼吸肌力与呼吸驱动进行对比研究,现将对比结果进行如下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2011年修订版)》的相关规定制定标准[2],均处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稳定期。120例患者中,男性63例,女性57例;年龄为53~84岁,平均年龄为(66.0±5.1)岁;患病过程中有吸烟史、职业性或环境有害物质接触史。将120例患者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2011年版)》进行分型[3],分为肺气虚组、肺脾气虚组、肺肾气虚组、肺肾气阴两虚组各30例。另选取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为52~84岁,平均年龄为(66.1±5.0)岁。对比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中医辨证标准

肺气虚:咳嗽,乏力,易感冒,喘息、气短,动则加重,恶风,神疲,自汗,舌质淡,舌苔白,脉细、沉、弱。

肺脾气虚:咳嗽,喘息,气短,动则加重,纳呆,乏力,易感冒,食少,脘腹胀满,便溏,舌体胖大、齿痕,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缓、弱。

肺肾气虚:喘息,气短,动则加重,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易感冒,耳鸣,头昏或面目虚浮,夜尿多或咳而遗溺,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或细弱。

肺肾气阴两虚:咳嗽,喘息,气短,动则加重,咳痰粘少,盗汗,手足心热 ,腰膝酸软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1.3 方法

选用Ponemah多道生理记录仪(北京拜安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测定:(1)通气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最大每分通气量(MVV);(2) 呼吸肌力:最大口腔吸气压(MIP)、最大口腔呼气压(MEP);(3) 呼吸驱动:口腔阻断压(P0.1)。对比分析各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呼吸肌力与呼吸驱动。

1.4 数据统计

选择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通气功能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肺气虚组、肺脾气虚组、肺肾气虚组、肺肾气阴两虚组患者的FVC、FEV1、FEV1/FVC、MVV均呈进行性下降,各组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所示。

3 讨论

中医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肺胀 ”、“喘证”、“咳嗽”等范畴,其病位主要是肺部,若病情恶化,则会伤及脾,因此该疾病的初期症状以肺脾两虚为主,疾病后期则会伤及肾,造成肺、脾、肾三脏均虚[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急性加重期以实为主,稳定期以虚为主,多表现为气、阳及阴的虚损,集中于肺脾肾,肺脾肾虚损中以肾为基。呼吸功能是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程度的主要参照指标,当通气功能下降,且残气量增加时,可判断为脾气虚,而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出现通气功能进一步下降,则可判断为肾气虚。瞿波等探讨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医证候分型与肺功能的关系,指出患者肺功能呈现进行性下降[5]。

本研究结果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呼吸功能下降,其表现为FVC、FEV1、FEV1/FVC、MVV均较健康者明显下降,且肺肾气阴两虚患者的下降幅度最大,由此提示,肺肾气阴两虚患者的通气功能障碍最为严重。本研究结果还发现,患者的MIP、MEP随均下降,P0.1升高,由此说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肌肌力下降,导致出现呼吸肌疲劳。另外,产生呼吸肌疲劳的主要原因还包括:肺容量变大导致横膈肌缩短,进而使气肌在长度与张力曲线上处于不稳定位置;患者营养不良,导致能量紊乱,进而导致呼吸机功能下降,使得气道阻力变大,肺顺应性也就因此下降,导致膈肌负荷、呼吸肌运作耗能增加;低氧血症、酸中毒也会导致呼吸肌疲劳症状的进一步恶化。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呼吸功能随证型由肺气虚、肺脾气虚、肺肾气虚、肺肾气阴两虚呈进行性下降。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通过辨证分型了解不同证型患者的呼吸功能,以做到“对症下药”,最终获得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王飞飞.“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不同证型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4.

[2]薄建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病因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3]范存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气虚证型与肺功能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4]方统念,赵静,谭泳梅,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3(5):710-711.

[5]瞿波,周维,毛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证型与肺功能的关系探讨[J].华西医学,2015(10):1853-1856.

论文作者:广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5

标签:;  ;  ;  ;  ;  ;  ;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呼吸功能的研究论文_广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