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启示和中国证券业的发展机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机遇论文,金融危机论文,启示论文,中国证券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经严重危机洗礼的中国证券业
中国是否存在金融危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的看法是,中国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就有过一次严重的金融危机,且不说银行业巨大的呆坏账清理和处置,单就证券行业来说,2003年底至2007年8月,我国证券行业就经历了一次大的危机洗礼。
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一批证券公司多年积累的风险呈现集中爆发态势,全行业面临自产生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当时的状况十分严峻,一批公司的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行业信用大幅下降,增量资金急剧减少、存量资金不断流失,经营环境持续恶化;部分高风险公司问题的暴露引致债权人严重不安,对证券公司账户甚至客户资产申请查封冻结,个人债权人集体上访事件时有发生。证券公司的风险已经严重危及资本市场的安全,并波及社会稳定,情况十分严重。
从2004年8月开始,监管部门采取风险处置、日常监管和推进行业发展三管齐下的措施,经过为期三年的艰苦努力,到2007年8月,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圆满结束,各项预定目标按期实现:
一是平稳处置了31家高风险公司,初步建立了证券公司市场退出和投资者保护的长效机制;
二是彻底纠正了证券公司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保本保底委托理财等违法违规行为,化解了长期积累的巨大风险;
三是依法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的机构和责任人,严肃了市场纪律;
四是集中改革完善了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存管、国债回购、账户清理等一批基础制度,增强了客户资产安全性;
五是积极稳健地推进了证券公司业务发展和有序创新;
六是全面实施了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控制度,进一步健全了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我国证券行业脱胎换骨,从生死存亡关口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经营理念、内部治理、风控机制发生了深刻显著的可喜变化。全行业彻底摆脱了困扰已久的沉重包袱,基本根治了“散、乱、差”等顽症痼疾,在规范发展、建设现代金融企业的历史征途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一是历史遗留风险彻底化解,财务实力大幅增强。通过风险处置和整改重组,全行业高达2853亿元的历史遗留风险全部化解,流动性缺口问题全部解决。二是违规现象得以遏制,经营行为总体规范。三是风控机制显著改善,内部管理普遍加强。四是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五是公司类型趋向多样,行业格局逐步优化。六是社会责任感普遍增强,行业整体形象明显改善。
正是经历了这次金融危机和对证券公司的综合治理,我国证券行业经营行为的规范和风险控制意识大大增强,以至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我国证券行业的风险始终控制在较低水平。在市场大起大伏过程中,绝大多数公司坚持稳健经营,较好地规避了风险,没有出现大的违规问题,为稳定资本市场发挥了良好作用。
本次金融危机对中国证券业的五大警示
我国证券行业在2003年以来经历的危机与全球金融危机的性质、危害的程度虽然有所不同,但与全球金融危机一样,面临的形势严峻紧迫,承受的压力和付出的代价前所未有,发生的变化与受到的教育深刻显著,给我们留下了以下五方面的深刻警示:
一、必须始终坚持合规经营。合规经营是证券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依法合规经营,才能取信于客户、取信于市场、取信于社会,从而赢得良好的经营环境;只有依法合规经营,才能避免犯重大错误、酿成重大风险,从而实现公司的持续发展。合规不仅是外部强制性要求,更是公司的内在需要、公司价值的源泉。
二、必须准确把握功能定位。证券经纪、资产管理、承销保荐等专业中介服务是证券公司的基本业务,也是证券公司的职责所在、优势所在。不以资本市场的中介服务为主业的公司,不成其为证券公司,实践中也难以避免风险失控的恶果。国际、国内证券经营机构失败的教训表明,只有准确把握资本市场中介服务这一基本定位,扬己所长、避己之短,着力搞好中介服务,严格控制自营投资等“买方”业务的规模与结构,才能充分发挥证券公司的功能作用,抵御变幻莫测的市场风险,与市场同发展,与客户共成长。
三、必须切实加强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证券公司安全运营、持久发展的坚实保障。只有以风险控制为中心,健全治理结构与内控机制,强化内部约束、加强内部管理,才能有效避免和及时纠正经营过程中的失误和偏差,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真正实现公司经营目标;只有严格控制风险,公司的创新发展才有安全保障,脱离风险控制的创新发展只会带来毁灭性灾难。
四、必须持续强化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证券公司经营管理的基本内容。公司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必须切实做好成本收益分析,在努力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投入。只有改变盲目投入、高成本运营的粗放式经营模式,才能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避免陷入有扩张、无成长的恶性循环。
五、必须切实做到资本稳健。资本稳健是证券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资本市场波动大,证券行业盈利的周期性强,证券公司只有根据业务发展要求及时充实资本金,实行稳健的利润分配政策,充分计提各项准备,形成以丰补歉的调节机制,才能适应市场变化和公司收入状况的周期性波动,平稳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
以上认识,是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是经过金融危机后将感受提升为观念、把教训转化为“财富”的深刻警示。事实上,也实实在在地推动了整个行业近两年多来的规范和创新发展。
中国证券业发展的新机遇
首先,积累了资本实力,多年来,证券公司在上市融资、定向增资、引入战略投资者、增加公积金和风险准备金等政策支持下,不断充实资本,完善资本补充机制,加速行业整合和外延式发展。截至2008年末,107家证券公司净资本2887.40亿元,管理客户总资产近5万亿元;证券行业人员近20万人,证券营业部各项业务已经延伸到3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
其次,打造了基本完整的业务结构和制度保障的服务规范。目前,中国证券业已经形成了保荐上市、证券承销、证券经纪和财务顾问等证券产品供给的各中介业务单元,拥有证券自营、资产管理、基金代销和投资咨询等证券产品需求的完整产业链条。同时,全面落实基础性制度建设,实施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完善保荐人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落实资产管理和自营业务的账户报备和监控制度,全面提高证券公司的规范化运作水平,消除了持续性、普遍性的违法违规问题,证券产品的安全性有了基本制度保障。
第三,初步形成了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合规经营的运行机制。按照《公司法》要求,我国证券公司绝大部分注册为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依照公司章程构建相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根据《证券公司治理准则》的要求,建立健全内部制衡机制,落实股东、董事、监事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并促使其正确行使权利。2008年7月以来,全行业根据《证券公司合规管理试行规定》探索建立合规管理制度。目前,各公司合规管理制度体系和组织架构已经形成,合规管理工作趋于系统化、规范化,基本落实到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一批公司初步树立了全员合规、合规创造价值的基本理念。
第四,构建了分类监管的激励机制和多层次的约束机制。我国的证券监管制度经历了从地方监管到中央监管、从分散监管到集中监管的过程。《证券法》出台后,中国证券业监管体系和职责已基本理顺,初步形成一个以中国证监会为核心,由各地派出机构、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等组成的覆盖全国的统一多层次监管架构;基本形成以《证券法》为核心,各类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为配套的证券业监管法规体系和较为完善的自律规则体系,对从业机构与人员的资格准入、行为规范和主要业务环节等实行多层次的制度约束。
2007年,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分类监管工作指引》,全面实施“以证券公司风险管理能力为基础,结合公司市场影响力”的分类监管,按照分类结果分配监管资源,构建了证券行业的分类激励机制。正是这些基础性制度建设,使得中国证券业有可能在宏观经济向好的形势下面临新的进一步的发展机遇。
一、制度改革的“红利”,必然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支持经济持续企稳回升,直接作用于证券产品收益预期,使证券行业有存量市场的新高机遇。
有人说到2015年,中国人口“红利”就会消失。但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新的资本市场,它的特点是新兴加转轨,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这两个问题是互相关联的,要“调结构”必须要解决体制性障碍,也就是说必须坚持改革,因而也就存在着制度性改革的红利,或者说分享改革开发的成果。到2030年,中国经济要再翻两番,必须坚持制度改革。因此,从长远来说,到2030年都是中国证券行业的黄金机遇期。
就目前来说,各种迹象表明,未来一两年,中国证券行业面临经济环境和市场氛围是:一方面,国内经济企稳回升势头逐步增强,宏观经济基本面积极向好。另一方面,据央行通货膨胀监测分析小组三季度报告,未来一两年我国发生明显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这就决定了市场的流动性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资产价格整体上升的趋势有望得到维持,并有不断创出阶段新高的可能,持续产生财富效应和羊群效应,证券行业存量市场有新高机遇。
二、新的对外开放格局,国际化资源配置的要求,使得证券行业有了拓展跨境市场的机遇。
一方面,金融危机后的中国对外开放已经站在一个新起点,各行各业都内生出国际化资源配置的要求。中国证券行业也不例外。跨国大型金融机构在这次危机中遭受巨额损失,风险释放和风险处置尚需时日。
另一方面,我国境内证券公司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损失不大,全行业连续三年整体盈利,有抵御境内境外市场风险的能力。这就说明,今后几年是内资券商“走出去”的战略机遇期,我国证券公司对外开放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通过境外参股、控股或设立子公司,承销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和境外企业境内上市,开展QFII和QDII业务,境外与中国证券市场有关的投资咨询业务,服务中投公司、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国内机构投资者的境外投资,赢得跨境业务的拓展机遇。
三、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和不断完善,使得证券行业有不断创新的发展机遇。
首先是创业板开板和开市,使资本市场出现了新的增长点。创业板不仅直接产生了保荐上市、证券承销、证券经纪、证券投资、资产管理、投资咨询等中介业务,而且从发展来看,创业板又有再造一个市场的潜力。从美国NASDAQ看,从成立到1999年,只经历了28年时间,交易额就超过了纽交所,并成为当时世界上交易最大的市场。
事实上,中国资本市场在不断改革和完善,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国际版和国内债券市场的连通,以及QDII的扩展,都将成为证券行业新的发展机遇。股指期货即将成为下一个市场关注的焦点。按照现行的政策设计,证券公司以介绍经纪商(IB)或居间人参与股指期货经纪业务,给券商带来经纪业务增长和基于市场做空机制的投资机会。1986年5月香港推出恒生指数期货,同年香港股市交易量同比增长62.43%,1987年又比1986年增长201.62%。同时,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完善了证券信用交易规则体系,资本市场有望增加卖空机制,扩大证券交易,如日本信用交易量就占总交易量20%;提高券商盈利能力,如国外融资融券收入在收入中占比均达15%以上,美国证券行业信用交易的保证金贷款收入占手续费收入达38%左右。
最近,监管部门又为证券公司的规范发展推出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措施:
一是适当放宽了设立营业部的资格条件。只要证券公司风险指标符合监管要求,经营管理持续合规,就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业务发展需要,自主确定营业网点发展计划。
二是将证券公司风险资本准备计算标准与市场指标挂钩,实行动态调整。根据相关金融产品的市场变化,相应降低或提高风险资本准备的计算比例,使其合理有效地发挥风控指标的约束和调节作用。
三是支持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较稳定的盈利能力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的证券公司通过IPO有序上市。
四是支持和推动证券公司立足于资本市场,立足于自身客户,立足于证券中介服务的行业创新。
在面对重大机遇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增量机会有高风险。存量机会有老问题,境外机会有新变数。过去22年来,大多数证券公司都是选择“先铺摊子、后建牌子”、“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路径。我认为现在证券行业需要把业务发展切实转移到集约化经营的轨道上来,遵循业务机会的盈利规律和实现途径,与时俱进地调整发展战略,做到把握发展机遇,从根本上提升证券行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