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渐进式改革及其理论意义_渐进式改革论文

中国渐进式改革及其理论意义_渐进式改革论文

中国渐进式改革及其理论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意义论文,渐进式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20年来,中国经济领域的体制改革,走过了坎坷而光辉的历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卓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经济成就举世瞩目。

中国经济改革获得如此巨大成功的秘密是什么?仅从战略上来说,就是中国成功地采取了有别于俄罗斯、东欧“休克疗法”的渐进式推进改革,不搞一次到位。

渐进式,它不是一般的方式方法问题,而是关乎改革全局的战略思想。这无论是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来看,还是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看,都必然是渐进式的。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为达到此目的,贯穿着整个改革过程的一条主线就是市场化改革。所谓市场化改革,简言之,就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体制。围绕市场化,20年来,我们进行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方面的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企业制度、财税体制、金融体制、贸易体制、价格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方方面面的改革都是服务于改革总目标的。所以,市场化改革的过程,就是制度创新过程,也就是渐进式改革战略的实施过程。下面试析中国经济体制渐进式改革战略的具体表现及其理论意义。

一 中国经济体制渐进式改革战略的表现

1.从农村改革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首先在农村取得重大突破的。究其原因,可谓是继承了中国革命的传统。中国民主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中国第二次革命——改革,也是以农村为“根据地”点燃了改革的星星之火。但从深层次的原因来看,却是由农业在中国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状况使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尤其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9亿农村人口,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反复强调指出,必须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我国人多耕地少,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在全世界所有国家中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国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不能靠任何别的国家来解决。特别是粮食,始终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直接关系着人民和国家的安危。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有我们国家的自立;没有农业的积累和支持,就不可能有我国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所以,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民实现小康进而达到比较富裕,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全面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最具战略意义的任务。

然而,回顾建国后近30年的历史,中国农业是在经历了1950至1952年的光荣复兴和随后出现的短暂增长之后,便在实际上陷入了缓慢发展甚至停滞状态,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因而,“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是改革和建设中的根本问题。以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普遍实行和乡镇企业迅速崛起为标志的农村革命,冲破了长期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最薄弱环节,在农村实现了一次制度创新。它顺应了广大农民的要求和心愿,使他们从中得到了建国以来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经济实惠,因而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年来,中国农业前所未有地出现了所谓“超常规增长”,9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农村经济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在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

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和巨大成功,不仅是80年代中前期推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而且使中国农业率先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探索为整个中国经济的转型提供了经验和条件。

2.经济特区、沿海城市改革开放先行一步,逐步向内地推进,实现全方位开放。

2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形成了一个“四沿一内”的新格局。即沿海、沿江、沿路、沿边和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内陆地区,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由沿海向内地滚动式梯度推进的立体交叉的全方位开放的战略格局。

“沿海开放”。是以点、线、片为主要特征的。

所谓“点”就是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80年代中国先后创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它们利用10年时间走完了外国城市需要半个世纪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路程,其发展速度被国际上赞誉为经济奇迹。它们对全国的改革开放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所谓“线”就是我国沿海14个港口城市。它们分布在我国漫长海岸线上,包括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大多数是深水良港。为此,它们成为率先开放城市。

所谓“片”就是我国开辟的3个三角地带、两个半岛一个海湾,即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及环渤海湾等地方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开发区。经过20年的发展,现在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已经融合为一体,是我国和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已经成为带动全国对外开放的发动机。它们分别以天津、上海、厦门、广州为中心,拥有若干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特大城市和60多个中心城市,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人口的41%,国民生产总值的52%,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80%。沿海地区的开放给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特别是推动内陆的开放,促进全国经济振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沿江开放”。以上海浦东新区为龙头,重庆为龙尾,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28个城市。东起上海、西至重庆,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8个省市,土地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4%,人口约1.6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7%。这一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的开放开发,不仅使上海和长江三角洲能率先成为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之一,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而且对于促进全方位开放和新经济体制的建立,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长江沿岸城市南京、芜湖、合肥、南昌、九江、武汉、黄石、岳阳、长沙、宜昌、成都、重庆等的开放,通过长江这个“黄金水道”,既可内联广阔腹地,又可外延大洋,使该地带将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沿路开放”。主要是陇海铁路和兰新铁路全线主要城市开放。从江苏省的连云港市到甘肃省的兰州市,再从兰州市到新疆自治区的阿拉山口,两条铁路连接起来,从东到西北,横跨中国的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新疆六个省区、再从阿拉山口与欧洲铁路联接直至德鲁巴口岸,被称为欧亚大陆桥。从1990年9月起接轨并实现了无阻碍国际货客铁路运输,为中国同中亚各国之间、亚太地区同欧洲之间开辟了一条便捷的国际通道。经测算,从我国江苏省的连云港市经过这座大陆桥到欧洲,比海运距离缩短9千多公里,运费节省20%-25%。

“沿边开放”。是指东北、西北、西南地区13个边境城市对外开放,包括吉林省的珲春,黑龙江省的绥芬河、黑河,内蒙古的满洲里、二连浩特,新疆区的塔城、博乐、伊宁、云南省的畹町、瑞丽、河口、广西区的凭祥、东兴等。此外沿边境地区还设立了32个国家重点陆边通商口岸和约200个地方口岸,其中新疆有20个口岸,包括乌鲁木齐这个通往欧亚的航线最长的空中口岸,广西对越南就开设了21个通商口岸。沿边开放,密切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促进了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缅甸、老挝、越南等国的人民与我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亲密合作,各国经济上的繁荣和发展。

“一内”。指大陆内地各省省会的开放,并以省会大城市为中心带动周边一系列卫星城市的开放。

“四沿一内”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充分显示出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大开放,全面开放、全局开放和长期开放的战略体现,这是对过去闭关自守的封闭战略的根本否定,所以开放就是一种改革。而这种改革(即开放)在发展上呈现出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点——线——片——面的逐步推进的客观趋势,这种趋势,是对于我国经济分布客观上存在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国情,在决策上的正确反映,这种开放决策,无疑对于我国发展东部、带动中部、促进西部,进而振兴全国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从战略上来看,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并继续发展优势,这是一个大局,内地要顾全大局。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多做一些贡献支持内地发展,这也是大局,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3.价格改革先调后放,调放结合。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价格体系,由于长期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再加上历史上的原因,存在着相当紊乱的现象,不少商品价格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这对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极为不利。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民生产和企业自主权的进一步扩大,价格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调节作用越来越明显,因而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系更为迫切。然而,价格问题涉及千家万户,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价格改革不仅关系国民经济的大局,而且是关系着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我国的价格改革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中央采取的步骤和原则是:

(1)走小步,走一步看一步。即从我国价格严重不合理和积弊甚多的实际出发,逐步进行改革,不跨大步更不搞一步到位。充分考虑国家、企业和居民的承受能力,把零售物价上涨指数严格控制在一定程度。在总体上走小步的前提下,有条件的时候,步子适当迈大一点。

(2)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按照影响城乡居民直接利益的程度,对影响较小的价格,改革先行一步,而对与居民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基本生活资料和消费品价格以及第三产业价格的调整,是随着国家财政状况的进一步好转和居民收入的增长而逐步解决的。

(3)调、放结合。所谓“调”就是对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国家实行指令性计划的商品,主要是计划内重要的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调整。因为这部分产品的价格,是价格改革的关键所在。所谓“放”,就是把价格逐步放开,开展议购议销,实行市场调节。现在我国除粮、棉、油等重要农副产品外,对农副产品价格已经基本上放开。

(4)有降有升,对价格进行结构性调整。为此,尽可能地排除通胀对价格改革的干扰,使价格改革不致造成价格普遍上涨。

(5)确保居民的实际收入不因价格调整而降低。这是我国价格改革始终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因而,我国的价格改革从总体上来说是很成功的。价格的调整和放开,既有力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大大地推进了市场化的进程,又避免了过大的社会动荡。

在中国的价格改革过程中,曾出现过类似“休克疗法”的“闯关论”。1988年曾提出过“闯关”的设想,少数商品国家定价,多数商品价格放开,晚改不如早改。消息传出后,引起全国人心浮动,纷纷抢购商品,甚至提取储蓄存款抢购。于是引出1988年冬天的冻结物价,治理整顿、保值储蓄等措施。实践证明,“价格改革闯关”行不通。

4.国有企业改革从扩权让利到制度创新。

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因为公有制是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其中国有经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着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国有经济必须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因而,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它涉及经济的全局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可见,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对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就是为了使国企同市场经济相适应。国企在过去国家统负盈亏、国有国营的旧体制下确实是无法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企没有经营自主权,不能随着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而灵活地改变自己的经营方针去适应市场的需要。企业不负盈亏,对经营业绩不会有责任心和物质利益的关怀。正是为了改变这种不适应性,所以自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中央明确地要求国企要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为了实现这一要求,20年来,国企不断地进行转换经营机制的改革,从扩权让利,承包制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扩权让利”,是国企改革的启动阶段。早在1978年10月中央就部署了6个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1979年初开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以扩权让利为内容的扩大企业自主权的目的,是要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使企业从高度集中的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真正成为一个责权利相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成为一个具有自身活力的、能够自主发展的、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这个目的不可能一下子实现,而是经过几个步骤逐步实现的。所以扩权试点都经过计划利润留成(小扩权)到全额利润分成(中扩权)再到“独立核算、以税代利、自负盈亏”(大扩权)这三个阶段。

1986年12月,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决定》,提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可以积极试行租赁、承包经营。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要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至此,国企改革开始进入了“承包经营责任制”阶段。承包制从试点到普遍推行,预算内的工商企业承包面超过90%。实践证明,承包制比较有效地动员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也比较有效地解决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同时,承包制对挖掘企业内部潜力,特别是职工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促使企业降低物质消耗,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成效都是十分明显的。作为企业经营方式的承包制,尽管有其不足之处,但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走向市场化的改革中,毕竟是与“扩权让利”阶段相衔接的必要的一步。它所显示的生命力意味着中国企业制度改革又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

1993年,国企改革在总结了前十几年扩权让利和承包制两个阶段的经验的基础上,开始迈向了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

现代企业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是以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为前提、现代市场经济为基础、现代契约关系为协调结构的一种高度发展的企业制度。中国所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应是既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规定性,又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现代企业制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概括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诚然,中国式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只能是渐进式的。因为,从传统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从微观层面来讲,就是将国有企业置于完全商品化的基础之上,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经济主体。然而,作为传统经济体制核心组织的国有企业,与传统经济体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受到经济的、社会的以及传统的价值观念等种种因素的制约,例如国家经济和政治的稳定、人民生活水平和职工就业以及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等。因此,如果改革一开始就对国有企业动“大手术”,把其从旧体制中剥离出来,可能会引起“大出血”而导致手术失败。

二 中国经济体制渐进式改革战略的理论意义

1.渐进式改革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我国的改革是史无前例的全新事情,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所以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摸论”并不意味着改革是盲目地进行的,而是鼓励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对的坚持,不对的就改。所以,每走一步,每进行某方面的改革,每一个重大改革方案的出台,都首先在小范围内进行不同类型的改革试点,在试验取得成功后再全面铺开。

同时,改革一直是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谨慎务实的方法,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例如,农村改革先从农业开始,是因为迫切需要扩大粮食生产。而且农民曾有过自留地和农村集贸市场,农民有根据市场变化调节生产方面的经验,因此农村改革比较简单。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农业改革的经验也应用到了乡镇加工业。乡镇企业与国营企业相比,它们显得更加灵活,更能适应市场条件的变化。所以从1979年到1984年,中国改革的重点,从城乡划分来看,重点在农村,从所有制划分来看重点在非国有经济部门。从1984年到1992年中央曾多次设想实现改革重点的转移。但由于认识方面的原因,利益格局方面的原因以及改革本身的难度,直到1993年才提出以国企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这也表明所谓战略重点的转移是要有条件的。

总之,我国渐进式改革的过程完全体现了认识产生于实践而又服务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渐进式改革战略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质量互变规律的在总的量变中部分质变的规律。

在总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包括阶段性质变和局部性质变两个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就阶段性质变而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从温饱——小康——比较富裕,正是阶段性质变的实证。再从局部性质变来看,如前所述的经济特区、沿海城市改革开放先行一步,逐步向内陆推开,实现全方位开放的梯度发展战略就是最明显不过的体现。这是邓小平从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经验中设计的有中国特色的一条波浪式共同富裕道路。他指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起来。”(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2页。)20年来,正如大家所看到的,经济特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其他沿海城市,以及这些地区、这些城市附近的农村,那里的城乡人民由于经济迅速发展而先富了起来。他们的富裕引起了震动,吸引和带动了其他地区努力通过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也逐步地富裕起来。

但无论是阶段性质变,还是局部性质变,都仍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的量变之中。

3.渐进式改革战略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

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过程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因为众所周知,建国以来,我国的生产力虽然有相当大的发展,但主要是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的生产力仍然处于低水平,呈现多层次和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尤其是农业部门生产增长特别缓慢。为改变农业生产状况,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扩大农户自留地面积,鼓励生产多样化,允许发展农村的农副产品贸易市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增加农民个人生产经营自主权,加上农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因而大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多样化,农村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迅速发展。例如,1978~1984年间,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量大约有3/4是由于实行责任制而取得的,其余部分是农产品价格相对提高的结果。紧接着,由于放松了农村非农业活动的限制,允许农村企业按市场价格出售产品,结果,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农业的巨大变迁,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以消费品工业为增长点的高增长的80年代,来自农业的大量优质原料为此作出了贡献。同时,丰富了国内市场,迅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吃肉、买粮、买油等凭证的年代一去不复返,各类新鲜时令的瓜果蔬菜、禽蛋肉类、水产品一年四季源源不断。人均主要农副产品产量不断提高,从而有力地保证了人民生活的持续提高,尤其是中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购买力不断提高。以广东为例,1997年与1978年相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6.9倍,农民人均生活费总支出增长了13.2倍,农民人均购买力增长了53.5倍。全省4858万农业人口中,已约有2035万人过上宽裕生活,2011万人过上小康生活,仍处于温饱阶段的约有782万人,处于贫困阶层的仅有30万人。

根据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改革开放又实施了从沿海到内陆的梯度发展战略。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因素有利,率先对外开放,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发展得比中西部地区更快一些。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成功的战略。它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营造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局面。

4.渐进式改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的观点。

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改革为什么能够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通过改革而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即充分地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改革鼓励人们解放思想,大胆试验,大胆实践,大胆创新。但这个创新,不是盲目地“闯”,而是从实际出发,遵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地去实现规律,循序渐进。农村的改革是这样,城市的改革是这样,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是如此。价格改革为什么不能采取“休克疗法”而“闯关”,就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考虑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确保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不因价格调整而降低。否则,就会引起社会动荡,以致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改革积极性和对改革的信心,致使改革难以进行甚至失败。

所以中央经常强调,在体制转型时期,各方面利益格局变动较大,各种矛盾较突出。因而要下大精力研究和解决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对涉及群众利益调整的改革和发展措施,工作要做细。在一些牵动全局改革和发展的问题上,注意及时处理好各种关系。要关心群众疾苦,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抓好菜蓝子、米袋子工程,保持物价稳定。要围绕群众切身利益多办实事,缓解各种矛盾,增强凝聚力,保持社会稳定。总之,只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才能给人民带来实惠,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才能在困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战胜困难,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改革的积极性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时至今日,仍然有人认为渐进式改革是保守的,甚至把在今天改革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也归咎于渐进式改革。对此,我深信中国今后的改革实践将会继续作出公正的结论。

标签:;  ;  ;  ;  ;  ;  ;  ;  ;  ;  

中国渐进式改革及其理论意义_渐进式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