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应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批判性论文,历史教学论文,思维论文,应注重论文,品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对历史上任何一件历史事件的评价,如果人们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应用不同的世界观,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它,那么答案就会丰富多彩。正因如此,根据历史学科的这一特点,中学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往往只注意根据学生各个特定年龄段的思维特点,按照思维的一般法则去培养学生常规律性的思维品质,显然是不够的。据我所作,许多中学生长期是在凝固化和一统化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成长和发展的,封闭性、正统化的教学思路使他们逐渐形成了一种狭窄的、封闭的、陈旧相因、迷信权威和崇拜师训的思维定势,严重地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的创造性,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鉴于这种情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其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叫“批判性思维”
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新颖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通过思维,从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它有四个基本特征:(一)观察事物的角度新颖。(二)解决问题的方法特殊。(三)对既定的结论和研究成果的否定性。(四)整个思维过程是破立结合。
二、注重批判性思维品质培养的目的和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三)有利于中学历史的教学教研教改
(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说:“不安于书本上所给你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为重要,它往往是区别最好的学生和次好的学生的标准。”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先有创新思想,后有创新人才这一哲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实际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几个重要途径
(一)纠正教学中“左”的思想的影响
过去和现行的历史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或多或少存在着观点过时,政治色彩较强等弊端,传统式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又相对滞后,在教学中教师又过多地强调正统观念,唯本本主义,教学中“左”的思想影响严重,它不但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制约了学生的批判、创新能力的发挥,也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如1996年高考历史第38题的第三问:要求学生对施兰评大生产运动的观点进行鉴别和评价。学生由于受到正统观点的影响,在答题时根本不管材料的内容如何,就主观地对施兰的评论妄加否定和驳斥,而不能实事求是。这反映了在教学过程中“左”的思想的影响。纠正教学中“左”的思想的影响,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改变教学管理体制,更新教学观念,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中学教育不需要“成品”,未来社会更不需要只会念经的“和尚”。封闭、正统、僵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早已成为过去。更新教学观念对我们历史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新的教学观主张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发展着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以学生的无知和被动来建立自己的权威,而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无穷潜能的资源来开发,敢于把学习工具交给学习,将探求知识的心理历程还给学生;注重学习实践能力的开发与引导。在学校教育的道路上,教师不要做一个简单的带路人,而应融入其中,做一粒铺路石,以自己的知识和道德修养,为学生拓展出一条走向未来的发展之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思想,都有自主学习的机会,都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创造的活力。只要学生学习、生活的外围环境宽松,学生的个性就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独立性也会随之发展,批判性思维也会日益增强。
(三)大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开发学生内在潜能
1.教师的批判性教学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并结合教法特点,巧妙地设计一些批判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启发学生去思考、探索。例如,清末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这是教材的观点,但我们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罗列一些史实,说明它并不是一场骗局,而是宪政的一次尝试。这样,可以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的天地,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2.设凝激趋: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把它转化为一个个教学问题,创设新情境,诱发学生去思考。如“鸦片战争”一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多层次设计如下问题:鸦片战争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些设问,不仅能从多方面诱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3.课堂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课堂讨论,交流看法,发表见解,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有人认为:“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大教育家”,试结合史实论证这一论断是否正确。经过学生讨论,有的人按教材的观点认为这一论断是正确的。但也有人认为孔子不能称大教育家。理由是“孔子弟子三千,成才的只有七十二人。”教学效果相当差,不能称大教育家。显然这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通过这种课堂讨论,学生既掌握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也得出了新的见解,长此以往,批判性思维意识会不断增强。
4.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知识的积累和消化是思维的物质基础。教师应精心设法组织好课外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取书本外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知识的积累越丰富,思维的敏捷性越高,思维的独立性越强,批判性思维意识也会随之增强。
(四)改变评估观念,树立激励评价的教育观念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探索、创新,培养他们的批判性和创造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和考核中应引入激励机制,建立有利于批判性思维品质发展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的评估体系:1.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多进行一些开放式的教学偿试,适量地设计一些有争议历史学术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回答,并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含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量化,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案。2.在考试中,也应加大对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的考核,对学生持有自己的观点、有新意、能自圆其说的答案要适当地予以加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和动脑的习惯,又有利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五)增强批判创新教育意识
批判性思维是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具备了批判性思维品质特点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拓创新人才。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思维是批判性思维的必然结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一些批判性教学,教给学生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外,在思想上要反复强调批判性思维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学教研以及开拓创新的重大意义,从而唤起学生对批判创新思维的高度重视。增强学生的批判创新教育意识,实际上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提供了精神动力和物质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