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中国开放经济的国际经济环境与发展战略_世界经济论文

“十一五”期间中国开放经济的国际经济环境与发展战略_世界经济论文

“十一五”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和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放型论文,十一五论文,时期论文,我国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十一五”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一)“十一五”时期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十一五”时期,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2005年和2006年世界经济预计分别增长4.3%和4.4%,而2007—2010年预计年均增长4.3%。其中,发达国家在2005年和2006年预计分别增长2.6%和3.0%,2007—2010年预计年均增长2.9%;发展中国家在2005年和2006年预计分别增长6.3%和6.0%,2007—2010年预计年均增长5.8%。总体看,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扩张态势,增速明显高于近10年来不足4%的年均增长;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其潜在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继续领先于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继续上升。

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拓展经济增长空间,为世界经济在中长期保持加快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内在动力。信息技术革命仍在继续深入发展,在经济社会等众多领域的应用范围继续扩大,仍将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此外,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空间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正在催生新的产业,将为世界经济创造出新的增长点。

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深入发展,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国际分工不断向立体化方向发展,将带来许多新的国际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机会,有力地推动世界经济的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05年和2006年世界贸易量将分别增长7.4%和7.6%,而2007—2010年将年均增长6.9%,增速不仅高于以往,而且也将高于世界经济的增长。另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预期,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目前已经从谷底回升,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上升态势,“十一五”时期年均有望恢复到甚至超过1.4万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

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一步增大将对拉动世界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正在改变世界经济增长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缓慢对世界经济增长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世界经济增长过分依赖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风险会显著降低,世界经济增长将获得新的动力。

各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日趋成熟。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成功地克服了经济周期波动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取得了长达10年的持续经济增长,有效降低了经济衰退的程度。东亚国家通过结构性改革和加强地区经济金融合作,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成功地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重新恢复了较快增长。中国的宏观调控更是日趋成熟,近来又适时采取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有效地克服了局部经济过热,继续保持经济的良好增长态势。各国在加强和改善自身宏观调控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和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现行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面临重大调整。欧元的国际地位将进一步提升,美元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弱化,日元的国际地位难以大幅提高,人民币国际化雏形显现,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风险依然存在,短期资本流动仍是威胁发展中国家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急需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金融市场的监管能力。

(二)“十一五”时期国际经济中的潜在风险

国际贸易收支失衡可能蕴藏的风险。近年来,国际贸易收支失衡日趋严重,突出表现在美国的巨大贸易逆差与东亚地区和欧元区的大量贸易顺差。导致国际贸易收支失衡的原因,一是由于国际产业转移和分工格局变化引起国际贸易地区格局的变化。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传统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制造缓解和部分服务业不断转移到东亚和其它新兴市场地区,使得美国成为全球消费品的主要出口市场,而东亚地区则成为全球的生产制造基地,所生产的产品大量出口到美国。二是美国的储蓄率长期偏低,经济持续扩张导致进口需求大量增加,贸易赤字持续攀升。三是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进口需求下降,而内部需求不振又导致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出口。四是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攀升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的贸易收支不平衡。国际贸易收支不平衡反映的是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分工格局的变化,短期内很难改变,预计“十一五”期间国际贸易收支不平衡情况仍有可能加剧。国际贸易收支持续失衡可能导致美元汇率的继续贬值和主要国际货币之间汇率关系的重大调整,对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市场稳定造成不确定影响,有可能破坏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和环境。

美国的庞大财政赤字可能蕴藏的风险。近年来,美国的财政预算赤字不断攀升,达到国内市场总值的4%以上。据美国政府有关部门的估计,未来10年的美国财政赤字可能高达2万亿美元,而且这种保守的估计还是在不再继续减税和逐步削减军备和政府消费开支的前提下做出的。目前,美国已经进入新一轮的加息周期,长期利率水平也开始趋升,从而势必对美国的消费和投资产生越来越大的制约作用。而美国经济增长一旦放缓,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和经济增长也会受到不利影响,从而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增产造成风险。

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可能蕴藏的风险。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增长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全球能源原材料需求近年来强劲增长,拉动国际市场原油、铁矿石、铜、锌、铝等金属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扬,特别是原油价格的持续大幅攀升,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造成巨大的风险。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加快,而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又使得这些国家的人均资源消耗量继续高于发展中国家,全球能源原材料需求仍将继续增加,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不可避免。

国际金融危机的潜在风险难以排除。一是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衰落和美元汇率的突发性贬值可能对国际金融货币秩序造成冲击,从而诱发金融危机。二是国际金融市场投机性交易规模日趋增大,对金融体现不健全的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稳定构成威胁。三是拉美地区的经济金融稳定难以持续,巨大的债务负担仍有可能爆发债务危机。四是亚洲地区的巨额贸易顺差和庞大的外汇储备大多投资于美国的国债,一旦亚洲国家为规避风险改变外汇储备的运作方式,势必会引起国际资本流向和国际汇率关系的剧变,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三)“十一五”时期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影响

世界经济贸易继续保持加快增长,有利于我国保持和扩大外需,促进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出口加工制造能力,劳动力供给充分和成本低仍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最主要优势,而国内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和内地许多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使得沿海地区的大量生产制造能力仍然将主要面向国际市场,而内陆地区也可以继续从沿海地区的出口增长中收益。因此,世界经济贸易继续保持增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全球产业结构继续调整转移,有利于我国发挥自身优势吸引更多的先进技术和外国投资,从而促进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十一五”时期不仅国际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制造环节还会继续向我国转移,而且金融、保险、物流、专业服务等各类服务业也会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而不断向我国转移,从而为我国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和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带来许多新的机遇。

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有利于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环境,而区域经济合作势头增强有利于我国扩大和加强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孕育的新变化有利于我国人民币逐渐成长为重要的国际货币,从而提高我国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风险也不容忽视。一是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领先优势继续对我国构成竞争压力,美国等发达国家仍不会放松对我国的高技术和产品出口限制,迫使我们必须重视加快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增强会增加我国出口贸易所面临的摩擦和纠纷,对一些行业和企业的生产和就业造成不利影响。三是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供应紧张将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构成制约。四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风险和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二、欧美的全球战略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

欧洲的全球战略视野,主要是通过启动欧元,削弱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发展经济和货币同盟,加快了建立统一欧洲的步伐,并通过欧盟东扩,不仅大大拓展其地域边界,而且增强了作为“欧洲人”的价值观点和国际影响力,以改变国际格局的未来结构和发展方向。对中国来说,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大市场,有统一的贸易制度、技术标准、货币兑换以及市场准入规则,更有利于中国竞争优势产品和服务发展对欧贸易和对外投资,同时也面对着中东欧低要素成本的竞争压力。

美国的全球战略视野,是通过实施“主动出击”、“以牙还牙”等战略。但美国在展示其硬实力的同时,也暴露出其结构性弱点:一是软实力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下降,控制世界的能力在下降。二是国内矛盾分化。三是战略方向迷失,是反传统安全威胁还是反非传统安全威胁?有分析认为中美之间由于较大的贸易逆差,中美在贸易地位上实际上是不平等的,威胁也是无效威胁,因此对于美国单边主义的贸易政策和战略并没有太多手段进行还击。但从美国贸易政策及战略的实施过程来看,以牙还牙的贸易战略从本质上是一种引导对方进行合作的贸易战略。因此中国在制定应对措施时,要掌握好“度”,不对美国的根本国家利益发生冲突,就不会招致美国大规模的主动的报复行动。但美国在如知识产权、纺织品贸易等方面会提出影响中国国家利益的要求。要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自己的国家利益。在冲突不可避免的时候,同样实行恰当的应对战略,尽管在短期会因美国的报复行动受到损失,但是清晰的信号会使贸易对手在下一次贸易交往中采取合作的态势。

三、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选择

(一)统筹协调内需与外需的关系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和重要资源严重不足,从长期发展看,必须力争较多地利用国际资源。为此,必须相应增强对外支付能力,保持出口和资本净流入长期稳定增长,在持续提高出口竞争力的同时培育国外有效需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支付能力。考虑到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达47%左右等因素,我国的实际外贸依存度远不如名义那么高,但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强化了增长对外需的倚重,形成了经济的对外依赖。因此,在“十一五”乃至更长的时期,要立足于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在最终需求中的比重。但这是一个长期过程。可以预见,“十一五”时期我国外贸依存度仍将上升。但我国高出口依存度加剧了国际摩擦;能源资源硬约束将持续增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出口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等都有潜在风险。因此,统筹协调内外需,加快形成“内需主导型”增长机制,是内外统筹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统筹协调“引进来”、“本地化”和“走出去”的关系

把“引进来”、“本地化”、“走出去”作为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处理好有效利用国内资金与合理高效利用国际资本之关系、产业内移与外移之关系、经济安全自主与投资准入准出之关系,是内外统筹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利用外资与提升国内投融资体系效率和产业竞争力,促进技术进步,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爱护环境以及合理利用能源资源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包括战略性开发利用外部资源与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国内资源,增加就业机会、减贫、降低过度依赖外部资源的风险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国内资本积累、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的统筹协调等。

(三)统筹协调国内发展与参与全球多边、区域合作的关系

实质上是统筹建立统一的国内大市场与促进区域和全球共同市场的关系。目前美国和欧盟的资本输出约占全球资本输出的80%,其经济和贸易一体化范围扩大必然产生对我国贸易和投资的替代,同时加大我国与这些地区经济联系的交易和制度成本。亚洲经济一体化主要涉及中、日、印等大国间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小国作为杠杆谋求大国地区政治利益的问题。东亚金融合作、亚洲债券市场等也是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长期看,参与全球规则制定是努力的方向和长远目标。短期内,应积极统筹协调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参与全球多边、区域合作间的关系。

(四)统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

“十一五”时期,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工业转向加工工业、由初级工业转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转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转移,其中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旅游和咨询等服务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积极有效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包括服务业外包等新形式,进一步密切国内生产与国际生产体系的内在联系,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同时避免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孤岛”、“飞地”现象,将对加快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五)统筹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统筹协调国内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与对外开放的制度安排,以全球化的视野来看待世界以及中国的发展,以开放的视角来看待国际通行规则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要更加注重营造内资经济与外资经济公平竞争的体制环境,为各类经济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体制上的保障;更加注重完善开放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体系,始终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不断完善宏观调控的市场体系和微观基础;加快建立内外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放宽对物流、分销、配送、零售以及同货物流通相关的各类服务的行业准入限制,打破地区封锁和行政壁垒,规范市场秩序,打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有机联系。

(六)建立开放的宏观调控体系

“十一五”时期,国际收支结构应从“双顺差”转为基本平衡。在经常账户中,服务贸易差额和投资收益账户在一定时期内将继续保持逆差,未来经常账户的变化仍主要取决于货物贸易变化。在金融和资本账户中,外商直接投资将在中长期继续保持较大的顺差,短期资本流动则受境内外利差和人民币汇率预期影响,未来不确定性影响将越来越大。面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应考虑改革出口退税机制,尤其要进一步完善中央和地方分担退税比例的现行办法,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减轻财政负担。要重新调整现有贸易政策和贸易发展战略,建立汇率体制与贸易政策的协调机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要合理搭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实现内外部均衡。

(七)制定应对涉外经济摩擦的对策措施

一是进一步探索建立我进口协调机制的可能性,主要是棉花、石油、大豆以及对国内产业形成重大影响的产品。二是进一步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出口协调机制,主要是在国内容易引起贸易报复、贸易摩擦和冲突的产品。三是进一步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多边和双边经贸关系协调机制,尤其是双边协调机制,如相互反倾销,在对待东亚、东北亚周边国家,应更多通过双边协调机制来处理,而不是硬性反倾销措施。四是在出现重大贸易摩擦并有可能引发争端时,政府部门应快速做出决策,行业组织全力配合,使应对工作的各个环节如搜集情报与数据、总体应对预案策划、多面交涉与游说、媒体宣传报道、司法准备与反击措施等,都要有序而富有效率地进行,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和产业经济安全。五是提早考虑应对国际摩擦的对策,如设立敏感产品的临时调节税。抑制出口数量过快增长,所征调节税完全用于建立该产品同业企业的创新基金。六是加快行业组织和自律协调机制的改革。

(八)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有效突破国外贸易壁垒,减少和化解对外贸易摩擦,实现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稳定发展。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实现市场多元化。在巩固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份额的基础上,重视开拓发展中国家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国内短缺的原材料、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进口,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限制高耗能、高耗资源的产品出口,走新型工业化的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重点考虑对国内产业、企业、产品以及产品内部工序的带动、辐射和扩散情况,鼓励这些国内中小民营企业参与加工贸易和全球采购体系,要由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逐步向培育国内企业、尤其民营企业为主的结构转型。

标签:;  ;  ;  ;  ;  ;  ;  ;  ;  ;  ;  

“十一五”期间中国开放经济的国际经济环境与发展战略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