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阶段国家政策对企业技术引进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引进论文,现阶段论文,作用论文,政策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分析了国家政策、企业、市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般过程,并从技术引进的角度讨论了国家政策对企业应发挥的六大功能。
关键词:国家政策 技术引进
企业与政府、市场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是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基本问题。政府通过国家政策对企业进行宏观调控,市场通过需求关系、价格讯号引导企业的行为。国家政策、市场对企业的作用能否协调一致,是涉及到经济能否良性发展的大问题。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工业国家,在其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二百年的时间里,政府对企业由开始的不干涉主义到不断地进行宏观调控、扶持和引导。可以说,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不断加强是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今天,如何处理好政府、企业以及市场之间的关系,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政策对企业的调控作用,对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性质和特点、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以及政府的职能都做了详细的阐述。我们试图以这一文件的基本精神为指导,具体分析企业与市场、国家政策相互作用的一般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政策对企业的技术引进应发挥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国家政策、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其基本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对于发展中国家,除特大型企业外,一般企业更倾向追求短期利益。这既是企业的主观行为,也是市场对企业作用的结果。一般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资金、人才、技术设施有限,不可能在一些风险大、投资周期长的长远发展领域有所作为。所以,它们更关注近期内的效益。这一客观态势深深地影响着作为企业技术进步重要途径的技术引进的行为,而这种引进行为又决定了企业的R&D的规模和强度。那么,作为宏观导向的国家政策是如何对企业发挥作用呢?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除非是国家的一系列政策顺应了企业的这种经济心态,它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企业也才会积极响应这种政策。否则就会以各种借口逃避政策的规范,或在政策的保护伞下干着与国家政策相违背之事,一些优惠政策就可能变成偷税、逃税的合法屏障。所以,当国家政策与企业经济心态不相一致时,企业只是消极的被动的应付。然而,国家的宏观政策不能只是照顾企业的这种经济心态,它更关注的是保证各部门、各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更新换代,技术基础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乃至考虑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等等。从另一角度分析,国家政策的作用能否发挥,一方面取决于政策本身的力度,另一方面决定于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空间。如果企业面对的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这种市场总是处于不均衡到均衡再到新的不均衡的动态过程中,企业就会积极响应和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种种条件,不断追求技术创新,创造新产品,打破市场均衡,以求得生存和发展。相反,如果企业长期面对的是一个需求缺口大的卖方市场,企业就会热衷于高投入而一味简单地扩大再生产,不关心技术进步,国家政策的作用力就很有限。
图1 国家政策、企业和市场之间相互作用过程
我们可从企业的技术引进行为这一角度,对上述作用过程进行初步分析。
(1)市场对企业是强作用力,或是一级作用力 在长期卖方市场中,企业引进成套技术设备,不需作任何改进和创新,形成生产能力后就能立即获得利润。这样企业就热衷于硬件引进,也不会关心R&D。而在长期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企业盲目引进的硬件无法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就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迫使企业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更加致力于软件引进,而且加大R&D的强度。随着市场竞争强度的加大,企业引进模式也会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中,这一转换过程显得尤为明显,转换速度也会越来越快,日本就是明证。
(2)国家政策对企业发挥调控作用 国家政策对企业是间接的作用力。如果国家政策为企业在市场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开辟道路,企业就会最大程度地响应国家政策。如果把市场和国家政策对企业的作用力分别用矢量F[,1]、F[,2]表示出来的话,只有当国家政策作用力F[,2]的方向和市场作用力F[,1]的方向相同时,国家政策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市场制约着国家政策作用的发挥。在理想情况下,即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动态的均衡的市场,各种法规健全,各种要素发育完善,那么正确的国家政策就会对企业发生最大的作用效果。
(3)市场、企业的引进模式与R&D之间是一个不断加强的过程 市场竞争愈激烈,企业就会追求更高级的引进模式,引进模式越高级,就必须伴随着高强度的R&D投入。引进模式与R&D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企业的技术势。
图2 企业的技术势
二、现阶段国家政策对企业技术引进的基本功能
上面分析了国家政策、市场和企业相互作用的一般过程。下面结合我国的实际,从技术引进的角度,探讨一下我国的国家政策对企业应该发挥怎样的基本功能。
我国的技术引进走过了40多年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又存在许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旧体制的转型,部分权限的下放,技术引进领域也一定程度的陷入了“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突出表现为重复引进、盲目引进,低层次的简单引进,忽视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创新和扩散工作,使许多行业和部门出现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循环。技术引进出现的各类问题,除了我国企业的经营机制、产权归属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企业走出国门经验不足,以及国际技术市场的复杂性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家政策不能有力的引导企业的技术引进行为。或者说,国家政策没有很好地发挥它所具有的导向功能,是企业技术引进出现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国家政策对我国企业技术引进应具有哪些基本功能呢?我们认为,国家政策对企业具有监控、保护、刺激、桥梁、协调、服务等六大功能。
1.监控功能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方针已经确定,但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企业产权归属、经营机制的转换同样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可以说,我们在90年代乃至下个世纪初都属于这样的过渡时期。但这也正是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企业是否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能否成功的走向国际市场都是和这段过渡时期息息相关。在这段过渡时期,我国市场的发展将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变动不定的过程。为此,国家政策在这段时期内对企业的行为要突出它的监控性。当然,这种监控性不同于以前单一的行政计划干预,即不直接干预企业的技术引进和经营活动,而是把各种指标,以法律形式从原则上规定下来,并且运用必要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调节和控制。以企业的技术引进来说,国家应作出如下硬性规定:①规定技术引进的软硬件比例。前一段时间,我国不少企业一哄而起,大量引进成套设备和生产流水线。如1989年的技术引进中,硬件引进占整个合同额的93.2%,软件引进只占6.8%,大批设备闲置,开工不足,花费了大量的外汇却未取得预期的结果。国家应对企业软硬件引进比例在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都有一个明确的政策限定,要求各企业遵守,同时运用适当的奖罚手段保证政策的贯彻执行。②规定引进费用与配套的R&D费用的比例。多年来社会舆论一直呼吁要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但多数企业最关心的是点火开机、生产产品、赶快打入市场。以往许多企业没有R&D机构,现在一些企业虽然在机构、人员上开始配备,但资金和人才投入没有保障,使R&D机构形同虚设。如果按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我国企业很难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对于配套的R&D资金,国家政策应有一个硬性约束,去强化企业的消化吸收活动。③杜绝人为的重复引进。我国的彩电装配线、电冰箱生产线、复印机生产线都重复引进了几十条,国家应采取强制性政策措施,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政府还可以列出一些的硬性标准,去制约企业的行为。总之,在现阶段,国家政策的这种监控作用只能加强,不能放松。
2.保护功能
纵观日本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史,在它们的发展初期,技术力量还很薄弱时,国家政策特别突出其保护功能。日本在企业引进国外技术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保护本国工业的成长。日本在1949-1960年分别制定的《外汇和外贸管理法》、《外资法》、《企业合理化促进法》等法律,只允许引进对日本全国来说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有利于扶植本国产业的发展和对公共事业起推动作用的技术。韩国也同样限制技术引进形式,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在发展初期,韩国严格限制外国直接投资和外国许可证形式的技术引进,以资本贷物(Capital goods)的输入为主要引进形式。早期的外国许可证形式的引进都和能为骨干企业培训当地工程人员相联系。日本和韩国从本国的经济技术现状出发,为保护国内市场和幼稚产业,有目的地选择技术引进的形式和内容,并和促进当地的技术能力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积极的保护,国内企业正是利用这一时期的保护政策,奋发图强,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如日本汽车工业开始时技术力量很薄弱,当时日本虽已“入关”,但对汽车的进口严格限制,实行保护关税、低利息长期贷款、特别折旧、补助金等措施,大大加速了日本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过程,国产化率不断提高,最后逐渐走向国际市场并成为今天汽车产量和技术的大国。反思我国的政策的保护作用,有两点值得注意:①保护的结果使成本价格扭曲更大,国内更多厂家争上项目,虽然生产分散,批量小,但都有可观利润。保护的结果使企业的注意力不是去追求技术进步,增强竞争力,而是乘保护时期追加资金劳动力的投入,尽可能多的取得高额利润。汽车工业是目前我国重点保护的幼稚产业,技术水平一直停滞不前,生产厂家遍布全国各地,年总产量只有50万辆,而日本丰田一家年产量却是300万辆。②保护措施不力,被动消极成份居多。对汽车、家电的保护大多局限于高关税壁垒,保护措施没有转变成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强大动力,企业危机感不强。日本汽车工业保护扶植了15年,我国依目前趋势看,如不很好的认识这个问题,既使再保护15年,也不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我国应尽快完善发挥政策保护功能的法律规定和配套措施。
3.桥梁功能
国家政策是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联系的纽带。我国科研与生产相脱节是一大通病。近几年虽有改善,但与工业化国家比起来,差距很大。这种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①现行的科研体制,劳动人事制度,使科研人员流向企业障碍重重。②技术市场发育不完善,企业买不到所需要的技术,科研单位卖不出去技术。③中介机构不完善。技术的扩散转让不成气候。从科研成果到批量生产的中间投入少,使许多技术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些断层都有待国家政策去驱动、调节、牵线和搭桥。
在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中,许多国家的政策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日本1982年制订的“共同研究制度”准许大学人员与企业科技人员利用企业的条件进行合作研究,同时也允许企业科技人员以“共同研究员”身份到大学研究所工作。1986年制订的《研究交流促进》规定,政府所辖的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尽可能派往企业解决企业的问题。欧美发达国家的科研人才向企业的流动更频繁,形式也多样。德国政府大力鼓励大学教师接受企业界委托的研究项目,放宽对高校接受企业委托研究课题的限制。英国规定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到企业去兼职做一些研究工作。美国大学教授可以定期给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并收取适当报酬。美国一些大学教授规定休假年制度,使大学里的科研人员在休假年到企业全天供职。美国政府还赞助成立“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把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各自优势结合起来,解决企业一方无法解决的问题。美国政策还开放政府所有具有潜在商业价值的专利和许可证,并以优惠条件刺激技术转让工作,使国家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和企业的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
我国的消化吸收工作之所以不理想,客观上说,大多数企业的科技力量十分薄弱,有限的资金都花在购买设备、原材料上。这种情况下,更要借助于相对说来科技力量十分雄厚的国家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科技实力。国家应采取更灵活多样的政策措施,促使企业和科研院所以多种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整体优势。如企业可把待消化吸收或创新的项目委托给有关科研单位,科研单位的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到企业进行咨询指导,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研究等。如何使二者很好结合起来,发挥整体优势,国家政策的纽带、桥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4.刺激功能
国家政策对企业发展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在于它的刺激功能。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刺激企业朝着有利于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方向进行,同样显得必不可少。前面分析,企业对市场讯号的刺激最敏感。如何充分发挥政策的刺激作用,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①政策刺激力的大小;②刺激和监控同时进行;③刺激措施必须随企业的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韩国在发展初期,靠大量引进国外的成熟技术以及本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加上当时有利的国际环境,使其出口产值不断增大。当时政府从长远目标出发,采取各种经济手段如减免税、贷款担保、低利息、R&D补助等鼓励私人企业从事创新。但这种政策的刺激效果非常有限,直到1970年,才只有一个私人合作的R&D中心。到了80年代初,由于北美欧洲的保护主义,实际工资的上升以及产权保护,使韩国企业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企业的技术来源不得不由原来仿制型的反向工程转到依靠自己的创新上来。这时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的效果就大大加强了,私人企业也群起响应。私人R&D经费占整个经费的比重由32%上升到82%,R&D合作中心也由1971年的1个增加到1989年的948个。1982年,政府宣布购买5000台个人计算机,使许多企业进入到计算机的开发和生产领域。
我国前一阶段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与韩国企业在发展初期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我国企业面对的是需求缺口很大的国内市场。所以,一般的刺激措施也没有取到明显的效果。强调消化吸收变成了声弱力微的空喊。在此情况下,一方面要检讨政策的本身,如把重点从强调消化、吸收转到扩散、协调配合上来。另一方面,刺激措施与强制措施同时进行。我国是一个技术基础落后的大国,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所以采取刺激措施的同时采取各种监控手段,包括税收、金融、执法监督等手段制约企业的行为。当前,随着国内国际市场的接轨,“复关”的临近,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将是越来越大,国家应采取更多有力的政策措施刺激企业消化吸收外来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增强自己的技术能力,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5.协调功能
国敢政策作为企业引进技术的协调工具是必不可少的。我国企业引进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混乱,与国家政策的协调功能没有很好发挥是分不开的。国家为了增强企业的活力,逐步下放权力,但权力下放并不会一放就活,如果不进行很好的协调,就可能导致一放就乱的结果。从电冰箱行业为例,目前国内引进的生产能力是国内市场容量的2.7倍,大部分生产力闲置。由于技术水平低,使出口困难重重,1989年冰箱出口仅8.7万台,而生产冰箱的企业却有100多家。又由于各企业不能步调一致,共同对外,往往是一哄而上,重复引进必然引起内耗,增加我国引进用汇。如1975-1987年,我国机械工业共引进技术996项,用汇81197万美元,平均每项引进用汇81.4万美元,是日本的2.52倍。目前我国从事对外经营进出口技术贸易的公司已超过200多家,形成了条块分割多头对外的局面。既造成了引进过程中的混乱,又给外商趁机哄抬价格以可乘之机。仅1984年,我国就有十几家企业分别同菲利浦公司洽谈引进激光唱机生产线的贸易。在目前情况下,国家有关部门应成立一个技术引进协调指导委员会,以改变技术引进过程中出现的混乱局面。
6.服务功能
我国目前企业体制仍未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现状,许多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科研人员少,科研经费不足,信息不灵通,使得在技术引进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国家政策的制订,要突出其服务功能。致力于促进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为宗旨的公共机构的建立。这种公共机构有如下几类:①公共R&D中心。该中心直接面对企业,组织科技力量为企业的技术引进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加强企业在技术引进谈判中的主动地位。同时帮助企业培训技术人员,诊断发展中的故障,以至为企业获得优惠条件的转让技术搭桥,向企业扩散有实效的高新技术产品。这种中心,也可称之为生产力促进中心或技术促进中心,在我国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但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强和普及。②公共信息中心。该中心全面广泛地收集世界市场的各种行情,分析、归纳所收集到的科技信息。西方实力雄厚的大公司自己都有一个庞大的技术先进的全球信息收集网络。我们只有国家集中有限的人才财力,重点建立若干个信息收集中心,并和企业联网,为企业提供各种所需的信息服务。③公共融资中心。国家为企业开通多种融资渠道,如金融租赁、风险投资、国家担保等,保证企业能够引进到较先进的技术,对引进的技术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消化、吸收,鼓励企业引进实验室技术,并进行风险投资担保。④科技人员引进与交流中心。目前各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分布不够均衡,流动也不成气候。引进和交流中心肩负着为企业寻找急需的科技人员,保证企业足够科技力量储备的重任。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国家政策的这种服务功能越来越突出。韩国在发展初期,建立了公共研究所,以企业提供各种技术咨询,加强当地企业在技术引进谈判中的地位。但它们作用很有限。1962年建立的科学技术中心作为技术信息扩散的中介,它的作用也不大,因为成熟产品通过反向工程很容易仿制。到了80年代,政府建立了3个信息中心,收集和扩散技术信息。还建立了技术转移中心。为企业提供外国可靠技术的信息,并协助企业准备条约文本。这时公共R&.D机构也成了有用的转移机构,并和企业联合研究,辨明外国技术及技术供方的具体情况,以便在谈判中占据主动地位。由此可见,随着企业不断走向国际市场,以及竞争强度的加剧,国家政策的这种服务功能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国家政策具有多种不同性质的功能,而这种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企业与市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当国家处于发展初期,或者由传统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时期,企业生产规模、科研能力以及技术水平都很弱小,市场的各项法规还不健全,这时国家技术引进政策应突出它的监控和保护功能。即一方面采取各种硬性措施强化企业追求技术进步行为;另一方面,利用各种积极的保护手段,使企业在免受或较少受外部冲击的环境里,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而当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企业逐渐发展为自我约束的独立经营实体时,企业对国家政策的各种刺激措施会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积极。所以,这时的国家技术引进政策,应重点发挥它的刺激功能,即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刺激、诱导企业技术进步朝着有利于国家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轨道前进。与监控、保护、刺激功能比较起来,桥梁、协调服务功能是国家政策的基本功能。不论企业处在什么发展阶段,面对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国家政策的制订都应该对企业履行这些基本功能。而且随着企业生产科研规模的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企业不断涉足于高新技术领域,企业技术引进更是须臾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桥梁、协调和服务功能。国家政策在促进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院所的联盟,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协调企业间的行为,对企业能否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特点,客观上为国家技术引进政策各种功能的发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则有待政府、企业共同努力,不断研究国内外市场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探索技术引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在此基础上制订出科学的方针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政策的调控功能,走一条科学的、高效的、稳健的、快速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