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教”的“淡出”与“高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父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整体“淡出”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整个社会议论纷纷,几乎所有关心儿童成长的人都不无忧虑地从内心发了声声呼吁:寻找父亲、呼唤“父教”。
未能恪尽“父教”职责的年轻父亲们被告诫:别做那忘却了“养不教、父之过”古训、重养轻教,忽略了对儿女感情关怀的“供需父亲”;别做那不假思索地操纵粗劣的惩罚工具(言语的、非言语的)、驱赶儿女奔向指定目标的“专制父亲”;别做那忘却了“自我”心甘情愿地由“老子”到“仆人”、男阿姨式的“无魂父亲”;别做那唯妻子眼色行事、窝窝囊囊的“没骨父亲”……
可是,仔细想想,这都是男人们心甘情愿地、主动“淡出”家庭教育的吗?不,绝对不是!就整体而言,是男人们被动的,不得不作出选择的“大逃亡”。
其实,今天做一个“好男人”也真难!在社会上,他必须有一份报酬好的工作,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否则,他别想在家庭中有地位。在家庭里,他必须同时兼任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好女婿、好当家等多重角色,否则,他别想在亲众人面前有权威。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由外向内地对家庭中的男人角色施加这么强大的金钱、权力、名分的压力,家庭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由内向外地对立足社会的男人角色提出如此众多的精神、情感和责任的需求。
其实,何止是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整体“淡出”,而是整个儿童教育处于女性文化状态之中。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格教育在传统教育制度下不受重视,直接导致男性文化在儿童教育中的整体“淡出”。是应试教育的误区,导致男性在儿童成长中人格教育等强项上的优势难以发挥。据统计,全国幼儿园教职工中,女教工占94.6%,小学教师中80%为女教师,整个儿童教育处于女性文化包围之中。即使不少父亲有意识地加强自己在家教中的分量,往往也只是担任保姆、助教的角色。
有人说,父教在家庭中的“淡出”,也许是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进步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所必经的一个阶段,是前进中的必然现象,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但是,能不能让这个代价小一点,不那么触目惊心?当然,这是有相当难度的事。“天下事有难易乎?”“善”为之,则难者,亦易也。比较现实而又理想的办法是,从“高点”、“高位”切入,“善”待家庭教育。
首先,从精神境界的高位切入。
“寻找父亲”,其实质是寻找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型男人精神。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是靠不断接收父母亲传递的精神和情感信息,来了解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并通过这些信息来寻找自己的精神和情感方向。从父亲那里,孩子首先需要的是接收男人世界的精神信息,以及男人追求的精神方向。在社会大变迁中,子女需要看到自己的父亲在社会发展大潮流中的精神定位,无论父亲处于什么岗位,或在岗或下岗,都能体现出生命向上的力量和阳刚之美。看到自己的父亲在展示男人力量、意志和信念过程之中、重塑具有时代风貌的大丈夫形象和大丈夫精神。
其次,从生活方式的高位切入。
呼唤“父教”,其实质是呼唤“父范”。传统的教诲少于训斥、言辞少于武力的“父教”行不通,现实中我行我素、有失检点的“父教”也行不通。父亲应从自己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小家庭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氛围。爱孩子的基点要爱孩子的母亲,爱孩子与爱妻子的和谐才带来最温馨的家庭环境。爱孩子的前提是要自爱,自尊自爱才会有对孩子正确、热烈的真爱。
再次,从教育水平的高位切入。
父亲不是老师,胜似老师。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也是终身教授。要当好教师,必须懂得教育学、心理学,不学这两门学问当不好老师。掌握了教育科学,提高了教育水平,就习得了教育技能、悟得了教育艺术。就会逐渐懂得“话不在多,在理则行”、“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就会正确认识到在家庭中也不能搞“家长制”,父子关系既是血统上的从属关系,更是平等相处中的朋友关系。
总之,从精神境界、生活方式、教育水平等全方位的高层、高点切入,新型中国男人精神一定会得到重塑和回归家庭。
图/石湾
标签:家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