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上海地区银炉和公估局的发展演变研究——基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论文_郭梦涵 林虹

营口、上海地区银炉和公估局的发展演变研究——基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论文_郭梦涵 林虹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摘要:银炉是旧中国时期铸造宝银的机构,在北方地区被称为“炉房”。与钱庄、票号、银行一样,银炉在中国近代金融市场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公估局是继银炉繁荣发展后的产物,是鉴定银锭重量和成色的机构,同时也是银炉业稳健发展的基础。到了法纪略显松弛的清代末期,各地区的银炉和公估局盛行,根据当地不同的经济情况,两者的发展情况有所不同,笔者将详细分析营口、上海、汉口地区的银炉和公估局的发展演变情况,并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背景做出比较。

关键词:银炉;公估局;经济发展

一、引言

银炉一业历史久远,最早可追溯到殷商和西周时期,那时已开始出现金银制品,随后经过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唐朝等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发展,到了宋金元时期金银铺已在中大型城市普遍设立,成为沿街普遍存在的光景。根据各地区的具体的发展情况、经济状况和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不同,当地银炉的起源、发展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

公估局是中国近代货币制度上的重要创造,众所周知,它是清后期产生的鉴定银锭重量和成色的机构,只有经过公估局的批估后方能流通于市面。由于与银炉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各地的公估局也都各有特色,各地公估局的业务发展情况也都不尽相同,毋庸置疑,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背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营口银炉

(一)营口银炉的发展

营口地区为我国北方地区,根据上文所述北方地区的炉房一般不单独设立公估局,通常是炉房兼有公估的作用,因此下文将不单独叙述银炉和公估局,而是将两者混为一谈。

营口银炉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大概从十九世纪中期走向历史的舞台,是特殊历史时期下的特殊产物。它的出现对促进东北地区的发展、迅速扩大对外贸易量、抵制帝国主义的经济入侵和对后世银行的兴起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伴随着商品贸易的兴盛,作为东北唯一的对外口岸,营口地区的货币需求量激增,由于外来银子的种类很多,大小、规格、成色各不相同,很多厂家和做买卖的个体户急需借助于货币进行交换。从七十年代起银炉业迅速发展起来,其主要职责是在双方交易时称量、鉴定等(由此可看出银炉兼顾公估局的作用),据相关资料记载,有同德泰、宝源兴、永生庆、日元福、锦盛魁、东茂凝等六家。到了八九十年代时,银炉业发展兴旺,为了方便交易,交易的双方都以现宝炉银作为交易的媒介货币,这时银炉的职能主要是称量,只要银子上有火印就过关,无需鉴定。除此之外,营口银炉开始有了兼营业务——代存现宝炉银业务和代为双方抹码。到了二十世纪初,随着炉银公社的成立,银炉业的数量增加到三十家,并且采用了三联单的“支票”形式——其票面上记有支取炉银的数字、开户名和日期,并加盖图章作为厂家、做生意的个体户交换时的凭证。好景不长,由于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使正金银行钞票等发行量加大,银炉的作用渐渐地被弱化。直到1920年奉大洋汇兑券和金票钞票成为商业贸易的主要交易货币,银炉的地位极速下降。随后银炉监理处对银炉开设资本、准备金要求、新增担保条件、过码时走账数量和通融归还期限等的严苛要求,再加上政局交替、混乱不堪的局面,营口银炉逐渐失去其信用基础,由于风险的加速性,大部分银炉甚至遭遇挤兑的风潮,加速其倒闭,最终在金融业中消失。

(二)营口的经济发展状况

以营口银炉的发展为切入点,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笔者试着分析一下在营口银炉存活的那段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及对营口经济发展的影响。

营口确是一个因国际贸易而勃兴的通商口岸,自1861年开埠到1906年大连开港前是东北唯一的对外港口,一度是东北经济金融中心、货物贸易的集散地,这是营口经济发展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总体上看,营口的银炉业因商业贸易而兴起,伴随商业资本的发展而派生出来,是商业资本转入金融资本的特殊金融业。营口银炉业通过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随着营口银炉功能的演变,银炉的运营效率提升了,进一步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加速当地金融业的进步。毋庸置疑,有需求才会有供给,是营口当地的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需要银炉业的加入,包括银炉业一步步的发展和创新演变也是为了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从这个视角看,笔者认为营口地区在那一段历史时期的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三、上海银炉和公估局

(一)上海银炉和公估局的发展

如今上海已然成为全国金融的中心,其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令人赞叹。当然上海能发展到今天,铸造它的辉煌的因素有很多,反观历史,笔者发现上海的银炉和公估局也为上海的经济发展起到过不可磨灭的助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上海地区经济的繁荣。

其实早在明朝末期就已经萌生了上海银炉这一概念了,银炉是从银铺、银店中分出来的,而且依照当时的法律是允许有“官炉”和“私炉”的。初期上海银炉主要业务就是受银行或者钱庄的委托代铸元宝,虽然开设银炉的所需资本很少,但新开的银炉须由十余家殷实商号出具保结,再由公估局核准才能开业,不然公估局有使银炉强制闭业的权力。在最兴旺的时候,银炉每年都有一至二万两的赚头。上海银炉在经历了兴盛后于1933年4月6日废两改元正式实行之后,由于银两元宝不能在市面上流通,上海银炉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各银炉相继宣布停止营业。

上海的公估局是全国最早设立的公估局,而且在国内起到了示范效应,据资料记载,九江公估局和天津公估局都是仿照上海公估局的方式成立的。由此说明上海公估局不仅对上海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对中国其他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规范化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收入颇丰的公估局要承担责任——凡是公估局批过的宝银就要由公估局负责担保,如果事后才发现数量不足或成色不佳就归公估局赔偿。最终上海公估局也因1933年4月的废两改元而退出历史的舞台。从上海公估局存活的这段时期来看,公估局永远将信用放在第一位,当然这不仅自身的高效优质服务有关,还与钱庄业的鼎力相助有关——一方面公估局是钱业所组织,另一方面钱业的银两收解又依赖于公估局的批定,两者有共同利益。

(二)上海的经济发展状况

正如上文所述,在全国范围内看,上海的银炉和公估局开设都很早,这与上海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么?上海银炉和公估局的发展轨迹又映射了上海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下面笔者将以上海银炉和公估局的发展及演变为切入点,浅谈上海经济发展状况。

首先银炉和公估局开设时间早就已经说明了上海的经济发展速度快,对比同时期内上海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俗话说弱国无外交,笔者认为对外贸易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发展,而银炉和公估局的初设就是上海为了适应对外贸易发展催生出来的产物,从这一点看,上海赢在了起跑线上。与营口银炉不同,上海的银炉和公估局是完全独立的两个概念,两者各司其职、相互依存。笔者猜想将银炉和公估局分立开设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钱银业比较发达,货币流通量很大,因此对流通货币的质量要求高,细分机构的好处就在于各机构各司其职,提高运行效率,同时监管也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上海适合这种模式。

综上所述,从上海的银炉和公估局发展和演变的视角看,笔者认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情况良好,金融发展水平高。

参考文献

[1]傅为群.民间“造币厂”——近代上海银炉[J].上海文博论丛,2005(02):62-64.

[2]孙福海,王金令.晚清营口民族商业资本与油坊业、银炉业关系研究(上)[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5):123-127.

论文作者:郭梦涵 林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营口、上海地区银炉和公估局的发展演变研究——基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论文_郭梦涵 林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