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与维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维度论文,高等教育论文,质量标准论文,价值取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一个共同特点是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与追求。因为大批没有质量的高层次受教育人口会给社会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高学历与低就业、高投入与低产出、人才过剩等,会给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稳定带来巨大压力。当代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时代的一元化质量标准转向大众时代的多元化质量标准。对此,本文以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为基准,分析不同维度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在高等教育价值衡量中的规定性及其作用。
一、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基本价值取向
从古今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有学术取向、社会取向和综合取向。
1.学术取向
所谓学术取向是根据高等学校或高等教育本身的学术规范和基本价值来建立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特别是一批具有悠久历史和自身传统的学校,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非常强调高等教育自身的规范和学术价值及学校的传统。从古希腊的阿卡的米学院(逍遥学院)到洪堡时代确立了科学研究地位的大学再到现代的一流大学,都把增进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进行高深学术传播与研究、培养思想家和科学家作为首要的任务。强调严格的精英标准、捍卫学术价值和学术取向一直是这类精英高等教育的宗旨,在教育目标、办学标准、学科评价标准、课程设置、生源选拔方面都要确保这种价值取向的落实,人才培养的质量偏重于理论和学术。大学作为人类社会最高水平的智慧工作中心,以独特的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塑造文人雅士、学术精英为特色,突出了科学、公正、水平、质量的外显标志。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不管市场、商品、利益如何冲击,人们依然坚守学术的圣土,追求纯粹的学术价值,以传授高深学问、培养思想家和科学家、繁荣与发展文化为己任。
2.社会取向
所谓社会取向是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根据接受高等教育者的要求来实现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随着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整个社会联系越来越密切,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的增加,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都使得高等教育发展必须把满足社会要求与个人愿望作为基本的价值追求。随着民主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深入人心、产业结构调整和政治经济一体化,高等教育从学术领域、宗教和政府部门扩大到科技、工商界等社会各个部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人们逐渐摒弃了教育为少数精英提供文科性非职业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起了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观念。现代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专业化以及就业方式的快速变化,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与生产部门的密切联系,强化了高等学校的职业教育职能。以“为社会经济政治需要服务,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宗旨的社会取向,逐步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导方向。学以致用的观念、为生活作准备的目标亦使社会和个人的需求取向进一步强化,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受教育者期望的价值取向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质量标准的又一个维度。(注: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7.)
3.综合取向
有学者针对社会取向的局限性,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应是学术取向、社会取向和人文取向的有机统一,并以人文取向对社会取向进行必要的矫正和补充。高等教育质量的人文取向是指以满足人自由全面发展需要,尤其是满足整个人类社会改善生存状态、全面进步需要的程度为质量标准,以强调高等教育对社会的超越性为特征。离开学术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会被社会牵着鼻子走,有悖于高等教育的本质;离开社会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只会坚守自己的传统标准,保守而缺乏生机与活力,会失去公众和社会的支持;而离开人文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则会使高等教育变成短视的急功近利活动,失去理想主义激情,丧失其可贵的对社会和个人的引导功能。(注:戚业国.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质量观[J].高等师范教育,2002,(2).)(注:邱梅生.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综述[J].高等教育,2002,(3).)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机构,其办学到底以何种价值取向作引导,直接影响到高等学校的社会定位。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升格、转型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高规格、高标准,综合型、研究型成了基本办学范式,学制、教学、管理、招生等环节上与精英教育趋同。这种办学质量标准的一元化应该引起高等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注: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选择[A];郑富芝,范文曜.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国别报告[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
二、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十大价值维度
我们要依据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三种价值取向兼顾的原则,在衡量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上对多个价值维度进行比较,以便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判断有一个合理的衡量尺度。
1.学术维度
精英高等教育主要是塑造统治阶级的心志和个性,大学作为“学术机关”的学术性质量标准成为高等教育精英阶段的唯一尺度。传统大学以学术为标志,不论是古代的大学还是现代的大学都把学术标准奉为最高准则。尽管职业教育、实用教育、生计教育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应运而生,今天大学依然以学术性标准作为根本的质量尺度,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定位不同,但学术繁荣依然是大学繁荣标志,这个标准维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内在核心,唯其如此,才称得上“高等教育”。(注:陈小红.学术性和职业性融合——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质量观[J].复旦教育论坛,2003,(4).)
2.职业维度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职业需要的社会定位使得高等教育打上了浓厚的时代烙印,职业性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价值选择,个人对高等教育职业能力形成的需求战胜了国家对精英人才培养的传统。多样化的质量观促成了精英标准的改良,使职业性、实用性人才更有用武之地。当然学术性和职业性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只是不同时期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价值取向各有偏重,如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础,两者并进始可。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更强调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职业性。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既要满足“尖子生”对学术的追求,也要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注:陈小红.学术性和职业性融合——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质量观[J].复旦教育论坛,2003,(4).)(注: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观[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0,(1).)
3.管理维度
质量的生成基于有效的管理,在追求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过程中,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与标准尤为重要,从招生、教学过程到毕业生就业,要实施全程质量管理和全员质量管理。要按各学校的培养目标及专业标准、行业标准,成立有法定地位的质量鉴定委员会(印度做法),通过全员质量意识的形成,建立岗位责任制,遵循PDCA的科学管理程序,搞好教学过程的设计、执行、控制,使得各管理层次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层次间相互支持协助,运用多样化方法,把各个部门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教学质量。
4.效率维度
高等教育效率所关心的是一定的高等教育资源能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其核心是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本身体现出效率提高的趋势,在原有办学条件下容纳更多的学生体现了挖潜育人、效率显著的办学状况,且在管理上采用学分制,学生可提早毕业,也可阶段性就业等。这一切量的增长、时间的节省和挖潜后的扩张,若无质量作保障,其效率最终等于零,所以效率最终指标要以质量为依托,没有质量的数量是没有意义的。事实上效率维度指标带有功利性的教育动机在其中,追求功利的现代高等教育把效率获取也纳入到人才培养这种特殊的生产标准中,上大学成了个人升迁、就业、赚钱的一种手段,效率的内含也呈现出多元的结构。
5.成本维度
投入与产出之比中间要计算成本因素,高等学校办学投资体制多元化,使得缴费上学成为国人的共识。在民办、公办高等学校发展中,怎样的办学条件才能满足大众化状态下的办学要求?成本核算将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物质指向作用。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有两类收费标准:成本差额收费和成本收费,即全日制生和民营生的区别。民营生实施成本收费,办学的费用来源是学生的学费,交多少费用,享受何种质量与水平的教育服务。成本差额收费一般是公立高等学校非民营生的待遇,国家投资、民间捐助、企业赞助、学校创收等经费来源贴补了成本支出中大部分费用,少部分由学生交费。在对两类学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上,现在各学校一统化的管理使得享受教育服务的机会是均等的,没有区别的。
6.ISO维度
ISO9000认证在高等教育是否适用?有人认为高等教育是公共事业,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能彻底市场化,不可能完全以“顾客”为中心。本质上,高等学校中的人很少分享共同的宗旨、目标以及价值观,学校内部存在着严重的离心现象,处于分裂状态。加之高等学校工作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学生素质难以量化。由于学校功能的复杂性、结构的松散性、文化的多元性、教学过程的专业性和创新性、教学结构的模糊性等,使高等学校不能完全照搬企业管理的模式。(注:赵文华,陈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2,(6).)但ISO体系孕含先进的理念,如质量为本,弹性与规范管理相结合,以人为本,过程为本,科学管理,与外界建立良好互助联系等。从国际经验看,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实行质量认证是可以试行的,它有利于规范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行为,提升办学层次和质量。
7.社会满意维度
高等教育要提高质量,必须把握好学校自身的定位和目标,把满足社会市场需求、求学者及家长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发展理念。(注:蒋易春,左清.升格高等学校要在转轨中创新[J].现代大学教育,2002,(6).)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有其功利性,其满意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在于高等教育提供的社会服务、终端产品、超前思想成果能否带给人们更大的收获。当企业实施CS(cous-tom satisfaction)战略成效显著时,高等教育亦可借鉴这种模式。作为一项社会高级事业,通过自身高品质的服务,使求学者、用人单位、公众对学校毕业生的评测都能以“满意”二字来衡量,自身的发展在使社会满意之后也使自己满意,把社会满意当成是经营高等学校的目的和动力,在“满意”的良性循环中,追求高等教育更大的超越。
8.理想化标准维度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应以毕业生的优异素质为准绳,当前世界范围内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理想质量标准是:拥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并掌握所攻读学科的方法论;具有把所学知识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同其他学科的成果相结合的能力;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成为一个训练有素的专家,而且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能把他们的知识进行国际交流。亦即:高等教育质量以博专结合、个性化特质、创新性精神为核心内容。
9.人才维度
人才的综合素质是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维度。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是:入口处的优质生源——头脑质量(高智、学优、创造力等)、品格质量(责任感、价值观、判断力等)、对学校生活作出贡献的能力、未来在本职专业和社区起领导作用的能力;出口处的一流培养目标的实现——毕业生具有思维、谈吐、写作的能力,具有批判的、系统的推理能力,具有敢于创新、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具有评判能力,具有辨别能力,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定量、历史、科学、道德等),具有某一领域的知识深度,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注:赵文华,陈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2,(6).)
10.市场维度
在一个开放的竞争市场里不管是商品市场还是人才市场,当处在卖方市场时,可以用数量去抢占市场;当是买方市场时,靠的是质量、品牌、服务去赢得市场。当今的人才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与高等学校毕业生自2000年打破国家包办面向市场以来,用人单位从品牌、质量的角度来衡量毕业生,家长和学生的择校意识也大大增强了,高等学校要通过培养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在竞争中取得信誉,赢得市场。高等教育市场维度要求高等学校必须重视市场规则,但又不能完全靠市场。(注:蒋易春,左清.升格高等学校要在转轨中创新[J].现代大学教育,2002,(6).)中国急剧扩张的高等教育要求政府借鉴国际经验,重视市场规则,其责任不是仅给大学塞钱、追加投资,不是包办国民的未来,而是帮助国民为自己的未来投资。高等教育要以优质的教育服务、合理的专业结构设置,培养懂业务、有专长、熟悉国际规程、掌握信息技术、善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实现自身和市场的“双赢”。
我国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论、目的、内容和质量标准,长期处在一种落后、僵化和不确定的状态中,背离了高等教育的本质,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有些高等学校在发展中又一味唯外国标准是瞻,离开了自身的条件与国情,名义是与国际接轨,但却放弃了高等教育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的这一基本准则。对此,社会、家长、学生都不甚满意。当前高等学校要依据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做出调整,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朝向社会满意方向转变。
当然各高等学校要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求得平衡,每一种价值取向的选择都要考虑到教育的终极结果——培养人才的质量,这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追求高等教育价值的核心指向。多元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并不在一个维度上对各高等学校提出要求,各高等学校要在发展中对不同的质量标准维度有侧重和考虑角度不同,基于办学的类型、规格、层次的差异,突出与自己培养目标、专业定位相一致的质量维度,以体现出自身适应、满足学术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价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