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种生产_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论三种生产_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论三种生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987(1999)05—0041—03

人类活动有三种基本形式:生产活动、交往活动和认识活动。这三种活动具有一致性。

第一,三种活动虽各自具有特殊的活动结构,但这种结构都是三元结构,即都是具有“主体——工具——客体”或“人——工具——对象”的结构。其中,生产活动的结构是“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交往活动的结构是“交往者——语言符号——交往对象”;认识活动的结构是“人脑——精神工具——认识客体”。

第二,三种活动都是人的对象性活动。这些活动与一定的载体相结合,产生出不同的结果。其中生产活动对象化为人们所需要的物品,交往活动对象化为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认识活动对象化为各种各样的精神产品即知识。

第三,三种活动中的每一种都兼有其他两种活动的特征。生产活动的特征是创造,但它同时还具有交流的特征,即人与物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流,此外它还是一种映现,即人的需要、目的映现在对象中;交往活动的特征是交流,但它同时也是制度和组织的生产,另外,它还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映现在社会制度中;认识活动的特征是映现,但它同时也生产出精神产品,另外,它还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

上述三种活动都是现实的人的创造性的活动,而创造性是生产的本质特征。因此,从广义上说,人类的三种基本活动又构成了人类的三种基本生产。

第一,生产活动构成物品生产。在生产活动中,人们使自在自然按照人的需要发生形式的变化,变成人化自然,产生各种各样的人造物品,因此,生产活动即是物品生产。在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体系中,物品生产即是商品生产。同时,物品生产及其生产方式作为“一种普照的光”作用于其他两种人类活动,使它们也带有生产和创造的能力。

第二,交往活动构成制度生产,它生产出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马克思、恩格斯说:“现存制度只不过是个人之间迄今存在的交往的产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8页。 )人们在通过交往生产出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时,也就将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对象化于其中,因此,社会制度和组织最明显地体现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同时又反过来作为前提制约着人们的交往活动。

第三,认识活动构成精神生产,它生产出各种各样的精神产品,即广义的知识产品,其范围大体上包括自然科学和意识形态。尽管“人们是自己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0页。)但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精神生产,“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0页。)制度生产和精神生产有各自的特殊性,但归根到底要服从于生产的普遍规律,“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1页。)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简略概括了人类生产的三种基本形式:“适应自己的物质生产水平而生产出社会关系的人,也生产出各种观念、范畴,即这些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观念的表现。”(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84页。)在这里, “物质生产”即是物品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即是制度生产,因为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实质就是人们的社会关系;“观念、范畴”的生产即是精神生产。

因此,人类的基本生产形式只有三种,这就是物品生产、精神生产和制度生产。这三种生产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生产,它们创造出全部人类文化。其中物品生产创造出物质文化,制度生产创造出制度文化,精神生产创造出精神文化。

至于人口生产,它虽然也是生产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基本的形式。因为人口生产的意义就在于为物品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使生产和再生产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因此人口生产是从属于物品生产的,不应列为一种基本的生产形式。

作为人类生产的三种基本形式,物品生产、制度生产和精神生产原则上是同构的。这种同构性不仅表现为静态的横断面的一致,而且还表现为动态的发展过程的对应。在三种生产中,物品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对应表现得最为明显,下面我们对此进行考察: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品生产主要表现为商品生产,而精神生产主要表现为知识生产。这两种生产是对应的,商品生产是知识生产的基础。

第一,知识与商品本身的对应。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物的可使用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知识也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知识的使用价值是指知识具有能够指导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功能,即能够用来指导人们的行动,知识的价值是指凝结在知识产品中的人类劳动,主要是指凝结在知识中的脑力劳动。因此,知识和商品都是人的劳动的对象化,商品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的对象化,知识主要是人的脑力劳动的对象化。在商品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生产出来的商品若不能使用,商品也就丧失了价值;在知识中,使用价值也是价值的承担者,生产出来的知识若不能用来改造自然和社会,也就丧失了实际价值。知识和商品既然都是人的劳动的对象化,也就都需要一定的对象物。在商品生产中,人的劳动对象化在一定物体中,在知识生产中,人的劳动对象化在语言文字中。

第二,学习——教育与买——卖的对应。商品需要交换或流通,知识同样也需要交换或流通。商品流通主要表现为横向的商品交换,而知识流通除了横向的知识交流外,还表现为纵向的知识流通,即两代人之间的知识传授与知识接受活动,即教育——学习活动。这种纵向的知识流通较之横向的知识交流更为重要,因为它是人类知识“遗传”的最基本的形式。在商品流通即买——卖活动中,买卖双方是相互依存的,卖必须伴随着买,买也总是伴随着卖;在知识的纵向流通即学习——教育活动中,教育和学习也是相互依存的,教育总伴随着学习,学习也总是伴随着教育,即使是自学也总是伴随着一个无形的教育者。

第三,书籍与货币的对应。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交换媒介,这些交换媒介经过不同形式的发展,最后固定在贵金属上,尔后又出现了货币。同样,在知识流通过程中,人们先是以各种语言为媒介,随着知识的发展,人们又创造了文字。最后,随着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的发展,文字出现在书籍中,书籍成了人们知识交流或知识流通的最重要的媒介。正象买卖活动中,人们一般都要以货币为媒介一样,在学习——教育活动中,即获得知识和给予知识的活动中,人们一般都要以书籍为媒介。正如货币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一样,书籍的出现出大大推动了知识和文化的发展。

第四,图书馆与银行的对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数量也不断增长,其中有的直接进入流通领域,有的则暂处于流通领域之外,这就需要有存入和发放货币的机构,于是在这一基础上便产生了银行。同样,随着知识的增长,书籍的数量也不断增多,出现了大量暂时闲散的书籍,因此需要有安排和处理书籍的机构,在此基础上便出现了图书馆。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存款和贷款,图书馆主要任务是获得图书和借出图书。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又具有了其他功能,以服务于经济为目的;同样,随着文化的发展,图书馆也增加了自己的功能,以服务于知识的发展。

第五,学校和商品的对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日益分离,越来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主要表现在生产者可以不再是销售者,商人从商品生产者中分离出来。同样,随着知识的发展,知识生产领域和知识流通领域也日益分离,主要表现在知识生产者和知识传授者的分离、科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分离,即研究工作和教育工作可以由不同的人来专门承担。在社会机构上,随着商业活动同生产活动的分离,出现了商店,专门负责商品的出售。同样,随着知识的发展,出现了学校,专门负责知识的传授,因此,学校和商店有着功能的对应关系。

总之,知识发展同经济发展有着对应关系。从历史上看,语言文字、书籍、学校、图书馆等构成了发展的几个里程碑,而这几样东西都可以在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史中找到自己的对应物。实际上,不仅是经济发展与知识发展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而且经济发展与社会制度发展之间、制度发展与知识发展之间也都存在着或隐或显的对应关系。考察三种生产,在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这一原理的基础上探讨三种生产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并有助于我们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把握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的趋势,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体化进程。

标签:;  

论三种生产_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