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义务教育阶段不同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率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公平论文,支出论文,义务教育阶段论文,负担论文,收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概念界定及相关数据
所谓家庭教育支出,是家庭为满足其家庭成员的教育需求,付出劳动、支出货币以换取教育服务的全部代价。家庭教育支出结构是家庭教育支出的类别划分。这里界定家庭教育支出包括四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校内支出,即家庭因其成员接受教育而交给教育机构的费用;第二部分是校外支出,即因家庭成员接受教育而发生的交给教育机构以外的费用;第三,上述两大类花费不能用于其它投资而损失的收益(即资本损失);第四,家庭成员因接受教育而放弃工作(或家务)所损失的收入(即劳动损失)。
家庭教育支出是反映教育对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程度的绝对量指标,而家庭教育支出的负担率则是衡量教育对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程度的相对量指标。它是通过对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家庭支出等指标的数值相比较而得出。其计算公式表达如下(式中,P或P′代表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E[,i]是第i个家庭的教育支出,I[,i]是第i个家庭的收入,G[,i]是第i个家庭的支出,n为抽样家庭数)[1]:
P和P′这两个指标均可反映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但略有不同的含义:P反映教育支出对不同收入的家庭的意义,而P′可以考察教育支出对不同支出水平的家庭的意义,并可衡量教育支出与其它支出之间的关系。[2]
为了衡量家庭教育支出总额及教育支出结构在不同地区及不同教育阶段的表现及其差异,本文尝试对教育负担率的分析分别从家庭教育支出总额、家庭教育支出结构两方面展开描述分析。由于调查地区范围广、地区差异大,衡量资本损失和劳动损失在准确性及其操作性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只计算校内支出和校外支出及此两项总和的负担率。此外,这里的家庭教育支出数据均为发生于2006年7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共半年的教育支出额,因此计算负担率的I[,i]采用的指标是调查所得的2006年半年的家庭收入,G[,i]是2006年下半年的家庭支出。由于数据仅限于家庭用在一个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孩子身上的教育支出额,因此它不能体现那些有两个及以上的孩子就读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在教育支出方面的负担情况。
二、城市与县乡村地区不同收入组家庭教育支出的平均水平
数据源中城市样本9380个,县镇样本8063个,乡村样本1202个。将县镇和乡村样本合并为县乡村样本计9265个。在数据处理中将按照城市与县乡村两个独立样本进行分群处理。根据家庭人均收入(半年)的状况将其分别划分为11组,它们依序分别是:1000元以下、1001-2500元、2501-4000元、4001-5500元、5501-7500元、7501-10000元、10001-15000元、15001-20000元、20001-30000元、30001-45000元、45001元以上。
在进入不同收入组家庭教育支出水平的均值分析中,小学阶段的城市有效样本为4730个,缺失样本555个;小学阶段的县乡村有效样本共4750个,缺失样本562个;初中阶段城市有效样本为2971个,缺失432个;初中阶段县乡村有效样本共3024个,缺失351个。
从家庭教育支出的平均水平(表1)看:不分组的话,2006下半年城市地区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总额平均为3668元,其中校内支出为849元,约占家庭总支出的23%,校外支出2820元,约占总支出的77%;县乡村地区小学阶段的全部教育支出平均为2045元,校内支出占其17%,校外支出占83%。城市地区初中阶段的全部教育支出平均为3631元,其校内支出占25%,校外支出占75%;县乡村地区初中阶段的全部教育支出约为2865元,其校内支出占28%,校外支出占72%。可以发现,小学阶段县乡村地区相比城市地区总教育支出少44%;初中阶段县乡村地区相比城市地区总教育支出少21%。在家庭教育支出结构上,城市地区无论小学阶段还是初中阶段,校内与校外支出的比例均大致为1∶3;县乡村地区则在小学、初中阶段略有差别,小学阶段校内与校外支出比例约为1∶5,初中阶段比例约为1∶2.6,初中阶段的校内支出相比小学阶段高出11%。
分组后,小学阶段各收入组城市地区教育支出总额均高于县乡村地区;初中阶段只有大部分收入组表现出相同规律(第4、7、10、11组除外)。从教育支出结构看,各收入组均显示出家庭负担集中在校外支出部分(只有初中阶段县乡村地区第9收入组校内校外各占一半)。比照城市与县乡地区,小学阶段县乡村地区各收入组的校内和校外支出均低于城市地区相应组(校外第5组例外);初中阶段县乡村地区各收入组的校内支出额反而大多高于城市地区(第1、2、8收入组除外),而校外支出额大多低于城市地区(第4、10、11组除外)。
三、城市与县乡村地区不同收入组家庭教育支出总额及其结构的负担率分析
进入不同收入组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P值分析的样本中,小学阶段的城市样本4681个,缺失样本604个;小学阶段的县乡村样本4705,缺失样本607;初中阶段的城市样本为2940,缺失样本463;初中阶段的县乡村样本3004,缺失样本371。各收入组教育负担率P(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的截尾均值(即去掉两侧各5%的极端值后的均值)如表2所示。
进入不同收入组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P′值分析的样本中,小学阶段的城市样本4634,缺失样本651;小学阶段的县乡村样本数4650,缺失样本662;初中阶段的城市样本2898,缺失505;初中阶段的县乡村样本2948,缺失427。各收入组教育负担率P′(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例)的截尾均值如表3所示。
1.负担率P分析
从表2显示的所有组平均值(截尾均值)看,小学阶段城市地区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P为26%,县乡村地区19%;初中阶段城市地区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为34%,县乡村地区29%。显然,初中阶段负担率高于小学阶段;城市家庭负担率高于县乡村家庭。从家庭教育支出结构的负担率看,小学校内支出负担率城市家庭为6%,县乡村地区4%;小学校外支出负担率城市家庭为19%,县乡村家庭14%;初中校内支出负担率城市家庭为10%,县乡村家庭9%;初中校外支出负担率城市家庭22%,县乡村家庭18%。可见,无论城市或县乡村地区,小学阶段校外支出负担率约是校内支出负担率的3倍多,初中阶段校外支出越是校内支出负担率的2倍多。
从不同收入组的教育负担率P截尾均值看,小学阶段城市地区最低收入组家庭教育支出总额的负担率为59%,县乡村地区28%;初中阶段城市地区最低收入组的家庭教育支出总额负担率为82%,县乡村地区50%。小学阶段城市地区最高收入组家庭教育支出总额的负担率为4.38%,县乡村地区1.52%;初中阶段城市地区最高收入组家庭教育支出总额负担率为3.28%,县乡村地区2.09%。小学阶段城市地区最低收入组的负担率是最高收入组的14倍,县乡村地区则是18倍,初中阶段城市地区最低收入组的负担率是最高收入组的25倍,县乡村地区则是24倍。
从各收入组教育支出结构的负担率P(截尾均值)的变化看,小学阶段校外支出负担率最高的是城市地区最低收入组的36%,最低负担率是县乡村地区最高收入组的1.4%,前者是后者的26倍。初中阶段校外支出负担率最高的是城市地区最低收入组的49%,最低负担率是县乡村地区最高收入组的1.5%,前者是后者的33倍。小学阶段校内支出负担率最高的是城市地区最低收入组的17%,最低的是县乡村地区最高收入组的0.1%,前者是后者的170倍。初中阶段校内支出负担率最高的是城市地区最低收入组的28%,最低的是城市地区最高收入组的0.4%,前者是后者的70倍。
2.负担率P′分析
从表3可以看到:所有组平均值中,小学阶段城市地区家庭教育总支出的平均负担率为33%,县乡地区22%;初中阶段城市地区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为39%,县乡村地区35%。在负担结构中,小学校内支出负担率城市家庭6%,县乡村地区5%;小学校外支出负担率城市家庭24%,县乡村家庭16%;初中校内支出负担率城市家庭11%,县乡村家庭10.6%;初中校外支出负担率城市家庭26%,县乡村家庭22%。
从各收入组教育总额负担率P′值的变化看,小学阶段城市地区最低收入组家庭的教育总负担率为43%,县乡村地区22%;初中阶段城市地区最低收入组教育总负担率为56%,县乡村地区46%。也就是说,在年收入为2000元以下的家庭里,城市地区小学阶段教育负担率是县乡村地区的2倍,初中阶段城市地区教育负担率是县乡村地区的1.2倍。小学阶段城市地区最高收入组家庭的教育支出总负担率18%,县乡村地区11%;初中阶段城市地区最高收入组家庭教育总支出负担率44%,县乡村地区17%。也就是说,在年收入为9万元以上的家庭里,城市地区的小学阶段家庭教育总支出的负担率是县乡村地区的1.6倍,初中阶段的城市地区教育负担率是县乡村地区的2.6倍。比照最低收入组与最高收入组,小学阶段城市地区最低收入组负担率是最高收入组的2倍多,县乡村地区则是2倍,初中阶段城市地区最低收入组的负担率是最高收入组的1.3倍,县乡村地区则是2.7倍。
从各收入组教育支出结构的负担率P′值变化看,小学阶段校外支出负担率最高的是城市地区第4收入组的28%,最低负担率是县乡村地区第10收入组的8%,前者是后者的3.5倍。初中阶段校外支出负担率最高的是城市地区第10收入组的56%,最低负担率是县乡村地区第9收入组的5%,前者是后者的11.2倍。小学阶段校内支出负担率最高的是城市地区最低收入组的13%,最低的是县乡村地区最高收入组的0.7%,前者是后者的19倍。初中阶段校内支出负担率最高的是城市地区最低收入组的21%,最低的是城市地区第9收入组的2%,前者是后者的11倍。
通过画出负担率P′及P的截尾均值折线图(图略),可以发现:随着收入的增加,教育支出总额负担率、校内支出负担率和校外支出负担率均从整体上呈现随收入增加而下降的趋势;最高收入组的负担率一般最低而最低收入组最高;校内支出负担率下降趋势较平缓,校外支出负担率的下降趋势则较陡峭,猜测是校内支出的变化幅度相比收入的变化而言相对较小,而校外支出随收入的变化其变化幅度相对较大的原因。
四、差异性检验
从描述性的统计结果来看,不同背景家庭在教育支出负担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下面通过差异性检验验证各组教育支出的差异性。对各收入组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结果显示均呈非正态性分布。对各收入组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定,Levene的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方差齐性不成立。根据数据非正态分布和方差非齐性的特征,采用非参数检验验证各组教育支出负担率的差异。
对各收入组组内差异的Kruskal-Wallis差异检验结果显示(表4),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在教育负担率上存在差异,不同收入组家庭在教育支出结构的负担率也有差异。各收入组的教育负担率在城乡组间的Mann-Whitney差异检验结果显示(表5),小学阶段城市与县乡村家庭之间有部分收入组主要是在教育总支出和校外支出负担率上存在明显差异,初中阶段城市与县乡村家庭之间除部分在总支出和校外支出负担率上有差异外,还有部分收入组家庭在校内支出负担率上也存在差异。
五、总结与建议
从总的分析结果看,在教育支出总额负担率上,小学阶段城市地区P为26%,P′为33%,县乡村地区P为19%,P′为22%;初中阶段城市地区P为34%,P′为39%,县乡村地区P为29%,P′为35%。初中阶段负担率高于小学阶段,城市家庭负担率高于县乡村家庭。在各收入组负担率上,家庭在教育上的负担也存在城乡差异和收入差异。城市家庭教育支出,特别是校外支出部分均普遍高于县乡村地区,收入高的家庭支出也普遍高于收入低家庭。县乡村负担率较城市低固然是一个好消息,不过,从长远角度看,子女的家庭教育支出应属于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支出的多少和结构关系着家庭的下一代当前的学习竞争能力和未来的工作竞争力。城市教育支出额(特别是校外支出)和负担率均较高,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城市家庭和高收入家庭拥有相对教育投资优势,以及非城市地区家庭和收入低的家庭在子女教育环境上处于相对劣势。义务教育本来是公共性较强的教育阶段,应该在教育质量上有基本一致的表现,但由于教育财政制度的历史问题,义务教育质量在地区间、地区内和不同学校类型间已经有较大差距,而公共教育的个人支出的不均等性更使城乡之间、不同收入水平家庭之间的这一不公平问题加重。正如贝瑞指出的那样,城市家庭的生活成本负担高于县乡村地区,但其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家庭为孩子提供的额外学习训练及辅导方面的需求和开销较大。另一方面,正是城市家庭在孩子教育辅导训练方面有着服务提供上的便利性和支付能力上的可能性,才进一步加大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社会经济地位差距和地区差距的不断扩大。本研究以及类似研究从不同侧面多次表明,公共教育的个人支出状况及其家庭负担程度,不单纯是一个个人消费问题。
从家庭教育支出结构负担率看,小学阶段校内支出负担率城市地区P为5.5%,P′为6.4%,县乡村地区P为4%,P′为4.5%;初中阶段城市地区P为10%,P′为11%,县乡村地区P为9%,P′为11%;在校外支出负担率上,小学阶段城市地区P为19%,P′为24%,县乡村地区P为14%,P′为16%;初中阶段城市地区P为22%,P′为26%,县乡村地区P为18%,P′为22%。数据显示,P与P′值之间有较大的差异,P′值均大于P值。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家庭支出小于家庭收入,因此家庭教育支出占支出的比例会高于家庭教育支出占其家庭收入的比例。另外,无论城市或县乡村地区,小学阶段校外支出负担率约是校内支出负担率的3倍多,初中阶段校外支出约是校内支出负担率的2倍多,即家庭的教育负担均主要来自于校外支出部分。从义务教育投入与产出的角度看此问题,义务教育的真实成本不仅受到公共投入(财政投资和社会捐赠)的影响,也受到私人投入的影响。当学校机构办学效率低下,或学校机构成本膨胀的时候,私人成本会随之高涨。另外,当公共投资效益低下时,私人的教育成本就必须增加以弥补子女学校教育的损失。因此,在公共教育投入与家庭私人投入之间,政府应通过检测和评估私人投资和公共投资之间的常规比例,调查了解公共教育的个人支出状况并作为考察学校效能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从而适时调整政府对公共教育的地区投资政策,提高公共教育投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社会投资收益率。毫无疑问,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的调查研究有助于为国家今后建立教育全成本及学校效能监测评价体系提供有效依据。
注释:
① 本文数据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斌贤教授主持中美教育研究中心资助课题“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调查研究”课题组于2006年12月底-2007年1月在全国十八个地区采集的数据。
② 校内支出19项:学杂费、学校自定的学费、学校收取的学习用品、教育活动费、考试费、班费、住校住宿费、住校生活费、非住校生餐费、辅导费、校服费、择校费等;校外支出15项:课外读物费、传统学习用具费、电子学习工具费、电脑及上网费、交通费、各科辅导训练班费、维护视力费、通讯费、给老师同学的礼物费、鼓励学习的奖金和礼物费、为上学而租购房花费等。
③ 未采用固定样本统计计算,各支出项目的数据依据调查数据中该项所有的有效样本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