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比较优势及差距_银行论文

香港作为全球性金融中心的比较优势与差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全球性论文,比较优势论文,金融中心论文,差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41-2011(05)-0045-04

一、香港作为全球性金融中心的比较优势

所谓国际金融中心,是指一个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跨境资产交易中扮演重要参与者角色的城市。根据2010年9月伦敦城公司(GFCI)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数》报告,香港的总评分为760分,位居第三,仅次于伦敦(772分)、纽约(770分)。从全球性金融中心的角度分析,香港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香港在金融全球化格局中的区位优势。

从全球区位看,香港与纽约、伦敦三分全球,在时区上相互衔接,使全球金融业保持24小时运作。从东亚区位看,香港位于东亚中心,从香港到东亚大多数城市的飞行时间不超过4小时,而东京则位于东亚北端,新加坡位于东南端。从中国区位看,香港背靠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内地,与新加坡相比,经济腹地辽阔且与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日趋融合。

(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制度优势: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完善有效的司法体制和金融监管制度。

目前,香港已连续15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根据该基金会在2007年报告的评估,香港在贸易自由、投资自由、金融自由及产权保障等4个方面居全球首位,在财政自由、政府不干预、货币政策自由化及用工自由等方面也名列全球前10位。2006年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指出,香港能够与纽约、伦敦抗衡的优势包括:金融条例较美国宽松,资金货币自由流通,拥有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税率比美国和英国低等。在完善有效的司法体制方面,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就表示:“香港的法治、新闻自由以及职业监管团队的优势,加上外国金融机构和从业者对香港制度的熟悉,这些使香港在未来许多年内具有上海难以逾越的优势。”①由此可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制度优势包括:金融监管审慎而稳健,资金货币自由流通,税制简单且税率低,拥有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及完善有效的司法体制。

(三)香港金融业的比较优势:资本市场、资产管理与银行体系。

根据香港恒生银行2007年的一项研究,将香港主要的金融业务,包括资本市场、资产管理、商品及人民币业务的相对潜力及市场地位以矩阵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香港的资本市场与资产管理均急速增长,并在全球及亚洲金融市场占据了可观的市场份额。2006年,以新股上市集资额计算,香港排名居全球第二及亚洲第一。该研究认为:“它反映了香港股本市场的规模及融资能力,亦展示了香港金融体制处理庞大资金的能力。”此外,该研究还指出:“香港的股本市场作为内地企业接触国际投资者的首渠道,仍有相当的发展空间。”不过,香港资本市场的规模近年受到上海的追赶。2007年底香港证券交易所的市值就曾一度落后于上海而居亚洲第三位。

在香港金融业中,资本市场一直是其强项。据统计,1997-2008年,香港股市(主板+创业板)上市公司从658家增加至1261家,增长92%;总市值从3.20万亿港元增加至10.30万亿港元,增长2.22倍;股市交易额(以年度计算)从3789.00亿港元增加至17653.19亿港元,增长3.66倍。到2009年4月底,香港共有1267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为114103.2亿港元,股市交易总额为17653.19亿港元,即平均每天的总成交金额约为725.4亿港元。至2010年底,香港在全球10大证券市场中,仅次于纽约泛欧交易所(美国)、纳斯达克OMX(美国)、东京证券交易所集团、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纽约泛欧交易所(欧洲)、上海证券交易所而排第7位,而股票交易额的排名则仅次于纽约泛欧交易所(美国)、纳斯达克OMX(美国)、上海证券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集团、深圳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纽约泛欧交易所(欧洲)、德意志证券交易所、韩国证券交易所而居第10位。不过,若以市值占GDP比重计算,香港股市市值占GDP的比重,则在全球10大证券市场中高居首位。

更重要的是,香港已发展为内地企业的境外首要融资中心,使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具有战略性的优势。截至2009年4月末,香港股市中,H股和红筹上市公司的数目为246家,占香港上市公司总数的19%;H股和红筹股总市值达60649亿港元,占香港上市公司总市值的53%。以成交量计,H股和红筹股的权重已达48%。2006年,香港股市(主板+创业板)首次公开募股(IPO)集资总额创下3339亿元的历史记录。当年,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先后在香港上市,其中工行股票的发行是首次以“A+H”的方式发行。仅工行IPO一个项目,就融资220亿美元,是2006年全球资本市场上单次融资额最大的新股发行。凭借工行、中行的发行上市,该年香港新股融资额一举超过美国,仅次于伦敦名列全球第二。2010年香港交易所首次公开募股(IPO)集资总额达到创纪录的4450亿港元,连续第二年位居全球第一。

除了股票市场外,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也获得迅速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主要包括股市指数期货、股票期货、黄金期货、港元利率期货、三年期外汇基金债务期货等5类期货产品和股市指数期权、股票期权等2类期权产品。2008年,香港期货及期权的总成交量为10500万张合约,比1997年的970万张大幅增长9.82倍。此外,香港交易所买卖的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简称ETF)数量也大幅增加。2010年上半年,全部香港ETF(上市ETF总数为62只)每日平均成交额达19.6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5%,其总市值(不计黄金ETF)达1800亿港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9.7%。以成交额及市值计算,香港已成为亚洲第二大ETF市场。2010年,香港交易所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额达5430亿美元,在全球各交易所中高居首位②。

回归以来,香港作为资产管理中心的功能也显著增强。根据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的调查结果,截至2009年底,香港的基金管理业务合并资产③为85070亿元,比上年增长45.4%。在基金管理业务合并资产中,持牌资产管理公司及基金顾问公司的业务所涉及的资产占最大份额,这些公司的资产管理及基金顾问业务所处理的资产合计为64470亿元,比上年增长50.3%,升幅为各类市场参与者中最高。证监会调查显示,香港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的资产,约有64%来自境外,显示了香港作为区域内基金管理业枢纽的地位;而香港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的资产中,有81.3%(约29080亿港元)投资于亚洲,其中18600亿港元投资于香港和中国内地,1220亿港元投资于日本,9260亿港元投资于亚太其他地区,这表明香港已成为管理内地及亚洲其他市场投资资金的枢纽。

银行业也一直是香港金融业中的强项。经过数十年的快速扩张,到1997年,香港银行业的发展规模达到高峰,持牌、有限制牌照和接受存款公司等各类银行机构接近400家,分行达1000多家。然而,其后相继经历了金融风暴、地产泡沫和网络股泡沫破灭及SARS冲击,经济衰退导致了香港企业投资和消费信贷需求持续疲弱,楼宇按揭、贸易融资、银团贷款等银行传统支柱业务基础萎缩,再加上息差的持续缩窄,以利息收入为主的传统银行盈利模式面临空前挑战。到2010年7月末,香港官方认可银行机构仅266家,其中持牌银行146家、有限制牌照银行23家、接受存款公司27家以及境外银行办事处70家,比1997年高峰时大幅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然而,2004年CEPA与人民币业务开放、2006年内地银行业全面开放,推动香港银行业的转型:从简单的存贷款业务,发展到全方位的资金融通和理财业务,包括零售业务、资产管理、收费服务等中间业务领域。目前,随着人民币存款、兑换、汇款、信用卡以及发行债券等业务的相继开办,香港正向中国内地的人民币离岸中心迈进。可以预见,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将为香港银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二、香港作为全球性金融中心的主要差距

(一)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发展不平衡,存在众多的“短板”。

香港作为全球日趋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其市场发展并不平衡,包括债券市场、外汇市场规模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相匹配;一些金融市场中创新型的交易工具,如指数期货、期权交易等还远远没有得到普及;同时几乎没有大宗商品期货交易。这些方面甚至落后于亚洲地区其他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香港债券市场一直是当地金融业的薄弱环节。过去10年,随着低息等市场环境的转变,债券市场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根据香港金管局的调查,2006年末港元债券市场未偿还余额为7481亿港元,比1998年末增加351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8.2%。然而,香港的债市规模仍然较小,无论在上市债券的总市值还是成交额都远落后于新加坡。2009年2月,新加坡债券总值为1121亿美元,而香港仅791亿美元,约为新加坡的71%。在外汇市场上,香港与新加坡一样都是亚洲地区继东京之后两个主要的外汇交易市场,但香港一直落后于新加坡。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发布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4月,新加坡外汇日平均交易量为2660亿美元,在过去三年增加了9.9%;而香港仅为2376亿美元,在过去三年增加了31.3%,双方差距有所缩小,但香港仍然不及新加坡。

在全球急速增长的另类投资产品市场、商品期货市场,香港所占的市场份额有待提高。近年来香港在另类投资产品市场虽然有不俗的发展,例如,香港已成为亚洲第二大私募基金中心,但这个行业规模仍然偏小。在商品期货市场方面,香港尽管早在1977年已开办商品期货市场,但发展较为缓慢,目前已落后于上海。然而,由于中国内地对期货市场存在庞大的潜在需求,香港若能在这些业务中找到合适的定位,其潜力仍不容忽视。

在机构体系中,与高度发达的银行体系相比,香港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香港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有保险公司、投资基金公司、租赁公司。而新加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实力较强、种类繁多,包括投资银行,从事抵押贷款、消费贷款、楼宇建筑贷款、一般商业贷款、租赁、票据融资、代客收账等业务的各种金融公司,保险业也相当活跃,还有从事货币经纪、证券经纪等业务的各种金融中介公司。

(二)金融业发展腹地比较狭小,总体规模仍然偏小。

与纽约、伦敦、东京相比,香港金融业的发展腹地明显偏小。纽约、东京金融业的基础是全球第一、第二大经济体。纽约金融中心的基础是占据全球GDP三成左右的美国经济;伦敦的腹地绝不仅仅是英国本土,欧洲不少大型企业的股票都在伦敦上市。但香港只是一个都会城市,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联系,还在相当程度上在受到彼此之间属不同关税区、不同市场的制约。香港要发挥其金融业的比较优势,跻身全球金融中心行列,必须突破制度上的制约,有效拓展其庞大经济腹地,甚至包括大中华经济圈乃至东南亚诸国。

总体而言,目前香港与纽约、伦敦两大全球性金融中心的总体规模和实力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根据2009年4月底数据,香港证券市场的总市值仅为纽约证券交易所总市值(8917.4亿美元)的17%,为伦敦交易所总市值(1946.2亿美元)的76%。《香港金融管理局季报》2007年12月的一份报告指出,根据所有金融市场的标准化得分的简单平均数,香港整体金融活动集中度名列世界第六位。除新股上市集资额在全球市场所占比重较大外④,相比其他国家或地区,香港国际债券市场已发行总额仅占全球的0.3%。香港股市成交额占全球的1.2%。外汇及衍生工具活动占全球的比重与经合组织国家相比仍有明显差距(见表1)。

三、香港的战略定位:与深穗联手打造全球性金融中心

当然,倘若香港能够有效推进其与中国内地的经济融合,则香港有条件发展成为全球性金融中心。基于这一点,香港金融管理局提出,香港金融发展要立足五大战略方向,包括:香港金融机构“走进”内地;香港作为内地资金和内地金融机构“走出去”的大门;香港金融工具“走进”内地;加强香港金融体系处理以人民币为货币单位的交易的能力;以及加强香港与内地金融基础设施的联系。其核心就是要打通香港与内地资金流通的经络。从长期的战略层面看,通过制度创新,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优势,发挥珠三角地区深圳、广州两大中心城市金融资源的比较优势,将香港、深圳、广州以及整个珠三角地区有机联系起来,形成更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力争建成一个以香港为龙头,以深圳、广州为两翼,以珠江三角洲地区金融资源为依托的大珠三角金融中心圈。鉴于香港作为亚太地区国际性金融中心,具有资金流通自由、金融市场发达、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法制健全和司法独立、商业文明成熟等各种优势,香港将成为大珠三角金融中心圈的“龙头”。根据香港的比较优势和金融产业基础,香港的战略定位可以确定为:

(一)仅次于伦敦、纽约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

因历史、经济及其他原因,欧美在过去200年占据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绝对领导地位。然而,近几十年随着亚洲及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全球的经济及金融格局逐渐出现了一些变化。最近十年,由于“金砖四国”及其他新兴市场的高速发展,国际上的投融资活动逐步向新兴市场集中。中国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更是占了这类活动中的最大份额。因此,香港通过深化与广东的金融合作,利用广东乃至内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需求促进香港的金融创新,将可大幅提高香港金融资源的集聚程度,拓展香港金融发展的腹地,提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香港若能与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甚至上海联成一体、错位发展,将有可能发展为仅次于纽约、伦敦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

(二)亚太区特别是大中华地区主要的资产与财富管理中心

过去十年,香港已发展成为亚洲区内最大的资产管理中心之一,特别是基金管理业务在香港金融体系中正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金管理业务的强劲增长主要由于香港资产管理市场能够提供不同类型的证券、信托及互惠基金予投资者选择,包括债券基金、股票基金、多元化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指数基金、保证基金、对冲基金等等。从中长期看,东亚特别是中国内地,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和前景最好的地区,将吸引大量区外资金到区内投资,资产与财富管理业务的增长潜力巨大。因此,香港作为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基金管理、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以及企业资本性融资、金融衍生产品等方面的高附加值和资本市场业务,将成为亚太区特别是大中华地区主要的资产与财富管理中心。

(三)中国企业最重要的境外上市和投融资中心

随着CEPA的实施,内地银行不断将其国际资金外汇交易中心移至香港,通过收购方式在香港发展网络和业务活动。随着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香港作为中国企业境外上市最重要的资本市场和境外融资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内地与国际之间的资金融通枢纽,已发展成为内地最主要的境外上市集资市场,有效引导国际资金投资于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此外,香港高度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金融体系,可为内地进行境外投资的机构和个人,提供丰富的投资产品、全面的服务及完善的风险管理,成为它们管理对外投资最有效的平台。因此,发挥香港发达的资本市场、国际资本聚集的优势,推动广东和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发行债券,并鼓励广东企业以香港金融市场为平台开展境外投资,可将香港发展成为中国企业最重要的境外上市和投融资中心。

(四)全球主要的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亚洲人民币债券市场

2004年以来,香港积累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丰富经验,再加上香港与内地金融监管机构一直维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可为人民币国际化及相关的风险管理提供一个稳健安全的试验平台。因此,要充分发挥香港境外人民币主要集散地作用,大力发展香港人民币业务,有效推动人民币亚洲化和国际化。长远而言,香港最有潜力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亚洲人民币债券市场,这将使它拥有亚洲其他金融中心无法企及的优势。

注释:

①专访耶鲁大学教授:如何看待香港的金融地位?[J].国际融资,2007,(8).

②World Federation of Exchanges,2010 WFE Market Highlights,26 January 2011。

③“基金管理业务合并资产”指从事资产管理、基金顾问、私人银行业务的各类机构和公司(归类为非房地产基金管理业务)及香港证监会认可房地产基金所呈报的资产总值。

④2009年香港新股集资额超逾纽约及伦敦,但上市后再集资额不及纽约和伦敦的四分之一及二分之一,创业板新股集资额占本港新股总集资额不到1%,创业板/主板集资比例远低于纽约(33%:66%)及伦敦(20%:80%)。综合起来看,香港的集资功能与纽约及伦敦两地仍存在一定差距。

标签:;  ;  ;  ;  ;  

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比较优势及差距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