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命题的转变_高考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命题的转变_高考论文

新课改背景下高考命题立意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立意论文,命题论文,新课改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36(2009)11-0053-03

2004年启动的高中新课改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重大变革,以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交流与协作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与之相呼应,新课程高考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满足高校选拔合格人才和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要”就是新高考在命题上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有益尝试。在新高考命题改革中,如何转变高考命题立意成为其中的关键。笔者认为,作为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高考,在命题中应彰显出对能力的重视,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

一、高考命题的“知识立意”

“知识就是力量”曾一度反映了人们对知识价值的重视,大众普遍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在于知识的获得与传承。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知识越多越有利于能力的提高;而一定的能力是知识掌握和更新的前提,能力制约着掌握知识的速度和深度。通常,个体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吸收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以知识立意的高考命题思路就是要注重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试题的难度在于对知识掌握的程度,[1]即在试题内容的选择上以考查知识为中心,把考查知识的数量和理解程度放在首位;在题目的设计上着眼于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试卷对知识的覆盖面。

高考命题以“知识立意”,对于中学的课堂教学来说,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便于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扩展了知识面,为其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下了比较扎实的知识基础。然而,“知识立意”的命题理念无法对当今社会特别强调的思辨、创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很好的体现。很多学生为了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而一味背书做题,很少有时间去深入思考所学知识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他们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却很少能够将其转化为对现实的应用,其结果往往是思维僵化,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呆子”;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偏重于知识的灌输,以“题海战术”训练学生的应试技巧,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负担沉重,综合素质却没有得以均衡、高水平的发展;很多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也采取短视措施,甚至取消体育课等所谓的“副课”,由于不重视体育锻炼,许多学生的体能不达标,结果影响了学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作为“指挥棒”的高考命题如果仍旧停留在知识本位价值观的束缚中,那学生能力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学生的中学教育也会与现实生活逐渐背离。因此,在新课改全面推进的今天,改变过去那种一味强调知识掌握的命题形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高考命题的“能力立意”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实际上,人们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还是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新课改强调高考命题要以能力立意,其本质就是“学以致用”;其内涵则是以考查能力为中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新课程考试大纲进一步明确了能力立意的命题主旨:对于必修内容,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对于选修内容,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能力、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路,必须深入学习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的倾向,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一味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的单一结构,不再过分强调知识点的覆盖面;把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其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体现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探究精神的考查;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所选试题紧密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反映时代特点;注重对考生思维过程和继续发展潜能的考查。简言之,高考命题惟有实现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学校才能够从根本上扭转过去那种灌输式教学的弊端,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下解放出来;才能够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进而有利于高校创新人才的选拔,最终有益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的复兴。

三、如何实现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

(一)知识考查为基础,能力考查为主导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知识的丰富程度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因此,我们不能把知识与能力截然分开。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高中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入高等学校接受专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学科准备。因而,高考的考试内容应是各学科基本知识的综合,应在考查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侧重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符合中学的教学规律,也是选拔合格的高校新生的需要。具体说来,高考试题的命制要注重考查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尽量避免出现偏题、怪题、情境与立意陈旧的试题;应注重基础考查,以主干知识和重点能力构建试题的主体,以引导学生进行正常有序的学习。这样的命题方式不仅可以确保考试的基础性和全面性,从而为高校选拔出基础知识扎实、基本能力发展良好的合格新生,也能够较好地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予以灵活运用,是新课改下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方向。例如,广东省在2007年的《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了高考要以能力立意,但是要夯实基础,要强调学生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持续发展;山东、广东、江苏等新课改实验区的高考试题都非常注重对考生接受高等教育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核,所选考点多属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主要考核考生再认、再现学科知识的能力,基本上做到了没有偏题、怪题。由此可见,今后高考命题的核心理念是“能力考查为主导,知识考查为基础”。

(二)综合能力考查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2]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一词的用法我们可以看出,探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新课标提倡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成为了中学生的必修课,这也使得与之相呼应的新高考开始注重发掘考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高考命题改革中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由此看来,高考命题与学生平时学习的有效衔接并形成良性互动,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事实上,在某些已经实施新课程高考的省区,高考试题的设计已经开始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考查也有了不同程度的体现。我们以2008年宁夏文综卷第38题为例:题目给出一段关于圆明园重建的文字,要求考生从三方面作答:(1)从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角度阐述自己支持哪种重建方案;(2)选择方案的过程就是权衡利弊的过程,简述其中的利弊与辩证关系;(3)假如让你制订方案,首先应抓什么环节?在这个环节你主要应做哪些工作?该题目毫无疑问便是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际操作进行考核,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研究方案的制定、方案的具体实施、成果的表达和交流等方面的理解,能够检测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实践证明,综合能力测试对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具有良好的导向性。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曾表示:从广东等地的试点效果来看,高考“指挥棒”对推进中学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正面效应已经显现。

(三)试题素材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反映时代气息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往的考试过于重视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题目也是陈陈相因,这不仅造成学生只埋头于书本,“两耳不闻窗外事”,很多学生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很欠缺。“高考状元不会洗衣服”“北大高才不懂人际交往”等新闻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学素质教育的匮乏。新课程理念要求中学课程回归生活,这就意味着与之相适应的高考命题也要贴近生活,要以社会实践和生活情境为背景选择素材。这种命题思路不仅促使学生更加关心身边的人和事,也使中学教学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开始注重学生平时的积累。2008年山东高考的基本能力试卷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命题思路,其特点有四。一是主题鲜明,试卷以“爱”为总主题,从爱自然、爱生活、爱科学,到爱蓝天、爱大地、爱祖国、爱祖国文化,自始到终,一以贯之;又以传统文化的天地人为“三材”,以“人居天地之间而为万物之灵”的思想作为第Ⅱ卷总体布局的基础,体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深情的生命关爱。二是结构更加合理,如第Ⅰ卷将去年包括人文艺术、生活中的科技、体育与健康三个题组15小题的成例变脸为五个题组30小题,新增了综合性、跨学习领域的“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和阳光对话,感受光明、温暖、向上和力量”和“时间是生命的载体,理想是人生的航向,意志是成功的风帆,合作是共赢的保障”两个题组作为开篇,给人以积极向上之感。三是素材时代气息浓厚,选用了阳光体育运动、耕地保护、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奥运圣火传递成功登顶珠峰、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汶川地震发生后国人献爱心等富有时代气息的素材。四是题目形式创意十足,采用了模拟组织听证会、概括关键词等形式。由此可见,2008年山东高考的基本能力试卷真正做到了全面考查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关注程度,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不仅考查学生视野的开阔度,而且紧贴时代发展,富有时代气息。

(四)注重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考查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与人文因素,与众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及内涵,在世界很多领域更是独树一帜。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也正是通过各种具体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我们今天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作为民族精神根基的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很多学校缺乏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和教育,造成许多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能力没内涵。

文化塑造的是一个完整的、有健全人格的人,是一个注重自身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有理性的人,而不是具备了某一方面的知识,就可以称得上有文化。他应该是既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又知道如何对自己的知识合理使用,使其发挥最大社会效益的人。鉴于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逐渐缺失,新课程强调实行全人教育,即促进学生在各方面均衡发展。今后高考试卷中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知识与人文精神的考察,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例如,2008年上海高考语文阅读以2010年世博会“天地人合一”的建筑风格为素材,引出城市地标和历史文脉两者关系的话题,通过考查学生对建设现代化城市和传统历史文化关系的思考,来展现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2009年山东省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通过《韩非子·外储说》中的一个片段,描述历史人物言行一致、重视诚信的风范,来考查考生对诚信的理解,进而弘扬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这种考试形式既能从试题背景材料和文字上体现出浓厚的人文特色和文化底蕴,又能考察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

标签:;  ;  ;  ;  ;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命题的转变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