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站核心区域规划布局研究论文_宋永侠

高铁站核心区域规划布局研究论文_宋永侠

1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青岛东盛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由于高速铁路时代的到来,引起了既有大型铁路枢纽及周边地区的改造,更引起了新客站及周边区域的规划建设。在新形势下高铁站的和主城区是怎样的相互关系;高铁站地区开发建设的发展目标是什么;高铁站核心区域应布置哪些功能类型、布局特点是什么以及采取什么样的空间布局方式与开发强度;高铁站核心区域的交通换乘设施的布局情况等问题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高铁站核心区域规划布局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铁站;核心区域;规划布局

1、前言

城市新建高铁站的开发建设将引起其周边地块更多的城市复合功能的开发,为其周边区域的开发建设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高铁站成为城市连锁开发的“触点”,发挥其“触媒效应”刺激周边地区的整体发展。城市高铁站的兴建,树立了城市新地标,催发了城市内外交通网络的整合,使得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自行车、人行步道等多种交通换乘方式在三维空间内便捷的衔接,提高了城市换乘运转的效率。在综合换乘的同时,引发的诸如等候、餐饮、购物、信息等多样性的经济服务,使得城市功能在高铁站区域内复合。

2、高铁站核心区域功能布局研究

2.1高铁站周边地区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

与城市中心区保持快速便捷的联系。高铁站地区与城市市中心保持快速便捷的联系即高铁站点的可达性强,一方面便于本市居民的外出出行;另一方面为外来人口来本市进行商务办公等活动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注重微观发展因素。微观的发展因素,如土地的混合使用、空间的多样性、地区的整体形象以及步行环境的塑造等也将直接关系到地区综合活力的实现。政治力量与公共政策的扶持。通过研究日本横滨与大阪、法国里尔地区等国外发达城市的开发案例可以看出,成功的因素除了获益于与中心地区交通联系环境的改变,同时也与政府的开发计划密切相关。在我国,政治力量和公共政策的扶持更是高铁站核心区域开发建设的必要条件,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高铁站地区的城市公共设施配套才能设置完善,公交、地铁等交通等换乘系统才能与主城区公共交通系统相连接;同时,更多的公司企业和商业金融机构在政府政策的吸引下入驻高铁站核心区域。

2.2高铁站核心区域功能构成研究

(1)功能构成类型研究

高速铁路运输与流通类的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联系,优越的交通运输条件会对其产生极大的推动用作。目前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主要以客运服务为主,中期实现与既有铁路线路的客货分流,短期内还难以实现大宗货物的运输效能,所以其主要影响与信息流、资本流、人才流、技术流、商业流等有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高铁站核心区域是受高铁产业影响最直接体现的区域,因此高铁站核心区域的功能构成类型也围绕第三产业进行研究设置。

首先,高铁对咨询业和商业饮食业、旅游业的支持和推动。对于咨询业,高铁的运行使用减小了其时间成本,加速其信息的获取速度与广度,增强了工作效率;对于商业。高铁客运所带来的密集人流和高消费人群,会为商业饮食业提供巨大的市场,吸取了众多的商业公司在高铁站核心区域进行投资;对于旅游业,高铁的运输效率,极大地缩短了旅行时间。

其次。高铁对商务办公行业的推动,高速铁路自身服务的人群特点决定了其对于地区发展带动作用存在明确的指向性,高铁地区商务功能的增长是最快和最明显的,原因在于高铁枢纽良好的区位和高可达性的交通,与机场连接也十分紧密,交通时间的缩短提高了企业的布局条件,非常适合发展商务功能,进驻的企业有所增加。

最后是文化的影响力的外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日本挂川为例,高铁挂川站开放之前,挂川的市民机会没有机会去体验东京、京都、大阪等大都市文化。而新干线的开通为他们提供了便利,市民可以很方便地前往这些大都市,欣赏音乐会、参观各种展览,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这种文化影响是相互的,大都市的市民也同样可以到挂川参观文俗活动,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通过高铁对产业的影响分析可以得出,高铁的开发与建设对第三产业,尤其是为商务、办公、旅游业等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高铁站核心区的公共设施功能构成类型也围绕这些进行设置。

(2)功能布局特点研究

在集合了诸多功能类型的高铁站核心区域的功能布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功能的复合化,即用地功能的混合和建筑功能的综合,体现在商务、商业、公共服务设施、居住、娱乐等功能的混舍布置。高铁站核心区域的功能布局在横向上,土地利用地块至少规划两种高效益的用地类型,即和居住、商业、办公、零售以及旅馆等相结合并且相互穿插布置,这样才能发挥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而纵向上适宜设置成多种功能融合的综合体。在建筑单体的建筑功能组成方面,较为典型的是地下1一2层作为商店、酒吧、机房、车库、仓库等,地上1一2层作为商店、餐厅、银行,3层以上作为商务事务所,旅馆和住宅等。这种多种使用功能的高强度复合,既可以为城市空间增加新的内容,提升城市这域的活力;又可以凝聚人气,聚合城市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也可以为投资商、开发商提供最大的开发可能,使得简单意义上的高强度开发升华为城市空间的高强度塑造。

2.3空间利用方式与土地开发强度研究

(1)以高铁站为核心的圈层式发展方式

以高铁站为核心的圈层式发展方式是建立在以“交通可达性”为吸引力基础之上的。作为有核心的发展方式,其土地利用曲线可追溯于冯?杜能模型中的由竟租产生的土地使用方式,不同的城市功能按照自身对“交通可达性”的需求或对某种城市功能的依附以及自身的承受能力,分别在距离高速铁路车站不同的位置上密集出现。目前国内外对高速铁路车站区土地利用模式的研究都以圈层式同心圆结构土地利用模式为主。这种模式强调以高速铁路车站为中心,环绕车站布置在环形商业,餐饮娱乐业,办公以及住宅。

(2)节点型开发利用模式

在旧城区或某些地形受限制的地区,车站周边用地已经开发完毕,可开发范围只剩下车站用地及周边很少部分。这种情况下,车站一般与其他城市功能多维度的垂直叠加,形成建筑综合体。地上地下的多种功能分布在不同层面上,相互之间采用垂直联系。其优点是充分发挥轨道交通促进地区高强度开发的能力,促进城市空间的集约化,但需要管理机制予以保证,实现联合开发。同时由于城市内功能高度集中,人们在聚集到车站的过程中会感觉到拥挤和压抑。

(3)网络型开发利用模式

在城市边缘区建设的高铁站,由于可利用土地较丰富,车站一般独立设置(如独立的地面或高架价车站),其他城市功能置于周边公共建筑,从而以车站为依托、以多条地下步行道或二层的步行廊道连接周边公共建筑,构成网络状的城市综合体,其范围最终将覆盖以车站为中心半径为60m的整个步行合理区。车站周围往往建成商业、服务、娱乐和会议中心。此类综合体是在节点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影响范围已突破城市区段而扩展到整个城市。

3、结语

目前高铁站核心区域的功能布局规划方法尚不够完善,功能布局规划实践缺乏有力的理论指导,成为当前高铁站核心区域规划建设问题的根本原因。作者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众多城市高铁站周边开发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提出了高铁站核心区域功能布局的多种模式和结构,来试图弥补高铁站核心区规划理论研究体系的不足,为国内高铁站核心区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苟长飞,叶飞,张金龙.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预测及其分布体系建立[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5):58~64.

[2]顾倩,李晓昭,孙利萍,王琦,姜月华.城市地下空间多种需求预测方法对比分析[J]

论文作者:宋永侠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4

标签:;  ;  ;  ;  ;  ;  ;  ;  

高铁站核心区域规划布局研究论文_宋永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