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管理创新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创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01)01-0073-02
市场经济下,出版社的经营管理是以法律规范和政府政策为准绳,以服务于读者的社会目标和利润目标为导向的创新型管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出版社进行科学管理的永恒主题。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市场等经济环境的日新月异,出版管理创新正越来越受到经营管理者和一部分专家、学者的广泛认识和重视。
一、出版管理创新的内涵
1.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的创新。出版社管理者的思维方式要从追求“政策”转变为承担盈亏责任和社会责任;从不计成本消耗的粗放式经营转变为有计算投入、产出和资金使用效率的投资回收观念;从随意管理转变为建立基于广泛咨询的、科学的决策程序和管理流程;从事无巨细的越级干预改变为注重决策和预算的权责明确的层级管理。凡此种种,都是从小生产意识向社会化分工协作型经营观念的革命性转变。
2.经营战略和战略管理的创新。出版战略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发展战略是从结构和财务角度对整个经营范围的资源配置;竞争战略是指产品开发或服务在特定市场层次上的竞争;经营战略是发行、印制、财务等如何为其他各级战略服务。管理者需要具备市场意识和对环境与管理的敏感性,采取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的步骤,通过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比较建立核心能力,对投资收益、风险的可行性作出评价,并能领导、组织、管理好战略变革的过程。
3.管理规范和业务流程的创新。根据经营战略对管理规范和业务流程进行调整和动态更新,使出版社编辑、印制、发行、财务以及后勤保障各个环节都建立起合理的规范和工作流程,在整体上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并用书面描述予以明确和严格实施。尤其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管理的引进,要求出版社内部的信息传递和对信息的编纂整理具有更高水准,通过合理设置管理职责、管理程序和信息流程,形成公司完整、健全的反馈和控制网络。
4.管理技术的应用与创新。随着信息产业的兴起和市场的国际化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20世纪的管理理论和技术,有关管理的新概念、新方法层出不穷。其特点:一是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使技术的发展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市场要求;二是从金字塔式的多层次生产结构向扁平化的网络结构转变,精简机构,减少层次和中间环节,加速信息的传递;三是从传统的顺序工作方式向平行工作方式转变,缩短工作周期,提高工作质量。
5.人力资源开发和提高管理素质。一方面,要抓紧实现出版社高层管理者对市场竞争的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一方面要积极实施德才兼备的领导梯队建设和专业人才开发。通过必要的管理教育和激励措施,使企业的管理创新具备人力资源和管理素质上的保证。
二、管理创新的作用
1.通过管理创新,降低内部交易成本,提高管理效益。管理创新的目的就是对管理的决策职能、协调职能、组织职能以及管理手段方法、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者本身进行一系列不断的创新,以适应企业实际的组织规模和生产经营活动,使各生产要素互相匹配,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2.管理创新提高生产要素效率并优化配置。对于一个出版社来说,在一定时空下,出版社拥有的劳动、资本、技术这些生产要素是一定的,可以称之为“硬约束条件”;而管理是一种软技术,属于“软约束条件”。因而,就劳动力、资本这些生产要素而言,需要依靠管理的决策、组织、平衡和配置,才能充分发挥降低成本的作用,实现生产过程中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就现有的生产技术要素而言,也只有依靠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证技术与资源要素的匹配、融合,充分发挥现有的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3.管理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发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及方式转变的源泉作用。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是促进经济增长及方式转变的重要源泉。但是,技术创新作为一个从新产品、新工艺以及组织管理技术等设想产生、研究、开发到市场成功的一系列综合性的活动,是一个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并一体化发展的系统过程,具有众多不确定性因素,因而,技术创新的开展需要有一个诱导机制,技术创新的进程也需要监督与协调机制。而这些诱导、监督、协调机制的形成离不开管理,尤其是离不开不断的管理创新实践。通过管理创新,使出版社内部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形成明确的相互激励和相互制衡关系,从而确定了技术创新的决策与激励机制。
三、21世纪出版管理创新的展望
1.知识经济的兴起对出版管理创新的挑战。知识经济问题是中国乃至当代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展望21世纪,科技进步将比20世纪更为显著。这种进步主要表现在信息革命方面。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变革将给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例如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方面,预计在今后20年将对工业结构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某些工业连同它的企业将彻底改造(如出版印刷业),而软件工业将会爆炸性增长。上述态势给中国的出版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严峻挑战,特别是中国的高新技术进程比较复杂,因为中国正处在工业化阶段,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所以要采取“双线推进”战略,即一手推进工业化,一手推进知识经济。为此,国家要建立国家创新系统,出版业也必须建立出版创新系统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2.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出版创新的挑战。近年来,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断加强,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这种趋势使经济活动的国际传递速度明显加快,地球被缩小为一个“村”。一国经济的利率、汇率、股市等的波动会迅速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形成及伴随的冲击波就是一个明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外商对华投资不但规模迅速扩大,而且投资主体日趋跨国化,目前世界上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经有300余家在中国立足。投资领域也进一步拓宽,已从制造业、房地产业、旅游服务业向基础产业拓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和加入WTO的临近,出版业的对外开放只是时间的问题。国外出版集团早已瞄准中国这一大市场,已有抢滩成功者——德国贝塔斯曼集团在中国建立了贝塔新曼书友会。上述动向表明,外投资正在全力抢占或提高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中国的企业(包括出版业)在家门口就面临着极其残酷的国际市场竞争。
3.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对中国出版管理创新的挑战。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中国国民经济的总体市场化程度从近乎为零起步,至今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假如以80%~85%作为市场化的理想目标,那末今天我们国民经济的进步是很显著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并不理想,距离目标模式还有不小的空间。特别是出版业,由于其管理体制的特性决定了其市场化程度非常低。
收稿日期:200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