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五年来真实性在国内外旅游中的研究对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年论文,在国内外论文,近十论文,真实性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订日期:2012-03-15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98(2012)03-0118-07
1 引言
“Authenticity”一词源于希腊语,意味自己做的、原始的,从博物馆领域引入到哲学领域的人类存在主义研究中,1973年MacCannell首次将真实性的概念引入到旅游动机、旅游经历的研究中,成为对旅游吸引物进行理论解释的核心概念之一,并引起各种热烈的讨论和分析[1]。“authenticity”国内翻译的版本很多,主要有真实性、本真性、原真性等,但旅游界大部分学者采用的是真实性。
学者对真实性研究了四十多年,但尚无统一定论。早期真实性关注的是客体的真假问题,他们将真实性限定在博物馆概念的真假上。随着商品化的发展,学者发现即使是舞台化之后,旅游者仍能感受真实的体验,不同的情境能满足不同的旅游者。因此以科恩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建构主义真实性,认为真实性是可以建构的。而随着主题公园等人造景观的兴起,后现代主义研究者发现旅游者已不再那么关心真实性,对于迪斯尼这样的主题公园,人们乐在其中。由此出现了真实性的几大学派: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真实性的前二十五年的研究主要在国外,近十五年来,真实性研究进入大飞跃时期,国内外对真实性的研究日益增多。国内对真实性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尤其是从1999年王宁提出了存在主义真实性之后,随后国内期刊陆续出现了大量的研究真实性的文章。本文将近十五年来真实性在国内外的研究进行总结,全面细致地概括了近十五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并对其进行了对比,能为我国未来真实性研究提供启示。
2 研究背景与依据
在Elsevier SDOL数据库内,从1995—2011以authenticity为关键词,搜到旅游类的文章有113篇,其中旅游研究记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有52篇,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有18篇,包括旅游研究记事4篇(1999、2000、2007、2011)和旅游管理2篇(1997、2009)由国内学者所写。而在中国期刊网上,从1995—2011年以旅游为主题,分别真实性、原真性、本真性为关键词搜到的文章有:204、80、25篇,其中旅游学刊搜到的文章分别是:18、5、3篇。表明国内大部分学者将authenticity一词翻译为真实性。除98年之外,历年都有有关真实性的文章,真实性研究的文章数量呈上升趋势,足见学术界对真实性的重视。另外,旅游学刊上出现真实性文章是从2002年开始的,旅游学刊对真实性的关注比前面两个期刊要晚。
在探讨国内外的研究之前,首选探讨真实性在旅游目的地或产品中的应用情况,如图1。首先,真实性在整个应用过程中都需要保护。在遵循保护真实性的原则之下,开发经营者对旅游目的地或产品进行开发,展示其真实性。开发经营者及其服务人员与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共同构成旅游者体验的一部分,真实性再现很大程度上需要他们的参与与协调配合,也就是说他们的参与也可能成为真实性的一部分。旅游者受对探究真实性文化欲望的驱动,同时旅游者对真实性的认识,又有很多影响因素,造成旅游者做真实性的判断差异。目的地或产品本身的资源秉性,再经开发者开发,利益相关者参与,共同作用之后的综合体,再由旅游者感知、体验,则构成了目的地或产品的真实性,旅游者依据这个真实性可能会产生一些行为,如商品选择、重游、推荐他人等,构成了真实性的应用,当然这个真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目的地或产品需要发展,真实性也需要不断地注入新的内容。
图1 真实性应用流动简易模型
Fig.1 The Model of the Authenticity Application
从近十五年来真实性的文章发表情况可以看出真实性研究的必要性,而图1是文章目前真实性研究的应用范围的概括,也是文章研究的依据。文章将从理论研究、真实性与旅游保护开发、真实性与旅游经营管理、真实性与旅游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总结。
3 真实性理论研究
3.1 经典理论
近十五年来真实性理论建树最大的首推中山大学的王宁(1999)教授,他在总结三种类型的真实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存在主义真实性,认为博物馆联系的使用范围对旅游来说简单化了在旅游体验中真实性的复杂本质,旅游者不在乎物体是否是原有的,而在于追寻一个真实的自我[2]。
存在主义真实性将学者的研究视角从关注旅游客体转变到旅游主体——旅游者身上,可谓是存在主义真实性的最大贡献,但是它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它追求的是一个完全的自我,逃离日常规则或繁琐,如Hyounggon等[3]对田纳西复活节上的调查,人们对酗酒和性在复活节上是完全开放的,那些个完全的自我在实际运用中是否可行?假如所有的旅游地为了追求真实,却为那些放纵的人提供了避难所,是否会引起道德问题?其次,对于谁有权利决定真实性,存在主义真实性有些片面,它只考虑到旅游者,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被忽视。再次,存在主义真实性存在易变性,旅游者会因不同的情境来改变自己对真实性的看法,不利于旅游研究。
1999年王宁发表文章后,掀起了国内外对真实性的广泛关注。国内旅游期刊陆续有文章出现,他们在王宁的四分法即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2]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真实性理论的认识,如周亚庆等[1]将真实性理论划分为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和存在主义。张朝枝[4]将真实性理论划分为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和现实存在主义。但是大部分学者认同王宁的四分法,这四种理论即为经典理论。在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国内学者进行了应用,如高燕[5]在建构主义真实性的基础上研究凤凰古城景观的真实性。
国外对经典理论的比较少,更多的是对经典理论的认识基础上,采用新的观点和视角去探索和应用,一方面他们采用新的理论力证经典理论,如采用整体历史验证法[6]和海德格尔哲学观点[7]解释真实性。另一方面运用真实性理论解释新现象,比如虚拟旅游[8]。
四大经典理论中,目前学者们关注较多的是存在主义真实性。John研究发现截止到2010年10月在旅游研究记事上下载次数最多的文章就是王宁1999年发表的这篇文章[9]。对于四大理论,国内外都有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国外对四大理论均有涉及,且采用一些新的理论方法去深入探究和理解这些理论,而国内对建构主义理论应用较多,缺乏新的认识视角。
3.2 真实性的新认识
虽然真实性有几大流派的理论,但是对真实性理论仍没有终结。很多学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真实性,意图对其有更深入的理解。近十五年来国外对真实性的认识更加深刻,探讨也更激烈。一方面学者们从新的视角探索真实性。 Yaniv等强调目的地的影响力创造“theoplacity”(上帝之地)一词来解释真实性[10]。Raymond从社会现实主义角度运用牛津韦伯大辞典中的“authenticity”一词八种意义来解释真实性[11]。
另一方面将真实性提升到学科概念的高度探讨其去留问题。特别是Yvette等认为真实性应该被抛弃[12]。随后就有反对观点提出,认为即使客观真实性这个概念存在本体论上的矛盾,也造成了旅游者经历上的实际局限性,但这个概念仍然活现在旅游者、旅游经营者、社区居民的脑海里,因此不能抛弃[10]。真实性缺少一般概念的事实并不是说明它的多余。它仅仅显示这个概念没有达到“基础概念的地位”,它也没必要达到这个地位。只要旅游者继续关心他们自己运用的各种标准来评估文化客体和体验的真实性,真实性仍然能坚定地在旅游理论中发展[13]。与其争论“什么是真实性,真实性要不要研究”的问题,不如尝试去弄清在每个社会情境下的支持或者反对的真实性的意义[14]。
在国内,Yu从归属感角度,打破了原有的从主体和客体两分原真性的做法,将home(家)的概念引入真实性中,提出了定制化真实性的概念旧。国外学者力图突破经典理论创建很多新的理论,而国内在真实性理论的创新上较弱,尤其在国内期刊上发表的新理论更少。
4 真实性与旅游保护、开发
4.1 真实性与旅游保护
专家学者们一直未停止对旅游保护方面真实性的研究,更有大量的官方文件对真实性进行解释和界定。在国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组织都致力于遗产等旅游保护工作,从早期的《威尼斯宪章》(1964)[16]到现在的《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8)[17]对真实性的认识和界定越来越详尽,特别是《奈良原真性文件》(1994)[18]中明确规定:评价遗产真实性所有内容的必要基础是依据文化遗产价值的信息源的可信性与真实性程度,信息源的内容,包括形式与设计,材料与质地,利用与功能,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情感,以及其它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这为近十五年来国内外真实性评判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在国内,虽然对真实性的认识起步较晚,也成立专门的文保部门并立法对真实性进行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要求确保文物保护单位的真实性和完整性[19]。《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06)要求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真实性和整体性的保护原则[20]。《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规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21]。
旅游学术界对遗产保护上的真实性也格外关注。在国外 Deepak等在研究苏格兰传统时,发现高山舞蹈是一种进步的艺术形式,但它的真实性在文化演进中得到证明,而不是仅仅严格的保护[22]。在国内,张成渝等认为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在保护世界遗产地过程中始终是衡量的标准,也一直发挥着有效的监督作用,真实性固然重要,但遗产一味仅限于死的保护,并不是保护遗产的最好方式[23]。罗佳明认为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延续性”成为当前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而不应过分关注物质材料的“真实性”[24]。虽然国内外学者都认为不能一味的严格保护,但是应当如何保护都没有很深入的研究。
4.2 真实性与旅游开发
今天管理者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是创建真实的环境,然而难题在于,完全真实是不太现实的甚至根本不可能的。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文化遗产的“真实性”需要建立在建构者(包括游客)的“想象”之上,其间事实上存在着建构者对这种“真实性”的重新读解或者说想象的过程,而这种读解与想象,显然并非是唯一的[25]。正因为构建者的想象,才导致真实性在旅游开发上的形式多样,究竟该如何开发以及开发过程中注意的问题是学者和经营者都需要关心的问题。
国外对真实性在旅游开发上认识逐渐深入,由现象到其内在矛盾。学者首先关注的是现象即开发的结果,即使相同主题的景点也可以出现多个,也可以出现在不同地点而被认为是真实的,比如墨西哥城的三天使酒店与迪斯尼里的三天使酒店[26]、在爱德华岛同时出现三处有关蒙哥马利的文学旅游地[27]。文化有不同的深度,可以通过文化的挖掘来展现自己的真实性。在相似的景点之间可以通过明显的真实的声明和含蓄的排他言辞来证实自己的真实性以提高吸引力[27]。这是这些相似景点真实的所在。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挖掘文化内涵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一个发展较好的旅游地需要选择、解释和对话自己的过去到旅游中,这需要持续的商榷[28]。但是仅仅挖掘过去的真实就可以了吗?Dan从苏格兰的民谣发展中看到,可以创造和挖掘当代特色来补充真实性,但是要拒绝形式主义[29]。
国内在旅游开发上的研究相对较晚,同国外一样首先关注的是现象,但是国内关注的是其不良的现象,梁明珠等[30]在研究我国风景名胜区保护方面发现,人们对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关注不够,出现许多“黄牌”和“警告”。卢天玲发现景区在开发过程中,文化的继承和保护长期被忽视[31]。继而探究开发模式,李春霞等调查彝族人和游客感知的真实性的基础上,归纳了三种开发形式:开放型、表演型、和发明型[32]。游佳提出了真实开发模式,认为不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对应不同的真实性特征[33]。
国内外在旅游开发上首先关注的都是现象,随着研究的深入,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外重在真实性存在机制探讨,由现有开发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探究真实性深层次的矛盾,提出一般性的解决方法,即挖掘过去文化,补充当代特色。国内更多的是对单一现象的矛盾提出解决策略。在开发模式上,由现有模式归纳总结,提出自己对开发模式的见解。
5 真实性与旅游经营管理
5.1 真实性与旅游者行为
真实性用于旅游研究,最早是用于动机即麦坎奈尔认为人们一直在追寻日常生活中没有的真实的体验[34]。Alexandros认为人们去遗产地旅游受怀旧之情、社会特性和“真实”体验的需求的驱动[35]。游客是否满意其旅游经历不仅取决于旅游地的环境,同时还取决于游客对旅游地环境的认知以及个体游客对真实性的不同需要[36],对真实性的追求可以丰富旅游者动机的本质[37]。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发现动机和真实性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同时与满意度、忠诚度以及重游意愿都存在一定的关联(如图2)。如Tomaz等研究发现文化动机能积极地影响客观基础的真实性和存在主义真实性,二者又能积极地影响忠诚度,而文化动机也能积极影响忠诚度[38]。动机是行为的驱动力,促使行为的发生,国内外学者大部分只是研究真实性与动机的关系,并没详细解剖真实性与动机的内在联系,另外,在行为的影响因素上,国内外的研究较少。
在行为的外在表现上,Maggie等[40]调查去新西兰的外国游客购买带有当地标识的衣服,发现文化或者标识之类的主题印在服装上的促销能吸引更多旅游者购买该商品。Per[41]从反旅游者的角度将真实性用于解释瑞典去西班牙季节性退休移民与旅游者的区别。国内外学者对真实性与旅游行为的外在表现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国内。
5.2 真实性与旅游者体验
从波斯汀的伪事件和麦坎奈尔的舞台化开始,学者们一直关注游客在旅游中的真实的体验,近十五年来,国外学者主要围绕两个话题:什么是真实的体验?真实的体验怎样获得?研究者先发现,真实的体验可以通过一些渠道加强, Alison等[42]可以通过加强同化、认知观点、追溯联想三个心理过程增强。John[43]认为在真诚的文化经历中,“旅游者”与“表演者”依据当地的价值观来重新定义的真实性,旅游体验就会变得更加真实。随后学者们又发现只有给真实体验确立一个标准,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真实的体验,在经典主义流派中,客观主义者的观点依赖于原真的客体。存在主义学者们[2,7]认为在完全逃离日常繁琐所能达到的一个阈值内能获得真实的体验。建构主义者认为依据游客的自身感受,如 Muchazondida[44]认为只要旅游者认为它是那就是。其他学者各执一词,如Ian等认为真实性体验标准是有道德的、自然的、诚实的、简单的、美丽的和根深蒂固的[45],Anne等认为:真实的地点、在那个地点体现存在、真实的体验[46],究竟什么样的体验才是真实的,没有统一的定论。
图2 动机与真实性、满意度、忠诚度、重游意愿之间的关系
Fig.2 The Relation among Motivation,Authenticity, Satisfaction,Loyalty,and Revisiting Intention
注:参照参考文献[34-39]制作,箭头指向为促进关系,虚线为未研究。
国内真实性在旅游体验上的研究更多的是基于旅游者的认知,但是对真实体验的认识不断深入。首先认识到真实度是体验的一个重要标准,正如张军[47]研究发现游客对民俗旅游产品质量进行评判的标准就是其真实度,档次越高的产品真实度越高。随后又探讨了真实性的标准,冯淑华等[48]对婺源古村落进行调查,发现游客对古村落建筑风貌的古朴性、规模和风貌的一致性,以及当地居民的态度感知十分敏感,成为旅游者判定古村落旅游真实性的主要依据。另外一些学者试图区分出影响真实性体验的因子,如廖仁静等[49]通过对游憩者真实性感知的夫子庙核心景点事物研究,归纳出“仿古观光活动”和“购物休闲活动”这两个构建夫子庙真实性感知的因子。
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都尝试用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来解释真实的旅游体验,在国外,Jillian[50]引用Benjaminian的aura(光环:真实的艺术品的唯一价值,仪式的主要成分)的概念,当客体/景点的真实性是旅游仪式中的一个传统的具体化的结果时,体验的真实性就是光环的一部分。Konstantinos[51]将Gilmore和Pine的五种真实性流派的观点(自然的真实性、原始的真实性、例外的真实性、指示的真实性、有影响的真实性)用于解释阿托斯圣山景点的特征和参观者的体验。在国内,陈兴[52]提出了“虚拟真实”,他认为旅游体验的“虚拟真实”应包含3层含义:旅游地文化的客观真实;旅游地文化的象征真实;旅游活动的“过程真实”。
5.3 真实性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研究
对真实性与除了旅游者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不乏国内外学者关注。一是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看待真实性,如国外John[43]认为增加旅游者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很重要,应让旅游者以毛利人的视角看待他们的文化。Deepak[53]建立了真实性流动模型去解释从生产者到中间商或者中间商再到消费者的真实性的变动概念。而国内高燕等[54]从居民和旅游者角度对凤凰古城的真实性感知比较,区分出意见相左的居民群体,以提出改进策略。二是阐释利益相关者对真实性的影响。国内Yang[55]认为各方面的利益的协调能决定民族旅游特性,以及大众的论述。
国内外对利益相关者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国外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范围较国内广,而国内主要是居民,其他利益相关者涉及较少,但国内关注了利益相关者对真实性的影响。
6 真实性与旅游发展
6.1 真实性与商业化
商业化似乎是把双刃剑,有人认为商业化使得真实性缺失,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商业化给景区带来新的契机,既带来用于保护的资金也能促进文化的融合和更新。早期的学者对商业化持消极态度。他们关注商业化对旅游地的消极社会文化影响,其代表人物:Greenwood,认为商品化过程使得文化产品失去了它们的本质意义和对当地人的意义,当地人也失去了生产这些产品的热情[56]。
近十五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商业化持的更多的是中立和支持的态度。持中立态度的学者更多的是客观的阐述商业化与真实性的关系,商业化使文化意义缺失,但并不是改变就没有意义[57],与其假定商品化对原真性和文化产品的意义有破坏性的影响,还不如在可能的情况下,在一个自我认知的、程序化的、比较性的框架下,提供翔实的证据来验证这种影响[58]。如张朝枝等[59]认为随着旅游的发展而日益偏离遗产地“真实性”的关键因素是“关于遗产地真实性的信息传递”,即媒体构建的真实性偏离遗产地本身的真实促成了这一问题的产生。宗晓莲[60]认为文化商业化是必然的,决定权在操作者。持积极态度的学者则认为商业化能为旅游所用。在国外,Chris等[61]认为利用商业化增强传统,Gordon[28]认为商业化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一种创新机制。在国内,李倩等[62]以文化发展为目的的商业化运营,不但可以挽救一些濒临失传的文化技艺,同时通过与外界先进文化的交流,还可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
6.2 真实性的发展
在商业化备受争议的时候,许多学者将目光转移到真实性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上。怎样才能将真实性发展地更好,如Alison认为可以投递文化信息到额外的体验产品中,作为一种适当的发展选择来迎合旅游者对意义和真诚的需求,也能保证提高土著文化的吸引力[63]。采取增加热情度来实现。另外有学者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如Ian等认为十种趋势造就未来真实的旅游者:全球网络;道德消耗和志愿活动;富足的消费者和体验经济;高素质的消费者;对过去的信任;个人主义;多元文化主义;销售阻力;时间压力和真实性;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渐增的竞争[46]。
国内外对真实性的发展关注的较少。真实该如何诠释和展现,为旅游发展服务是今后学者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7 研究结论与启示
近十五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真实性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主要研究内容如表1。
从总体上讲,国内外对真实性的研究都比较广泛,但是真实性仍没有统一的定义,都没能解决“什么是真实性及其构成要素”“谁来决定真实性”“真实性的作用及怎样应用”等这些问题。在理论研究上,国外比国内的成果丰富,国外更多的是基于多方位视角建立新的真实性理论,而国内则是处于对国外理论的认识阶段,新的理论较少;在实际应用上,国外对真实性的要求相比国内更加严格,对真实性的实际应用更加谨慎,而国内学者更多的基于多方利益考虑,对真实性的应用持宽松的态度。国外研究重在内在机理,而国内则更多的是关注现象,从感知层面上来探讨。在研究方法上,国外大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尤其是田野调查等质性方法,而国内定性研究则是理论的阐述,很少有理论的创新,对定量的方法依赖性较强,理论层次上升不够。总体上,国内外对真实性的理论研究多于实际应用,对目的地的研究比旅游产品的研究多。同时由于真实性概念本身没有统一的定论,国内外对于真实性运用的限度问题仍在探讨中。
在旅游保护上,国外政府部门对真实性的要求很强烈,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法律条款等,而国内政府的认识相对滞后,重视的力度不够,出台的相关文件大部分是依据国外的文件制定,相关的法律保护体系不健全。学术界也很重视保护真实性,但是都没能提出很好的保护方式。
在旅游开发上,国外对真实性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在开发管理上的应用也有所局限,而国内旅游经营管理者大胆的畅想,真实性的开发应用较多,同时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国外重在探究旅游开发与真实性的矛盾,国内则是关注的是其现象,即开发之后的不良影响。国内外的学者都没能解决开发与真实性的矛盾问题,对于开发的利弊也没能给出定论,同时也未能提供好的开发机制。
在旅游经营管理上,国内外对旅游者的关注较多,集中在旅游者的动机与体验上,而对由真实性引发的旅游者行为的外在表现以及对真实性有影响的其它内外在因素关注较少。而在真实性的体验上,国外大多从真实性体验标准的确定和获得真实性的渠道方面来研究,而国内研究旅游者体验上的真实性感知,相对比较被动。国内外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都较少,相比之下,国外对利益相关者关注的对象范围更广,国内更多关注于利益相关者对真实性的影响,但都没能解决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真实性的协调问题以及他们对真实性影响程度有多大的问题。
在旅游发展上,大部分学者关注的是商业化,由于国外对真实性关注较早,其对商业化的态度随着旅游业地发展呈相应的转变,重在商业化与真实性的关系,而国内更多的是看到商业化带来的利益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但是国内外都没对商业化与真实性的矛盾、商业化的决定权、如何改善商业化带来的失真以及商业化与真实性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另外,商业化只是旅游发展的一种结果或趋势,但是真实性的发展,以及如何发展,国内外学者关注不多。
中国是古老的文明古国,古迹、古城镇等相关的历史遗留较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待提升的问题也很多,这为学者的研究真实性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真实性是我国未来旅游领域研究的一个重大的课题,综上分析,国内未来对真实性的研究方向有.
(1)扩大真实性的理论研究视角和方法,挖掘真实性的深层次内涵,确立真实性的标准。
(2)健全真实性文件的内容,确立保护依据;发掘保护不利造成失真的原因,探究保护模式。
(3)从开发的前期保护入手,提供规划方案和指导性建议,为开发做引导,解决开发的限度与标准问题;从开发与真实性的矛盾入手,寻求更好的开发模式与机制,提供开发方案。
(4)识别影响旅游者判别真实性的内外在因素,研究真实的旅游者外在表现模式,探求内外在表现的机制。
(5)关注真实性在利益相关者身上的表现方式,利益相关者对真实性的影响程度以及真实性的协调机制。
(6)研究旅游体验的真实性的标准和获得真实性的渠道,探究真实性体验影响因素。
(7)研究真实性发展的模式,促进真实性发展的方式与方法;研究商业化失真的对策,商业化与原真性的相互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