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深度阅读的转型之路论文_陈君鸣,杨紫微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深度阅读的转型之路论文_陈君鸣,杨紫微

——以南通高校为例

陈君鸣,杨紫微

(南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摘要: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给大众阅读行为习惯带来巨大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碎片化信息的冲击使得当代大学生阅读质量下降、想象力缺失、缺乏理性思考。综述现有研究,多以阅读方式对比为切入点,鲜有阅读方式优势互补的有效论证,研究深度有待提高;提出的解决措施多为被动式改革,缺乏主动式吸引的切实可行策略。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从阅读方式与倾向、阅读时间与数量、资源满足方式、阅读活动了解及参与情况等几方面进行研究,从中寻找到一系列主动式的策略,让“互联网+”服务并促进当代大学生的阅读,让传统阅读适应并结合时代。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深度阅读;转型

0 引言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微博这样的app为大多数人接受,碎片化阅读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线。碎片化阅读指通过手机短信、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接收器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以随时随地接受新信息,新观念。尽管如此,碎片化也带来了诸如阅读质量下降、想象力缺失、缺乏理性思考等问题。作为中国网络用户的一大主力军,大学生的阅读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自媒体兴起的影响。这样“短而快”的阅读方式虽然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便捷,但同时暴露了进行阅读活动时出现的“断章取义”、“功利性”等问题,如何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进行深度阅读、重拾经典成为高校工作者面临的挑战[1]。

我们无法否认这种科技化的“互联网+”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是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出发,找寻现代高科技以及传统深度阅读之间的一种结合模式,让阅读更加深刻。研究此项目对于大学生在各方面的锻炼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对于社会的进步,以及思想文化方面的创新有着重要意义。

1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南通高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5月-7月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涉及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当代大学生的阅读方式与倾向;第二,课余阅读时间与数量;第三,阅读活动了解及参与情况。问卷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调查实践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南通各大高校进行问卷分发,要求被调查者匿名填写问卷,不涉及个人隐私,具有高度的可靠性。本研究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32份,回收率为94.86%。最终所得数据录入到SPSS数据分析系统中进行相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2 问卷分析

2.1 阅读方式与倾向

根据调查数据得出,大学生最主要的阅读方式是网络电子书,说明当前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进行阅读的大学生占绝大多数。同时,纸质阅读占有比例也相对较大,说明当前高校的图书馆文化建设较为良好。还有一部分同学是通过电子阅读器或广播、电视媒体途径进行阅读,表明了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大学生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纸质阅读,而更多地通过新兴多媒体参与阅读。除此之外,大学生还通过其他方式进行阅读。因此,应当重视起在“互联网+”背景下的阅读建设,让传统纸质阅读和新兴多媒体阅读相互交融。

2.2 课余阅读时间与数量

根据调查数据得出,除本专业学习外,有45.8%的学生每周进行一次纸质阅读,14.8%的学生半个月进行一次纸质阅读,而仅有24.7%的学生保持着每天进行纸质阅读的习惯,另外还有14.8%的学生选择了其他。由此可见,有将近五分之四的大学生进行一次传统的纸质阅读的频率大于一周,情况不容乐观。

同时,有超过一半比重的大学生一年完整的阅读量都在10本以下。为此,对传统阅读进行改革,探索深度阅读的转型之路刻不容缓。

2.3阅读活动了解及参与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可以得出,大约90%左右的大学生对于这样全民阅读的情况仅仅是知晓甚至是不了解的,我们可以看出线下阅读的影响力比较有限,在大学生当中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关注。同时,知晓的比例为57.2%,也就是大家是知道有这样的活动,却没有了解过,说明阅读这件事情并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从总体上来说,大学生在生活当中,并不关注阅读,显示了现在深度阅读的窘迫情况。

同时,我们发现,参加过线下阅读活动的学生略多于没参加过线下阅读活动的学生,参加方式主要为读书日、读书月活动以及“中华魂”主题读书活动,少部分同学有参加铜图论坛,另有23.9%的学生参加了别的形式的线下阅读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参加线下阅读的方式较为丰富。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有46.7%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线下阅读活动,对此,学校应该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增强大学生对线下阅读活动的热情,并积极动员他们参加线下阅读活动,比如开展读书漂流活动或进行相关的宣讲,让大家积极参与进来。另外,有83.7%的同学表示愿意参加线下阅读活动,表明了这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举办线下的阅读活动,提高同学们深度阅读的时间和质量,从而成功实现深度阅读的转型。

3 研究现状

碎片化阅读是人类阅读传统中的一种状态。在数字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有了十分便捷的阅读新载体,使用数字阅读的国内外人民数量与日俱增,不论哪一个国家,国民的综合阅读率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基于此,国内外也有大量的专家学者针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很多的调查研究。但我们发现,这些研究大多数都在谈现下碎片化阅读的现象或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与大学生的阅读转型相关的研究几乎为零。而作为这个时代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深度阅读的转型在碎片化时代的冲击下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

4 研究内容

“深度阅读”(deep reading),是相对“浅阅读”,或者说碎片化、社交化阅读而言的,是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形式。深度阅读可以扩大读者与作者的对话,间接体验作者的生活和情感经验,加深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加深读者对生活、人生、世界的理解。且在这种对话过程中,也会加深读者思维的向度,提高文学素养,陶冶情操[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而在当前,由于碎片化信息横行,导致了有深度阅读意识的大学生数量大幅度减少,这为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然而,互联网是一个时代的趋势,10多亿部手机90%在移动互联网上阅读,不是一番批评贬斥就能使它停止下来的。因此,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一些方式,例如完善数据库的信息整理形成信息链条或利用像kindle这样的电子阅读器,将深度阅读与这个信息时代相结合,以此保证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厚度。

5 方案策略

我们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构成了我们的思维方式,长期接受碎片信息的后果,就是让我们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碎片信息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它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不够严谨、全面。简而言之,碎片信息为了达到易于习得的目的,通常会显著降低认知成本,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它们往往只告诉我们表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我们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而据第3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6.9%,网民规模6.犯亿。网民中使用手机、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人群比例分别为83.4% ,69.6%和43.7%,手机网民达5 .27亿。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也显示: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率已达85.7%[3]。倘若一味的阻击“碎片化”阅读,想完全阻隔学生的“碎片化”阅读活动,不是明智的选择,也是逆时代潮流的[4]。基于此,我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我们是否能通过一种或多种有效的路径,找到一个可以连接的契机或相对稳定的节点,使其与大学生深度阅读相结合,有效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张力,促进大学生深度阅读实现转型。

3.1 以碎片化信息作为起点,个人养成阅读的自觉力

深度阅读实际是取决于阅读思维的深度。阅读文本的深度并不能自动带来阅读的深度,阅读的深度关键取决于阅读过程中思维的参与度和力度,阅读主体能否对文本的内涵、语言、审美张力产生相应的应力[5]。因此,我们就需要自觉力和外在推动力。毫无疑问,本文所要实现的最终目的归根到底其实都是要以个人为出发点的,要使大学生阅读得到转型,最核心最内在的肯定是大学生主体。大学生应该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的对碎片化信息做一定的停留。如果把一个碎片信息看成一个点,我们是否可以在这个大数据的庞大网络下,建立起一个点与点连接的纽带呢?简而言之,就是当我对一条信息感兴趣的时候,是否可以以这条信息为出发点,联系到其他千千万万的于此相关联的信息呢?当然,那些附带出来的信息不是随意散漫的,而是要以不同的路径去层层深入的。当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到自己所想要了解的东西,我们就能步步深入,以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为出发点,去探索它背后的原理、背景、应用,去查资料、GOOGLE。这个知识点本身是没有太大价值的,有价值的是我们去探索的过程。我们经过探索了解到的东西,才能纳入我们的知识体系,成为我们思维的一部分,不知不觉中,那种浅尝辄止的浅阅读会慢慢由浅入深,利用这么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平台,与“互联网+”相适应,使大学生深度阅读得到转型。不是说深度阅读就是拿着一本厚重的书本从头看到尾,我们不能否认这的确是最有效最立竿见影的深度阅读模式,但是在现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的内心都是浮躁的,传统的阅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既然如此,就应该结合时代做出改变,通今极致才是聪明人的选择。

3.2 高校图书馆加大设备投入,普及使用具有阅读针对性的电子产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充分利用正在崛起的具有阅读针对性的电子产品将势不可挡地成为大学生深度阅读转型的一个有效的路径,一个最富代表性的就是亚马逊的Kindle产业。据“亚马逊中国 2017全民阅读报告”显示,有56%的受访者在过去一年阅读总量在10本以上,对比去年的48%,可见全民阅读氛围一点点在提升。从阅读时间上看,绝大多数都保持着每天至少半小时的阅读量。

相比于传统的纸质阅读,电子阅读确实是个相当新颖的阅读模式。通过走访南通各大高校我们发现,很多受访者表示开始电子书阅读后,总体阅读量在增加。而且选择Kindle设备阅读电子书的受访者比例将近60%。事实上,只提供阅读服务是Kindle做的最好最精华的地方,它不会让使用者受到其它五花八门的APP应用的影响,专心阅读。因此,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加大对图书馆建设的投入,在传统的纸质图书馆中增设电子书阅览室甚至电子阅读器借阅处,让已经在传统阅读的洪流中失去兴趣的大学生换种阅读方式,以他们喜欢的形式去促进他们阅读的转型。

3.3 国家利用自媒体的平台优势,采用“化整为零”的单元格方式

毫无疑问,新媒体、自媒体等媒介己经渗透大学生的生活,倘若能扩大其优势,将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当前有人提出碎片化单元格的学习体系,我认为这终会成为大势所趋,我们要有效利用这一契机。单元格学习体系是在时间被碎片化的背景下,信息传播主体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应对战略,即采用“化整为零”的单元格方式,将宏大的整体内容划分为一个个相关联的小单元格,并且制定每个小单元格的完成监督机制[6],引导大学生在碎片化时间内,用高质量的系统的平台内容参与阅读。为此,国家可以引导各大高校,通过校园媒体,QQ、微信等途径,定期进行优秀书籍共读活动,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每日进行阅读分享并以发布读书心得的形式进行阅读打卡,每位参与者相互监督。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定期邀请人气导读员、作家等进行个人阅读的心得分享。另外,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线下阅读活动还是有相当的兴趣,因此可以通过在食堂、教学楼乃至整个社会,诸如地铁、公交站台等公共区域设置图书漂流角,发放纸质阅读素材等抢占学生的碎片阅读时间,或充分以大学生社团为载体,让其组织承担部分推广活动,让阅读变得更“自发”。[7]

我们探讨大学生深度阅读的转型之路,并非与之前的研究一样仅以阅读方式对比为切入点而没有阅读方式优势互补的有效论证,我们所探讨的转型并不是全盘抛弃什么全盘否定什么,而是提出主动式吸引的切实可行的策略,使“互联网+”背景下的“快餐文化”和当代大学生阅读转型能够实现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邱子桐,蔡庆庆,.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深度阅读的策略研究[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2]谈亲旸,. 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的策略[J]. 文学教育(中),2013,(12).

[3]隆有庆,. 全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深度阅读的倡导[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4).

[4]张永锐,. “碎片化”时代的“陌生化”阅读[J]. 教育实践与研(B),2014,(5).

[5]潘双林,. 网络阅读深度化的实践探索[J]. 中国电化教育,2012,(4).

[6]宋亮亮,. 浅析碎片化背景下深度阅读策略[J]. 中国报业,2015,(16).

[7]邱子桐,蔡庆庆,.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深度阅读的策略研究[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作者简介:陈君鸣(1996.9-),女,福建福安人,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

论文作者:陈君鸣,杨紫微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1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6

标签:;  ;  ;  ;  ;  ;  ;  ;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深度阅读的转型之路论文_陈君鸣,杨紫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