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全背景下云南跨境民族语言教育问题研究
——以德宏傣族为例
邓桦 施艳林
(云南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 云南跨境民族语言教育在保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以云南跨境民族的德宏傣族为例来研究跨境民族语言教育问题,从家庭语言教育、学校语言教育和宗教语言教育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德宏傣族语言教育的现状,针对德宏傣族家庭语言教育观念模糊、学校双语教育开展面临的困难及宗教语言教育存在境外渗透的威胁等三方面提出要发挥家庭语言教育的先导性作用、学校语言教育注重培养多元文化教育的人才及有效监管宗教语言教育规避文化安全风险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文化安全;跨境民族;德宏傣族;语言教育
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德宏与缅甸接壤,边境线居民互通贸易,存在使用同一种语言或多种语言的现象。傣语是德宏境内傣族通用的语言,而且傣语在中缅两国边境傣族村寨是相通的。因此,傣语的国际沟通作用日益显著,其影响是不可小觑的。“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该民族的一座文化宝库,每个民族成员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过程也是习得民族文化的过程。”[1]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应是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基本载体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教育。”[2]语言人才的短缺会严重影响到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安全。本研究把跨境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提到文化安全的高度加以阐释,让大家关注到语言教育与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的联系,正确使用和保护好本民族的语言。
检测血糖水平[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素(TSH)、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护理前后各 1 次,观察检测结果;患者出院前,调查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问卷由本研究自行设计,内容包含健康心态、合理饮食、适当休息、正确用药,每项内容满分100分,超过85分视为掌握。
1文化安全背景下云南跨境民族语言教育问题的理论分析
1.1 文化安全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文化安全被视为国家四大安全之一。“国家文化安全是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适应这个国家制度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不能受到实质性的损害,使得这个国家的文化特质得以保持和延续。”[3]文化安全包含许多内容,其中,语言文字的安全是文化安全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安全之一。“语言文字安全指一个国家使用固有语言与文字的安全不受外部因素特别是外部强权的威胁和侵害;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本身不因他国语言文字的影响或侵入而失去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的主导地位。”[4]语言是民族划分的依据,作为各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及语言安全涉及到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安全的核心要素。
1.2 跨境民族语言教育
要了解跨境民族语言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现象,首先需要明确跨境民族的概念。跨境民族是指由于历史的原因或国家领土的变更,长期生活在传统聚居地的同一民族被国界分割,形成的跨居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同一民族。[5]简言之,跨境民族是指跨越国境线分别居住在不同国家的同一民族。“跨境民族教育,一是指跨境民族地区的教育,跨境民族地区专指中国国内边境地区;二是指对跨境民族学生所实行的教育。”[6]跨境民族语言教育作为跨境民族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民族语言是民族独特文化的表现形式,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7]民族感情和民族心理的表达以民族语言为基础,因此,各个国家将其作为“口头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要内容加以保护和传承,跨境民族语言教育问题一定程度影响到国家文化安全。
2文化安全背景下云南跨境民族语言教育的现状
在云南跨境民族地区,不同场合的语言使用情况是不一样的,从家庭语言教育、学校语言教育和宗教语言教育的角度,以德宏傣族语言教育问题为例来说明文化安全背景下云南跨境民族语言教育问题的现状。
2.1 家庭语言教育
云南跨境民族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缅甸、越南、老挝三个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跨境民族与宗教联系极为密切,宗教成为联系中缅边境同源民族友好关系的纽带,对于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和贸易往来产生诸多影响。但近年来在中缅边境地区的云南德宏,部分境外反动势力通过宗教活动肆意对中方的傣族信教群众传播不良信息。同时,在德宏州地区举办的民间宗教活动中时常会见到由中方请来的缅甸佛爷使用跨境民族语言在佛寺中宣讲教义等活动,而在整个传教活动过程中,政府人员很少在场监督,其间可能诱发潜在的风险。跨境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缘性,宗教常和民族问题交织,一些受某些国家政治势力所控制的境外宗教团体抱着狭隘的民族主义,打着救济贫苦的名义向云南跨境民族地区进行渗透活动,威胁到国家安全。此外,佛寺里学习的傣文文献包罗万象,不仅包括政治历史、天文历法、农田水利,还包括宗教经典、迷信占卜等,有很大的局限性。若不能对宗教语言教育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摒弃消极极端的宗教迷信,将诱发宗教势力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威胁。
2.2 学校语言教育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实施,中缅边境成为文化安全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场域。对跨境民族地区而言,一般都具有自己民族独特的语言,傣语作为德宏边境地区重要的交际工具与文化载体,对文化安全具有一定影响。
2.3 宗教语言教育
当今的民族语言教育应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以及网络等多种渠道,尤其是家庭教育环节进行民族语言文化教育。凯兴斯泰纳指出:“国民教育的最后目标,就是教育人们获得某种国家意识[11]”。云南跨境民族国家和民族认同符合费孝通“多元一体”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强调以增进文化认同来强化精神信仰共同体。在傣族村寨中,大部分傣族人民通过家庭中的民族语言传承,其民族语言能力达到较为熟练的程度。但随着中缅边境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学校的兴起对传统的家庭教育造成极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外求学,多数毕业生不愿回到跨境民族地区工作,长年离家,较少接触运用傣族语言文字,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认同与情感受到影响。家庭语言教育具备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家长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认同态度会影响到孩子学习傣语的行为,特别中缅边境居民通婚现象普遍,家庭成员族别和国别也多元化,部分家长和孩子对国家文化的认同较含糊。孩子生长的家庭环境有所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矛盾,所以必须发挥好家庭语言教育先导性的作用让孩子正确习得傣语,加强边疆社会稳定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3文化安全背景下云南跨境民族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家庭语言教育观念模糊
德宏傣族的传统语言教育是通过家庭来进行,教育方式灵活自由,在田间地头和火塘边都能进行语言教育,家人之间通过相互交流来传递知识和感情,从小耳濡目染地在家中学会傣族语言文字。德宏是一个多语种和多元文化并存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历史地缘等因素的影响,德宏州中缅跨境民族通婚现象普遍。傣族语言教育的传授者主要是家长,家长工作忙而无暇顾及孩子母语的习得,再加上语言观念模糊,使得孩子在学龄前后的傣语习得受到影响。首先,孩子成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习得傣语的能力不同,在族内婚姻家庭的孩子比族际婚姻家庭的孩子更容易习得傣语,傣语水平也更高。其次,家庭语言教育中对母语的传授和重视影响到傣族人的母语能力。孩子傣语能力的强弱与家长有直接的关系,家长健谈,孩子傣语能力强,反之则傣语能力较弱。最后,缅甸的佛教文化吸引了德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部分傣族家长把孩子送到缅甸寺院接受教育,这导致一是学生外流;二是国家主权意识变得淡薄,有了无国界意识的萌芽,造成国家文化安全的隐患,增加了云南跨境民族地区文化安全风险。
德宏傣族地区以傣文的学习为主,学生感到亲切,在心理产生认同感,而学校的教师多为外地来的汉族,不会讲民族语,双语师资的欠缺使教学质量难以改善。为了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教育,德宏州支持研发双语教材,教材包括纯傣文和傣汉双语对照的内容,但傣族语言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如德宏盈江县的蛮丙小学是一所傣文双语学校,目前学校有傣文班、双语双文班和民文传承班,基本上都是傣族学生。傣文班是幼儿班,以学习傣文为主;双语双文班是一、二、三年级,傣文和汉语都学;民文传承班是四、五、六年级,以学习汉语为主。然而,双语教育在该校的开展由于硬件设施落后面临着困难,教学效果并不显著。语言人才的短缺成为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安全隐患,中缅边境的边防部队也需要多语人才。但是德宏师专民语班在实施傣语教学时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傣语教学与傣汉双语人才就业之间的联系性不强,如傣语教学如何依据就业导向改革等,都无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处理。
3.2 学校双语教育开展面临困难
保温是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大坝施工中的关键环节。保温主要是指对混凝土浇筑施工之后采取的温控防裂措施,温控防裂措施的应用对于高温地区、高寒地区的水利工程连续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常用的温控防裂措施主要有使用蒸汽对砂石骨料进行加温,使用保温模板进行混凝土浇筑保温等。
3.3 宗教语言教育存在境外渗透的危险
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家庭可以把孩子送到邻国接受教育。德宏傣族作为中缅边境跨境而居的民族,傣族与缅甸的禅族语言、文字和习俗相同,共同的宗教信仰让他们彼此进行通婚、探亲、互市等一系列的交往活动。“一寨两国”等特殊地缘现象使两国之间民族通婚,造成家庭组成成分的不同,家庭语言教育的环境不同,学习和使用傣族语言的情况也有所差异。首先,在傣族的族内婚姻家庭中,人们学习傣语的方式主要是通过长辈的口传习得,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幼儿语言教育包括语言获得、语言学习和语言教育的过程。其次,在傣族的族际婚姻家庭中,语言学习的环境不再是单一的傣族家庭。因为家庭内部的族别不同,家里人交流既会使用傣语,也会使用汉语,所以通过家长口传学习傣语的机会也有所减少,在家一般都是傣语、汉语兼用。傣语是傣族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家人使用傣语相互交流,传播生活、生产知识,因此,人们在家庭生活中会潜移默化地习得傣语。
4文化安全背景下云南跨境民族语言教育问题的思考
在现代化进程下,为了不断推进民族教育教学的改革,以提高民族教育质量,云南政府实行“科教兴滇”战略,率先发展民族语言教育。当前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对双语人才较为注重,学校成为培育少数民族双语人才的重点单位。首先,在德宏傣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中,在学制为六年的民族小学,第一年开设民语、民文和汉语拼音课,第二年全面学习汉语教材。在低年级阶段,大多数傣族孩子的汉语水平较低,各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傣语教学,但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多用普通话,这就需要傣语、汉语兼通的教师授课。其次,在高等教育方面,云南民族大学开设有傣语本科专业。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旨在为德宏州培养傣语人才而开设了初等教育五年制傣语专业。德宏州政府重点推进师专民语专业教学,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强调少数民族语言的课程建设,编撰了专门的傣语教材《德宏傣语文基础教程》,为德宏傣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条件。
4.1 发挥家庭语言教育的先导性作用
历史上,少数民族的语言教育是依附于宗教教育的。在党的宗教方针政策指导下,德宏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得到了健康发展。德宏傣族全民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在傣族语言传承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傣文的创制与使用与小乘佛教的传播密切相关,随着傣族对小乘佛教的信仰日益普遍,傣文教育也日益发展和普及。”[8]德宏地区的寺庙也充当着学校的教育职能,为德宏州培养出许多语言人才。“在民族特色浓厚的地区,民族教育的主体作用更多地由民族学校系统以外的教育所承担。”[9]小乘佛教传入德宏后,促成了傣文的产生,要学习佛教典籍,就要学习傣文,出家人初入佛寺,学习的就是傣文字母,和尚和佛爷一同学习傣文和佛教经典,未当过和尚的成年人也可到佛寺学习傣文。佛寺既重传教,又重教学。“在德宏傣族地区,不是人人都做小和尚,但每个男子都有到佛寺中学习傣文的习惯。”[10]佛寺培养出不少熟练掌握民语知识的人才,受到傣族人民的欢迎,在德宏傣族农村村寨中,经常会有和尚组织傣文扫盲班,义务为村民上傣文课,村名们一般都通过培训学会傣文。
4.2 学校语言教育应注重培养多元文化教育的人才
德宏傣族双语教育的价值长期定位在培养“傣汉兼通”的人才,然而,随全球一体化的加快,双语教育的价值定位也发生变动。“双语教育应是对少数民族实施的以民族语、民族文化教育基础上的族际语及多元文化教育。”[12]双语教育更需要培养兼通双文化的人才,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德宏师范高等专科的傣语班,人数在40人左右,学制为五年学制,学生毕业后多在德宏州内小学任教,德宏州内小学的学生民族多元,兼有缅籍学生。因此,首先要求培养知识素养较为多元化的教师,把傣汉双语和多元文化知识作为重点培养的内容。其次,培养学生语言文化认同意识和安全意识,教育学生要珍惜守护本民族的语言,毕竟傣族语言文字相对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处于弱势地位,通过傣文学习情况,立足学生的就业需求,确定傣文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民族语的认同意识和增加学生民族语的忧患意识,同时解决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最后,应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认真贯彻执行民族语言教育政策,鼓励教师研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走多元民族文化教育之路。这些举措有利于云南跨境民族语言教育的发展,对维护国家稳定与文化安全有积极意义。
“我认为,阳光印网现今打造的就是一个最佳的合作模式,一种共生模式,而不是简单的业务合作。”杨斌强调道。
4.3 有效监管宗教语言教育,规避文化安全风险
在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下,各族人民都要相互尊重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字。“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的文化传统诸方面的传承主要还借助于民族宗教教育、民族家庭教育等教育实践活动来完成。”[13]德宏傣族居住地靠近缅甸,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但因宗教信仰和文化相同,傣族文化与缅甸文化交流融合后,寺院教育得到延续传承。然而,由于国情不同,国家对宗教的认识有所不同,宗教的发展会有其特殊性。缅甸和德宏傣族都尊崇佛法,但缅甸至今依旧保留着原始宗教教义,德宏傣族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及现代主流文化的碰撞,宗教发展摒弃了许多唯心虚幻的消极方面,走向健康道路。如今德宏傣族使用的文字主要以新傣文为主,佛经的抄写依然用老傣文,佛寺和尚们同时掌握新、老傣文。傣文在寺院里得到最好的保护和传承,寺院教育用的是本民族的语言,傣族人在傣文和经文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推动傣族语言教育的发展。建议德宏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加强对宗教活动的监管,避免宗教语言教育中威胁文化安全的不利因素。
综上所述,在文化安全背景下研究云南跨境民族语言教育问题对维护国家边疆稳定、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是至关重要的。“文化教育之最重要者,首推文字教育。一国之文字,即国家民族传统文化之记录宝库。”[14]居住在中缅边境的傣族,首先,应当充分利用语言同源和习俗同宗的民族优势,让云南德宏傣族与缅甸禅族进行沟通和交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使我们的民族语言教育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家庭、学校、宗教以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为依托,使少数民族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得以传承。最后,跨境民族语言教育可以保护民族语言的稳定性。民族语言是维系民族认同感的媒介,是民族情感的桥梁和纽带,保持民族语言的稳定性有利于国家文化安全。跨境民族语言的教育中应以尊重民族语言为前提,通过对民族语言的教授,激起人们对本民族语言的认同,从而保护和传承本民族语言。
大陆村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仍然不够完善,道路交通条件较差,村内供水、供电、给水、排水、网络通信等基础配套设施仍需完善,而且科教文卫体等事业也相对落后,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辣镇大陆村旅游地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民族教育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86.
[2]任屹立.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锡伯族为例[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08.
[3]王佐书.中国文化战略与安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3.
[4]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46.
[5]何跃.云南与周边国家跨境民族教育研究现状述评[J].学术探索,2009(6):128-134.
[6]钟海青,等.跨境民族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
[7]马戎.民族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58.
[8]董建中.云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与改革[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22.
[9]张诗亚.祭坛与讲坛——西南民族宗教教育比较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5.
[10]江应樑.摆夷的经济文化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244.
[11]郑慧卿.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2.
[12]王军.民族教育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95.
[13]张诗亚.祭坛与讲坛——西南民族宗教教育比较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7.
[14]钱穆.文化与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9.
Yunnan Cross -border Ethnic Group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Security Language Education Research ——Taking the Dehong Dai as an Example
DENG Hua, SHI Yan-lin
(Yunnan Min Zu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Abstract :Yunnan cross-border ethnic language education has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protecting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Study the cross-border national language education from the case of Dehong Dai people in Yunnan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 And 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ehong Dai language education from family, school and religious language education. In view of the vague concept of language education in Dehong Dai family,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education in schools and the threat of foreign language penetration in religious language education, it is proposed to play the leading role of family language education, school language education pays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talents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effectively supervising religious language education to avoid cultural security risks.
Key words :Cultural security;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 Dehong Dai; Languag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 G5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41(2019)04-0129-04
doi: 10.3969/j.issn.1674-6341.2019.04.041
收稿日期: 2019- 04- 03
基金项目: 2018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文化安全背景下云南跨境民族语言教育问题研究——以德宏傣族为例”(2018JS300)。
第一作者简介: 邓桦(1979—),女,云南昆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教育。
责任编辑:李增华
标签:文化安全论文; 跨境民族论文; 德宏傣族论文; 语言教育论文; 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