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自然资源背景下的地理信息科技发展方向论文_向玉荣

浅议自然资源背景下的地理信息科技发展方向论文_向玉荣

向玉荣

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自然资源局 云南曲靖 655700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部的设立是一场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变革,标志着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关键词:自然资源;地理信息科技;发展方向

引言

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其作为治国方针理论。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报告的灵魂,对其丰富的内涵做了深入阐述,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基于这一科学判断,新时代科技发展已由传统的学科导向调整为重大问题导向,满足社会需求已成为科技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地理信息以地理空间为关注点,在宏观尺度上,对地理空间的探究最终还是需要联系人类系统,以实现其学科价值;在微观尺度上,地理空间的本质是由人的理性逐利需求而引起的地理空间要素流动过程,因此地理信息的内涵是含有“人”的学科。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大势,地理信息应回归到“人”的需求,地理信息科技发展亦应对“人”投入更多的关注。

1 自然资源特点

目前,关于自然资源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指出:自然资源是指天然存在、有使用价值、可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法律法规和管理实际,自然资源主要分为土地、矿产、海洋、水、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其中,自然资源资产是指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及产权明确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具有资源、资产和资本属性,其资源属性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资产属性表现为产权关系;资本属性派生于资产属性,表现为保值增值。因此,资源管理注重资源数量、空间分布和生态保护,需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空间布局变化监测等;资产管理注重产权确定和权益维护,需加强自然资源权属确定、权属登记和信息服务;资本管理需加强自然资源资产评估和资产管理等。

2 地理信息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2.1 发挥数据管理优势构建大数据中心

自然资源大数据构建离不开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将大数据技术手段应用在地理信息系统上可以实现自然资源管理智能化,强化自然资源监管能力,降低政府决策性风险。地理信息系统在数据采集、分析、应用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在大数据整合框架下,可以实现数据的综合利用,完善数据的应用范围和方式。随着我国国土资源部门的整合重组,自然自然部门间的体制隔阂已不复存在,将众多自然资源数据汇集在一起,可以实现自然资源管理的集成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地理信息大数据的构建,还应纳入企业的力量,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让大数据为市场经济服务,充分的发挥市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 提升技术和服务保障水平,服务空间规划体系建立

自然资源部组建后,对于自然资源的协调统一管理有了全面详细的实施规划,更好的实施自然资源开发和监管利用,主要表现为下面几个方面:1)服务技术内容的统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中对规划的数据基础、用地的分类以及用地指标管理有了明确的规定,使得地理信息系统坐标统一起来,为自然资源规划和利用奠定了基础。2)构建完善的信息平台。地理信息系统必须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将信息平台科学的构建起来,纳入海洋、森林、草原、耕地等自然资源信息,集成各部门的数据于平台之上,实现自然自然的的合理规划。

3 自然资源背景下的地理信息科技发展方向

3.1 发展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核心的自然资源调查技术体系

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能”为目标,开展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调查技术和方法研究,系统摸清自然资源底数。发挥地理信息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并协同应用遥感、互联网、物流网、人工智能等现代高新技术,构建自然资源立体调查技术体系,全面精准地服务于自然资源调查。自然资源背景下,需对自然资源的数量、产状、分布等要素特征进行全面摸底,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确权登记、空间规划和督查监管等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一方面,随着遥感数据获取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影像分辨率不断提高,卫星定位精度和测量功能也日益提高,为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信息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3S技术一体化集成以及遥感、互联网、物流网、人工智能的复合协同应用日益广泛,也为构建自然资源立体调查技术体系提供了可能。

3.2 发展以“人”为中心的空间数据集成技术体系

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已成社会发展主流,人们对生产、生活、生态等各项社会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顺应“人”的发展需求,必须提供更加精细化的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等社会服务,因此在原有各类数据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应增强出行轨迹大数据,包括手机轨迹、视频轨迹、出租车轨迹、公交地铁刷卡等时空轨迹数据,形成“人”的数据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处理好3个方面的技术:①原有数据体系与“人”的数据体系的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②原有数据体系与“人”的数据体系所形成的海量数据存储、负载均衡技术;③原有数据体系和“人”的数据体系围绕人的需求进行重构整合技术。

3.3 发展具有“人、事、时、空”多维度“身份”的“人地关系”分析技术体系

发挥地理信息的空间分析技术优势,基于多源时空数据,从“人、事、时、空”多维度“身份”出发,开展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评价,构建“人地关系”分析体系。通过传统的对“地”观测数据与技术来分析地表地物特征,利用多种可视化的表达方式,呈现诸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体现区域差异,直观反映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诸要素的发展结果以及与相关影响因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通过对“人”的观测数据与技术来分析群体活动特征,并基于人和诸要素的关联分析,反映区域联系强度和多尺度的网络结构等关系。通过对“人地关系”的深度解读,挖掘隐含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价值,开展自然资源文化的分析与营销。

3.4 发展以“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为目标的模拟预测技术体系

基于对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诸要素时空特征的把握,通过建立一系列的指标体系,强化“以规则驱动”的手段,实现对不同尺度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发展速度和效率的模拟与预测。基于“人”的共通物性和空间属性,以协调“人地关系”为核心,遵循自存共存平衡法则,建立以人为本的时空大数据决策模型方法,实现对“人”和“人地关系”的实时定量计算以及优选运行方案。借助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建立人机协同的工作平台,开发智能化的辅助工具,自动发现问题,辅助解决问题,促进自我优化。

4 结语

地理信息作为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一方面可为地球系统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也需遵循地球系统科学的科学规律,积极地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拓展自身的科技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2018科学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2]侯增谦.立足地球系统科学,支撑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和系统修复[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8-06-12(5).

[3]陈玲,贾佳,王海庆.高分遥感在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综述[J].国土资源遥感,2019,31(1):1-7.

论文作者:向玉荣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6

标签:;  ;  ;  ;  ;  ;  ;  ;  

浅议自然资源背景下的地理信息科技发展方向论文_向玉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