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乎?寓言乎?预言乎?——《喂——出来》文本细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幻论文,寓言论文,文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星新一的作品是常读常新的。
日本作家都筑道夫说:“即使读他十年前的作品,也决不会有丝毫陈旧过时的感觉。”这和星新一的创作方法分不开。他的作品常常不涉及具体的地点、环境、年代、事件和人名,剔除了那些可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渐趋陈旧的因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星新一总是“通过作品来说话”。他说:“与其写出故弄玄虚、深奥莫测的‘天书’来让评论家煞有其事地作一番解说,还不如把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作品直接交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品味,评判。”①所以,星新一的作品不仅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还能经受得住地域的考验。这使我以一位中国当代读者的身份来细读《喂——出来》,依旧共鸣颇多。
《喂——出来》描绘的应当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
这是一个可以把高速公路修向“村庄”的社会,在“瓦蓝瓦蓝的天空下面,新建造的高楼大厦就像雨后春笋般接连不断地竖立起来”。这个社会,对“原子能”的研究应用已经成熟。当“核废料”的产生成为社会新忧患的时候,也从侧面展示了科学的突飞猛进。这个社会公共事业的各个部门分工合作井然有序:报社记者可以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科学家和学者也能迅速对公共安全事件作出反应;派出所的警察们忠于职守,“寸步不离地守卫在洞口周围,以防有人不慎跌落下去”。这个社会的人们安居乐业:外交部国防部的政府官员们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他们“一边工作一边谈论高尔夫球”;“职位较低的工作人员”也依旧生活得很滋润,因为关于“弹球房”的话题让工作变得不再枯燥;处于社会“低层”的工人们面对自己的“建筑作品”也能有闲情逸致,“眯着眼睛得意洋洋地眺望着远处的地平线”,发出由衷的感叹:“啊,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啦!”这是一个法治社会,“商人”固然投机趋利,但是没有强占甚至抢占的恶霸行为,他们在社会公共事务中拥有自己的发言权并能顺利通过政府的审核把自己的投资计划变为现实;他们也并非完全的利欲熏心,在成立“填洞公司”之前主动要求给予村民们以经济补偿——不仅提出要给村子重新建一座“更加出色的庙”,而且还“附带一个广场”,并且都不是空头支票,最后全部兑现了;“填洞公司”成立后,对村里人的质疑恐慌还做了非常细致的说服工作,不仅告诉大家不会有危险,而且再次承诺大家“都能从中得到好处”。我们还看到,大学里的“动物的尸体和无人认领的流浪者尸体”能够顺利地被填洞公司处理似乎并没有谈钱的问题,而“有关方面准备铺设管道以便把城市里的废物和污水全部排放到这个洞里”也得到了城市所有居民的拥护。凡此种种,都是现代发达社会昌盛的图景。
可是,《喂——出来》当中描绘的真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吗?似乎又不是!
“不是”的原因之一,当然首先是整个城市民众群体共同表现出来的愚昧。从政府到底层,从官员到平民,从政坛到商界,从文化界到军界,从男人到女人,无不对“洞”可能带来的危害懵懂无知毫无预见。很难相信,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一个文明昌盛的社会,会出现这样的“认知盲点”和“群体迷失”。星新一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不是”的原因之二,是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下,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群畸形的人。
知识分子阶层是这样的:在事情还没有弄清楚之前,就“镇定自若胸有成竹”地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草率地发布了研究结论“赶快把它填掉”,其原因不过是为了“不让自己当众出丑”,知识分子的面子比民众的利益重要。占领着社会精神高地的大学则把“做传染病实验的动物的尸体”和“无人认领的流浪者尸体”扔进了这个洞。知识分子主动放弃了对这个洞进行彻底研究的职责。
商人阶层呢?他们精明地安抚了村民之后依旧暴露出了唯利是图的本来面目。这从他们给“填洞公司”打的广告就一目了然:“本公司有一个绝妙的深不可测的洞”,一开始就竭尽着诱惑之能事;“据学者们估计”,抬出了学界作招牌,暴露出了内心的虚弱;“其深度至少有五千米”,无凭无据;“容纳原子能反应堆和核废料”,更是无稽之谈;“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也是商业社会经典的蛊惑语言。这是一个典型的非法广告。这样一项近乎“祸国殃民”的商业运作竟然在一个文明发达的社会一路绿灯,不能不让人感觉寒气森森。科学是怎样沦落为商业的帮凶的?官员是如何成为商场的雇佣的?社会各部门的相互制约是怎么堕落为相互勾结的?……星新一没有写出来,但是,站在故事之外的我们却不能不浮想联翩啊!
政界军界呢?“不久”就给打出非法广告的“填洞公司”颁发了“营业许可证”的是政府部门。首先带头把“用不着的机密文件连同保险柜一块儿扔进去”的是外交部国防部的高官。把“那些伪造得极其巧妙的假钞票”交给“洞”来处理的是警察……政府“拼命扩大生产规模”,却对给城市造成的“极其严重的公害”一筹莫展,甚而教唆普通市民“这些社会问题都将可以由这个洞来妥善解决”。这其中还有一个小人物,如果他也算是“领导”的话,我们不能忽略。他就是村长——一个社会底层的“公务员”。面对商人“要出高价买下洞的专利权”的要求,村长一开始“并不同意”。他的理由是“我们必须在这上面建造一座庙”。可是,当商人答应“不仅给你们建造一座更出色的庙并且还附带一个广场”的时候,村长“还没有来得及回答”,他的声音就被村民们“异口同声”的叫声淹没了。这实在是让人感慨良多。
普通百姓呢?星新一同样笔不留情。他们只会面对变故惊叫咂闹,只会面对利益的诱饵顺从应和,只会为了更多的利益讨价还价,只会在现实的话语潮流中随波逐流偃旗息鼓,只会沉浸于眼前的美丽而绝没有意识去思考未来,只会在喧闹的场景中自觉地充当看客……他们甚至在闹剧闭幕时还恋恋不舍地发出感叹“难道就这么草草收场了?那些看热闹的人都觉得有些可惜,看来只有扫兴而归了”……
这就是《喂——出来》为我们描绘的既匪夷所思但是又无比熟悉的社会。星新一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们的社会,这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自以为活得高贵、自由、率性、富足……其实文明背后藏着无知、短视、空虚、无聊、虚伪、狡猾、自以为是……科学的发展和人性的丧失几乎同步。《喂——出来》不过是一个病态社会中的一群病态的人演绎的一个荒唐的故事。
这使我想起了托尔斯泰对于莫泊桑的评价:他的小说具有“形式的美感”和“鲜明的爱憎”,他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不是按照他所希望看到的样子而是照事物本来的样子来看事物”,因而“就能揭发暴露事物,而且使得人们爱那值得爱的,恨那值得恨的事物”。②
其实,星新一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也正是因为这个,我们读出了星新一心中的悲凉感和绝望感,读出了《喂——出来》中超越了“科幻小说”的独特价值。传统的现代科幻小说多以感官刺激为目的,在天马行空中往往缺少对人类自身的观照和反思。而星新一一改现代科幻小说之恶疾,在作品中寄寓了真正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当下反思,于是,《喂——出来》就有了无限的生命张力——它成了寓言,也成了预言。
《喂——出来》的张力还在于,在小说中,我们除了感受作家在沉痛无奈地叙述故事之外,几乎找不到突围困境的出路。
星新一是冷静且理性的。我们似乎看到他一边写作一边在沉思:人类的欲望带来了欲望的满足,而满足的结果是毁灭。星新一的绝望在于:谁能阻挡人类对自己欲望的满足?他没有开出药方但是指出了病因。
我们必须回视小说的开头:
一场台风过后,晴空万里。在离城市不远的近郊,有一个村庄遭到了台风的破坏。不过,损失还不太严重,仅仅是村外山脚下那座小小的庙被台风连根卷跑了,并没有伤什么人。
星新一的这个开头轻描淡写但又是意味深长的。这其中有三个关键词语值得重视:一是“台风”,二是“村庄”,三是“小庙”。不管星新一有意还是无意,它们都必然引发我们的思考:
台风——悲剧降临前的上天的警示。这是繁华背后厄运即将降临的警铃。但可惜我们只会为了“并没有伤人”而沾沾自喜,对于上天的悲情预告熟视无睹。
村庄——灾难并不首先降临在城市。这似乎暴露了星新一的不忍心。在内心深处他也渴望给城市一道更坚固的屏障吧。而在现代社会,村庄在以更快的速度变为城市。当我们已经不再拥有村庄这个屏障的时候,又该如何办?村人的愚昧如果还可以原谅,那么,在城市也同样愚昧的阴影下,人类的悲剧是不是会更加深重?
小庙——这最耐人寻味。为什么被台风吹走的不是其他,而偏偏是“庙”呢?
我想起了著名作家沈从文在《萧萧》的“前言”中说:我只建造一座小庙,在这座小庙里,我供奉的是人性。
“庙”是什么?庙是走投无路的人类寄放真善美,保存良知、道义与传统信仰的地方。小说中多次“不厌其烦”地叙写“庙”的“年代久远”“连根卷走”以及村人对重新建“庙”的坚持,这是不是象征着“洞”的出现乃是因为“传统和信仰”的丢失,以此来表达对现代化社会深层次问题的隐忧呢?而村人们后来对于“寺庙”和“广场”的要求,是不是更象征了现代人心灵选择的矛盾:是要信仰,还是要现实利益?现代人两样都想要,可它们却往往尖锐对立不可调和。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现代人便陷入了更深刻的绝望之中。
谁能阻挡人类对自己欲望的满足?故事里的人不能。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呢?故事中的“洞”也许不大可能出现,但是人心的漏洞、社会的漏洞又有谁能填得上呢?
不过,在故事中,绝望的星新一还是隐约为我们透露了一点儿亮光:
胆小怕事的老年人颤颤巍巍地摆着双手,想要劝阻年轻人别这么干。这千万不能扔下去啊,说不定会受到什么可怕的惩罚的。
虽然老年人全然不能阻止年轻人“抢先一步把石头扔进了洞里”,但是,谁能说这苍老的声音中没有代表着一种呐喊和坚持——它是人类对外在世界还没有完全泯灭的敬畏啊。那声音虽然微弱,但是毕竟还有声音啊!
最让我感觉希望犹存的是星新一犀利的笔触虽然涉及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各种人群,却居然没有写到一个孩子。这是遗漏还是作者的故意?只要孩子们童真犹存,那么,我们就还有希望——我宁愿这样认为。
注释:
①见《现代文学全集·星新一作品卷·解说(权田万治)》,日本新潮社1979年版。转引自http://www.5156edu.com/page/09-03-27/44443.html.
②转引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1128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