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轨的阶段性及其实现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阶段性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其初步实践
“社会主义”一词最早是1832年由圣西门的拥护者波埃尔·勒鲁(Pierre Lerour)首次使用,后被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采纳。早期的“社会主义”思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的一种设想,在那里既没有富人也没有穷人;既没有剥削者,也没有被剥削者,借用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er)的话来说,就是“人类同心协力对付大自然”。罗伯特·欧文还设想了所谓的生产者合作社,并勾画了一幅幅想象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图画。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使空想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社会主义。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继资本主义社会而产生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或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点是:(1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成为社会公共财产,属于全体人民;(2 )人剥削人的现象归于消灭,劳动人民成为社会和生产的主人;(3 )实行计划经济制度;(4)生产品归劳动者所有,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大大提高,旧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有了根本改观,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尽管在大跃进(1958—1959年)之后曾经出现过严重的萧条和饥荒,后来又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但中国在1952年至1978年期间还是实现了平均每年6%的增长率。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分析,中国通过实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综合国力空前提高,以电力、水泥、钢材的产量来衡量,中国在70年代末的工业基础,达到了日本和前苏联60年代的水平;中国在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指标方面的纪录,则比中等收入国家好。但是,存在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经济活动中的发展比例失调、劳动生产率下降、商品供应紧张等问题日趋严重。各种政治运动、意识形态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中国在60年代和70年代前期的经济增长比几个东亚邻国低得多。再从世界范围看,二战后在同一起点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也惊人地拉大了,如朝鲜和韩国、东德和西德、东欧和北欧、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等。这一切成为寻求新的管理方式和寻求适应中国国情的经济制度的内在原因。
二、1979年以来的经济转轨及其成效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中国开始进入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时期。1979年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实际上是从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首先,经济活动中的国家计划指令性程度大大降低了。1979年以前,大部分商品的价格由国家控制,变动极少,各种价格扭曲的现象相当严重。价格改革的第一步是大幅度地调整农产品收购价,随后又提高了多种副食品的价格;第二步开始向自由价格过渡,实行价格双轨制。到1988年,商品的零售额中53%实行的是市场价格,只有28%实行的是固定价格,其余实行“国家指导”价格。此后,工业原料的价格也逐步放开。在价格放开的同时,国家对企业生产的指令性计划也逐步减少了,大幅度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其次,生产要素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人才市场、金融市场等得到了很快发展,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市场体系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由低级形式逐步走向高级形式的态势。改革初期是农村集贸市场的放开和城市小商品市场的试点,之后,又发展到生产资料市场、科技市场、人才市场。进入90年代初,更高级形式的市场——证券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以1990年12月深沪两个交易所的设立为标志,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三,独立于国家财政之外的银行规模空前扩大,银行在筹集社会闲散资金,支持经济建设,优化资源配置,进行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融产业的兴起和金融体制的变化,是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银行储蓄存款1978年为210.6亿元,1996 年达到38520.9亿元,18年翻了182.91倍。 这样大的储蓄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
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成效举世瞩目。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77年至1986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 )平均增长9%,1987年至1994年平均为9.6%;同期全世界GDP 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4%和3.2%,其中,工业国家为2.8%和2.5%,发展中国家为4.6%和5.2%。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由于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三、应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实现方式
当代不同国家的市场经济,其实现方式和运作方式都是很不相同的。例如:在日本,政府干预经济的领域要比美国多得多,政府对经济的管制通常也严得多;同样实行的都是现代企业制度,但日本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方式与美国企业有着很大的区别。有关的研究还表明,在市场经济中,个人的经济行为、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企业的关系也往往有很大的不同。
根据市场经济与各国历史传统和文化环境的融合状况,现代市场经济可以分为5 种基本类型:一是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自由的市场经济”,二是以法国为典型代表的“行政市场体制”,三是以新加坡为典型代表的“法律规制的市场经济”;四是以瑞典为典型代表,实行在民主社会主义者管理下的西方市场经济;五是以日本和韩国为典型代表的所谓“集体协调的市场经济”。此外,还有德国的所谓“社会市场经济”,它是对政府干预、集体协调和法律规制3种类型的融合。
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仍处在初期的探索阶段,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同时,我们对市场经济的内在机理和运行规则很多仍处于必然王国之中,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仍停留在概念的理解阶段,未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现形式。因此,如何有效地把市场经济的普遍原则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把市场经济的灵魂贯穿到经济活动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是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自始至终的核心问题。
经济转轨过程中,一部分人不是把市场经济的规范理论用于指导转轨过程的市场经济实践,而是“用理论剪裁事实”的办法,将现实与理论对照,认为中国的实践歪曲了市场经济,认为既然是市场经济,就不应有中国特色。因而,“中国特色”往往成为“变样、走调”的讥讽词。还有一种情况是食洋不化,囫囵吞枣式地全盘引进西方理论、制度和办法,而未能全面分析这些理论、制度、办法所产生的历史背景、特殊原因,未能熟练掌握这些理论、制度和办法的实施过程和细节。因此,尽管在许多领域,西方经济的十八般武艺样样试过,但终无大成,有时甚至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而一些在本国土生土长的理论、制度、办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完善,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中国理论界已经注意到这种现象并且已经开始注重所谓“过渡经济学”的研究,适应中国具体情况的市场经济实现方式正在以日益扩大的态势成为人们的行动。
四、下一阶段经济转轨的基本趋向
中国经济转轨所取得的成效是举世瞩目的。目前,我们面临的情况是:一方面,经济发展正日趋充满活力和机会,展示了巨大的前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运作还不够规范,在许多方面与国际通行的规则和市场经济运作的内在要求还相去甚远。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内存在的许多问题仍未得到根治,因此,下一阶段经济转轨的基本趋向可能是:
1.逐步建立一套健全的法规,为市场参与者开展自由竞争提供脉络分明的“游戏规则”。在计划经济时期,基本上是依靠文件来管理经济、管理社会。实行经济转轨后,陆续制定并颁发了一些法规和条例,使单纯依赖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的状况明显改观,但仍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针对市场经济提出的新要求,法规建设的紧迫性日趋突出。因此,以法律来规范一切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将是下一阶段我国经济转轨的基本趋向。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股份经济,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厦。如何把国有企业转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竞争性法人实体,是中国经济转轨中最为艰难的问题,从1983年就开始进行了各种类型的试点,如简政放权、减税让利、经济联合、经营承包,但是,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仍不尽如人意,亏损面和亏损额呈扩大之势。有幸的是,一些国有企业在1992年以后大胆进行股份制改造,发行股票,成为上市公司,一方面筹集到了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经营机制得以重新构造,表现出了空前的活力,企业规模成倍扩大,经营效益大幅提高。实践表明,股份制是国有企业改组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可以断言,股份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已成不可逆转之势。
3.增加直接融资比例,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层次更高、规模更大的市场形式。1979年实行经济转轨以来,我国融资方式发生了两次重大转变:第一次重大转变是1979年至1990年,由过去计划经济时期财政融资为主逐步转化为由银行融资为主,银行的作用日益显著。银行的崛起,适应了我国经济转轨特殊阶段的需要,在计划经济解体过程中比较有序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在调整、嬗变中发展,这种历史性作用是不可抹杀的,也是其他方式难以取代的。但是,银行融资方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最根本性问题是:未能解决储蓄人的投资意愿和投资选择问题,银行依然是披着银行外衣的国家机关,银行信贷活动主要依照国家信贷计划办事而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各方面的需要,在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的同时,国家银行信贷资金呆滞、板结现象也日趋严重,由国有企业经营风险为根源构成的金融风险日趋增大。从1996年开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已经成为各级银行部门工作的主旋律。在这种局面下,我国融资方式的第二次转变从1990年开始逐步出现了。以1990年底深沪两个证券交易所成立为标志,我国直接融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证券市场自身所具备的功能来看,其具有银行融资难以比拟的优势。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将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辉煌时期,证券市场在未来中国经济格局中必将显示更加突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