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中的第二位,也是癌症中死亡率居于首位的。胃癌能够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一般情况下的多发生在四十岁到六十九岁之间,由于胃癌的病情发展比较快,所以如果在发现病情之后不及时进行手术治疗的话,很可能会在一年内死亡。胃癌不仅会造成消化系统出现损害,还会逐渐转移,影响肝肾和呼吸功能,并且胃癌患者也会出现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等等并发症。胃癌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疼痛和体重减轻的症状。一些患者出现胃息肉、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胃部疾病时很可能属于癌前病变。其次,经常吃烟熏肉干、咸鱼、鱼露和蟹浆等等高盐的食物也会促进胃癌的发生,并且喜欢吃热烫饮食、快食以及三餐不定时和喜欢吃熏腌食物的患者很容易出现胃黏膜损伤,进一步诱发胃癌。除此之外,亚硝胺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如果新鲜的蔬菜放置几天之后,亚硝酸盐含量会大量增加,并且蔬菜在做熟之后所含的亚硝酸盐并不多,但是隔夜之后亚硝酸盐会大量升高,尤其是大白菜。胃癌患者在早期并没有特别的症状,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出现不适的症状,例如上腹痛、饱胀不适、消瘦、食欲减退、呕吐、呕血以及黑便等等。因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原因不明的食欲不振、上腹不适,并且出现消瘦的中年以上患者,尤其是两个月到三个月体重下降三到五斤甚至更多的患者,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其次是出现原因不明的呕血、黑便或者大便潜血阳性的患者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具有长期慢性胃病,并且在近期症状明显加重的患者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治疗;中年人没有胃病方面的病史,而在短期内出现胃部不适的患者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已经诊断为胃溃疡、胃息肉以及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应该定期进行复查,最好半年到一年做一次胃镜;出现上腹压痛、饱满、紧张感等等症状,并且大多在安静时出现上腹饱胀不适、隐隐疼痛的患者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治疗。患者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主要需要进行X线钡餐检查、纤维胃镜检查、腹部超声检查等等,其中X线钡餐检查主要是利用数字化X线胃肠造影技术,使目前诊断胃癌最常用的方法,而纤维胃镜检查能够直接观察患者胃黏膜病变的部位和范围,是诊断胃癌最有效的方法。大多数情况下,为溃疡患者并经过严格的内科治疗却还没有好转的患者、四十岁以后出现中上腹不适或者疼痛,没有明显的节律性并且有明显食欲缺乏和销售的患者、年龄在四十岁以上并且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或者不典型增生而近期症状加重的患者、胃息肉大于两厘米的患者等等,都需要在经过胃镜检查之后进行一系列的影像学检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胃癌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主要有手术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其他治疗。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其中姑息性手术是为了减轻由于梗阻、穿孔、出血等等并发症引起的症状而展开的手术治疗,目前来看手术治疗是胃癌治疗中主要的治疗方式,其中根治性手术很大程度上能够达到治愈的目的,而且一些医院已经开始进行腹腔镜微创手术来治疗胃癌,这种手术治疗创伤比较小,并且手术后恢复也比较快。其次是化疗,主要是在进行根治性手术之前、手术过程中和手术之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对于晚期胃癌患者进行适量的化疗能够缓解肿瘤发展的速度,有一定的近期效果,而针对早期胃癌患者在进行根治性手术之后可以不用辅助化疗,但是如果患者癌灶面积大于五厘米并且年龄低于四十岁,在进行根治手术、姑息手术复发的患者需要进行化疗。再者是靶向治疗,这种治疗主要能够针对性地损伤癌细胞,减轻正常细胞受到损害的程度,在胃癌发生或者发展的过程中进行阻断,具有特异性强、不良反应小以及疗效好的特点,但是目前来讲胃癌靶向治疗的药物种类和作用比较有限。最后使其他治疗,这种治疗主要是进行胃癌免疫治疗,例如非特异生物反应调节剂和细胞因子等等,还有抗血管形成基因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治疗的作用。胃癌患者在治疗预后的过程中与胃癌的分期、部位、类型和生物学行为以及相关治疗措施等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早期的胃癌患者比中晚期的胃癌患者预后明显效果要好。早期胃癌患者在接受规范治疗后五年内的生存率较高,中晚期的胃癌患者比较低,所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及时观察自身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任何情况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综上所述,胃癌不仅会造成消化系统出现损害,还会逐渐转移,影响肝肾和呼吸功能,并且胃癌患者也会出现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等等并发症。胃癌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疼痛和体重减轻的症状。针对胃癌患者的治疗主要有手术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等等其他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是胃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而靶向治疗则是对患者体内的癌细胞进行针对性地损伤,缓解正常细胞受到损害的程度。最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出现任何情况都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而是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防止在胃癌早期因为疏忽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而发展成晚期。
论文作者:杨岳振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