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贸易模式研究

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贸易模式研究

丁志杰[1]2001年在《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效应与政策研究》文中指出连客犬誉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作者:指导教师:专业:时间:志杰白钦

张维[2]2003年在《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贸易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大多数文献认为,金融服务贸易可以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并促进经济增长。所以,世界各国政府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都非常重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有影响力的国际经济机构都在致力于推动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而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领域属于弱势群体,它们如何应对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趋势将决定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发展命运。 本文将回答“金融服务贸易为什么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有什么好处”、“怎样进行金融服务贸易”叁个主要的问题,同时,通过对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贸易中的“成熟模式”、“转轨模式”和“成长模式”的实证分析,进一步探索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服务贸易的主要特征、做法及启示。论文最后将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进一步考察发展中国家进入世界多边贸易体系后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国际环境及效应,为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的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提出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通过作者的实证分析和论述,本文主要有以下叁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选题角度创新。 学术界对金融服务贸易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较少,国内研究还主要是进行基本概念和资料的整理。从国外的主要文献看,又主要集中在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及其效应的研究,其他领域基本没有涉及。学术界一般习惯于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金融问题,而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去研究金融问题还是一个新兴的课题。本文从国际贸易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现代经济学理论,以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贸易模式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具有参考价值的标准做法及其制度环境,避免了与国际国内主要文献的重复,并达到系统地研究金融服务贸易的目的,选题角度新颖。 第二,理论观点创新。 金融服务贸易的决定基础不同于一般的商品贸易和其它服务贸易,加之,金融部门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本文提出战略利益理论来解释金融服务贸易的决定,认为发展中国家参与金融服务贸易主要是为了获得一种战略利益。国际上主要文献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上来讨论金融服务贸易,本文试图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构建一个理论体系,并试图在比较优势理论之外去解释不同模式下的金融服务贸易,应是理论创新。此外,本文设计了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贸易模式的评价体系,其中的指标定义和安排与其他文献相比,也是一种创新。 第叁,政策建议创新。 通过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叁种主要金融服务贸易模式的考察,本文认为,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在短期内应该以WTO金融服务贸易开放承诺作为底限,而且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不能与资本项目的开放同时进行,以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中国目前的金融服务贸易开放还面临经济体制的转轨,金融服务部门的开放可能面临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体制的冲突难以避免,所以,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应谨慎从事。同时,本文建议政府在开放金融服务贸易的过程中应制定统一的发展战略。上述政策建议与国内主流观点有明显差异,但具有较高的创新程度。

任晓佳[3]2004年在《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贸易开放与资本帐户自由化》文中认为本文讨论了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如何促进其资本账户自由化进程及减小资本账户自由化带来的潜在风险的问题。分析的角度有两个,一是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如何影响资本流动的波动性;二是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如何增强一国金融体系的质量。文章引用了Kono的实证分析,指出不同的金融服务贸易方式的开放对资本流动的稳定性和金融体系质量将产生不同影响,认为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否已经开放资本账户,都能够通过金融服务贸易有顺序和有选择的开放,增加资本流动的稳定性和金融体系的稳健度,为资本账户的自由化做准备,或者减小资本账户自由化带来的潜在风险。

申朴[4]2004年在《技术变迁、要素积累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因其要素密集度属性、需求收入弹性、生产率的增长率及产业关联度等产业特性,对一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使服务贸易成为继商品贸易和FDI之外的一种重要的国际经济活动,并且还将成为未来国际市场竞争的焦点。因之,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对一国贸易及经济发展前景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特别是现代服务贸易部门却不具有比较优势,所以有必要探索一条改变其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现状的途径,以促进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和经济的发展。然而,与国际商品贸易研究相比,现有的国际服务贸易理论探索却远远落后于实践。因此,本文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 针对目前发展中国家在传统的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型的服务贸易部门具有比较优势,而在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贸易部门具有比较劣势的现状,本文从技术变迁和要素积累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推动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问题。 本文的基本逻辑是:如果能够找到影响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也就找到了能够推动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改变的根本力量和途径。本文认为,国际服务贸易发生的基础仍然是各国的比较优势,而比较优势主要来源于技术(劳动生产率)和要素禀赋状况。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技术和要素禀赋方面的巨大差异,所以两类国家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各自的技术和要素禀赋。 因此,本文将沿着两条路径,分别探讨技术和要素禀赋的动态变化对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决定和影响,并从中筛选出能够推动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有效途径,最后运用计量模型对有效途径的现实性进行实证检验。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导论。本章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全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及其必要性;回顾了理论界对比较优势理论在服务贸易中适用性的相关研究和争论,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一问题,肯定了比较优势理论在服务贸易中的适用性;之后,本章还给出了全文的逻辑路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并介绍了文章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研究了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及比较优势的现状。 作为研究的背景,本章首先分析了目前世界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状况和趋势,认为服务业的主体和核心是现代服务部门及生产者服务;分析了科技进步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极大推动作用,认为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服务的特殊性渐趋淡化。本章还以内生增长和产业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着重阐述了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特征及对一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的重要作用。提出现代服务业具有如下产业特征:人力资本密集的要素密集度属性、需求收入弹性高、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产业关联度高,并阐明了上述产业特征与一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的内在联系,从而证明了现代服务业对一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进的重要作用。 接下来,本章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在世界上的悬殊地位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通过计算19个样本国家(包括9个发达国家和10个发展中国家)从1980年到2000年21年中的对称性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扭CAS)和2仪刃年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TC),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各部门显性比较优势进行了比较研究(具体的分析过程和内容参见附录)。得出的结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不强,且比较优势集中于技术和人力资本含量较低的传统服务部门。 本章的分析及其结论为全文提供了一个研究的背景和前提。 布叁幸,探讨了技术变迁对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作用。其中,技术变迁过程包括:内生性的技术进步—干中学、技术外溢及技术模仿等动态过程。 基于一个引入了干中学的动态李嘉图模型,本章首先分析了开放经济下,干中学对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影响;然后,文章在一个扩展为连续服务产品的动态李嘉图模型中,引入技术外溢和模仿效率,考察了技术外溢和技术模仿效率如何对发展中国家服务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变化(即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产生动态影响。最后,通过一个基于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检验了技术外溢和技术模仿对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本章得出如下结论:在开放经济中,当不存在技术外溢时,部门(或地区)专有的干中学作为内生性技术进步能够提高专业化生产部门(或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出现了比较优势的自我增强机制和锁定效应。而发展中国家大多在低技术服务部门拥有比较优势,因此自我增强机制和锁定效应意味着他们将难以改变目前的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状况。但是,当存在跨地域和跨部门的技术外溢时,这种锁定效应就有消除的可能性。然而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对先进技术的模仿效率:模仿效率高才能够推进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其中模仿效率还会受到该国人力资本数量的影响。 布四幸,考察?

邓敏[5]2012年在《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的时机抉择及政策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家实施金融开放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虽然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发达国家的实践都表明,金融开放将加快一国经济的增长,但实证研究不仅未发现金融开放支持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有力证据,而且这些国家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也引起大家对金融开放的反思。本文以金融开放综合效益为视角,通过研究初始条件对一国金融开放效益的作用,并总结新兴经济体的经验,从而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的实践提出政策建议。论文一共分为六章。论文的第一章为导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分析方法,以及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整体框架安排。论文的第二章主要对国内外学者在金融开放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文献综述,我们按照研究逻辑分别从对金融开放的定义、金融开放的衡量、金融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和经济金融风险效应等四个方面进行评述。论文的第叁章讨论了金融开放初始条件的理论来源,并对初始条件对金融开放效益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论文的第四章主要内容是建立金融开放初始条件评估系统,并基于金融开放综合效益,检验估计了各初始条件的门槛目标值。论文的第五章通过简单回顾我国金融开放的进程和开放初始条件的发展状况,运用上一章建立的金融开放初始条件评估系统,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1980年到2010年)实施金融开放的经济金融条件成熟度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我国金融开放的政策建议。论文的第六章通过总结新兴经济体实践经验,给出发展中国家运用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应对国际资本流动冲击的政策建议。

刘玉珊[6]2006年在《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贸易开放次序研究》文中指出在WTO的金融服务协议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逐渐加快了金融服务贸易的步伐,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金融服务贸易中处于劣势的一方,对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次序更加的关注,以求在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过程中降低风险,同时获得更高的利益,本文在总结前人对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服务贸易开放次序研究的基础上,从金融监管,资本账户的开放,宏观政策等多个角度探讨了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次序。 选择一个国家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次序,要不同的角度去考虑。从中国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的角度来说,金融服务贸易市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商业存在方式的对外开放必须辅之以强化的金融监管,是保证高度竞争下中国金融体系稳定的必要条件。利率自由化和信用限额的自由化也应优先或平行于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以保证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良好竞争环境的形成。资本账户的全面自由化应滞后于金融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并时刻保留对资本流动一定程度的控制权。一般说来,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时机应该选择在国家宏观经济稳定,外汇储备充足的时候进行。

包婷[7]2014年在《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与服务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不仅总量快速增长,结构也在加快升级。在世界服务贸易格局中,发展中国家总体处于劣势地位,难以与发达国家抗衡,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要实现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动态转变的两种基本途径是要素积累和技术进步,而一国基础设施的投入不仅能促进各种不同生产要素的积累,而且会对技术进步产生一定的影响,各国学者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基础设施对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尝试从广义基础设施角度出发,从理论和实证方面研究基础设施与服务贸易动态比较优势演化的关系,对提升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论研究方面,首先从广义角度对基础设施进行界定,然后借鉴H.Oniki and H.Uzawa的分析框架以及李默尔的“要素禀赋叁角”来研究基础设施、要素积累以及服务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的关系,将传统的叁种生产要素进行修正,详细分析了基础设施如何对应不同生产要素的积累从而影响服务贸易动态比较优势。实证研究方面,首先对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研究了中国基础设施投入与服务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的相关关系,再主要对发展中国家1995-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回归分析,并与发达国家样本的回归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础设施投入对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生产性基础设施对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出口总量的提升作用大于贸易结构;非生产性基础设施对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出口总量和结构的促进作用有待提升;制度性基础设施对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出口总量的增加有较明显作用,对贸易结构的促进作用有待提升。而与发达国家对比显示: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和制度性基础设施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提升作用更明显,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不及发达国家。最后,针对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现状以及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慕继丰, 徐和平, 张庚森[8]2003年在《金融自由化与金融服务贸易》文中指出金融服务贸易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更重要的是挑战。在金融服务贸易领域,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全面正确认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服务贸易,采取合理的金融自由化步骤,开放国内金融服务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王晓妍[9]2012年在《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贸易自由化则是经济全球化在贸易领域的表现。它以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为前提,以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为背景,以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广泛实施为主要内容,以各国政府行政干预的弱化及国际间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为标志,它是一个不断推进和演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贸易自由化不仅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而且影响到世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与拓展,要求各种商品和要素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以求得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中,各国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都逐步消除贸易壁垒和歧视性待遇,建立更自由的贸易环境,以促进本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但是,贸易自由化对发达国家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并不相同,所获得的利益更是相差甚远。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尽管贸易自由化为其提供了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条件,但由于长期经济发展水平低,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加之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大量名目繁杂的贸易壁垒,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潜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民族产业往往受制于国外激烈的竞争,被剥夺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产业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随着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战略地位的提高,产业安全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产业安全是经济安全和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最根本的出发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一问题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对于产业安全的界定,本文认为,产业安全在本质上是指一国国民使其现有的或潜在的产业权益免受危害的状态和能力,产业安全的标志是一国对其产业是否拥有创始权、控制权、调整权和发展权,且以发展权的拥有作为主要判断标准。在影响国家产业安全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自由化与投资自由化成为威胁产业安全的主要诱因,同时也可以说是引发产业安全研究热潮的起源。目前,对于投资自由化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较为普遍和系统,而对于贸易自由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很少,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论述的。从根本上讲,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影响产业安全的关键因素,产业安全取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比较弱,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的风险也就更大。尽管WTO多边贸易体制允许采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来维护产业安全,但这些措施对产业安全提供的保护是暂时的,从长远看,如果产业国际竞争力弱的状况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善,那么产业安全所受到的威胁就不可能消除。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国家产业安全的最根本保障。发展中国家为维护本国产业安全,既要考虑要素禀赋所导致的国内各类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在国际贸易中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又要考虑如何加快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并从确保国家产业安全的角度出发,对各类产业的发展进行必要的规划和协调,制定针对不同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国家制定相关战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和目标,是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最大限度趋利避害的关键所在。而从国家产业安全角度考虑产业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更是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制定相关战略和政策的重要原则之一。实现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产业安全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产业安全的最佳路径。本文对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关系,并着重研究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WTO相关规则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维护带来的双重影响,并详细阐述服务贸易自由化和发达国家贸易政策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安全维护,提出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防范风险、趋利避害,确保产业安全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径。对韩国、印度、墨西哥等国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实施的政策措施的经验进行总结,旨在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产业安全维护的借鉴和启示。最后从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产业安全问题入手,分别针对中国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有效维护中国各产业安全的对策。指出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产业安全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有效维护产业安全的最佳路径,并具体从宏观层面提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政策建议。

谢建敢[10]2007年在《银行业国际化与我国金融稳定研究》文中提出世界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入促使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对相关国家乃至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银行业国际化规模不断扩大,激烈的同业竞争和巨额的国际资本流动,对包括银行业、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资本市场在内的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日益凸显,它不但关系到银行业本身的利益,而且直接或间接关系到这些国家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东道国的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利益。因此,对银行业国际化的理论基础、动因、进程和效应等方面进行研究,客观上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其发展态势和规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是此文研究的意图。本文在银行业国际化和金融稳定基础理论的框架上,首先,从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和国际资本流动这两个角度,分析了银行业国际化的动因、进程、特征和发展趋势,探讨了银行业国际化对发展中国家金融、经济的影响机理。然后,对部分发展中国家银行业国际化与金融稳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进一步检验了银行业国际化与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最后,文章分析了我国银行业国际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我国银行业国际化与银行效率的相关关系,并提出了应对措施。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为导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明确了相关概念,对论文的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明确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围绕论文的主题进行了文献综述。文章认为银行业国际化是指在国际生产要素流动背景下,以货币的国际化为基础,以资本的跨国流动为纽带,通过各国货币政策的国际传递与协调,银行业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和发展趋势,以实现金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金融稳定是效率和风险的有机统一,是广义上的稳定。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第叁章,从金融服务贸易、国际资本流动这两个角度对银行业国际化和金融稳定的基础理论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即以国际贸易理论、资本流动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金融稳定理论为基础,对银行业国际化的动因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分析,研究了银行业国际化与金融稳定的关系,并探讨了银行业国际化的历史进程、特征和发展趋势。文章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是银行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两个重要前提,也是加速银行业国际化进程的客观因素。有关银行业国际化问题研究的视角是多方面的,主要从金融服务和国际投资这两个角度切入,但是往往离不开国际资本流动这一根主线。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中,真正意义的银行业国际化是从二战以后开始的,认为欧洲美元市场的兴起、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等因素推动了银行业国际化的发展。随着上世纪80年代后期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兴起,银行业国际化范围快速地扩展到亚洲、拉美和中东欧等许多国家。第叁部分包括第四、第五章,分别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和国际资本流动的角度,分析了银行业国际化影响发展中国家金融稳定的微观和宏观作用机理。具体地说,在银行业国际化初期,由于发展中国家对资本流动一般实行严格的控制,大规模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形成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引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相对很小,外资银行对东道国银行业的冲击主要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内银行业效率,集中表现在银行业市场份额的争夺和竞争力对比方面。因此应准确地把握好对外开放度,只有适度进入并保持一定的进入壁垒才是提高银行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必要条件。随着银行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资本流动的速度和规模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巨额的资金在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流动,通过利率、汇率、信贷配给等渠道对东道国的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产生不利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地给东道国的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资本市场和国际收支等带来巨大的冲击,可能引发货币危机,进而影响东道国银行业和金融的稳定。第四部分为第六章,首先,通过建立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金融稳定和银行业效率关系模型,运用近年来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银行业国际化与银行稳定、货币稳定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银行业国际化与银行稳定、货币稳定之间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然后,实证分析了银行业国际化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市场的开放与银行业的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关系,但与银行费用成本、利息收入比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着。这说明,市场的开放可以促进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东道国的银行效率,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第五部分包括第七、第八章,介绍了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历史进程和现状,分析了银行业国际化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以我国银行业数据为样本,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检验我国银行业国际化对经营效率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在我国银行业国际化过程当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业绩反而受到了不利的影响,而股份制银行的业绩则得到了稳步的提高,其原因和我国银行业典型的寡头垄断特征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特殊的地位有关。最后,针对我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不足以及金融不稳定因素的情况,认为目前和今后的主要问题是要处理好市场开放与提高效率和金融稳定的关系,夯实我国金融稳定的宏观基础尤为关键。具体地说,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为了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必须从改革国内银行业固有的市场结构入手,降低进入壁垒,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的银行产权形式,打破现有的寡头垄断格局,改变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银行业市场退出的法律程序;完善国内银行治理结构。另一方面,为了保持我国金融的宏观稳定,不能仅仅从银行业开放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应该从财政货币政策、汇率和金融自由化的顺序等多方面入手进行防治。具体来讲,我国当前应该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的内外部均衡目标;实施循序渐进的开放战略;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建立具有更大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开放资本账户。

参考文献:

[1]. 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效应与政策研究[D]. 丁志杰. 辽宁大学. 2001

[2]. 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贸易模式研究[D]. 张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3]. 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贸易开放与资本帐户自由化[D]. 任晓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4

[4]. 技术变迁、要素积累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研究[D]. 申朴. 复旦大学. 2004

[5]. 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的时机抉择及政策选择[D]. 邓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6]. 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贸易开放次序研究[D]. 刘玉珊. 同济大学. 2006

[7]. 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与服务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D]. 包婷. 厦门大学. 2014

[8].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服务贸易[J]. 慕继丰, 徐和平, 张庚森.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9]. 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问题研究[D]. 王晓妍. 东北财经大学. 2012

[10]. 银行业国际化与我国金融稳定研究[D]. 谢建敢. 湖南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贸易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