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探讨论文_程军亮

关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探讨论文_程军亮

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45

摘要:我国国土面积广袤,多个地区处于板块活跃带,由于地壳运动而引发地震,地震灾害一直严重威胁着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在现代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领域,进行建筑的防震设计也是当下提高建筑物安全性的一项重压设计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施工的地震设计以及防震施工是有效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提升建筑物使用安全的重要保障。我国国土广袤,处于地震带上的城市数量也比较多,因此做好建筑设计的抗震设计与施工有着十分现实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用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建筑业在这几年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建筑的高度也在逐渐增加。可以说,在人们的生活中,建筑涉及的种类众多,随处可见。但是,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说在建筑过程中,没有详细的对建筑的抗震结构进行设计和分析。这样,当地震来临,建筑将会受到巨大损害,从而给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危害,所以必须注重起建筑的抗震设计。

1抗震设计在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无论是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还是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给人民群众所造成的生命财产安全是难以估量的,是我国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大地震,甚至每年5月12日还被国家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自此人们越来越重视地震灾害所造成的严重危害。作为自然灾害中的一种,地震灾害由于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突发性等特点,因此一旦发生将会对建筑物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损害。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民用建筑工程的数量也不断增多,那么一旦发生大的地震灾害,而民用建筑结构设计却没有进行抗震设计,那么所导致的各方面损失无疑是难以估量的。虽然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地震灾害的危害性,然而受当前科技发展水平的局限,还是没有一个较好的方法来有效准确预测地震灾害的发生。那么对于人们居住的重要场所—民用建筑而言,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应在房屋结构设计的时候将抗震设计融入进去,有效增强民用建筑的抗震能力,提高民用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确保当地震灾害发生以后能够更好地确保民用建筑的安全,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进而一定程度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可见将抗震设计应用到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之中尤为必要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应用策略

2.1重视抗震结构设计方式的选取,强化非结构位置构件抗震设计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我国各地区地质土质情况各不相同。实际工程结构设计工作中,建筑工程抗震结构设计方式的选取,直接决定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利用选取强度较高、刚度较强的工程主体架构设计方式,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工程结构弯曲变形的发生几率,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能力。这就要求工程结构设计师要仔细对抗震结构进行研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全面根据施工现场土质地质情况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从根本上确保抗震结构探究的全面性和非结构位置构件设计的有效性。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非结构位置构件设计,设计师务必要针对容易发生风险隐患的短柱进行有效的设计处理,全面遵循整体性原则,着重强化短柱位置的抗震性能,从而从根本上强化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抗震能力。

2.2地基部分的抗震设计

民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开展,技术要求很高,在推动建筑行业整体持续化发展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完善的地基设计,能够起到增强建筑结构抗震性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建筑工程施工作业阶段,不同地基上不可以同时建设相关单元的建筑物,同时不可以使用处理地基以及整合地基,尽量采用天然地基。进行建筑基础埋设时,要合理增加埋设的深度,避免弱化建筑物的嵌固作用。除此之外,若地基埋设深度不够,当出现地震情况时,受到大振幅的影响,很容易产生坍塌危险。因此,开展建筑设计时,要将位移作为抗震设计基点,做好结构定量分析,避免地震发生时地表能量散发,同时避免引发共振问题。

2.3基础防震性能设计

就建筑工程结构基础防震性能设计工作而言,设计师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地基隔震设计,现阶段建筑工程地基隔震设计工作普遍选用沥青原材料,地基隔震主要是在工程地基和土质层之间增设缓冲结构,这样的设计能够在地震灾害发生时缩小震动频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碰撞程度,并对地震能量进行有效的吸收和反射,从而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工程主体架构的损坏程度。第二,基础隔震设计,实际工程结构设计工作中普遍选用混合隔震设备、基地滑移隔震设备以及夹层橡胶隔震设备等,是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环节,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灾害对工程上部架构的损坏,这就需要在工程上部架构和基础位置增设隔震位置,从而全面防治地震能量从地基位置朝工程上部架构进行传递,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工程整体的抗震性能。第三,间层隔震设计,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削弱地震冲击力,这一部分设计普遍着重工程原始结构位置,具备简单便捷的优点。第四,悬挂隔震设计,主要利用悬挂的方法把工程整体或部分架构远离地面,这样在地震灾害发生时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面震感和工程之间的作用力,从而有效提高工程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2.4重视多重抗震防线铺设工作,加强结构机敏减震支撑设计

多重抗震防线铺设工作,主要在结构抗震设计工作中增设多重抗震防线,以全面削弱地震能量对建筑工程整体的冲击力。实际建筑工程多重防线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设计师和现场施工人员可以把延展性较强的构件收入到抗震防线设计工作当中,并把其当做第一道抗震防线,再把另外的工程构件当做第二、三道防线,这样的抗震设计方式可以在第一道抗震防线损坏后,借助其他防线削弱后期冲击力,从而全面提升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与此同时,工程结构设计师还可以在结构防震设计工作中将位移作为基本点,定量研究可以降低地震能量冲击力的方式,从而强化工程结构的抗震水平。设计工作中可以利用对具体部分设计进行定量分析的方式,反复核算工程构件的整体承重能力,有效调控强震感作用下工程下层的位移延展能力,以全面实现工程遭受地震灾害时的结构扭曲。另外,现代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能力的强弱主要和工程物业企业及周围环境因素有着很大关联性,不符合标准的抗震性能会直接影响建筑工程周围的受众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建筑工程机敏减震支撑设计集合现代科技于一体,主要通过活塞运动理念对工程结构进行设计。实际地震灾害发生时,有效的结构机敏减震设计能够让结构内部内外刚通过滑动来削弱震动作用力;除此之外,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师还可以利用效能减震来降低地震能量,通过效能设备和阻尼设备来对震动能量进行消耗,从而进一步强化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抗震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我们现在还无法对地震等地质灾害进行一个准确的提前预估,因此,进行必要的建筑物防震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加强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合理的选择建筑地基,重视建筑材料的选用与建筑结构的稳固性以及有效的建立抗震防线,能够帮助我们提升当前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玉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索[J].科技展望,2015,06:24.

[2]孙作芹.分析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0:221.

[3]庄伟.分析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4:157.

论文作者:程军亮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7

标签:;  ;  ;  ;  ;  ;  ;  ;  

关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探讨论文_程军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