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民族工作原则与方法_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的民族工作原则与方法_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关于民族工作的原则与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原则论文,民族论文,方法论文,工作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而创造的。在这个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党和国家领导人遵循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论,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既能真正照顾少数民族利益,又能行之有效地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与方法,成功地开辟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本文根据邓小平同志不同时期有关民族问题的论述和对民族工作的指示,探讨邓小平同志关于民族工作的原则、方法及其意义。

邓小平同志是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他非常重视民族问题与民族工作,早在建国初期指导西南地区民族工作时,就结合西南民族地区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民族问题的有效的方针与措施。包括:树立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的思想意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上诚心诚意地帮助少数民族,诚心诚意为少数民族服务;民族工作要稳步前进;要把政策当作生命,正确制定、执行民族政策;要“同少数民族商量”;要实事求是,注意调查研究等。这些方针、措施在顺利解决西南地区民族问题、处理好西南地区民族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更加重视民族问题,在许多重要讲话中都谈到了民族问题。这些讲话既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又不乏创新与深化。如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加快民族发展,以民族发展作为衡量民族工作的主要标准等等,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还将民族工作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总目标紧密联系起来,这对于各级干部及广大群众深刻认识民族工作的 重要性,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消除地区差距,实现共同繁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邓小平 同志有关民族问题的思想对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拓展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江泽民同志在1994 年9月29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民族团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总结道:“邓小平同志对新时 期民族工作做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我们要认真地学习,很好地运用,指导我们的民族工作不断向前发展。”〔1〕

邓小平有关民族工作的原则、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认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是民族工作的首要原则。

邓小平同志在建国初期指导西南地区工作时,把民族问题与民族工作摆在了很高的位置, 予以充分的重视。当时西南地区民族问题是非常复杂的,西南地区是中国民族成份最多的地区。其中,西藏地区尤为复杂,西藏有其极具特色的历史、宗教、文化,宗教在藏族人民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虽然藏族人民和一些爱国上层人士盼望着西藏解放,但英美帝国主义势力在西藏严重存在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西藏当局,他们以民族问题为突破点,散布谣言,互相勾结,策划“西藏独立”,抵制西藏解放,妄图破坏祖国统一。邓小平同志从人口分布、地理状况等方面正确分析了当时西南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与复杂性。他说:“少数民族问题,在西南来说是很重要的。我们中国的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一个是西北,一个是西南。恐怕西南比西北还多,而且情况也比较复杂。西南的国境线从西藏到云南、广西,有几千公里,在这么长的边境上,居住的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问题解决得不好,国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因此从西南的情况来说,单就国防问题考虑,也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2〕他一再强调民族团结问题是“西南最复杂又是最重大的问题”,〔3〕并且要求要树立民族工作长期性的思想意识。他说:“少数民族要经过一个长的时间,通过事实,才能消除历史上大汉族主义造成的他们同汉族的隔阂。我们要做长期的工作,达到消除这种隔阂的目的。”〔4〕邓小平同志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充分认识到了民族问题与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与重要性,将民族问题与国防问题联系起来,提请广大干部引起注意并做好民族工作,正因为这样,建国初期西南地区的民族工作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个原则,对民族工作来说是最首要的一条。

我国民族工作的任务是繁重的,除了历史原因外,还有现实原因。历史上,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风俗习惯与语言文字各异;改革开放后,各民族经济权益方面产生的新问题、宗教问题等等。近年来国际敌对势力明目张胆地支持我国内部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正在抓紧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利用民族问题打开缺口 ,是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和平演变的重要手段。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定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我们要提高对我国民族问题重要地位的认识。江泽民同志1993年11月7日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说:“民族、宗教无小事。全党都要充分认识民族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5〕我们要根据江泽民同志这一重要指示,努力做好民族工作。

二、民族工作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总目标相结合,是民族工作的必要原则。

民族工作,不单是党和国家民族部门的工作,也是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必须重视的工作;民族工作不单是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工作,也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事。结合各种具体工作做好民族工作,团结各族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多次谈到民族工作,无不体现了这个思想。

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中说:“我们这次会议,是在中共中央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召开的。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动员、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6〕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又说:“我们一定要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加强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加强同全世界人民的团结,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推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奋斗。”〔7〕

只有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奋斗,才能实现现代化。如果忽视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使各民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那么,在一定的国际条件影响下,国内的民族矛盾就会加剧,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只有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因此,必须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共同目标,积极做好民族工作,把民族工作与国家的全局工作紧密结合,实现全民族的共同繁荣。

三、把从政治、经济、文化上诚心诚意地帮助少数民族,诚心诚意地为少数民族服务,作为民族工作的宗旨,这是邓小平同志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原则。

邓小平同志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中说,为了消除历史上大汉族主义造成的少数民族同汉族的隔阂,要通过事实,使少数民族相信:“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在经济上,他们的生活会得到改善;在文化上,也会得到提高。所谓文化,就是指他们本民族的文化。如果我们不在这三方面取得成效,这种历史的隔阂,历史的裂痕就不可能消除。”〔8〕这就是说,我们的民族工作,不单纯是思想教育与政治动员,更主要的是实际工作,要通过事实说话,要在政治上使少数民族真正享有平等权利,在经济上使少数民族生活得到改善,在文化上使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否则,民族问题就解决不好,民族团结也无法加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思想表现得更为明确、坚定。在1987年6月29日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的讲话中,他以加快西藏发展为例,反复强调了这个原则。他说:“粉碎‘四人帮’后,中央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9〕“不仅西藏,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一样。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10〕着眼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也就是着眼于少数民族的政治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为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多干实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切实实地帮助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加快发展步伐,获得全面进步。

四、稳步前进,是民族工作的基本方针。

邓小平同志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中,针对当时西南地区的民族问题,一再强调要“采取非常稳当的态度”,〔11〕强调要循序渐进地开展民族工作,要慎之又慎,稳步前进。他说:“对少数民族的许多事宜,不盲动,不要轻率地跑去进行改革,不要轻率地提出主张,宣传民族政策也不要轻率。”〔12〕他还指出:“所有少数民族内部的改革,都要由少数民族内部的力量来进行。改革是需要的,不搞改革,少数民族的贫困就不能消灭,不消灭贫困,就不能消灭落后,但是这个改革必须等到少数民族内部的条件具备了以后才能进行。”他形象地总结道:“如果我们患急性病,……那就非出乱子不可。……来一点‘慢性病’没有关系,‘慢性病’不会犯错误,急性病就要犯错误,……要稳步地做,摸准情况前进。〔13〕”邓小平同志关于民族工作要稳步前进的思想虽然是在建国初期对西南地区民族工作而言的,但对于民族工作具有长久的、普遍的指导意义。现今民族地区的改革是一个重大课题,同样需要慎重,改什么,怎么改,不能照搬东部地区的经验,也不能一味求快,要从民族地区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出发,看准了再做,才能取得成绩。如“沿边”开放,由于发挥了民族地区自身的优势,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有些民族地区犯“急性病”,采取一哄而上的做法,不考虑本地区的经济运转能力,造成了很大浪费。因此,稳步前进,是我们开展民族工作的基本方针。

五、“政策就是生命”,正确制定、执行政策是民族工作的关键环节。

我国的民族政策是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繁荣为总原则的政策,是真正为少数民族利益服务的政策。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1950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接受了解放西藏的任务。进军前,毛泽东指示:“进藏部队要认真执行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做好统战工作”。据此精神,邓小平指出:“到西藏去,就是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饭,政策就是生命。要用正确的政策去扫除中外反动派的妖言迷雾,消除历史上造成的民族隔阂的成见。”〔14〕1950年5月,邓小平同志主持的中共中央西南局,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和西藏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十条政策。这些政策不仅为和平解放西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为解放后的西藏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说明党和国家和民族政策是顺利开展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武器。

什么是正确的政策标准呢?邓小平同志说:“……这个政策的影响很大,其力量不可低估。因为这个政策符合他们的要求,符合民族团结的要求。”〔15〕说明了只有符合少数民族人民的要求、符合少数民族人民的利益、真正为少数民族人民服务的政策,才会有“不可低估的力量”,才会行之有效。

邓小平同志还指出执行政策的重要性,说:“过去藏族与汉族的隔阂很深,但是我们进军西南,特别是宣布了解放西藏的方针,提出十项条件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实行正确政策的结果。历史上的统治者,何尝没有宣布过好的政策,可是他们只说不做。我们的政策只要确定了,是真正要实行的”。〔16〕我们的民族政策不是像反动统治者那样,只是用来装点门面的,而是从少数民族人民的利益出发,实实在在地为少数民族人民服务的。执行民族政策,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环节,单列出一大堆条文是不够的,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任何政策论而不决、决而不行,都等于画饼充饥,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只是民族工作的第一步,只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基础,最重要的是下真功夫去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各级行政机构、广大民族地区的干部都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使国家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少数民族人民的方针得到及时有效的贯彻执行。

六、“同少数民族商量”,是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

邓小平同志在讲到西南民族工作的各项任务时说:“所有这些事情,政治的也好,经济的也好,文化的也好,现在都要开始去做。所有这一切工作,都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同少数民族商量。他们赞成就做,赞成一部分就做一部分,赞成大部分,就做大部分,全部赞成就全部做。一定要他们赞成。要大多数人赞成,将别是上层分子赞成,上层分子不赞成就不做,上层分子赞成才算数。”〔17〕

邓小平问志把“同少数民族商量”作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的重要原则,是邓小平同志真正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的具体体现,也是他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统一战线的工作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民族工作上来的表现。

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任何工作,都要坚持“同少数民族商量”的原则。“同少数民族商量”就是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人民的意愿,倾听少数民族人民的呼声,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民心;才能找到既符合党和国家的利益,又适合少数民族需要的工作途径、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使他们投身于民族地区和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由于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制度在解放前与汉族地区不尽相同,其人文、地理状况也不一样,做工作时必须考虑到其独特的文化心理,用“商量”的方法协调,取得一致,避免强迫、命令的工作方式,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如何同少数民族商量呢,邓小平同志指出了这种“商量”的彻底性和广泛性。彻底性表现在:“他们赞成就做,赞成一部分就做一部分,赞成大部分,就做大部分,全部赞成就全部做。”广泛性表现在:“要大多数人赞成,特别是上层分子赞成”。其中着重提到“上层分子赞成”的重要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党在民族地区开展工作的重要方法就是同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建立直接联系,通过他们的支持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这些上层分子,在群众中比较有影响,一切工作在上层分子赞成的条件下进行,这是完全必要的。实践证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遵循商量的原则,社会效果很好。在民族工作领域,这是我们应该长期遵循的信条。

七、原则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少数民族,无论是其地理分布、文化特点及内部结构,都和汉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而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不能搞“一刀切”。邓小平同志说:“改革是需要的,不搞改革,少数民族的贫困就不能消灭,不消灭贫困,就不能消灭落后,但是这个改革必须等到少数民族内部的条件具备了以后才能进行”。〔18〕“我们对少数民族地区确定了一个原则,就是在汉族地区实行的各方面的政策,包括经济政策,不能照搬到少数民族地区去,要区分哪些能用,哪些修改了才能用,哪些不能用”。〔19〕他指出,少数民族要消灭贫困与落后,就必须进行改革,但不能“轻率”,必须深入了解其内部情况。要从少数民族的利益出发,研究国家的政策,做到政策结合现实情况的适度调整。采用最适合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政策。这个原则,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是民族工作必须遵循的。改革开放,为少数民族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但如何改革,如何开放,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都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仅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情况不一致,各少数民族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忽视少数民族的特殊性,搞“一刀切”,只会给民族工作带来损失。因此,既坚持原则性,又注意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具体情况具体处理,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八、注意“摸清楚”情况,注意调查研究,是民族工作的基本方法。

邓小平同志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中,以实事求是和谦虚谨慎的态度说:“在少数民族问题上,我还是一个小学生。同志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比我要多,又是专门做这方面工作的”。“我们对少数民族问题不仅没有入门,连皮毛还没有摸着。当然经过两三年工作之后,对各个民族有可能摸清楚。历史上弄不清楚的问题,我们可能弄清楚”。〔20〕邓小平同志的可贵思想,对于建国初期民族工作打开新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时至今日,也是各族干部、民族工作者应有的态度和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工作会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出现,一定要“摸清楚”才不至于出现差错。邓小平同志热情鼓励民族工作者从少数民族的利益出发,深入调查少数民族的情况,做好民族工作,他说:“你们在少数民族方面研究、了解的东西比我们多得多。特别是你们下去以后,亲身接触具体情况,会发现许多问题。我们很希望同志们研究各种问题,多提意见,哪怕是一个片面的意见,也比没有意见好。现在我们就是苦于没有意见。”〔21〕邓小平同志的这番话,对于开展少数民族调查研究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他不仅强调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而且指出调查研究的关键是发现问题,提出意见,鼓励民族工作者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对于“调查研究”的原则,邓小平同志在工作中身体力行。由于十八军入藏前,对西藏独特的社会、历史情况缺乏了解,他发出“关于进藏部队成立政策研究室”的指示,吸收了一批比较了解西藏情况的专家学者参加。政策研究室进入西藏后,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对西藏地方政治、军事、经济、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调查,为和平解放西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22〕邓小平同志坚持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为解放初期顺利解决西南民族问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为民族工作者树立了良好的风范。

40多年来,我国的民族工作者对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少数民族的各种情况并非都已搞清楚。另外,社会的发展变迁使少数民族的情况也在变化,各种新问题不断涌现,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这对民族工作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差距问题、竞争问题;国际形势的变化使民族关系问题、民族宗教问题出现新情况等,都需要我们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化对策和建议。坚持调查研究这种马列主义的方法论,是我们民族工作取得成效的保障,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这样,依靠同志们的工作,我相信可以解决西 南最复杂的又是最重大的问题——民族团结问题”。〔23〕

九、以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民族工作的标准,是新时期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

邓小平同志首次把生产力标准引入民族工作。他说:“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看待这样的问题要着重于实质,而不在于形式,”〔24〕这就告诉我们,民族发展是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客观标准。 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建设,一切方针、政策的制定,都要遵从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这个不变的目标。

我国长期以来深受“左”倾路线和教条主义思想的错误影响 表现在经济发展方面,办事总是先问姓“社”姓“资”,观念陈旧、误区多,不敢放手发展生产力。多年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这是一个重要原因。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姓“社”姓“资”的问题上,提出著名的“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和以民族发展作为观察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标准,实质是一致的,就是生产力标准在经济发展方面,我们清醒地看到,民族地区面临着更为迫切、严峻的任务,民族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很大。如果不解放思想,放手发展生产力,就无法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也会受到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由于国外反动势力的渗透和国内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活动,引起了许多人的不安,许多民族工作者甚至将此看作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方面,作为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其实,这种认识并不正确,因为敌对势力的图谋只代表了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破坏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企图,而广大的民族群众拥护改革开放,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关心的是祖国繁荣富强、民族地区发展昌盛,盼望的是消除东西部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民族工作必须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民族发展为原则,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更快发展,从而带动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得到发展。而当前观察少数民族地区,评判民族工作的得失成败时,更要将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最主要的标准。

讲究实干,反对空话,提倡创造性的工作,是邓小平同志一贯的工作风格,体现在民族工作领域,也是如此。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是邓小平同志民族理论的重要特点,也是他关于民族工作的总原则。邓小平同志在不同时期关于民族工作中的指示,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求实精神、务实精神和深刻的理论洞察力,因而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当今世界,民族问题、民族工作日益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大事。邓小平同志关于民族工作的原则与方法,作为他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之一。对其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学习,对于新时期做好民族工作、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缩小东西部差距,具有重大意义。

注释:

〔1〕《中央领导同志近三年来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讲话选编》,中央统战部1994年编印,第36页。

〔2〕《邓小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页。

〔3〕《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71页,

〔4〕《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2页

〔5〕《中央领导同志近三年来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讲话选编》,第27页。

〔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5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8〕《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2页。

〔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6页。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7页。

〔11〕〔12〕〔13〕《邓小平文稿选》第1卷,第164页。

〔14〕黄光学主编:《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59页。

〔15〕〔16〕《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3、162页。

〔17〕《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8页。

〔18〕《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4页。

〔19〕《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7页。

〔20〕《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1-162页。

〔21〕《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70页。

〔22〕见王贵等著:《西藏历史地位辨》,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405-470页。

〔23〕《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70一171页。

〔2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7页。

标签:;  ;  ;  ;  ;  ;  ;  ;  ;  

邓小平的民族工作原则与方法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