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的研究

细菌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的研究

于雷[1]2003年在《细菌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透明质酸是由Myer和Palmer于1934年从牛眼的玻璃体中最先分离出此物质并加以命名的。它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酸性粘多糖类物质,化学本质为(1-β-4)D-葡糖醛酸和(1-β-3)N-乙酰基-D-氨基葡糖组成的双糖单位重复连接构成的大分子糖胺聚糖。透明质酸主要分布于动物的结缔组织中,但不同来源的透明质酸化学结构完全相同,仅存在相对分子量的差异,而没有种属特异性。 由于特殊的生理作用,独特的流变学特性和极强的持水保湿能力,透明质酸在化妆品工业,医学研究,临床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目前,透明质酸的生产方法逐渐由动物组织提取法转向微生物发酵法。细菌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具有产量不受原料资源限制,成本低,产量高,有较高的相对分子量,分离纯化工艺简便,易于大规模生产等特点成为透明质酸生产的发展方向,应当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作为吉林省科技厅“深层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课题的部分内容,对细菌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并得到了相关结论。 1、确定了有效的菌种筛选方法,从140份牛鼻粘膜中成功地筛选到了叁株产透明质酸的菌株,为生产透明质酸奠定了基础。在初筛过程中,该菌株经血琼脂平板培养后的形态观察及荚膜染色镜检,证明为带有荚膜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在复筛过程中,利用红外吸收光谱法以目的代谢产物即透明质酸为目标,以Sigma公司生产的透明质酸为标样进行筛选。Sigma公司HA标准样品的红外谱图与发酵液精提物的红外谱图各自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基本相同,峰的相对强度相近。上述结果提示筛选菌株的产物呈较典型的HA红外吸收图谱。 2、确定了菌种诱变方法。紫外线诱变和亚硝基胍诱变,即物理诱变和化学试剂诱变相结合的复合处理,使血琼脂平板上的菌落形态明显变大,呈较大透明黏液状,并得到一株不具有溶血性的突变菌。 用紫外分光光谱法对发酵液精提物和标样透明质酸的水溶液进行分析,发酵液精提物的紫外光谱在196nm处有特征吸收,与sigma标样的相同。并且随着HA含量的增加吸光度值也变大,表明利用其最大波长处紫外光谱分析可以作为衡量发酵液中HA含量多少的依据。但发酵液中提取物在257nm和280nm处存在紫外吸收,这表明发酵液中提取物较sigma标样存在核酸和蛋白质等杂质。 将诱变处理前后的菌株发酵液精提物分别在波长196nm处进行紫外分光测吉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细菌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的研究量,其吸收分别为1.813和2.071。表明诱变后透明质酸的产量提高幅度不大。 3、确定了菌株种子培养基的最佳组成。基于菌体生长和透明质酸合成相偶联,选择透明质酸的产量为试验指标,进行了碳源,氮源,碳氮比,有机氮和无机氮协同作用对应指标的单因素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其它控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以2%葡萄糖作为碳源,蛋白栋和酵母膏作为氮源,碳氮比为1:1,有机氮与无机氮的比为5:1时,试验指标最高。 4、确定了摇瓶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组成。同样选择透明质酸产量作为试验指标,以葡萄糖,蛋白陈和酵母膏,NaNo3为试验因素设计正交试验玩必,通过对获得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实际,摇瓶发酵培养基最佳组成确定为葡萄糖1%,蛋白陈1%,酵母膏1%,NaNO3 0.5%。通过对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优化得到以蛋白陈和酵母膏复合氮源为主要成分的培养基,它们可以代替血清培养基,菌体的生长良好。 5、确定了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绘制出种子培养基中菌体的生长曲线,取14一16h为接种的最佳种龄,发酵培养基中的最佳装液量确定为20nil/250d。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优化后,菌株发酵液精提物的紫外吸收由2.071提高至2.562,表明透明质酸的产量有所提高。 6、确定了透明质酸的分离提纯工艺。通过乙醇沉淀和CPC络合等手段提取出化妆品级透明质酸,其白色精提物HA中葡萄糖醛酸的含量为36.2%,比旋光度为间ZOD二一680。但透明质酸产量较低,每100onu新鲜发酵液中得到浅黄色初提物I诬A 2.779白色精提物H人0.9490

宋磊[2]2012年在《兽疫链球菌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是由N-乙酰氨基葡萄糖(GlcNAc)和葡萄糖醛酸(GlcUA)通过β-1,4和β-1,3糖苷键反复交替连接而成的高分子聚合物。由于其自身特殊的理化性质,透明质酸在医学领域、化妆品领域和食品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生产透明质酸主要有两种方法即从动物组织中提取和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获得。由于动物组织的来源少,提取的数量有限,提取成本较高,因此透明质酸价格十分昂贵。而微生物发酵法可以利用微生物大量的生产透明质酸,且提取成本较低,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以兽疫链球菌(Streptococcus zooepidemicusSL-1)作为出发菌株,对其进行紫外诱变和亚硝基胍诱变处理,得到了一株透明质酸产量较原始菌株提高55.17%的变异株SL-2。对菌株SL-2种子培养条件进行优化,最佳碳源是葡萄糖,最佳氮源是酵母粉和蛋白胨,摇瓶转速是150r/min,温度为37℃。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得出发酵培养基最佳配比为葡萄糖40g/L、牛肉膏4g/L、酵母粉7g/L、蛋白胨9g/L、MgSO_4·7H_2O2.5g/L、KH_2PO_42.2g/L。发酵温度为35℃,摇瓶装液量为100mL/500mL,透明质酸的产量为0.5066g/L。本文建立的透明质酸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在葡萄糖初始浓度变化较大的范围内能够较好的描述Streptococcus zooepidemicus SL-2分批发酵过程中菌体的生长、产物形成和基质消耗随时间变化的状况。对发酵动力学方程及参数进行分析,得出透明质酸发酵存在一最佳的初糖浓度范围,即30~60g/L,从实际小罐发酵情况来看,推断结果是正确的。综合考虑乳酸对透明质酸发酵的影响、发酵周期、转化速率及转化率,选择了初糖浓度为45g/L进行发酵条件优化。通过对兽疫链球菌Streptococcus zooepidemicus SL-2在5L发酵罐中发酵生产透明质酸进行研究可知,透明质酸在初糖浓度为45g/L时最佳发酵条件是: pH为6.9,温度34℃,转速600r/min,通气量1.5L/min。同时对透明质酸的转化率以及转化速率进行了计算,转化率为9.68%,转化速率为0.197g/(L h)。

梁天佐[3]2010年在《微生物发酵法产透明质酸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透明质酸也称为玻璃酸(Hyaluronic acid简称HA)是一种生物相容性很好的生物聚合物,广泛存在于动物和人体结缔组织细胞外基质及部分细菌中的一种高分子粘多糖。由D-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 acid)和N-乙酰氨基-D-葡萄糖胺(N-acetyl glucosamine)通过β-1,4和β-1,3糖苷键反复交替连接而成。由于其优良的保湿和润滑性状现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化妆品和医疗领域中。透明质酸的制备可以分为传统的动物提取法和比较现代的微生物发酵法两种形式。近几年,随着微生物发酵法生产HA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发酵法大有完全取代提取法的趋势。本文对于微生物发酵生产透明质酸的工艺过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的分析和研究,并得到了相关的结论。经过人工筛选,得到一株改良性状的透明质酸产生菌株,通过对菌株的研究和培养,建立了一套适合于微生物发酵生产HA菌株的复壮(活化)、保藏的方式,简化了制备种子的工艺,使菌株的优良性状得以保存,缩短了发酵的周期。为工业发酵产生HA奠定了基础。通过500mL摇瓶水平的单因素试验和多因素响应面试验初步确定菌株发酵培养基的成分。即葡萄糖浓度27.49 g/L,酸水解酪蛋白浓度为2 g/L,酵母粉浓度1.0745 g/L,硫酸铵浓度为2 g/L,硫酸镁浓度为0.5 g/L,磷酸氢二钾浓度为1.9 g/L。确定了菌株摇瓶发酵的适宜培养条件。绘制出种子培养基中菌体的生长曲线,取8~12 h为接种的适宜种龄,发酵培养基中的适宜装液量确定为30 mL/500 mL ,产物HA积累的最适温度为37℃,最适初始pH值为7.0。确定了小型发酵罐发酵时的适宜培养条件及生产条件。在发酵罐水平上探索了适于产物代谢的适宜温度为37℃,PH值为7.0;整个发酵过程采取较低的通氧速率3 L/min,搅拌速率采用转速600 r/min的调控方式。确定了透明质酸的分离提纯工艺。经过一系列提取纯化步骤:乙醇沉淀、沉淀物溶解、过滤、CPC络合、HA-CPC解离、成品沉淀、脱水、真空冷冻干燥等,得到成品。成品最终的各项指标接近于化妆品级的标准。整个提纯工艺的收率在92%左右,产品纯度97.6%。

孟庆繁[4]2003年在《兽疫链球菌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文中研究表明以兽疫链球菌(Streptococcus zooepidemicus)C55151为原始菌种,经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TG)诱变处理,获得一株高产透明质酸 (Hyaluronic acid,HA)的变异株J18,其HA产量较原始株提高一倍。利用正交设计试验探索出该变异株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比为葡萄糖50g/L,酵母膏30g/L,硫酸镁0.5g/L.并发现添加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能够大幅度提高HA产量。同时对原始株、变异株的发酵过程进行了研究, 发现变异株J18在发酵的任何时间, 其HA产量都高于原始菌种, 且菌体浓度与发酵液中的葡萄糖浓度, pH值呈负相关性。探索了透明质酸 (Hyaluronic acid) 产生菌——兽疫链球菌(Streptococcus zooepidemicus)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最佳条件。探讨了酶浓度、酶解时间、高渗液的选择、预处理及高渗预培养等因素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条件为:经1.2%甘氨酸预处理及高渗预培养共同作用2小时后,用50U/mL溶菌酶,在NaCl高渗体系中,于39℃作用60min。在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形成率可达94.6%,再生率可达18.5%。用不同功率的He-Ne激光照射不同时间诱变原生质体,当功率密度为40mW/cm2,照射时间为300s时,其致死率可达99.88%。从存活的变异株中筛选出一株高产透明质酸菌株,其产量(2.21g/L)达原始菌株(0.49g/L)的4.5倍。将兽疫链球菌经诱变后产生的多糖经Savage法、 季铵复合物沉淀法、 DEAE-纤维素 (DE52) 离子交换层析法及Sephadex G-75凝胶过滤法分离纯化;纯化的多糖的结构经过化学组成分析、核磁共振光谱、红外光谱及圆二色谱进行鉴定,证明了诱变得到的高产菌株 (Streptococcus<WP=66>zooepidemicus J18) 经发酵得到的多糖为透明质酸; 通过刚果红实验证明了透明质酸的构象为单股螺旋结构. 并测得该透明质酸的平均分子量约为1.16×106D。

温琦[5]2006年在《强化Streptococcus zooepidemicus H24高产透明质酸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or Hyaluronan,简称HA)是一种直链高分子粘多糖,具有独特的“锁水”功能。HA在化妆品、外伤及关节和眼科手术、眼药水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为了进一步加强Streptococcus zooepidemicus H24发酵生产HA的能力,本研究采用氧化胁迫、增加细胞膜透性、强化细胞营养等技术策略,从微生物生理生化方面探讨了自由基、表面活性剂、营养强化剂在进一步提高兽疫链球菌发酵生产HA的潜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对Streptococcus zooepidemicus H24的氧化胁迫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发现在接种前用0.05μL/mL的NaClO处理种子液,可对菌体产生自发突变的作用,使HA的产量提高21 %;而在发酵4 h时添加0.1 mmol/L H2O2使菌体调动自我保护机制而大量合成荚膜,HA的产量可提高20 %。研究了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兽疫链球菌Streptococcus zooepidemicus H24菌体生长和透明质酸发酵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2.5 L发酵罐中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的添加对透明质酸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罐上8-12 h流加CTAB可使兽疫链球菌细胞荚膜脱落,促使透明质酸的产量由5.1 g/L提高到5.7 g/L,增加11.8 %。研究了2.5 L发酵罐中氮源浓度及一次性补糖浓度对透明质酸产量及分子量的影响,20 g/L的酵母粉最利于HA的合成,其产量达到4.7 g/L,最终发酵液中HA的平均分子量达到2.00×106 Da;HA发酵10 h补加30 g/L的葡萄糖,HA的产量和分子量都有所提高,其产量到达5.3 g/L,HA平均分子量达到2.14×106 Da。2.5 L发酵罐中,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0.005 g/L的尿嘧啶,HA合成速率加快,产量达到5.5 g/L,HA平均分子量达到2.20×106 Da;2.5 L发酵罐中,发酵培养基中添加0.005 g/L尿嘧啶并在HA发酵10 h时补加30 g/L的葡萄糖,HA的产量提高到5.8 g/L,平均分子量达到2.34×106 Da。

盛瑞堂[6]2006年在《透明质酸分离纯化工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透明质酸(HA)是由(1-3)-2-N-乙酰氨基-2-脱氧-p-D-葡萄糖-(1-4)-O-β-D-葡萄糖醛酸的二糖重复排列而形成的直链聚合物。Meyer和Palmer在1934年首次从牛眼中提取出来。由于HA具有高粘度,高保水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广泛的应用于化妆品、保健品和临床医学。透明质酸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生物组织提取法和细菌发酵法。本文主要研究了从发酵液中分离纯化透明质酸的工艺。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预处理透明质酸发酵液的方法。优化了乙醇法沉淀发酵液的条件,在发酵液中加入2.0倍体积的乙醇,HA的收率为93.75%。优化了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法沉淀发酵液的条件,将发酵液稀释至4.5倍,调节pH=6.5,加入发酵液体积的12%的CTAB溶液(浓度以质量体积分数计为10%),此时HA收率可高达97.0%。CTAB法比乙醇法所得的HA沉淀中的杂蛋白质量分数降低了2.4%,收率提高了2.1%。但乙醇沉淀法比CTAB法可使从发酵液中粗提透明质酸时的主要原料成本少33.3%,因此若是工业生产透明质酸,还是应该采用乙醇沉淀法来沉淀发酵液来获得透明质酸粗品。2.研究了透明质酸的分离纯化工艺。将透明质酸粗品应以20g/L的浓度溶于去离子水,再加入水体积的l0-12%乙醇。加入硅藻土作为吸附剂;调节粗品溶液pH至4.6-4.8;在HA粗品溶液中加入10g/L粗硅藻土和3.3g/L,细硅藻土为助滤剂;用0.3kg/m2粗硅藻土和0.5kg/m2细硅藻土预涂层过滤;用H乙-1型滤板过滤;超滤;用乙醇沉淀得HA湿产品,经真空干燥即可得HA精品。所得HA的葡萄糖醛酸含量为40%-45.2%(理论含量为48.38%),收率为82.7~95.6%,满足化妆品级HA的要求。3.将实验室开发的透明质酸分离纯化工艺成功应用于新疆独山子石化总厂2吨/年的工业装置。该工厂生产的HA的葡醛酸含量高达40-47.3%,蛋白含量仅为0.01-0.1%,分子量为1.1-2.06×106Da,收率为≥81.7%,满足化妆品级HA的要求。4.将上述工艺生产的HA产品与目前市场上具有优势的福瑞达和东辰产品进行以下方面的比较:葡萄糖醛酸含量、蛋白含量、Na+含量、干燥失重、产品透光率、降解速度、微观结构和红外谱图。比较可知,独山子产品完全满足化妆品级HA的质量要求,完全具有与国内同种产品竞争的能力。

宋磊, 王腾飞[7]2012年在《透明质酸的研究现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简称HA)是由葡萄糖醛酸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胺为双糖单位交替连接而成的粘多糖物质。本文论述了透明质酸的特性、应用、制备等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李尧[8]2011年在《链球菌产透明质酸工程菌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又名玻璃酸,普遍存在于脊椎动物和某些细菌的荚膜,是由的D-葡萄糖醛酸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以p-1,3和p-1,4糖苷键交连而成的高分子链状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在医药和化妆品领域广泛应用,近年来透明质酸的需求与日俱增,表现出良好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微生物发酵法已取代动物组织提取法成为透明质酸生产的主要方式。国内外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主要菌种为C组链球菌(Group C Streptococcus, GCS)的马链球菌马亚种和马链球菌兽疫亚种。马链球菌兽疫亚种与A组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 GAS)蛋白序列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该菌除没有链球菌致热外毒素外,几乎具有GAS业已证实的所有毒力因子。由于GCS没有宿主专嗜性,能引起多种动物,甚至人的链球菌病,因此用GCS发酵生产透明质酸,存在潜在安全风险,所以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构建透明质酸生产毒力基因缺失高产突变株,具有积极意义。本实验从牛鼻粘膜样品中分离出一株产透明质酸链球菌,经16S rD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鉴定为Streptococcus equi subsp. Zooepidemicus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菌株在透明质酸发酵培养基中,37℃摇瓶培养,18小时左右透明质酸产量达到最高(0.96g/L)。以该菌为出发菌株,用温度敏感基因敲除载体系统pJR700,成功构建链球菌血红素受体(Streptecoccus Heme Receptor, Shr)基因缺失突变株。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敲除其他毒力基因,构建无毒透明质酸生产基因工程菌打下了基础。链球菌透明质酸合成酶是合成透明质酸的关键酶,其操纵子由hasA、hasB、hasC叁个基因组成。本课题根据温度敏感载体pJR700在37℃能将同源基因整合到染色体并稳定遗传的特性,用该载体系统,构建携带hasABC基因的温度敏感性质粒载体pXL31,将该质粒载体转到血红素受体基因缺失突变株,获得含双拷贝hasABC基因工程菌。SDS-PAGE电泳证实,与血红素受体基因缺失突变株相比,工程菌分子量大约50KDa、47KDa和40KDa的叁个蛋白高表达,工程菌高表达的这叁个蛋白,理论上与马链球菌兽疫亚种hasA、hasB、hasC叁个基因表达蛋白分子量相近;用Bitter-Muir方法测定菌株透明质酸含量结果显示,被测定的6株工程菌透明质酸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范围在27-34%之间,其中一株菌株透明质酸产量达到1.28 g/L,比出发菌株提高34%。实验结果证实,用温度敏感基因载体系统pJR700增加染色体上基因的拷贝是可行的。这一方法研究成功,为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提高微生物代谢产物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罗强[9]2003年在《兽疫链球菌生产透明质酸的研究》文中提出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是一种由葡萄糖醛酸(GlcUA)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ClcNAc)以β-1-3和β-1-4糖苷键相连的二糖单位重复构建而成的,具有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聚合物。由于特殊的生理作用、独特的流变学特性和极强的持水保湿能力,透明质酸在医学研究、临床治疗、化妆品工业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透明质酸广泛分布于各种动物组织中,一些兼性厌氧革兰氏阳性链球菌,如链球菌属A群,C群的菌荚膜中也有透明质酸存在。由于动物组织原料有限,且透明质酸的含量低,同时提取成本高,因而价格十分昂贵。而微生物发酵法,所需的原料易得,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由于透明质酸存在于菌体荚膜上,易于与菌体分离,因而减少了提取成本。 本实验就是以一株兽疫链球菌(Streptococcus zooepidemicus)作为生产菌株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原生质体诱变选育高产菌株;(2)诱变株H-35的发酵条件优化;(3)发酵液中透明质酸的分离、提取和纯化;(4)透明质酸性质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TG)诱变原生质体,选育高产菌株。在本实验中确定了溶菌酶作用的最佳条件是0.6mg/mL溶菌酶高渗溶液,30℃水浴下酶解20min。当原生质体制备率为98.1%,再生率为25.3%。原生质体经过200μg/mL NTG 35℃作用20min后,突变株H-35的透明质酸产量(1.02g/L)是原始菌株(0.29 g/L)的3.5倍。2.经过突变株H一35的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正交试验,确定了H一35的发酵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实验结果是:葡萄糖4.0%,酵母膏2.0%,NaCI 0.2%,KHZP04 0.2%,MgSO;·7H 20 0.06%,初始pH7.0,装量8%,35oC,200rpm培养18h,透明质酸的含量为1.439/L,是出发菌株(0.299/L)的4.9倍。3.采用阴离子树脂DEAE一纤维素对透明质酸粗品进行纯化,当NaCI为0.6mol/L时,蛋白质含量较低。其透明质酸中葡萄糖醛酸含量为37.5%,蛋白质含量为0.38%。

曲凯[10]2008年在《兽疫链球菌合成透明质酸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文中指出透明质酸是一种由葡萄糖醛酸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以β-1-3和β-1-4糖昔键相连的二糖单位重复构建而成的,具有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聚合物。由于特殊的生理作用、独特的流变学特性和极强的持水保湿能力,透明质酸在医学研究、临床治疗、化妆品工业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透明质酸广泛分布于各种动物组织中,一些兼性厌氧革兰氏阳性链球菌,如链球菌属A群(group A streptococcus,GAS),C群(group Cstreptococcus,GCS)的菌膜中也有透明质酸存在。由于动物组织的原料有限,且透明质酸的含量低,同时提取成本高,因而价格十分昂贵。而微生物发酵法,所需的原料易得,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本研究首先对兽疫链球菌(Streptococcus Zooepidemicus)中与透明质酸合成有关的基因做了研究,主要包括透明质酸合成酶基因和磷脂酰甘油磷酸合成酶基因以及透明质酸分解酶基因。透明质酸合成酶基因是生物合成HA途径中的关键酶,其活性和稳定性决定了透明质酸产量和质量,它还参与HA输出到胞外。对实验室保存的兽疫链球菌的透明质酸合成酶基因的进行了克隆及测序,通过序列分析,证明其属于合成透明质酸活性较高的合成酶,同时也结果验证了实验室保存生产透明质酸的链球菌为兽疫链球菌。分离得到兽疫链球菌的磷脂酰甘油磷酸合成酶基因序列。序列分析显示:其开放阅读框为531的碱基,序列编码的蛋白含有176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19400,等电点为8.8,其中含有63个疏水氨基酸,预示其可能膜结合特性。二级结构预测发现该蛋白含3个跨膜域。此外,该蛋白与已知的产脓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的磷脂酰甘油磷酸合成酶具有85%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磷脂酰甘油磷酸合成酶基因,它与心磷脂的合成有密切关系,心磷脂是对透明质酸合成酶的生物活性及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它的分离对提高透明质酸合成酶活性,对提高透明质酸产量及提高分子量提供理论基础。对本实验室保存的兽疫链球菌改造提供了一个方向。透明质酸分解酶是是一种胞外酶,能够裂解透明质酸,会降低发酵生产透明质酸的产量。课题研究了实验室保存的兽疫链球菌是否含有透明质酸分解酶基因,从序列分析结果来看,实验室保存的兽疫链球菌不同于其他已经诱变工业菌种,它是含有透明质酸分解酶基因的。

参考文献:

[1]. 细菌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的研究[D]. 于雷. 吉林农业大学. 2003

[2]. 兽疫链球菌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的研究[D]. 宋磊.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2

[3]. 微生物发酵法产透明质酸工艺研究[D]. 梁天佐. 河北农业大学. 2010

[4]. 兽疫链球菌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D]. 孟庆繁. 吉林大学. 2003

[5]. 强化Streptococcus zooepidemicus H24高产透明质酸的策略研究[D]. 温琦. 江南大学. 2006

[6]. 透明质酸分离纯化工艺的研究[D]. 盛瑞堂. 北京化工大学. 2006

[7]. 透明质酸的研究现状综述[J]. 宋磊, 王腾飞. 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8]. 链球菌产透明质酸工程菌的构建研究[D]. 李尧. 西南交通大学. 2011

[9]. 兽疫链球菌生产透明质酸的研究[D]. 罗强. 四川大学. 2003

[10]. 兽疫链球菌合成透明质酸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 曲凯. 北京化工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细菌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