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的机遇 、困境与路径
周 军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 ]农村文化的协调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步骤。随着农村社会的全面转型与变迁,农村文化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及农村经济的发展还不协调。农村文化发展还面临着二元体制、投资体制、监督管理机制、交流与融合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困境,需要对农村文化进行系统性建设,突破发展瓶颈,解决农村文化发展的现实性问题。
[关键词 ]农村文化;机遇;困境;路径
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以及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新变化,不仅改变了农民传统的劳作方式,也改变了农村熟人社会的生活方式,农民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社会流动自由。农村单一的、固化的文化样态发生了改变,农村文化发展突破了传统的束缚,摆脱了计划体制的框架,取得了积极的建设成果。在农村文化发展迎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是制约农村文化高水平发展的最大瓶颈,只有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设计,才能实现城乡文化的一体化发展。
一 、农村文化发展的机遇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也高度重视,制定了各种农村文化发展政策,农村文化建设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都有了极大改善,为农村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城乡文化发展政策的一体化设计
计划体制下的城市偏好是以牺牲农业、农村和农民利益为代价的,农村文化发展自然滞后。改革带来的物质利益增长,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由城市向农村的转向,农村文化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传统农民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精神面貌都实现了现代转换。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1]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2]中央一号文件开始关注农村文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即农村文化的内在价值体系。从2004年到2018年连续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党的几次重要会议都十分重视农村文化发展问题,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方法策略不断务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培育良好文明乡风问题。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农村的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看出,到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我们党已经具有了城乡文化一体化的顶层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提出,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从党的十七大开始逐步改变文化发展城市偏好的倾向,更加关注农村文化的发展,特别强调用先进文化引领农村文化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4]2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措施,即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对城乡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规划、优化配置,在文化下乡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农村文化的帮扶,以城带乡发展农村文化,把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和支持程度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基本指标。党的十八大又从总体化的视角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国家不仅在文化发展的宏观政策方面更加关注农村文化,还制定相关法律推动城乡文化的一体化发展。2017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规定,“国家重点增加农村地区图书、报刊、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节目、网络信息内容、节庆活动、体育健身活动等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面向农村提供的图书、报刊、电影等公共文化产品应当符合农村特点和需求,提高针对性和时效性。”[5]
国家以及各级地方财政对农村文化经费的投入比例也不断加大,中央财政还特别设立了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严格执行专款专用原则,明确资金用途,以保证农村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与此同时还制定了《中央补助地方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做了详细规定,明确了专项资金的量化标准:“对每个行政村每年的文化设施维护费用及开展文化体育活动费用等给予1万元的基本补助,并就具体的文化事业规定了具体的量化标准,其中: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及更新各2 000元;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活动和农村文化活动各2 400元;农村体育活动1 200元。”[6]
随着电机制造业产品向变频化、直驱化发展,非工频电机越来越多,电机试验对试验电源的变频驱动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农村文化教育发展的均衡化趋势
在传统的文化认知中,农民成了保守、落后的代名词,简单而模式化的农业劳作方式与落后的农村、农民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同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农村文化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大部分农村文化,都带有地域性特色,主要是传统习惯的积累和总结,具有自发性、自然性和碎片化的特点,只有少数特权阶层能够接受系统而规范的基础教育,农民自然被排除在规范化教育之外。新中国成立以后,系统化的国民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表现出明显的城市偏好,使农村文化教育落后于城市,农民和市民不仅身份不同,而且文化差距较大。
正确引导和监督管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新时期,多元文化思想不断渗透,而农民群体知识水平相对较低,价值观念处于异动游离之中,并呈现出多元化的选择状态。政府如果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协调,就会造成农民的思想混乱和精神匮乏,致使农村社会生活无序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建设成为了各级政府的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而对文化管理是漠视状态,农村文化的管理人员不仅配备不足,还主要为兼职人员。这部分人管理经验不足,管理责任不明。由于政府对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缺乏规范性,同时存在松散放任的情况,致使农村文化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同时,在用人机制上,不仅兼职人员过多,还过于“人情化”“熟人化”,文化干部队伍素质较差,工作效率低下,活动内容简单重复,难以有效协同和规划,造成大量的文化资源浪费。
(三)农村文化载体的多元化倾向
在农村文化发展的整体系统中,乡土情结根深蒂固,原有的习俗文化、符号文化以及传统的文化活动仪式在各种文化新载体的影响下也经历一定的变迁与发展。但由于主要来源于乡风民情和自然习惯,变迁的主要是文化形式,而其内容有着超强的稳定性,如果没有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很难发生改变,一些偏远或比较闭塞的农村表现更为突出。当前对农村文化变迁产生影响的载体日益广泛,越发新颖多样。在众多载体中,国家主导的文化宣传和教育载体是主流载体,影响最大也最为深远。学校教育是主流载体之一,学校教育具有正规化、系统化、专业化的特点,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大众传播媒介是农村文化发展广泛运用的载体, 具有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内容丰富、影响范围广等特点,是农村内在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物质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大众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等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推广,是农民获取各种文化信息的主要来源。目前,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已经在农村社会全面普及。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智能手机和电视的出现,微信、微博和微视频等新媒体和微媒体也广泛进入农村社会。调查显示,农民获取文化知识信息的主要媒体依次是有线电视、手机微信、微博、报纸、宣传单、图书、村喇叭、网络。获取文化知识信息的主要场所依次是学校、乡政府、农技站、集市、商店。获取文化知识信息的主要方式依次是教师和专家讲授、自我寻找、熟人相传。不断增加的农村文化载体,丰富了农民获取的文化知识信息,特别是互联网在农村社会的逐渐推广,打破了农村封闭的信息流动渠道,农民可以足不出户获取大量的外界信息。现代化的大众传媒创造了更加开放、多元的农村文化建设环境,农民的知识结构、价值结构、思想观念、信仰体系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四)农村文化设施的逐步完善
齐备的文化设施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硬件保证。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富裕了,但由于集体劳作方式的改变以及农民流动性的增强,大部分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随之减少或消失,很多乡镇的公共文化设施已经名存实亡,特别是乡镇电影院、文化站、图书室破坏严重。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国家开始由城市偏向转至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建设农村文化设施。加大对重大文化建设项目的投资与支持力度,基层文化设施得到了补充和完善。目前,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下,基本实现了乡镇级图书馆、文化馆的普及,70%以上的自然村具备简易的文化设施和活动场地。这些基础设施的良好配置,丰富了广大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具有集中效应,能够把组织性、纪律性比较弱的农民集中起来,增强农民的组织性和团队意识。调查统计,“2013年,县及县以下文化事业费257.82亿元,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48.6%,比2010年增加12.6个百分点。”[8]到2014年“达到291.32亿元,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49.9%。”[9]近年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已基本普及,文化设施的种类、数量不断增多,文化设施的质量不断提高,“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建成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3 112个,文化馆3 315个,乡镇文化站4万余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2万多个。农村文化场馆设施日益完善的同时,各种文化资源传播设施也不断扩大了覆盖面,目前已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播电视节目日益丰富多彩,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左右,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层服务点已覆盖3.55万个乡镇(街道)和70万个村(社区)。”[10]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成了立体化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在文化内容上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传播方式和手段日益多样化。
(五)农村文化的市场化水平提高
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的文化活动由集体来组织,基本是自娱自乐;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农村社会的转型,农民的集体劳作方式被打破,特别是农民进城务工流动性不断增强,集体文化活动形式受到严重制约。集体文化活动是传统农村的主要文化活动形式,但因耕作组合方式的分散化和人员的不齐备,集体文化活动形式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近几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文化市场的投入不断加大,农村文化需求质量也不断提高。为适应这一要求,出现了各种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和文化下乡活动,农村的精神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彩。“2015年,全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赴农村演出 139.08 万场,比2012年增长 21.9%;赴农村演出场次占总演出场次的 66.0%,比重比2014年提高0.4个百分点。”[11]农村各种特色文化活动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也日渐活跃,许多农村将传统特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围绕地域、民族和自然环境特色,深入挖掘民间文化遗产的精华,开始自办文化团体,农民对农村特色文化活动的认同度不断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在新的农村文化发展形势下,许多农民自办文化团体,民营文化企业不断应运而生,不仅丰富了农民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还通过各种途径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农村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体现市场化、产业化的特点。
二 、农村文化发展的困境
农村文化的发展需要“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环境,城乡之间、乡与乡之间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融合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中国城市和农村有泾渭分明的地域界限,城乡之间的天然屏障束缚了农民与市民的交流空间和领域,农民和市民具有不同的知识素养和思想素养,而国家的文化政策主要是坚持城市标准,影视传媒作品及文化宣传内容和形式基本都是围绕城市而创作。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城乡之间的重大差别,特别是农民与市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致使城市居民一直轻视或藐视农村文化。而传统农民又因乡土情结浓厚,形成了牢固的历史文化记忆。大部分农民向往城市文化,渴望城市文化的繁华与色彩,但又具有保守心理,接受城市文化也比较迟缓,造成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农村文化被边缘化。现代大众传媒,既影响着城市也影响着农村,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几乎同一化,但认同度却有很大差异。来源于农村,反映农村生活实际的文化作品,深受农民的喜爱,而在市民的眼里,更多感觉到的是乡土文化的“土气”,不由自主产生鄙视“土气”文化的心理。而以城市生活为题材的文化作品,反映现代城市生活节奏,具有开放性的内容和形式,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民感受不一,老年农民很难接受,而对青年农民来说却是有吸引力的。
(一)城乡二元体制障碍
城乡二元结构体现在不公平的户籍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二元结构是计划体制的产物,人为地造成了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差距和不平衡,特别是在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和收入分配等方面有重大差距。其中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更为明显。城乡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投入、文化建设队伍都存在很大差别。首先,城乡文化设施不均衡,城市优先政策使农村基层文化设施落后。调查显示,城乡之间在文化设施方面的投入比在8∶3左右,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明显呈劣势,难以保障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国县级及其以上城市,有国家和各级政府的主体性投资,一般都具有了高水平的电影院、文化馆和图书馆设施。乡镇基本具备了文化馆和图书馆,但电影院还不完善,而且效用的发挥也很低,很多电影院、文化馆和图书馆处于闲置状态,特别是村级文化设施缺失的现象更为严重。许多自然村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就失去了原有的文化设施,而后补充和再建的也很稀少。即使都是自然村落,公共文化资源也很不均衡,从而导致农村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手段差别明显,公共文化资源的缺失和不平衡难以适应农村文化发展的要求。其次,城乡文化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不平衡。城市有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文化队伍,有标准的人员配备和业务要求;但对农村来说,文化管理人员基本是兼职,文化队伍素质偏低,缺乏专业性和规范性,大多数文化艺人,主要是传统文化传承人,一般靠自学成才,90%以上没经历过专业化教育。从文化队伍的后备力量来看,农村文化队伍逐渐老年化,参与人员少而且文化技艺较低,许多农村特色传统技艺文化逐渐失传,缺乏后备军;而城市却是人才济济,专业化、年轻化并逐步产业化。
说明:在认知冲突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新知并加以巩固.探究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素养的发展.
(二)文化投资体制障碍
农村文化的发展是一项复杂而系统性的工程,既有表层的变量文化,又有内在的静态文化,推进农村文化的发展,要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系统设计。面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障碍,必须以培养农民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树立良好文明乡风为目标,建立农村文化系统的联动机制。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基于心理或社会的需求,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取决于两个条件: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和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求[2]。目前,手机的普及率极高,人们可以便捷地通过手机使用微信公众号,这是微信公众号被广泛接受的基础。微信作为分享彼此观念和经验的社交平台,容易聚集价值观一致的群体。“咪蒙”的文章所传播出来的文化价值观念迎合了其粉丝的社会心理,不论是其吐槽、毒舌的文章,还是暖心、励志文章,都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切和关怀,以及对纯真、美好、正能量的追求,戳中了当下年轻人的痛点和笑点,自然就吸引了大批的粉丝。
理念形成不在一朝一夕,而是在正确认识的引导下,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 对于“文化遗产日”的设立,习近平表示:“‘文化遗产日’的设立突显出文化遗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4]325 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集中开展有关文化遗产的系列宣传活动,如演讲、展示和演出等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众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长此以往在广大人民群众思想层面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加之政府放开药品定价权,如何保证医药行业稳健发展、保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成为当前反垄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医改进入深水区的当下,须时刻把控药品价格新动态,对系列垄断行为保持高压态势以防药品市场价格垄断屡禁不止。以药品价格垄断为切入点,找准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完善规制药品行业垄断的运作框架,方可从根本上整治垄断乱象、保持药品行业健康平稳发展。
其次,资金投入方式单一。农村文化发展的资金一方面来源于国家财政的投入,另一方面来自于地方政府的投资和社会资金的注入,农村文化发展只有依靠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才有可靠的资金保障。但目前的投入状况仍然不容乐观,投资来源少、数量低,农村文化难以实现高水平发展。近年来,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都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但从整体投入和人均水平来看,与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国家财政对城乡文化的投入明显失衡,以2005年为例,对农村文化共投入35.7亿元,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的26.7%。而对同期的城市文化投入的比重为73.3%,投入比存在明显差距[12]30。到2015年,城乡文化投入的差距大幅度缩小,对县以上的文化事业费投入352.84亿元,对县及县级以下的文化事业费投入达到330.13亿元,但按人口平均计算,每个农民每年所能享受到的文化投入只有30元左右,而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是49.68元[11]。经费严重不足,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城市与农村之间、农村与农村之间文化投入的差距,造成发展水平不均衡,文化发展一体化的任务还很艰巨。缺乏资金来源,一些农村的文化设施难以维护和使用,没有资金来源更不能吸引文化人才,大多数文化设施靠社会捐助来维持运转。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投入短缺和不平衡导致发展动力较弱,可持续性差,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最主要障碍。
第三,农村文化资源的配置方式过于粗放。文化资源配备主要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由上级政府统一购置、统一发放,缺乏精准性,不能因地制宜。一些农村能够自购文化设施,但主要是发达农村或城郊地区农村。发达地区,特别是城郊地区的农村文化设施处于过剩状态,不仅有统一发放的文化设施,还有自购或自创的文化设施,在文化资源的供应上数量多、规模大、质量高,明显处于富足状态。而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文化设施简陋、规模小、数量少、质量差,资源供应严重不足。由于数量和质量的差别较大,每个乡镇都有图书室、文化馆和电影院,但使用效率明显不同,许多地区形同虚设。发达地区农村文化人才齐全且素质较高,欠发达地区文化人才严重缺乏且素质较低。从文化产品的供给来看,城乡差距很大,许多农村的农民收入较低,消费水平自然更低,对需要付费的高层次文化产品难以消费,而免费的、针对性强的农村题材文化作品较少,文化资源供给难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三)文化引导和监督管理机制障碍
改革开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转变传统农业结构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的技术和利益需要,促使农民主动或被动地接受文化教育,国家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也正是适应了这一需要。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也充分认识到教育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不断调整政策,全力保证农村学生的九年义务教育,同时还以各种方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城乡教育的差距不断缩小,城乡教育的均衡式发展,已初见成效。在城乡教育均衡式发展的基础上,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拨款力度也不断加大,农村教育经费不断增长,基本保障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2007年开始,全国农村初中和小学全部免除学杂费,农村家庭学生上学成本大幅降低,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得到了免费教科书,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得到了生活费补贴[7]227。国家和地方政府还加大了农村初中和小学教师的补充和培训工作,农村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2.2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重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或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四)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机制障碍
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果的同时,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传统农村文化符号逐渐消失、农村信仰与价值体系不断解体、农村文化的主客体空心化等。农村文化发展遇到了各种挑战,农村文化功能的发挥受到影响,特别是二元体制、投资体制、监督管理机制、交流与融合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的障碍,是农村文化发展的最大困境。
(五)文化保障机制障碍
由于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刚刚起步,农民和市民具有不平等的保障待遇,农村文化建设亦是如此。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主要集中在农村合作医疗方面,保障范围比较窄,保障力度比较小,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与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生活保障不能充分富足的情况下,农民的文化参与意识相对较弱,在文化消费方面既缺少客观条件,也缺少主观愿望,由此势必影响农村文化发展的整体进程。目前,我国正在通过顶层设计,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综合规划,推进以合作医疗为基础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但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有限,社保服务水平低,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还缺少对农民文化权益的保障。因此,只有给予农民与市民无差别的社会保障待遇,妥善解决好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城乡文化建设才能在统筹融合中共同发展。
三 、农村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首先,农村文化建设投资被边缘化。计划经济时代,“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经济发展思路,使农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农村文化发展始终处于传统状态,农村和农民缺乏文化建设资金,农民的文化生活主要以“原生态”的自娱自乐活动为主,许多活动不需要资金支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但由于集体劳作方式被一家一户的个体劳动所改变,集体劳动变成了分散劳动,从而冲淡了农民的集体活动意识和组织意识,组织性、纪律性变低,群体性的文化活动形式由于政府的缺位随之减少,乡村特色文化活动逐渐消失。而城市文化由于政府的偏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文化仍然处于边缘化状态,发展缓慢。
(一)注重农村文化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要改变传统认识,农村文化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增加文化设施或举办文化活动等来达到目标,必须进行长远设计和总体规划,以此来保证文化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农村文化有一套复杂的运行系统,即知识与价值系统、管理系统、保障系统、动力系统,四个系统相互联结、缺一不可。知识与价值系统是农村文化系统的核心、灵魂,主要包括乡村的知识体系、信仰体系、优良家风、乡贤文化、文明乡风等要素;管理系统包括市场秩序、组织协调、人才流动等要素;保障系统包括法律政策制度方面的政治保障、设施配置方面的经济保障等要素;动力系统是农村文化发展的推进系统,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供给、文化创作的交流与合作、文化作品的保护与创新、文化成果的展示与活动等要素。在农村文化发展进程中,四个系统只有协调一致,才能保证农村文化的可持续性和发展的长效性。
(二)加强制度建设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环境。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壁垒,是基本的制度保障,可以提高农民对城市生活的心理预期。在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方面要施行均衡发展政策,打破城乡发展的制度藩篱,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破除城乡二元文化结构。要使农村文化发展与社会总体发展相协调,把农村文化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既要发挥文化为经济和政治服务的功能,又要注重自身的传承与创新,突出民族和地区特色,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在文化总体设计方面,既要发挥农村传统文化特色的优势,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促进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其次,制定完善的农村文化管理政策,建立农村文化的引导与监督机制。要制定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推进农村文化产品的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积极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产品,使积极的、健康的反映农村生活实际的文化产品在农村得到广泛传播,并创造条件让这些文化产品在农村文化市场中占主体地位。第三,通过政策调控和管理手段,对农村文化市场进行管理和规范,既要市场繁荣,又要井然有序。坚决打击不文明、不健康的“三俗”文化产品和服务,对非法的农村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行为采取必要的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创造健康、文明、和谐的农村文化市场环境。政府通过各种文化政策加强对农村文化发展的引导和监督。评价地方政府政绩要充分考虑农村文化发展绩效,注重综合考核,要把农村文化发展成果纳入评价体系,通过政策评价和监督,规范政府对农村文化发展的资金投入,把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网络体系的建设作为农村发展规划的量化指标。
(三)建立多元化的农村文化投入机制
扩大农村文化发展投资比例,使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与经济增长成正比。通过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地方财政和民间社会资本协调拉动农村文化发展。广泛吸收各个渠道的社会资本,扩大资本注入范围,建立农村文化的多元资金援助机制。改变不合理的计划体制资源投入方式,通过市场手段,有效配置文化资源,通过政策支持,引导各种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创造文化产品、开发文化市场、兴办文化产业,积极推动农村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把公共文化建设工程延伸到各村,使文化建设资金直接落实到自然村,在村级建立文化站、广播站、报刊阅览室等,使村村都有标准化的文化宣传室和规范化的“惠民书屋”,使广大农民都能参与其中,定期开展文体活动,严格执行文化发展计划,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发展一个“文化大院”或“文化户”。
传播的内容上应将广西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性格等嵌入旅游合作的价值理念、实施策略及合作机制之中,以民族文化内容建设为基础,以交流互动为动力,以共同利益为最高原则,拓宽传播的渠道。
(四)扩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范围
中央和地方要加大投入,扩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使用效率,增加农村电影放映的场次,提高放映影片的档次,对农家书屋进行重点扶植,增加图书的数量、提高图书的质量,使重点文化惠农工程分期分批有步骤地落到实处,并辐射到大多数村落。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融通并进。合理有效地使用“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活动中援建的农村图书室,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建设的农民科技书屋,农村闲置的中小学校舍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各部门对各级各类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要严格管理,统筹规划安排,基层文化活动场所建设要实现立体化、多功能,对宣传教育、文化娱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书报刊阅读等多种功能进行整合,使农村公共文化资源辐射到最基层,惠及农村的家家户户。
(五)加强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的组织,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
农村改革改变了传统农民的集体劳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个体劳动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但组织性和纪律性也受到影响。农民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比较分散,参加人数少,而且不规范,同时存在不健康、不积极的文化活动形式。因此,政府要对农村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进行指导,对文化活动的场地、器材等方面提供积极的支持。首先,创新文化活动内容。开展以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既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又具有现代意识的群众文化活动。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结合本地实际,提高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兴趣。其次,创新文化活动形式。运用传统文化载体,尊重民间文化习俗,鼓励农民自己设计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农民文化节、体育节、文艺会演等文化活动,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利用农闲和农民工返乡的季节,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现场咨询、发放资料等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寓教于乐,不断激发农民的文化参与意识,满足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
(六)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培育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
让农民对农村文化发展具有主动适应的态度,同时,引导农民自办文化。自办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农村的传统特色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紧密契合,还能够充分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是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形式。自办文化活动主要来源于传统文化活动仪式,体现了农村文化的历史传承,既是乡俗民约,又是农民的兴趣爱好。自办文化活动有利于对农村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因此,在农民自办文化活动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给予自办文化充分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鼓励、帮助农民积极参与到自办文化中来。鼓励农民根据传统技艺和兴趣爱好,自觉创办文化演出团体、文化活动大院,建设农家书屋,培养农民的阅读意识。政府还要指导激励文艺创作者,充分了解农村发展实际,结合现代文化资源,创作更多反映农村新面貌、新变化的先进文化作品。
[参 考 文 献 ]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1).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06(01).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R].www.xinhuanet.com/2005-12-11.
[4]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N].人民日报,2017-02-03(014).
[6] 中央财政设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N].农民日报,2013-04-20(01).
[7] 葛志华.从新农村到新国家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8] 全国2013年文化发展基本情况[R].www.mcprc.gov.cn/2014-07-17.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4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文化报,2015-05-19(04).
[10] 彭波,毛磊.为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15-04-23(11).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5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文化报,2016-04-25(08).
[12]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The Opportunities ,Difficulties and Approaches for Rural Culture Development in China
ZHOU Jun
(College of Marxism,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4,China)
Abstract : To realize united developmen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we must make sure the rural culture develops coordinately. With the comprehensive transfer and change of rural society,the rural culture is undergoing a valuable period for development. But there is still a problem that is worth mentioning: the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between rural culture,urban culture and urban economy.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in rural culture development,such as Urban-rural Dual System,the investment system,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mechanism,guarantee mechanism and so on.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th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to solve the realistic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otal cul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 : Rural Culture;Opportunity;Difficulty;Approach
[DOI] 10.16164/j.cnki.22-1062/c.2019.01.025
[收稿日期 ]2017-11-28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3BKS058)。
[作者简介 ]周军,男,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中图分类号 ]G249.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6201(2019)01-0176-07
[责任编辑 :哲 文 ]
标签:农村文化论文; 机遇论文; 困境论文; 路径论文;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