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技师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32
摘 要:根据差异性原则提出的分层教学,是解决因材施教的个体性与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性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电气系开展的分层次教学具体实施方案及取得的成绩,对技工院校的分层次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因材施教 分层次教学 技工院校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应遵循“可接受原则”,“可接受原则要求教学的安排要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在智力、体力、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教育的理想是使所有的学生接受适合于他们的教育。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根据差异性的原则组织教学,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思想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但班级授课制一直限制因材施教的实施。分层教学是解决因材施教的个体性与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性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电气系积极响应试行教学改革的号召,总结教学经验,在全系领导、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于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对14级全面开展分层次教学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确立分层教学模式及目标
1.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在原行政班基础上,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过程中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系内三个班级采用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方式包括:(1)了解差异,分类建档。(2)针对差异,分类目标。(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4)阶段考查,分类考核。(5)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
2.分层走班模式。班主任老师按照学习成绩、德育成绩把学生划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个层次,分别组成拓展组、专业组和技能组。授课打破原有行政班级的限制,各个组别的学生于不同的教室分别、同时上课。系内三个班级实行分层走班模式,分层后仍为三个班级同时上课,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目标明确,授课效果更佳。
二、明确分层教学的组织要求
1.教材统一。分层次教学中,全体学生采用统一的教材,便于组织教学和学生在各个层次之间流动。
2.教学分层次。在实施教学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授课策略,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拓展组: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牢固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目标并大力拓展,学会学习,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出色完成课程计划,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基础。(2)专业组:培养学生较好的学习品质,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目标,完成课程计划,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基础。(3)技能组:严格要求,热情关怀,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分层动态化。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跟踪学生发展情况,分层走班模式每学期15%的学生实行各组之间的流动。应强调这样的分层是暂时的、流动的、递进式的,过一段时间,视学生的后期学习成绩、学生的具体情况,可递进或降层。以免引起学生情绪的波动,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4.作业任务分层次。课堂作业、课外作业要求不同。技能组应进行强化训练,拓展组则以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练习,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样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基础组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拓展组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5.考核分层次。电气系实施拓展组每月进行学生座谈,由学生对任课教师作出评价,同时写出学习总结报告。专业组学生每月写出学习总结报告交班主任存档。技能组由任课教师填写学生成长记录,每周由班主任填写本班学生总结评价每个月由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月度综合评价。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月度综合评价,打出百分制的成绩:拓展组采用学业成绩占60%;学习态度占20%;出勤20%;专业组学业成绩占50%;学习态度占25%;出勤25%;技能组课堂学习占30%;学习态度占20%;出勤50%。以此鼓励异步达标。
6.测试统一。进行配套考试改革,拓展组、专业组与技能组试题统一。考试参照常模测验和水平测验,采用100+50分制,其中100分为水平考试,为全体学生必考题目,体现大纲和教材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不注重难度,技能组60分为及格。另50分试题为拓展组、专业组学生必做题,体现教学大纲及教材对学生的较高要求,专业组75分及格,拓展组90分及格。
三、分层次教学总结
自开展分层次教学以来,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绝大多数同学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拓展组学生在学院举办的技能大赛中共取得了三个项目的一等奖;拓展层次的学生包揽了全部五个项目的所有奖项。专业组学生的作业完成率也有显著的提高。技能组的课堂准时出勤率从最初的50%逐步提高到80%以上。分层次教学的实施仍需要逐步的完善,但有理由相信,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实施的分层教学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进步,以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潘冬花 《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浅探》.教学与管理,2005,2。
[2]栗洪敏 《分层次教学模式的设计》.中国培训,2005,8。
[5]胡军哲 历史教学实践新课程理念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8,(7)。
论文作者:刘建东 马岚 王宗魁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0月总第24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6
标签:学生论文; 层次论文; 技能论文; 因材施教论文; 不同层次论文; 目标论文; 班级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10月总第24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