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阶级”概念研究应当注意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人阶级论文,应当注意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人阶级这一概念模糊而庞杂。其内涵涉及的对象广泛,外延很大。宏观上它包罗万象,几乎包括了除农民、军人以外的所有从业者;微观上有时它又包罗不了万象,因为工人阶级内部阶层各自的特点绝不是“工人阶级”所能代表和包括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如此。但由于传统或政治上的原因,我们仍把他们统称为工人阶级,使我们的理论与实际操作领域都出现了不少困惑,甚至是误区,从而使人们在某些问题的理解和操作上面临两难境地,譬如,由于管理者和生产者都统一在“工人阶级”概念之下,又差不多都是工会会员,于是便产生了以下令人无从解释的问题:a.工会主席和企业管理者谁更能代表工人阶级?企业管理者理应代表谁?b.“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工人阶级仅指劳动的直接生产者呢?还是也包括了领导者、经营者?c.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究竟是谁依靠谁?d.给农民、军人以外所有的人贴上“工人阶级”的标签主要是因为经济上的原因呢还是传统的政治上的原因?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人阶级较高的地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是否仍然有效?如此等等,似乎难以论定。因此,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今天,研究“工人阶级”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有利于澄清一些理论上的误区,对解决上述实践问题也不无裨益。据笔者所知,学术界已有学者对此做过有益的研究和探讨,比如黑龙江省总干校张传歧教授提出:“社会主义时期工人阶级的定义是以工资收入为生活主要来源,凭借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为社会作贡献的社会领导集团。”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和过去的观点相比确有明显的发展,但它仍然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定义。此定义包括了社会主义时期靠工资为生的所有社会成员,并突出了领导阶层的地位,仍无益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因此,笔者想提出“工人阶级”概念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1.阶级的流动和变化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领导集团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这些团体中的具体的分子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过去那种职工和经营者同样受雇于国家,同是国家职工的局面开始打破,由于经营者拥有直接支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支配销售、分配等权力,职工和经营者之间的各种差距日益拉大。工人阶级内部正在发生着流动和变化。这种阶级的流动和变化是一种客观现实的存在,是一种良性的,有益的流动变化,是非对抗性的。因此,我们不必从理论上去掩饰它,而应大胆地理性地接受它,正视它,并且要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去认识和把握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种阶级的分化是呈开放形态,流动形态的,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众所周知,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受益最大的是人,变化最大的也是人。这种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人”本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她开始从沉闷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中走出来,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尝试着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展示自己,追求着自己事业上的成功和人生的辉煌,这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在马克思“解放生产力”理论的指导下,在社会现实发展变化的基础上,目前有些城市已然打破了领导与被领导、工人与干部、城镇与农村的界线,公开招聘高级管理人才和公务员。今天在其位者或许明天不在其位,今天不在其位者或许明天已在其位。“能者上,平庸者下”已渐成一种社会趋势。同时乡镇企业的掘起,足以说明乡镇企业中的农民已经变成了工人,步入了工人阶级的行列,农民有的运用资源优势,办起了工厂,有的甚至发展成为优秀的上市公司,每年给国家上交税收,给股东以丰厚的回报,如广东梅雁、嘉宝实业、海欣股份等。这是最为显著而突出的农民阶级向工人阶级的运动。同时,部分城里人到乡下去搞投资,承包荒山、土地,搞大农业、果园的开发等,也表明工人阶级中的一部分向农民阶级的流动和变化。虽然目前这种阶级的流动和变化还只是局部的,但随着十五大精神的进一步贯彻落实,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全成铺开,开放的形态必将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成为人们对生活本身的一种追求,阶级流动和变化将更加普遍。总之,工人阶级,农民阶级,领导集团以及经营者集团之间均将出现一种流动性的开放性的态势,一股势不可挡的社会潮流。这将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并且毫无疑问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开明、求实、进步的表现。也就是说,我们不必讳言阶级的流动和变化,也毋需用西方的休克疗法,便可以使我们的各个阶级:领导阶级(领导集团),工人阶级(直接的生产者和服务者),农民阶级等在相对的一段时间里身份明晰。这里强调“相对的一段时间里”,这非常重要,因为阶级的变化首先是呈开放形态和流动形态的。因此,生活在各个阶级领域中具体的人必然也处在这个阶级的不断流动和变化的潮流中。生活中具体的人,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处在哪个阶级或集团,抑或不在哪个阶级或集团都是相对的。
2.不要讳言领导集团
从理论上讲,工人阶级本来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阶级,而工人阶级除一部分优秀分子上升为实际领导者外,为数众多的还是广大的职工群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部分人(即工人阶级的主体)本来应该是企业的主人,有权力也有义务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领导和广大职工群众本来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今天,企业领导和广大职工群众却有着客观的不同。由于社会地位的变化,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上升为领导之后,从某种意义或某个层面上讲,他们就进入了另一个生活领域,在一定的社会生产、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原始概念中的工人阶级就不一样了。可以说,在一定时期里,领导就是领导,工人就是工人。把领导和广大职工群众“捆绑”在一起是不真实的,笼统地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工人阶级定义为领导阶级也是不够准确的。正是因为领导和广大职工群众有着天然的不同,我们党才提出要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这句话本义就蕴含着企业领导要依靠职工群众的意义,这里的工人阶级也是指广大的占工人阶级的绝大多数的职工群众。这一点,在我们各级领导人的讲话或报告中也得到了最强有力的证明,当他们强调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时候,其工人阶级的具体所指就是广大的职工群众。但由于过去更多地考虑了领导与职工群众的一体性,也为了防止把领导者摆到资本家的位置上去,对“工人阶级”更强调从广义上理解,以为这里的工人阶级也是领导和职工群众的集合,以致出现了依靠工人阶级究竟是谁依靠谁的问题,才出现了厂长经理和工会主席谁更能代表工人阶级的问题,引起了一系列思想上的混乱,为少数官僚主义者提供了独断专行的借口,也消磨了广大职工群众的责任心。而这一切,都是对工人阶级的概念缺乏研究,把领导和广大职工群众硬“捆”在一起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再象过去那样,讳言领导集团了,在工人阶级内涵外延的研究中,完全可以引入领导集团的概念,将企业领导和广大的职工群众区别开来。只有这样,前文所述的各种两难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才能最终使我们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政策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工人阶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不必再由于某种政治上的原因,给农民、军人以外所有的人贴上工人阶级的标签,应将工人阶级理解为广大的职工群众,把厂长经理则归于“领导集团”,以便将领导和广大职工群众区别开来,使我们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