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分析_标准煤论文

我国未来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能源消费论文,未来论文,关系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未来经济发展规模及结构变化趋势

(1)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1996~2010年作为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及从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国民经济仍将持续保持较高速增长。据多方面预测,我国未来15年经济发展的总量目标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00年比1980年翻两番,到2010年比1980年翻三番,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国民生产总值2000年将达到45000亿元左右,2010年达到100000亿元左右。GNP年均增长率1996~2000年为9~10%,2001~2010年为8~9%。

(2)经济结构变化趋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经济结构具有自己独有的特性,农业与工业的比重都较高。工业比重不仅高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也高于大多数高收入国家,与韩国、日本大体相近;农业比重则与较多低收入国家相同;而服务业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这种特性将使我国的经济结构演变不象其他发展中国家那样,伴随工业化进程,农业比重下降而工业比重上升,国民经济结构向高能源强度发展。我国在工业比重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农业比重将向服务业转移,从而使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不会使能源消费强度增长过快,而是随着工业内部结构的改善,经济结构有可能向轻型化方向发展。根据1995年统计年鉴,三次产业结构为,1990年为27.1∶41.6∶31.3,1994年为21.0∶47.3∶31.8。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最近结合技术进步率和外资流入率对我国未来三次产业结构的预测为,2000年的比例是20.8∶45.2∶34.0;2010年为16.2∶43.8∶40.0。这一预测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发展趋势。

(3)重点行业变化趋势。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时期,出现了若干新特征。一是在竞争比较充分的某些行业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作用显著增强,大企业主导时期即将到来,规模效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明显。二是资本作用明显大于需求拉动,资本投入,尤其是固定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逐渐提高。三是伴随规模效益的提高,劳动效益和能源效益也将逐步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明显。因此,从总体来讲,我国工业在未来15年的发展中将逐步实现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具体趋势为:第一,将突出发展重化工业。以化工、钢铁为核心的重化工业在未来经济增长中将起着关键性带头作用。而包括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微电子、合成材料、建筑业等相关产业在内的重化工业产业群,将取代耐用消费品工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第二,由于我国在未来发展中仍然存在人力资源相对过剩、而资金供给和高新技术相对不足,如果产业结构转换过快,过多地偏重于重化工业,则有可能过早地出现资金对劳动力的替代,使已有的资源矛盾加剧。因此,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阶段也将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相伴随。第三,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变,技术结构也将发生变化,设备新度系数将大大提高。轻工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将由1991年的0.715提高到2000年的0.765和2010年的0.85;重工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将由0.695提高到0.74和0.80。代表现代技术水平的电子、机电一体化设备等产业的发展,使机电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有所提高。机械、运输设备、电子及通讯设备、电气机械、仪器仪表等5个部门的净产值的比重将从1991年的25%上升到2010年的30%以上,其中电子及通讯设备产业的比重将由1991年0.9%,上升到2010年的10%以上。

二、未来能源消费特点

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能源消费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变化。正确把握这种变化是保持经济与能源协调发展的关键。

(1)未来能源消费的基本趋势。根据我们最新的能源需求预测,到2000年一次能源总需求量将达到14亿吨标准煤,2010年为20.72亿吨标准煤。终端需求预测结果表明,工业、农业用能比重均呈下降趋势,建筑业变化不大。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用能比重则有较大幅度上升,2000年后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和服务业比重的提高,意味着对优质能源如轻油、电力的需求量将迅猛增加;生活用能比重虽然变化不大,但在品种结构上将发生变化,对优质能源如电、气体燃料的需求将不可遏制。分品种能源需求预测印证了上述变化趋势,从终端能源品种需求构成看,煤炭从1990年的47.11%下降到2000年34.37%和2010年的24.74%;而轻油比重从7.53%分别上升到10.48%和12.36%;天然气比重从2.51%分别上升到3.66%和6.44%;电力比重从25.93%迅猛上升到32.56%和38.11%。从上述变化可看出,电力比重上升幅度最大,其次为轻油,再次为天然气。这种变化基本代表了未来能源品种的需求趋势。

(2)主要工业能源消费变化趋势。通过对现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几年工业的节能成效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因此未来工业增加值能耗的变化及各行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化对能源节约和能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根据我国未来工业经济结构和主要行业的发展变化趋势,我们对一些未来发展较快的工业行业的节能状况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在假定增加值能耗不变的情况下,计算了主要行业增加值比重上升或下降时的结构节能(见表1)

表1 主要工业行业增加值比重变化结构节能敏感性预测

我们把未来发展较快的工业行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高能耗工业行业,包括石油加工、化学工业、建材、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另一类为低能耗高附加值的化纤、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从表1中可看出,假定在增加值能耗不变的情况下,石油、化工、建材、钢铁等行业GDP比重分别提高一个百分点,到2010年共可多消费12亿吨标准煤,若比重下降一个百分点,则可节能9亿吨标准煤。化纤、机械、运输设备及电器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五个行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一个百分点,可节能6.5亿吨标准煤,若比重分别提高两个百分点,则可节能15亿吨标准煤。(当然这是在假定增加值能耗保持1994年水平以及行业单耗与工业部门平均单耗之差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的估计值)即要在2010年使结构节能显著,前4个行业增加值比重若分别提高1个百分点,后5个行业的比重必须分别提高2个百分点。

同样,我们可以计算出假定在行业比重不变的情况下,单耗下降所取得节能的敏感度(见表2)。表2表明,假定这30多个工业行业增加值能耗都下降10%,2010年节能量将达到3.48亿吨标准煤,若下降20%,则可节能6.96亿吨标准煤。其中敏感度较大的行业主要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总节能量的20%;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14.82%;化学工业,占15.35%。这三个行业直接节能量约占工业总节能量的50%左右。

表2 在比重不变的情况下单耗下降所取得的节能量 单位:万吨标准煤

三、能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分析

(1)未来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一般关系分析。根据前面对未来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发展趋势中的一些基本预测,我们利用公式[①]①来推算未来15年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一般关系。其中:ε[,n]为经济消费弹性系数,γ[,n]为节能率,α[,n]为经济增长率。

表3 1996~2010年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节能的一般关

从上表可看出,“九五”及后10年期间在GDP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8%和9%的条件下,节能率从3%到5%变化范围内相对应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能源消费增长速度的各种组合数值。从我国历史上的节能情况看,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的节能成效是建立在原来高能耗低产出基础上的,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要取得较好的节能成效需付出更大的努力,但从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比看,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同时随着未来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部门内部高附加值、低能耗行业比重的提高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经过努力仍有可能保持前15年的节能率。所以一般认为我国未来15年把节能率保持在3.5~4%还是有可能的。这样在15年经济增长率为8%的情况下,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将在0.46~0.53之间。若经济增长率为9%,则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将在0.52~0.58之间。实际上由于1991~1995年节能率预计已达5.8%,因此1996~2000年节能率可能仍然会较高,达到4.5%以上。如果1996~2000期间节能率为4.5%~5.0%,经济增长率为9%,则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39~0.455之间,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为3.55~4.10%,以此推算2000年能源需求总量为15.12~15.61亿吨标准煤,仍然高于国家规划目标。因此,今后节能压力仍然较大,需付出较大努力。根据预测和国家规划2001~2010年GDP平均增长速度将保持7~8%,若节能率保持在80年代3.7%的水平,则能源弹性系数为0.43~0.50,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为3.04~4%,以此推算的2010年能源消费量将为19.8~22.98亿吨标准煤,与一些预测数值和国家规划目标大体一致。也就是说只要保持80年代的节能率水平,实现7~8%的GDP增长速度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2)未来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多因素分析。为了从另外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与能源的关系,我们采用汪邦成研究员提供的多因素综合分析法。这一方法的出发点是将节能量分为两个部分,然后得出该因素对经济增长和节能的影响程度。节能量公式为:δ[,E]=a[,1]E-△E[,0]+a[,2]E[,0],其中:a[,1]为总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a[,2]为经济效益提高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E[,0]为长期能源消费量,△E[,0]为能源消费增加量。这一方法将宏观节能量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δE[,1]=a[,1]E[,0]-△E[,0],另一部分为δE[,2]=a[,2]E[,0],第一部分为相对节能,第二部分为实际节能。基本设定条件为:能源消费增长率1995~2000年期间为4.0%,2001~2010年为3.4%;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1995~2000年平均为13%,2000~2010年平均为11%;并根据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几年的情况结合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对总投入要素和单位投入要素指标进行了调整设定,计算结果见表4。

表4 未来经济增长与节能贡献的多因素分析

注:E[,0]为长期能源消费量;B为能源消费增长率。

从表中数字可看出,在2000年前由于投资的惯性和政策力度、技术水平、设备更新程度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增长仍将主要依靠总投入,效益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仍居次要地位。总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约占67%,但与历史情况1991年92%和1994年74%对比,其作用已大大下降。而依靠提高效益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增强,贡献比重从1990年7%和1994年25%提高到2000年的33%。在总投入要素中仍将主要依靠资本投入,而且与90年代前4年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表明在新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包含着结构的变化,高附加值低能耗的行业比重提高。在单位投入要素中资源效益配置和资本效益略有好转,但仍主要依靠规模效益、劳动效益和能源效益的提高。2000年后的10年里,总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下降,从2000年的67%进一步降低为60%,而单位投入要素的贡献比重从33%提高到40%。这表明随着经济增长模式的逐渐转换,我国经济增长将逐步从依靠投入增加的速度型经济向效益型经济过渡。在规模效益、劳动效益、能源效益进一步提高并发挥主要作用的同时,资源配置和资本效益的作用也进一步加强。

在节能贡献方面,依靠增加总投入形成的相对节能成效将逐渐减退,从1994年58%的比重下降到2000年53%,而实效节能,即通过提高效益所形成的节能比重从42%将上升到47%。在实效节能中,贡献较大的仍然是规模效益、劳动效益、能源效益,资本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益也出现好转。到2010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进入工业化社会的中后期,技术水平、工艺水平将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依靠总量投入形成的相对节能比重逐渐下降,将从2000年的53%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42%左右,退居次要地位;而依靠效益提高所取得的节能比重逐渐上升,从47%提高到58%,占据了主要地位。

注释:

①参见王树茂、周凤起:“经济增长和节能的若干宏观指标”,《中国能源》1992年第4期。

标签:;  ;  ;  ;  ;  ;  ;  ;  

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分析_标准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