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国营农场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场论文,出路论文,困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汉沽农场素有“渤海明珠”的美誉,地处津唐两市交界地带,总面积150平方公里,隶属河北省农垦局。建场40多年来, 农场行政区域及规模几经变革,经济发展水平也几起几落。笔者从1985年担任汉沽农场场长以来,历经了农场各项事业变革和发展的全过程,从中深切地体味到只有不断地推进改革步伐,才是国营农场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务实,改革的基础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成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点和出发点。
汉沽农场下辖一个镇(汉丰镇),28 个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单位, 146家工商建交企业和教育、卫生、公检法等事业单位,现有人口4.5万人,职工1.2万人。从1962年开始,一直是总场、分场、 生产队三级管理体制。到1997年底,仅农业管理人员就达258人, 其中分场管理人员112人。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真理总是相对的,也是发展的。 过去的管理体制是针对计划经济时期农场的实际状况制定的,在当时是符合客观实际,也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近些年来,农场的客观实际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家庭农场的实行,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农工素质的提高,分场生产组织、指挥、管理职能明显减弱,技术指导职能相应滞后,加之分场之间条块分割,严重制约了农业的产业化进行和实现农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上述种种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营农场中的分场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
1998年初,我们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农场的实际对农场现行农业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第一步是撤销分场,加强生产队,建立农业总公司;第二步是随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首先将农业总公司改造成能组织农场的农业生产和经营,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有限责任公司,其次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要求和农业产业化的需要设置机构,建立供应、技术、信息、加工、销售等中介服务组织,实行有偿服务。真正实现“减少管理层次,精简机构,减员增效”的改革目标。正是这种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务实改革,才保证了这次改革措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四个分场撤销前共有管理人员138人,除农业总公司留用33人外, 其余105人全部分流,分流人数占76.1%;撤销分场后,一年210万元的管理费用就节省了180万元。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 也是就业岗位的再调整。如何保证分流人员的合理,是事关农场稳定的大事。为此,我们又从农场实际出发,制定了六个分流方向:一是德才兼备的农业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由农业总公司委以重任;二是部分年富力强、有一定管理水平的干部到生产队任职;三是为自愿横向流动的人员提供方便;四是年高体差的干部实行内退;五是鼓励干部放下架子到生产队承包土地;六是下岗自谋职业。由于措施得力、思考周密、客观务实,撤销分场工作做到了机构过渡平稳,人员分流顺畅,国有资产保全,生产经营正常。
与此同时,汉沽农场又先后对总场所辖的28家工业企业,8 个较大型的商业型公司全面进行了管理体制上的改革,调整后的汉沽农场现已形成以农业为基础,以工商业为支柱,各项事业突飞猛进的崭新格局。199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5亿元,同比增长15.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742元(可比价),同比增长15.9%。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坚持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务实改革精神。
创新,改革的本质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就在于不断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一个民族的繁衍和社会文明的昌盛,没有创新,也不会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更不会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可以说,我们每一个前进的脚步,都充满了创新的色彩。纵观国内外任何企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一个共同的、本质的、规律性的特征,就是时时刻刻在不断的创新。
汉沽农场作为一个企业,也不例外。企业的创新关键在于领导班子的观念创新。长期以来,农场的一些领导由于缺乏现代意识、市场意识,用传统的观念、思路和方法来对待新时期的农场经营。表现在经营上,服务意识不浓,等客上门的现象普遍存在;表现在管理上,效益观念不强,对人才科技重视不够,骨干流失严重。为此,我们提出了三个“一”口号:首先,服务第一。就是由过去的单纯卖货扩展到售后服务、市场调查、信息反馈,为农场和客户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的服务,强化“服务就是效益”的意识。其次,市场第一。坚决结束拍脑袋决策的时代,将企业决策完全建立在政策研究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保证决策的市场价值取向;第三,科技第一。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开发与农场相关的高科技产业的力度,用高科技来占领市场。
企业的创新,核心问题就是技术或产品的创新。汉沽农场近几年来在困境中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坚持不懈的实施技术创新投入,特别是在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汉沽农场的技术创新开发工作也没有停步。1998年我们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共投入技改资金达6000万元,完成技改项目12项,其中重点实施了水泥厂双8.8 万吨水泥生产线、造纸厂二期扩建工程、磷肥厂复混肥一期改造工程、粮油加工厂精米加工生产线、衣架厂电镀直线改造等,开发出了道路沥青、无菌奶、三层共挤薄膜和精制米等一批新产品,这些技术创新项目和新产品的投产,成为1998年工业大幅度增长的关键因素。据统计,新项目和新产品创造的效益占全场工业系统效益总额的32%。同时,水泥厂和造纸厂的两大技术创新项目的开工, 还招收安置下岗职工和待业青年500多人。
技术创新或产品创新离不开管理上的创新。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分析,目前大量的亏损企业80%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所以,向管理落后开战已经成为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几年来,我们在学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科学管理活动中,先后总结并推出水泥厂、纸箱厂等一批学邯钢的先进单位,形成了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卡两头、抓中间”的管理办法。“卡两头”就是“卡”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两个方面。在前者,我们指导各企业建立了质价评估小组,对购进的原材料和设备进行年评估审查,堵塞了采购中的管理漏洞。在后者,我们指导各企业对销售人员取消工资、奖金和其它一切费用,按销售实绩进行定额提成。
“抓中间”就是指生产环节的管理,我们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实施主辅分离,下岗分流措施,提高生产效率,特别是实施了向农业分流的措施。二是建立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的分配管理机制,强化了职工的风险意识,改变了少数企业靠增加亏损维持工资的局面。三是改变对经营者有奖无罚的状况,使经营者承担起相应的负亏责任。1998年,我们靠管理降低了消耗,增加了效益,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主要产品的可比成本等项指标均大幅度下降,实现了增收节支的目标。
高效,改革的目的
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努力使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也就是说,高效是改革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如果能够通过改革最终使我们的生产力得以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综合国力得以增强,这样我们的改革方向才能称得上是对的。
在对农场的各项改革中,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了这个方向。以农机放开为例。放开前,原先四个机务队共有职工72人,拥有拖拉机17台,大都是1988年以前购买的,多已超期服役,固定资产净值24.6万元,机务队无能力进行设备更新。1998年初我们果断地决策将农机作业行业全部开放,将我们管不了的、管不好的、可以不管的事情完全推向社会,实践证明是成功的。这次农机拍卖评估农机现值87万元, 以低于现值5%的底价82.6万元拍卖,实际售出价为86.9万元,国有资产增值62.4万元,减少当年投资50万元。农机体制的改革,同时促进了农机事业的发展。
首先,农机保有量增加。原机务队职工在改制后,他们在原有17台拖拉机的基础上又新购置了7台,增长率为41%, 农工及农民借机务队改制及作业市场开放之机,又购入12台,去年底,拖拉机保有量已达52台。其次,农田作业市场繁荣。改制后农机具增多,活跃了农机农田作业市场,农田作业成了抢手货,出现了一个生产队多台机车同时作业的局面,缩短了作业时间,尤其是去年10月23日降雨40毫米,造成了农田积水,水稻运不出去,由于作业机具增加,很快在上冻前秋耕地完成了80%以上。另外,农机改制后,农机户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增加,在去年的水耙地、秋耕地中,作业费每亩降低5—6元,作业质量明显提高,同时由于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开支,农机专业户的收入也大幅度增加。
通过改革和摸索,汉沽农场的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98年,实现农业增加值6770万元,同比增长7%。工业增加值11505万元,同比增长18%。三产增加值实现7276万元,同比增长20%。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