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观察论文_陈建华,金永梅,于闵

陈建华 金永梅 于闵

(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一科 云南 650041)

摘要 目的 观察HIV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诊断为艾滋病(艾滋病期)合并真菌感染并接受AMB治疗的患者63例,予两性霉素B抗真菌治疗,观察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63例患者总有效率87.3%;有29例(46.0%)出现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基本缓解。结论 两性霉素B治疗HIV合并不同真菌感染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发生后经对症处理可控制。

关键词:HIV;真菌感染;两性霉素B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主要病原体,通过侵犯、破坏CD4+T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等核心免疫细胞,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进而提高机会性真菌感染几率,增加患者死亡率,发生真菌感染的艾滋病患者常需抗真菌治疗。两性霉素B(AMB)是一种多烯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自上世纪60年代就被用作抗真菌药物的金标准,目前仍作为严重系统性真菌感染治疗的重要药物,其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对多种真菌敏感性强,且价格低廉,故本院针对艾滋病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常应用该药进行抗菌治疗。现就我院艾滋病(艾滋病期)合并真菌感染的63例患者应用AMB治疗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5年9月于我院诊断为艾滋病(艾滋病期)合并真菌感染并接受AMB治疗的住院患者63例,其中男39例,女24例,年龄18~65岁,平均(42.7±11.4)岁,艾滋病史0~7.5年,平均(2.4±2.7)年。所有患者中,单纯肺部感染8例,单纯口腔感染者7例,肺部合并口腔真菌感染者27例,肺部真菌感染合并真菌性脑膜炎者9例,肺部合并食管真菌感染者5例,口腔合并消化道感染5例,隐球菌脑膜炎2例。所有患者符合:①有艾滋病流行病学史,HIV抗体阳性,CDT+4细胞计数<350/μl[1];②有典型真菌感染临床表现,感染部位可检测出病原体。排除正在接受其他抗真菌药物、肝、肾功能严重异常或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2病原学检查 针对性真菌取材及培养。首先对标本进行真菌镜检,然后将标本于沙保弱培养基中进行接种,分别置于温箱内培养48h,阳性标本予以鉴定。真菌培养检出菌株标本包括咽拭子、 痰液、支气管镜活组织检查、大便、尿液及血液,共57例发现或培养出真菌,另6例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等诊断为真菌感染。

1.3治疗方法所有患者首次AMB剂量为0.1mg/(kg?d),此后根据其临床症状及耐受情况,每日增加5~10mg至目标剂量0.5~0.7mg/(kg?d),1次/d,根据临床情况,患者疗程为14~28d。每次用药前,予生理盐水500ml静滴30min,再将AMB加入剩余生理盐水中,并予地塞米松3~5mg以减轻副反应,避光缓慢静脉滴注;用药期间,每日予口服或静脉补钾3g预防低钾血症,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及体征变化,检测体温,每3~5天复查一次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每周复查心电图。

1.4疗效评价[2] 考虑艾滋病患者患病特点,存在免疫缺陷,其感染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无法完全恢复正常,结合病原学结果,将疗效分为显效、好转和无效3种: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原感染部位不能培养出原致病真菌;好转:临床症状较前好转,感染部位不能培养出原致病真菌;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或原感染部位仍可培养出原致病真菌。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5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进行观察并记录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

1.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 ±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体疗效情况 63例患者经AMB抗真菌治疗后,显效30例,好转2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7.3%。结果见表1。

2.2不良反应观察

63例患者中,有34例(54.0%)在用药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其余29例(46.0%)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出现低钾血症19例,肝功损害13例,肾功损害15例,中性粒细胞减少11例,白细胞减少9例,血小板减少4例,血红蛋白减少5例,乏力27例,腹痛、腹泻18例,恶心、呕吐13例。所有患者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基本缓解,均完成治疗疗程。

3 讨论

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HIV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更易引起感染。AMB是通过与敏感真菌细胞膜的幽醇结合,引起细胞膜通透性损伤,以破坏真菌正常代谢,达到抑制其生长的效果[3]。

本研究中,使用AMB治疗艾滋病(艾滋病期)合并真菌感染,对单纯肺部感染、单纯口腔感染、肺部合并口腔真菌感染、肺部合并食管真菌感染及口腔合并消化道感染均能达到较好疗效,总有效率均>90.0%,而对肺部真菌感染合并真菌性脑膜炎及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较差,考虑与耐药性有关。63例患者中,有34例(54.0%)在用药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其余29例(46.0%)出现不良反应,所有患者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基本缓解,说明AMB引起的不良反应可控制,不影响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爱霞,王福生,王清玥,等.艾滋病诊疗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1,10 (29):629.

[2]洪仲思,陈奕伸,田琳,等.两性霉素B治疗艾滋病合并真菌感染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J].中国药房,2015,26(23):3238-3240.

[3]杨林萍,冯艺萍.注射用两性霉素B治疗艾滋病/HIV感染合并深部真菌感染 的不良反应及防护[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4(6):551-553.

论文作者:陈建华,金永梅,于闵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9

标签:;  ;  ;  ;  ;  ;  ;  ;  

HIV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观察论文_陈建华,金永梅,于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