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中心血站 :528000)
【摘要】血站是完成采集血液、存储血液制品、为临床治疗提供血液制品等工作的临床机构。近年来,随着医疗规模的不断扩大,临床工作中对血制品的需求量也逐步增大。为了保证采血工作的安全、顺利的开展,实施血站护理综合干预措施,下文我们分析了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对不良反应的预防价值,焦虑、疲乏、睡眠不良及空腹献血是引起献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能够较好的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献血不良反应;诱因;护理干预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3-0345-02
0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增加,临床血液和血液制品使用量持续增长,无偿献血工作得以持续良性发展。但是,献血过程中出现的献血不良反应引起的血液采集不足量、耗材浪费、无偿献血者心理负担和积极性下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采供血工作者。为了不断壮大无偿献血者队伍,缓解临床用血供需矛盾,各地越来越重视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护理和献血服务质量的提升。现对近几年国内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诱因分析及护理干预的方法和效果做如下综述,旨在将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危害程度降至最低,并为今后提高无偿献血服务质量提供干预依据。
1 献血不良反应的定义及分类
1.1 定义
献血反应是一个医学术语,是献血者的生理、心理、采血环境以及采血护士、巡视医生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技术等各种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人体内的血液并不都参与血液循环,有20%~25%的血液贮存在脾、肝、肺、皮肤等“贮血库”内,脾脏是人体中最大的“贮血库”,可以贮存人体总血量20%的血液。当人体血循环需要血液时,脾脏等会连续不断地释放血液进入血管,参与血循环。成人在4~7min内失血400ml对循环系统常无不良影响,也无明显的血压和脉搏变化。绝大多数情况下,献血是安全的,但个别人在献血过程中因多种原因造成全身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引发机体代偿性心率增加、外周血管收缩,从而出现不良反应。据国外文献报道,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在献血人群中不高于3%。
1.2 分类
根据发生时间可分为即发性和迟发性献血不良反应;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献血不良反应;根据发生的原因可分为精神性、损伤性和感染性献血不良反应;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局部性和系统性献血不良反应。
1.3 诊断标准
轻度反应:主要症状为情绪紧张焦虑、呼吸和心跳加快,面色逐渐苍白伴有轻度出冷汗,眩晕、连续哈欠或恶心呕吐。中度反应:主要症状为渐进的轻度反应导致失去知觉,献血者脉搏减慢,浅表呼吸,长时间无知觉。重度反应:主要症状为头晕、虚弱、出汗、恶心、面色苍白、较重者意识丧失、惊厥及大小便失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献血不良反应的诱因
2.1 精神因素
精神因素是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最主要的诱发因素,尤其是初次献血者由于对血液生理等知识缺乏了解,在心理上对献血产生恐惧,使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出现症状。有的献血者在看到其他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时,通过植物神经系统调节,诱发头晕、出汗、晕厥等连锁反应;另外,献血者自身或采血工作者的服务态度、语言、技术、心态等因素也会影响献血者情绪,使其内脏器官产生生理变化出现不良反应。
2.2 身体状况因素
献血前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空腹饥饿等原因可诱发献血不良反应。性别差异对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调查结果并未达成一致,大多数研究认为女性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概率高于男性,但是余德珍等报道雅安市男性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概率明显高于女性。献血者的年龄也与献血不良反应存在相关性。郑茵红等研究发现年龄偏小(18~25岁)及偏大(46~55岁)献血者出现献血不良反应比例明显高于年龄居中者(25~45岁)。
2.3 环境因素
献血外周环境的改变,如温度过高或过低、空气浑浊、拥挤、嘈杂、排队等候时间过长等,均可造成献血者心情烦躁,精神焦虑,反射性引起广泛的小血管扩张,出现血压下降,导致短暂性脑供血不足,甚至发生晕厥、休克等严重献血不良反应。此外,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献血地点、献血体位密切相关,在流动采血车进行献血的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高于在室内或者固定献血屋内接受献血的献血者,半卧位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坐位。
2.4 采血技术因素
由于工作人员采血技术的原因,造成献血者的血管局部损伤,疼痛感加强,反射性引起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动脉血压骤然下降,继而出现献血不良反应。
2.5 无菌技术
由于采血器材污染、无菌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献血者感染。
3 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3.1 加强心理疏导,传递真挚、温暖的公益爱心
①耐心与献血者沟通,帮助其克服紧张情绪,调整至最佳心态。②针对不同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的献血群体,有针对性的进行交流和讲解,营造快乐献血的良好氛围。
3.2 强化健康宣教,建立安全、牢固的健康保障
①采取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媒介宣传,普及无偿献血相关科学知识。②献血前的宣教对首次献血者极为重要。采血人员应提前告知献血者不可在饥饿、劳累、疲倦、剧烈运动后献血。③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感同身受式的宣传模式在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和献血招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3 提升服务效能,营造温馨、舒适的献血环境
①调整采血室(车)内温度,保持空气流通,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使献血者保持愉悦的心情。②团体采血时务必提前做好沟通和场所准备,合理安排工作人员,献血时维护良好秩序,避免献血者拥挤。③缩短献血者等候时间,及时处理献血者投诉并做好回访服务,实现采供血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
3.4 提高专业水平,树立可靠、优质的血站形象
①采血人员应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动作轻柔,争取一针穿刺成功,减少因反复穿刺给献血者带来的疼痛感。及时告知献血者献血后注意事项,预防感染。②严格按照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进行体格检查能够有效预防献血不良反应发生。③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诚信服务标准等培训,造就一支“有道德、有水平、有爱心、有纪律”的血站员工队伍。
3.5 献血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
虽然献血一般不会对献血者健康造成影响,采供血工作者也一直致力于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是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仍然不可避免。在献血过程中,无论发生何种献血不良反应,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立刻停止采血,松开压脉带,拔出针头;让献血者平躺,采取头低脚高位以增加回心血量;额头或后颈部冷敷;保持空气清新、呼吸畅通。允许的情况下,可采取屏风等措施维护献血者的私密性,同时,也可预防引起其他献血者产生连锁反应。
4 献血不良反应的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对献血者进行适当的整体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及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减少初次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取得明显效果。对献血者进行全程护理干预后亦证实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预防和减少献血不良反应发生。
5献血反应的处理
认真细致地观察、及早发现献血反应的征兆至关重要。
5.1对轻度献血反应的献血者,应采取卧床休息或饮用些糖水即可。
5.2对中度、重度者,应中止献血。①晕厥:献血不良反应中最为常见,属迷走神经血管性晕厥。检查可见皮肤发凉,血压下降,脉率减慢至难以触及。应立即使献血者放置于仰卧位或下肢抬高位,这可增加脑血流量;保持环境通风、安静,松、解紧身衣服,头转向一侧,以免舌后坠堵塞气道。面部及颈部冷湿敷,必要时可用手指掐人中穴或合谷穴或给患者嗅有刺激性的氨味。②恶心、呕吐:应立即使献血者平卧、头侧位休息即可恢复。指导献血者进行慢而深的呼吸。若仍有呕吐,可用些镇静药或针灸治疗,情况严重者报急救中心进一步处理。③重度反应除采取上述措施外,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由当值医生酌情给予吸氧、静脉输注葡萄精液、生理盐水等处理。
6结语
在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方面,目前文献中有特色的无偿献血者护理文章仍然较少,大多以介绍体会和经验为主,严格进行统计分析的少见。让献血者在献血前仔细阅读献血生理知识和献血前后注意事项,消除心理顾虑,避免饥饿、劳累、睡眠不足及月经期献血,还有,最好是吃些清淡的食物后献血;血站应提供舒适安全的献血环境、严格执行体检标准;要注重采血护士技术培训,努力做到采血穿刺一次成功;休息室医务人员注意观察和询问献血者,发现不适及时采取积极有效处理措施,使献血者尽快恢复正常从而保证献血工作顺利进行。输血领域的各个采供血机构仍然需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优化采供血服务流程,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献血者护理模式,以有效应对献血不良反应,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廖丽梅,陈素君,田桂敏,等.流动采血车献血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22):3517-3519.
[2]李雪梅.献血反应发生及应对能力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4):263-264.
[3]杨美杏.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的预防价值研究[J].医药指南,2014,12(18):306-307.
论文作者:吴伟珊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9
标签:不良反应论文; 献血者论文; 发生论文; 措施论文; 血液论文; 无偿献血论文; 因素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