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省 济南市 250100)
摘要:中国、俄罗斯是两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作为世界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曾经称雄于世界,在元朝时幅员辽阔,占据俄罗斯的大片领土。俄国也在我国晚清时期侵占我国东北大量领土,当今的俄国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说: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更是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一个高水平、强有力的中俄关系,不仅符合中俄双方利益,也是维护国际战略平衡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在当今世界,美国成为世界霸主,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而至关重要。在本文中主要研究冷战之后两国外交关系的走向及其成因,并从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去剖析其中的原因。
关键词:外交;中俄关系;历史;边界问题
引言
随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直接推动力,在1991年12月26日,象征着工人阶级的镰刀锤子旗从克里姆林宫前降下,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的白蓝红条组成的三色旗,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消失了,两极格局随之结束,从此世界上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中国此前与苏联的关系与恩怨矛盾也由此一笔勾销,中俄关系需要“另起炉灶”。当天,中国外交部宣布:鉴于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已宣布成为独立国家,中国政府本着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1。12月27日,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会议纪要,正式确立两国关系。叶利钦总统访问中国,与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立了两国间睦邻友好、合作、平等的战略协作合作伙伴关系。我们知道,中国与俄罗斯是积怨已久的。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是处于社会主义阵营,而俄罗斯则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冷战结束之后俄罗斯会和意识形态不同的中国第一时间地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呢? 2003年,胡锦涛书记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他说到:“深化中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和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是两国外交政策的战略优先方向。十年来,……两国之间政治互信日益加深,务实合作继续扩大,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了解不断加强。中俄关系的发展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成为处理邻国和大国之间关系的典范。" 2那么中国为什么能与俄罗斯建立这种新型的大国关系呢?我认为其因有五。
第一,中国与俄罗斯积怨的化解。
在唐末,俄罗斯人发源于莫斯科东欧、西北亚等地,与中国并不接壤,后来俄的侵略性逐渐表露出来,进入了东北亚,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也成为了当时中国的一个威胁。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通常都是和传教、贸易、宣扬国威有关的外交,但是俄罗斯不然,它与中国的外交,从一开始就具有政治意义3,这也为后来的中俄关系发展奠定了一个基调。在清朝时期的雅克萨之战中,俄国战败,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划分了中俄两国东部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仍属于中国领土,但同时清政府同意把大片土地割让给俄罗斯。此时的国力对比,满清占据着优势。俄国虽然战败,但是尝到了甜头,俄罗斯人意识到了清朝虽然强大却存在着腐朽。这助长了俄罗斯人的侵略气焰,也为日后中俄关系漫长的领土争端埋下了伏笔。后来俄国国力逐渐增强,而清朝充斥着内忧外患,俄国进一步侵吞中国领土。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妄图霸占中国东北。《恰克图条约》、暗吞库页岛、《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伊犁条约》、《塔尔巴哈台界约》、逼迫承认外蒙古独立,无不是俄国恃强凌弱的证明,对于中国的领土造成了巨大损失。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苏联是第一个与中国进行建交的国家,而中国当时奉行“一边倒”的战略,两国保持密切合作。对于之前的领土纷争与不平等条约,中国也并没有像毛主席所说的那样“另起炉灶”,而是默认了苏联对于之前满清与中华民国领土的吞并。而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等原因的影响,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中国政府在向苏联政府递交的关于中苏问题的声明中就指出:“1964年10月15日至1969年3月15日之前,苏联方面挑起的边境事件达4189起之多。”4 5中苏关系恶化。1989年才通过了《中苏联合公报》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发生转机的原因有很多个:第一,苏联渐渐在冷战中处于守势,在国际上不愿树敌过多。第二,当时中国已经结束了文革,经历了改革开放,其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和平发展。苏联起初要压服的中国文化大革命已不复存在,中国已经将建设中心从搞阶级斗争变为搞经济建设。所以,中国方面也会愿意去修复与苏联的关系。第三,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中国与世仇日本也建立了外交关系,掀起了世界与中国的建交潮。第四,苏联经过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的提拔亲信,造成了“特权阶层”当道的局面,国内腐朽严重,国内矛盾尖锐,其体制僵化,经济停滞不前,在这种局面上,苏联必须要联合中国。第五 ,苏联在内部矛盾重重的情况下,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左右又遭遇了西方的和平演变,这是和苏联处于同一阵营的中国也面临同样的境况,所以两国必须恢复正常的关系。中苏关系正常化,也为中俄第一时间就建立友好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与苏联旧怨化解,与苏联的关系的恢复正常,而中国与沙俄时期俄罗斯的争端更是不再被提起。于是,中国与解体后的俄罗斯第一时间建立关系便不足为奇。
第二,中俄边界问题的解决。
综上所述,中国与俄罗斯的积怨已久,其边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纵观中国历史,日本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臭名昭著的侵略者,而若论哪一个侵略者对中国造成的实际损失最大,侵略的领土最多,则非俄罗斯莫属。由此,两国必须解决纷争数百年的边界问题,才能奠定两国建立良好的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俄国自古侵略他国领土,若在领土上表示让步,那么也足以显示俄国其诚意。在江泽民总书记访问苏联期间,两国签署了《中苏国界东段协定》,这一协定确定了中苏边境东段部分的边界走向,只有黑瞎子岛州渚和阿巴该图州渚没有处理6。 后来, 2004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华时,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解决了黑瞎子岛州渚和阿巴该图州渚和遗留问题,将这两个地方大致平分,中俄双方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全部的边界走向,为中俄外交的良好发展,进一步推动中俄的战略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这一方面是两国建立良好关系的必要需求,一方面也是中国国力提升的一种表现。有人说这一事件的重要性不亚于香港澳门的回归,我认为是的。从前俄国在地图上随意画一笔就割去中国领土的时候早已一去不复返,一个强大、可靠、开放的中国也是双方建立良好关系的必要因素。俄罗斯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国,中国也需要一个稳定发展的俄罗斯。
第三,国际形势推动的必然性。
在冷战结束之后,俄罗斯面临的是一片艰难险阻的境况。在国际上,俄罗斯地缘政治环境恶劣,国际地位大大降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作为超级大国的外交成果,但是苏联的分裂出的加盟国需要外交上的交涉,俄国需要与独联体国家展开经济政治的合作以推动一体化进程,收回在别的国家的核武器,将与东欧国家的外交作为外交的重点;冷战结束,横跨欧亚大陆的红色帝国不复存在,世界因此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西欧与美国虎视眈眈,美国欲图称霸世界,俄罗斯起初奉行对西方国家“一边倒”的政策,想通过对西方国家的友好外交将俄罗斯西方化,获得美国与西欧对其经济援助,就像“马歇尔计划”那样。但是西方国家由于俄罗斯是苏联的继承者,对其始终心怀戒备,出于战略意义的考虑,没有将俄罗斯视为一个平等的战略合作伙伴,反而将其视为竞争对手与敌人7,意图降低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俄罗斯对美国进行了让步,销毁了对美国构成威胁的部分核武器,但是却没有得到美国和西欧对其承诺的经济援助。于是俄罗斯意识到了东方国家的的重要性,决定改变自身的战略,改“一边倒”改为“双头鹰”政策,积极推动与东方国家的友好关系,先后与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建立关系,后来从1995年改为了“全方位”的外交,在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的建立外交关系,以防止被西方国家孤立的局面;苏联附庸国的动摇:中国、蒙古国、俄罗斯具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俄罗斯在元朝时曾被蒙古人征服,后来叛蒙自立。苏联后来将蒙古国从中国分裂出去,在整个冷战时期,蒙古国一直都附庸于苏联,对华政策也紧随苏联。但冷战结束之后苏联解体,解体后形成的新国家俄罗斯对当今蒙古国的控制力也日渐衰落,蒙古国对俄罗斯的依附性也日益减少,同时,对蒙古国的援助也日渐减少,而与此同时,中国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力日趋增长,国际地位日渐上升。与中国关系的调整也是蒙古国的必经之路。往日的附庸国蒙古由于苏联的解体已经更加亲近中国,那么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就必须要有所改善,以增进中、蒙、俄的三边关系。
综上所述,国际形势是俄罗斯与中国建立亲近关系的必要推动力。
第四,中俄的联合有利于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
一个高水平、强有力的中俄关系,不仅符合中俄双方利益,也是维护国际战略平衡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那么,何为维护国际战略平衡?二战之后,欧洲通过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支持,在衰落中走向复兴,中国作为传统大国,经历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之后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飞速增长,日本从战败到经过美国的改造之后,努力谋求成为经济和政治大国,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以及第三世界的崛起,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不断增加,这些力量的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经十分明显8,直到冷战结束之前,国际格局向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仍然在继续。1991年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消失,国际关系两极格局彻底崩溃。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认为由美国领导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单极阶段”终于到来了9。从冷战之后时至今日的表现也可以开出来,美国从冷战时的不露锋芒,已经转变为以“扩张”和“霸权”为主的国外政策。例如海湾战争、两伊战争,乃至今天的伊朗与叙利亚之间的武装冲突,无不证明了1994 年7月克林顿政府提出的“参与和拓展战略”,意图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属于美国人的“新秩序”。美国在世纪范围内的扩张与事务参与,威胁了世界范围内的和平,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以联合国的名义在世界的范围内为所欲为,滋生了现在威胁全世界的恐怖主义。在这种局势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抵抗美国的力量。美国的经济总量排名全球第一,军费开支排名全球第一,在世界政治中保有绝对的话语权。在这样的世界形势之下,中俄两国作为政治、经济、军事大国,其合作对抗美国霸权政治的形式也成为了一种必然。我们都知道美国的核力量足以对抗全世界,其核威慑更是全世界首屈一指。中国、俄国最为有核国家,中国俄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制约美国的力量,美国在侵入其他国家事务的时候将会不得不考虑到其他国家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中俄外交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中俄在世界范围内的合作,有利于巩固和维持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
第五,中俄外交的胜利结果离不开历史上的友好合作。
众所周知,中俄在历史上除了侵略与被侵略之外,也曾有过多次的结盟。1896年6月3日,中俄两国签订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该条约具有一定的胁迫成分,是中国在战场上失败之后的产物,俄国为了在远东地区争霸制约日本而同中国签订了这个条约,也是中俄首次军事同盟。第二次中国与苏联于1945年8月14日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1950年2月14日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两个条约是中国与苏联都处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产物。当时的苏联意图与美国争霸世界,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美国扶植韩国、日本、台湾,而苏联支持中国、朝鲜。这一条约是冷战两极格局的产物,苏联在之后的时间中给予了中国极大的经济支援,还为中国提供了专家、技术等,为中国的快速工业化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也为中俄以后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该条约的中国对于苏联有强烈的依附性,苏联再后来也常常用“撤走专家和技术”来威胁中国,来让中国马首是瞻。而当今中俄所形成的关系,是不结盟而又战略协作的关系;关系十分密切而不存在依附性。这是两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关系,也是两个国家的合作关系前所未有的进步,是当今世界的新型大国关系,两个国家历史上的一次结盟,一次依附都为今天的不结盟、不依附打下了基础,而当今的关系也是两国平等友好的合作关系,相对于以前的合作关系要真诚的多、亲密的多,是基本上不存在利用的关系。这也为两国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结束语
中俄两国的发展模式告诉我们,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主流,中俄新型的大国关系也值得全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国家之间的外交所借鉴。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与俄罗斯的双赢、共赢的局面。综上所述,中俄两国的外交,虽然为双方所处在的国际形势所迫,虽然受到诸多原因的影响与制约,但究其根本,两国的外交与关系良好发展是一种必然。最近,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声称:“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期待着两个国家更深层的的外交与关系发展,期待着两个国家能在国际舞台上携手并进,发挥出更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1]韩明暖,刘传波主编;宋彦,滕培圣,张敏副主编《形势与政策[M]. 2016》,第九章,解析我国的外交关系,第二节,215页
[2]人民日报2001年07年17日:《中俄两国元首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3]《中国近代史》 作者: 吕思勉著,2016年。第122页第三节,康雍乾时的中俄关系
[4]任晓莉:《大国的博弈 中美、中(苏)俄、中日关系若干问题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苏)俄关系,中苏两国解决边境纠纷的曲折历程,163页
[5]《苏联外交六十五年纪事》(1964-1982勃列日涅夫时期),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籴202-203页。
[6]任晓莉:《大国的博弈 中美、中(苏)俄、中日关系若干问题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苏)俄关系,中苏两国解决边境纠纷的曲折历程,
166页-167页
[7]主编:吴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理工版[M]. 2005
[8]徐蓝著. 行走在历史中 徐蓝自选集[M]. 2015,后冷战时期“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435页
[9]美国专栏作家查尔斯·克劳萨默在《外交》季刊1991年春季号上的撰文
作者简介:王笑尘(1998.08-),男,天津市人,学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6级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史。工作单位:山东大学。
指导教师:寸凯宁(1994.10-),男,云南昆明,学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文化消费心理、文化政策等研究。工作单位:山东大学,单位地址:山东。
论文作者:王笑尘 寸凯宁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中国论文; 苏联论文; 俄罗斯论文; 关系论文; 美国论文; 两国论文; 中俄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