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
摘要:目的 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综合外治湿疹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采用毫火针、红外灯照射、针刺、配合血罐治疗湿疹30例,每周3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 痊愈率为33.3%,显效率为56.7%,总有效率为96.7%;治疗后瘙痒改善率100%。结论 局部毫火针和红外灯照射、刺络拔罐、配合背俞穴等穴位针刺治疗湿疹疗效显著,疗程短,治愈率高,远期疗效确定,值得在基层医疗推广使用。湿疹是基层卫生机构最常见的皮肤病。其病程迁延,皮损日渐加重,剧烈瘙痒,易反复发作,痛苦难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本社区卫生机构运用中医综合外治方法治疗湿疹,疗效满意。对2015年5月-2016年7月就诊的30例湿疹患者诊治情况进行疗效分析、6个月的跟踪观察和统计分析。
30例中痊愈9例,显效17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3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10例,女20例;年龄15~70岁,病程10天~12年。每星期3次,10次为1个疗程。
1.2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皮肤病学》中关于湿疹的诊断标准【1】:皮损增厚、浸润棕红色或带灰色色素沉着,表面粗糙,覆以少许鳞屑,可有不同程度苔藓样变,外周可有丘疹、丘疱疹;自觉症状瘙痒;具局限性,可发于身体任何部位。
1.3纳入标准
所选患者均有湿疹皮损及瘙痒,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无并发局部及全身感染。
1.4排除标准
排除患有其他严重疾患,如:各种血液病、严重的肝肾疾患、占位性及胶原性疾病;排除孕妇及小儿。
2.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本病易迁延反复,往往表现为虚实相兼,治当祛邪与扶正并举。本疗法考虑社区医疗设备配备实际情况,采用火针、红外线照射、刺络拔罐和体针综合治疗方法。火针和红外线照射以祛风湿、刺络拔罐以治血、体针以调和营卫气,达到治病求本。
2.1 火针和红外线照射治疗:湿疹局部阿是穴进行毫火针点刺治疗。具体方法:应用25mm×13mm(粗×长)不锈钢半寸毫针代替火针局部行火针点刺,多为皮损外围及中间,或者寻经刺,每针间距约8~10mm,点刺深度2~3mm,不能太密太深。刺完若有血液或体液流出,待自然流出少量血液或体液后用干棉球按压止血。然后进行红外线照射治疗,照射后局部红热。
2.2 背部刺络放血:取大椎穴、肺俞穴、膈俞穴。具体方法:每次选取1~2穴位放血,用一次性采血针对准所选穴位后,快速点刺5~10针,然后迅速拔罐,根据出血情况,约3分钟起罐。放血后饮用200ml温开水。女性患者经期不宜刺络放血。
2.3 针刺治疗:根据辨证论治选取膀胱经背俞穴:肺俞、膈俞、脾俞、肾俞、大肠俞,再加曲池、血海、三阴交、太冲、足三里等,均选取双侧穴位。
在治疗期间,患者易清淡饮食、忌食煎炸、香燥、辛辣等刺激食物,情绪应平稳。
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随访6个月,判定临床疗效。
3.结果
3.1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相关内容年拟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痊愈:红斑、丘疱疹、渗出、瘙痒等皮疹、症状完全消失,病情无反复;显效:上述皮疹消退80%以上,症状明显减轻,病情时有反复;有效:上述皮疹消退30%以上,症状减轻,病情时有反复;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症状、病情无减轻。【2】
3.2结果
本组30例中痊愈9例,显效17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4.典型病例
案例:患者,女,45岁,设计师,2014年10月29日初诊。主诉:无明显原因四肢出现湿疹10余年,瘙痒难忍,症见:皮损以双手、双足为重、皮损明显、皮肤增厚,时有溃破流水。夜间瘙痒明显,影响睡眠,性急、口苦,纳可,二便尚可,舌黯红,苔薄腻,脉滑。每遇生气、饮食辛辣海鲜食物,湿疹加重。得病期间进行过西药及中草药治疗,时好时坏,湿疹面积日渐扩大,未能控制。辨证:营卫不和、湿热内蕴,泛于肌肤。治宜清热利湿、疏风止痒。由于患者皮损面积较大,综合考虑后,将治疗分两阶段两疗程,第一阶段火针只选择点刺上肢湿疹处。其他治疗方案同上文,每周3次,治疗2次后,皮损面积已经开始缩小,痒感减轻。治疗10次后,全身湿疹面均无痒感,上肢皮损治愈,皮肤变薄;下肢未行火针,皮损亦有明显恢复。接着,进行第2疗程,这次火针改为点刺下肢湿疹部位,继续进行上述综合治疗方案,同样一周3次,10次后,病痊愈。跟踪观察半年,病情无反复。
5.讨论
湿疹属中医“湿疮”“浸淫疮”、“旋耳疮”、“绣球风”范畴。中医学认为,湿疹多由禀赋不耐,平素过食辛辣、脾胃受损,失其健运,蕴湿不化,又兼腠理不密,外受风邪,内外之邪相搏,致风湿热三邪浸淫肌肤而发病【4】。溃破则流水,风邪袭表,扰乱营卫气血则瘙痒。急性者以湿热为主,局部出现丘疹、红斑、小水疱,伴瘙痒等;亚急性者多与脾虚湿恋有关;日久不治转为慢性,病久耗伤阴血,血虚风燥,表皮损伤,逐渐增厚,可有色素沉着乃致肌肤甲错。
其病症特点为:皮损红斑、渗出或结痂、肥厚、苔藓化、瘙痒和疼痛。
本病的发生与心、肺、肝、脾脏腑功能失调,营卫不和有关。治疗应予调和营卫、清热解毒祛湿。
湿疹湿性重浊、粘腻,需借火力和温热刺激,激发经气,疏通气血。火针可“借火助阳”以补虚,“开门祛邪”以泻实,“以热引热”使火郁壅滞得泻,即“火郁发之”之义【4】。毫火针较一般火针细、短,并且针孔小,可以提高针刺密度和患者耐受度。湿疹面积广泛,利用毫火针点刺湿疹局部,再配合红外灯照射,能直接调和局部气血,濡养肌肤,更能助阳通络,消脓散结。
后背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所过之处,督脉主一身之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故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拔血罐以治血,可起到利湿解毒、调和气血及“血行风自灭”、活血疏表的功效。大椎穴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交会穴,对其点刺放血,可以起到泻阳中之阴邪,清肺泻热、祛瘀通络之功效;肺主皮毛,肺俞为肺的背俞穴,点刺出血可清肺泻热;膈俞为血会,具有其他腧穴不可替代的活血及凉血作用,有补血及调节诸脏腑功能,可清热凉血,点刺出血可使邪随血出,湿毒消尽【3】。
背俞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背部的部位,体针重点选择双侧肺俞、膈俞、脾俞、肾俞和大肠俞等背俞穴,以调整脏腑功能,激发人体内的防御机制,改善患者的体质,增强免疫力,可有效地降低本病复发率。根据本病特性还配有曲池、血海、三阴交、太冲、足三里。其中曲池为大肠经的合穴,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具有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湿热;血海主血分病,脾经所生之血在此聚集,具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功能,再配合曲池,能疏风邪,清血热;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交会穴,有健脾化湿之效;太冲为肝经原穴,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故针刺太冲可祛湿泻肝火;脾虚湿困型加足三里,有燥化脾湿、生发胃气之功效。此套选穴可在清热解毒祛湿的同时调理全身气血,增强免疫力,达到治病求本。
6.结语
现代医学认为,湿疹是由复杂的内外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对湿疹尚无特殊疗法,药物作用单一,主要以激素类的外敷药物为主,容易产生副反应和药物依赖性【6】。中医认为,本病易迁延反复,往往表现为虚实相兼,治当祛邪与扶正并举。用火针和红外线照射以祛风湿、刺络拔罐以治血、体针以调和营卫气,达到治病求本,远期疗效确定。本套中医综合的外治治疗方法,疗效确切,用到的医疗设备简单,但治疗期间需要患者和医师的长期配合、用时较长,适合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 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04-60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6
[3]诸剑芳,金肖青,俞迈红.背俞穴刺络拔罐结合针刺治疗急性湿疹35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6):565,571.
[4]王桂玲,郭静,谢新才.贺普仁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3):94-95.
[5]才源.针刺配合走罐治疗慢性湿疹30例疗效观察[J].国医论坛,2013,28(1):30.
[6]崔金星.针刺治疗小儿湿疹68例临床观察隅[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2009年2009,1(4):378-379.
论文作者:王绚丽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1
标签:湿疹论文; 疗效论文; 针刺论文; 患者论文; 局部论文; 曲池论文; 太冲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