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世界史的研究进展——对2011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转载论文和全年索引的统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史论文,研究进展论文,统计分析论文,年中论文,报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体系的一部分,中国的世界观已经成为全人类世界观的一部分。世界史可以更好地解析文化因素在各国社会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可以总结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011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世界史”成为一级学科。1997年学科目录调整之前,世界史拥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和“地区国别史”3个二级学科。1997年学科目录调整,将世界史的3个二级学科合并为1个,成为了“历史学”一级学科下8个二级学科中的一个。由于这次学科目录调整等原因,近十余年来,世界史学科队伍呈明显的缩减趋势,世界史学科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世界史学科现在升级为一级学科是时代的需要,说明世界史学科在中国面向世界的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顺应社会发展之举,适应了全球化的要求,对中国融入世界很有帮助。由此,世界史学科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本文拟对2011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所转载的学术论文和汇总的世界史论文索引进行全面整理的基础上,对世界史研究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分析。
一、2011年度《世界史》学术论文转载概况
(一)《世界史》栏目设置及转载论文数量
根据2011年转载论文和全年索引的数据统计,正式发表的世界史研究论文共计1363篇,其中会议综述、研究综述、书评为120篇,研究性质的论文为1143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共计转载117篇,转载比率为8.58%。其中主要栏目转载的数量分别是“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转载了28篇,“世界近现代史研究”转载了46篇,“理论与方法”转载了12篇,各类“专题史研究”转载了14篇,“动态与综述”转载了15篇,“书评”转载了2篇。
(二)来源期刊全文转载量排名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所转载的文章来源依旧十分广泛,所涉及的期刊有45种。其中来源期刊所占篇目较多的依次为《世界历史》、《历史研究》、《史学集刊》、《史学理论研究》和《史学月刊》等(见表1)。从表中的统计数据还可以看出有79篇文章来源于历史学专业期刊,占总转载数量的68%,说明专业期刊以其专业的办刊理念和编辑水准吸引了众多的优质稿源。
(三)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统计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所转载论文的第一作者主要来自于高等院校和社科院研究机构。全年转载的117篇文章,其中92篇文章的作者来自高等院校,比例高达78%,有14%的作者来自国家和各省市的社科院研究机构,另外还有8%的作者是来自海外(参见下图)。
从2011年《世界史》全文转载论文的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排名来看,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其传统优势的学术底蕴、精锐的学术团队、浓厚的学术氛围继续蝉联《世界史》全文转载作者数量的榜首。此外,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作者数量众多,几乎占据了《世界史》全文转载的作者数量的近半数(参见表2)。可见,世界史学科机构的设置、研究单位的政策支持等因素会有效地提升学者科研能力的提升,从而推动世界史学科的整体发展。
二、世界史研究的学术进展
通过对以上数据所涉及的论文主题进行整理分析,可以看出2011年我国世界史研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有显著进展:
(一)世界史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不断深化
2011年关于世界史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的论文共计40篇,其中大多数的文章沿袭了我国世界史理论与方法研究的传统,主要是对国外史学家的思想和理论进行介绍和阐释。如有多篇论文分别以布罗代尔、赫伯特·阿普特克、布克哈特、桑巴特等西方史学家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评介了他们的史学理论。另外,本年度世界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动向。如深化了历史哲学研究。历史哲学研究关乎历史学的本源和存在的价值,有的学者从研究英国学派的本体论自觉出发,探讨了建立世界史的中国学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张乃和
《英国学派与世界史本体论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1.7)。另如引入和推广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有的学者从借鉴的角度研究了美国知名的全球史学家和环境史学家克罗斯比的治史方法,为中国史学界提供了借用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其他学科的方法来研究历史的路径参照(刘文明《从全球视野与生态视角来考察历史——克罗斯比治史方法初探》,《史学理论研究》2011.1,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1.5)。以上理论和方法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不仅对整个世界史的研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而且为构建中国本土的世界史话语体系做出了有益贡献。
(二)世界史的学科建设问题成为焦点
世界史升格为历史学的一级学科,引发了史学界对世界史学科发展的高度关注与热烈讨论。国内世界史学者先后召开了三次全国世界史学科建设发展研讨会,围绕世界史学科的学科体系完善、研究力量建设、课程改革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但是遗憾的是这些对世界史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讨论并没有在期刊上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扩展,并且由于期刊自身运作的周期较长等原因导致2011年关于世界史学科建设的文章共计只有19篇。其中有的学者通过对我国世界史学科发展进程的总结性回顾,展望了其未来宽广的发展前景;有的学者则阐发了世界史学科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性(郭小凌《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前世今生》、高毅《不懂世界史,何来现代化?》,《河北学刊》2011.1,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1.5);有的学者则认为,我国的世界史研究要紧密结合现实,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钱乘旦《“世界史”研究要以现实关怀为指向》,《光明日报》2011.8.1)。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取决于人才的素质,应该从语言、理论和学术视野等方面加强人才培养,并为人才提供充足时间和争鸣的氛围(马克垚《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世界史人才》,《光明日报》2011.8.19)。
(三)文明的起源和交流问题有新突破
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交融和互动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文化、区域和国家的历史进程。长期以来学术界都非常关注这一议题的研究和讨论。2011年对文明史的研究又有新突破。新近研究动向是对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对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进行细致深入的考察,如杨共乐从古代罗马丝的来源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一视角来追寻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轨迹(《古代罗马作家对丝之来源的认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3,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1.9;《“丝绸西销导致罗马帝国经济衰落说”源流辨析》,《史学集刊》2011.1),侯建新从西欧文明的来源探讨了三个文明之间交融和共生关系(《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世界历史》2011.4,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1.11)。还有《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2期组织策划的“世界历史上的文明交往”专栏,彭树智、刘德斌、董欣洁等学者分别从人类文明交往的新自觉时期、文化的交流、碰撞与国际体系的变迁、世界史编纂中的文化“交往”等议题讨论了人类文明的共生和互动关系。
(四)专门史研究的现实取向渐成气候
2011年环境史、城市史等专门史研究领域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关照现实。一直以来,研究世界史的学者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心系我国社会发展建设,对目前中国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生态恶化、城镇化、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问题,本着借鉴西方国家历史发展经验的研究宗旨,推出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环境史研究新动向其一是加强了和国外学术同仁的交流。国内学术刊物直接刊登了环境史大家唐纳德·沃斯特的文章(《环境史研究的三个层面》,《世界历史》2011.4,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1.2),便于国内学者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领域的国外最新研究动态。其二,环境史研究除了延续往年传统,主要关注的是美国环境史,同时也开始探讨环境史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现状。如高国荣认为,欧洲的环境史研究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色和全球史的视野,而且从一开始就重视城市环境问题(《环境史在欧洲的缘起、发展及其特点》,《史学理论研究》2011.3),包茂红认为印度环境史研究与美国环境史注重荒野和欧洲环境史研究注重工业污染不同,它注重研究殖民主义的复杂影响,因而带有强烈的生态民族主义色彩(《印度的环境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10.3)。
城市史研究在2011年成绩斐然。除了美国城市史研究延续了以往的领先态势之外,英国、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国的城市化进程历史也日益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如孟广林等学者评介欧美学者研究英国中世纪城市发展史具有跨学科、多方法、宽视野等特点(《近百年来欧美学者对中世纪英国城市史的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1.3);朱明对中世纪法国城市进行了具体考察后,认为应该批判地认识西欧中世纪城市“自由”说(《略论中世纪法国城市的“自由”》,《法国研究》2010.4,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1.2)。值得一提的是,中东地区特定的文化传统与历史基础,注定了中东国家现代化进程历经坎坷,我国史学界对这一进程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中东国家城市问题研究也涌现出较多佳作。
(五)世界古代史研究有所拓展
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对世界古代史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河流域、古希腊、古罗马等屈指可数的几个国家和地区,研究议题也大多停留在雅典的民主制度、古罗马的军事制度等方面。2011年关于古代东方两河流域的研究论文总计9篇,其中有4篇是由吴宇虹及其学术团队完成。这些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史料价值非常高。关于古希腊的研究论文总计36篇,古罗马的研究论文总计37篇。2011年的古希腊宗教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开始成为学术热点课题。如黄洋以雅典为个案,论述了希腊宗教的信仰与崇拜及其对城邦社会与政治的建构《古代希腊的城邦与宗教——以雅典为个案的探讨》,《北京大学学报》2010.6,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1.3);裔昭印从神话和仪式的角度,诠释了古希腊宗教对城邦政治的塑造(《宗教与古希腊人的政治生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1,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1.5);李永斌、郭小凌探讨了古希腊阿波罗神的起源与传播,从中可以对希腊人的宗教心态观念管窥一斑(《阿波罗崇拜的起源与传播路线》,《历史研究》2011.3,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1.9)。这种从宗教信仰及其社会效应的角度来考量古代的政治、社会与文明的理路,深化了人们对希腊古典文明的认识,拓展了历史学研究的视野与空间,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示范意义。
综上所述,2011年我国学术界在世界史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当然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以外,2011年世界史研究还有许多进展可圈可点。如区域史研究异军突起,2011年区域史研究的文章总量有较大增长,其中关于东北亚地区的论文总计29篇,东南亚地区20篇,南亚印度15篇。我国学者的学术兴趣逐渐转向这一地区,无疑与中国在亚洲东部区域性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的国际政治局势有关。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世界史研究总体布局严重不均衡的发展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世界史研究尚有许多领域有待史学界进一步开发和深入发掘。如美国史、英国史、日本史、俄罗斯史等国别史仍然是研究重点(2011年关于美国史的研究论文总计245篇,英国史154篇,日本史118篇,俄罗斯史74篇),德国史、法国史等其他国别史依旧是弱势学科(关于德国史的研究论文总计39篇,法国史38篇)。
总体来看,未来世界史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亟需在人才培养、布局调整等学科基础建设方面加大改进力度。相信凭借着2011年世界史学科地位提升的“好风”,在我国世界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世界史研究必将不断地朝着整体均衡、全面提高、自成体系的方向发展。
感谢孟广林教授在本文写作中提出的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