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防雷防灾管理及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论文_陈伟

浅谈防雷防灾管理及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论文_陈伟

身份证号码:45052119720810XXXX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及家庭之中的信息设备不断增添,使得雷电灾害的发生几率也不断提高,为了能够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获得保障,防雷防灾管理及减灾技术的应用是极为重要的。对此,文章针对防雷防灾管理及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实施了进一步的论述。

关键词:防雷防灾管理;综合防雷;减灾技术;应用;发展

引言

雷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由于雷电产生的时候具有非常大的压力,并产生非常强大的电磁脉冲,其破坏性是非常大的,所以雷电灾害也属于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也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在各个行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如果一旦遭到雷击势必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防雷防灾的管理及减灾技术的应用是极为重要的。

1.我国当前阶段防雷防灾管理的具体现状

1.1在实施防雷防灾管理时系统工程观念存在不足

自从国家相关部门针对防雷防灾问题发布了相对应的标准提倡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执行之后,各个行业都针对自己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行业标准,于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工作局面在各个行业中成为了普遍的存在。尽管针对这些问题国家相关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期待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能够形成行业之间的大联合现象,以保证能够实现管理的统一性,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系统工程观念存在不足造成的。

1.2技术标准以及法规缺乏系统工程的观念

在实施防雷防灾工程建设的时候,一般情况下都需要对国家各个技术标准及规范来执行,同时还应该对本行业、地方等方面的具体标准和规定来严格执行,比如在建筑、电气、采暖空调、防雷以及当地市政规划设计等等。由于我国关于防雷防灾方面的标准体制存在着弊端性,使得相关领域的规范、标准之中重复条例、相互矛盾等现象屡见不鲜,促使防雷防灾工程参与建设的技术人员,在具体实施的时候经常会感到无所适从。

2.防雷防灾管理及技术应用的主要内容

2.1防雷减灾防护管理的主要内容

雷电灾害主要发生在雷雨季节,属于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如果处理不好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造成经济方面的严重损失,同时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情况。由于雷电灾害具有较高的发生频率,所以有必要实施防雷防灾管理以及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实施防雷防灾防护技术的时候,应该针对雷电灾害形成的原因来实施,而雷电灾害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⑴人们的防雷防灾思想意识较为落后。由于缺乏相应的思想意识,所以对于防雷避害的措施及防备方面在建设的时候也较为缺乏,这就使得雷电灾害问题非常容易发生。⑵缺乏雷电灾害防护知识。由于防护知识的缺乏一旦雷电灾害发生,那么将很难在事故发生之后开展及时准确的补救工作,促使雷电灾害所带的损坏进一步扩大。⑶各种现代化先进电器设备在普通家庭的入住。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雷电灾害发生的几率,同时也扩大了人们遭受雷电灾害波及与影响的范围。

2.2防雷减灾防护技术应用的主要内容

防雷防灾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社会民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是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可见防雷防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采取防雷减灾技术来针对雷电灾害实施科学管理,有利于国内各个地区防雷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⑴直击雷的防护技术。直击雷是一种常见的雷电灾害,主要产生于云层之中,对其可以通过避雷线的设置来实施防范,避免其带来相应的灾害。此外,还可以让输电线对导线实施一定程度的屏蔽,进而降低导线上的感应电压。⑵感应雷的防护技术。感应雷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静电感应、电磁脉冲等现象发生而导致的。对其实施防护的时候主要是通过避雷网的架设来实现的,以避免雷电灾害对输电线造成一定的损害。⑶有效对等电位进行连接。这种方式是防止雷电灾害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将导电装置进行分离,并将其有效的连接于其他电子设备的等电位之中,促使电位差获得减少,从而实现避雷的目的。

3.防雷放在技术应用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1应遵循科学性原则

防雷防灾工作的开展主要保护的就是建筑物、电器设备以及人等对象,在进行防护的时候需要对它们实现统筹兼顾,当前各个行业以及国家所制定的标准关于防雷规范的内容,都是针对这些保护对象而进行各种条例制定的,在进行制定的时候首先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科学性原则。针对于防雷安全保护问题,应该尽可能的依据安全标准来执行,以保证能够做到万无一失,尤其是那些极为重要的工程项目,更加应该依据国家标准来对防雷规范实施考虑,这些方面与科学性原则是相符合的。但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还需要具有灵活性,因为科学技术在实际发展中,不可能保证已存在的规范始终保持正确无误。

3.2应遵循经济性原则

在实施防雷防灾管理的时候,除了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外,还需要考虑其经济性原则,在已制定的防雷规范条例中就充分的对这个原则进行了体现。例如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将建筑物实施了相应的分类,这样才能够根据类别来分别对待,进而对经济性原则进行充分体现。此外,还需要对于概率统计的相关概念进行充分利用来对防雷防灾问题进行思考,进而能良好地对科学性与经济性两种原则实施统筹兼顾。由于雷电形成方式的多样化,所以在选取防雷安全标准的时候也存在着不同,进而在耗资方面也存在着不同,所以需要对相应的雷电流数据进行充分的考虑,来进行防护的设计。

3.3应遵循耐用可靠性原则

通常人们都会认为防雷防灾安全保护工作在平时并没什么用,其存在的特点基本上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因此,在建设时采用防雷设备需要特别考虑其耐用可靠性原则。有些雷灾的实际发生的主要因素就是相关设施的年久失修,使得防雷防灾设备在其中难以发挥作用,或由于在施建时的设计与施工等因素而使得防雷防灾设施存在不完备、不完善的问题,而促使出现雷击的现象造成损失。

4.雷电灾害的具体特点

4.1在城市之中雷电灾害的具体特点

雷电灾害发生的主要区域就是城市与农村,在现代城市之中如果遭受到雷电灾害的攻击,将会手打极大程度的损害,尤其是在经济方面的损失更为严重。根据对某省在2014年至2018年遭受雷电灾害的数据统计,该省遭受直击雷的攻击比例约占自然灾害发生总数比例的19%,遭受感应雷攻击约占的比例为总数的81%。雷电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城市所占比例高达90%以上,而农村所占比例约占10%。

4.2在农村地区发生的雷电灾害特点

农村地区相比于城市地势较为空旷,而且建筑物的高度也不是十分高,所以在进行泻放雷电的时候,基本没有进行相应的防雷设施的建设,主要依靠一些树木、天线以及低矮房屋等因素来实施雷电协防,也使得这些因素成为了雷电主要袭击的目标。使得农村地区的人们的安全难以获得保障,促使每一年都会发生雷击死亡的事件。

5.防雷防灾管理中的主要防护措施

5.1针对城市区域的雷电灾害采取的主要防护措施

在城市之中一般比较重视直击雷的防护,针对于直击雷类型的灾害所设置的防护装置也是非常完善的,但是对于感应雷击灾害所带来的危害却并未重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般都会认为,只要安装了相应的防护装置就没有后顾之忧了,而对于当前雷电灾害所发生的新变化并不了解。而且在当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各个行业的办公单位都在办公楼之内增设了各种信息设备,但是对于这些电子设备所需要设置的防雷保护措施并未进行了解。因此,在建筑物内不仅需要针对信息设备实施相应的外部防雷措施,还需要对感应雷的防护措施进行加强。

5.2农村地区减少雷电灾害的具体措施。

5.2.1针对农村住房的直击雷灾害的防护措施

在实施农村房屋建设的时候,可以通过安装简易直击雷防护装置来实施防护,比如采用大于Φ8的圆条来进行避雷带的制作,在安装的时候沿着容易遭受雷击的屋脊部位来进行敷设,并将其在房屋的两端部位进行接地。而且在两端接地的地面上,每处都需要设置相应的接地体,并采用不少于两根的角钢作为接地体,将其打入到地下,还需要保证接地体与圆条之间连接的可靠性。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大多数直击雷的攻击进行有效防护。

5.2.2针对农村地区感应雷灾害的防护措施

农村地区不仅会出现直击雷灾害,还有可能过会出现感应雷的攻击。因此,农村地区不仅需要安装直击雷防护装置,还需在此基础上,增设相应的防护装置。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较差,所以在进行增设的时候需要结合条件而定。由于供电线路在敷设的时候一般会采用架空的方式,所以非常容易造成感应雷的入侵,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通过加装电涌保护器的方式来实现感应电的防护。此外,还应针对农村地区开展防雷防电的宣传工作,加强对雷电知识普及的力度,比如雷雨天气来临时不能在树下进行躲雨,不能在较为空旷的地方停留或劳动等。

5.3现代化防雷防灾的重要措施

5.3.1强化防雷检测行业管理力度

在实施避雷装置安全检测工作的时候,与一般的业务工作开展的时候存在着差异性,其涉及的范围较广,因而需要依据法律规定来进行相关安全检测工作,同时还需要构建完善的检测组织机构,以保证防雷防灾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由于相关防雷防灾部门,在防雷技术及人才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尤其是在系统防雷方面的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力量与配置等方面的实力和基础都比较强,有些部门长年都在开展防雷防灾工作。但是,这些防护部门与系统一般情况下是自成体系的,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所以并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使得管理的规范化难以实现。因此,更加应该建立相应的避雷装置安全检测网,促使各方面的职能都能够比较好地将其作用仅性充分发挥。如果在防雷防灾工作在开展的时候,仅仅依靠气象部门来对雷电检测的任务进行承担,那么将很难使预期的目的得以实现。所以只有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实施最大程度的调动,才能使《气象法》赋予相关防护部门的职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挥。为了保证检测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有必要针对雷电灾害防护设备制定相应的制度,比如检测资质审批制度、资质年审制度、检测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等等,促使防雷防灾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具有规范化。

5.3.2做好雷电防护资料管理工作

雷电灾害的成因一般都是由于直击雷、雷电感应与雷电波等入侵而引起的,具有极强的局部性。在气象部门现行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主要涉及到观测的雷电天气现象的项目就是闪电与雷暴等,并针对这两种天气现象进行详细的记录。如果依据当前的雷电观测资料,来针对地上相关的建筑物实施防雷工程的设计。而对于航天、航空等领域,更加需要对雷电探测资料实施细化,在范围、测量技术等方面的要求也更广、更高,其内容主要包括电磁发生的演变过程、雷暴云的电结构还有起电机制等内容。如果能够构建完善的雷电检测体系,对于防雷防灾工作开展的科学性是有利的,这对于相关部门制定雷电灾害预警机制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当前阶段的雷电灾害资料的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⑴通过雷电防护日常工作的常规检查、检测之中获得;⑵受到雷电灾害攻击的单位与用户,在进行保险理赔业务办理的过程中获得的;⑶通过广播电台、电视以及报纸等媒体中的相关报道,以及年鉴资料、相关部门的简报之中获得;⑷通过相关区域之内所设置的雨量观测人员上报而获得的。通过上述几种雷电灾害资料的来源,不难发现其存在的局限性是较大的,很容易出现遗漏问题。雷电灾害质量的全面性与完善性,对于雷电灾害发生机制、规律以及建立雷电灾害的相关预警系统的分析而言,其发挥的作用及应用价值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有必要针对雷电灾害资料在各个相关单位、部门之内建设雷电防护信息网络系统,对其主要责任进行明确,进而形成一个由下而上的上报或者备案制度,以保证所获得的全年雷电灾害资料不会出现遗漏问题。

5.3.3针对建设项目建立相应的雷击风险评价

风险对于任何单位部门而言都是不确定性的,可以使单位在未来实施管理中所遭受的损失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而风险主要就是指发生损失事件的主要概率。就建设项目工程的风险而言,雷击风险的有效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在当前已成为研究防雷防灾工程项目可行性、可靠性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实施风险评估的时候,可以根据建设工程项目30年内的雷电资料进行相应的分析,进而获得当地雷电的主导与次主导的方向。

5.3.4针对新建建筑物的防雷项目的各个环节加强的管理力度

新建建筑物的防雷工程项目在建设的时候,主要包含防雷设计、施工、以及竣工这几个环节,在进行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其实施严格的审核,在审核的前期阶段主要针对防雷管理、设计和施工这几个角度来实施雷击风险的评估。站在防雷防灾管理的角度来分析,新建建筑物在实施防雷装置的建设时,需要对防雷装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其评估的主要依据为防雷规范和施工图集,并对相关技术的要求进行熟练掌握,在平时施工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各个环节的经验交流,并通过互相学习、讨论等方式来共同提高设计的审核水平。此外,还需要对建筑施工水平的总说明、规划许可证等要素实施检查,进而对建筑的性质、用途、总建筑面积等环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还可以将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所处的综合环境、全套电力施工图以及防雷设计图等方面的可行性实施具体化、明确化的评估意见,防雷设计图主要包括屋顶防雷平面图、基础接地平面图、均压环设计图、等电位连接图、转换层防雷平面图、玻璃幕墙接地设计图等图纸。站在防雷设计的角度来分析,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安装的前期对于可行性评价程序,依次为基础接地系统评估、接地线系统评估、均压环系统评估、侧击雷系统评估、屋面接闪器系统评估、电源防雷电波入侵系统评估、信号线防雷电波入侵系统评估和等电位系统。站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对于防雷装置的施工监审、竣工验收的角度实施的防雷施工评估,其评估的程序依次为防雷设施隐蔽工程分段检测、桩、承台、地梁、桩筋引下线、均压环、外墙金属门窗、避雷网格、避雷带、避雷针、等电位、避雷器、电磁脉冲性能等相关评价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雷电灾害属于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造成的破坏性是极为强烈的,进而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对于人类而言是他们所面临的灾害等级最高的形式之一。因此,需要针对国内各个区域的地方加强防雷减灾管理工作的力度,促使各个部门的防雷管理意识及能力获得快速提升,进而保证各个行业的生产生活能够安全有序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郑三民.防雷减灾管理及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研究[J].民营科技,2010(09).

[2]徐冰.浅谈建筑防雷安装措施[J].民营科技,2011(07).

[3]林凤华,李兰霞.浅谈雷电的危害和防御[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2010.

[4]田利国.新形势下防雷减灾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J].科技与创新,2015(22):26-30.

[5]罗飞云,罗飞虎,邹志红.防雷减灾管理工作现状分析与思考[J].通信设计与应用,2015(7):87-88.

[6]范方福.村雷电防御科普宣传探讨[J].理论研究,2015(12):35-37.

论文作者:陈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  ;  ;  ;  ;  ;  ;  ;  

浅谈防雷防灾管理及综合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论文_陈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