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岳武
(福建省漳州市医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摘要】心脑血管病是人类第一杀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脑血管病重要病理基础,防治AS是开展相关疾病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AS发生的始发事件,内皮损伤可削弱其生理功能,增加脂质浸润风险,致NO生物活性下降、平滑细胞迁移、斑块不稳定、血栓形成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主要通过血管收缩与舒张因子、黏附分子、细胞因子、凝血纤溶物质等血管活性因子参与AS发生进展,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血管紧张素Ⅱ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参与AS发生进展。许多抗AS药物可作用于血管内皮功能及其相关作用途径,此靶点也为抗AS新药开发指明了道路。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功能障碍
心脑血管病是人类第一杀手,我国心脑血管病防治现状不容乐观,仅心血管病患者便已超2.5亿人,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扩大。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血管病,是心脑血管病重要病理基础。不同部位AS可引发不同类型疾病,发生于冠脉可进展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coronary heart diseas,CHD,简称冠心病),发生于颈部动脉可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CVD),AS还与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外周神经功能病变等疾病密切相关,防治AS是开展以上疾病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1]。AS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晰,AS是多基因、多因素、多阶段疾病,可能与全身性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内膜慢性炎症、管腔狭窄密切相关,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流行病学调查的普及,越来越的证据表明血脂增高与紊乱是AS发生的重要前提与基础,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AS发生的始发事件[2]。以下就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供借鉴。
1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AS形成的关键环节之一
1.1 血管内皮功能
血管壁可分为内膜、中膜以及外膜构成,AS发生、进展过程实质上是血管壁损伤与修复的过程,血管壁主要成分为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其周围细胞外基质。血管内皮由内皮细胞构成,绝大多数覆衬在血管内膜表面,是血管壁与血液间的分界细胞,是组成血管封闭管道系统的形态基础,完整的内膜可有效黏附有害物质,保护血管壁,内皮细胞可释放数十种血管活性物质,具有屏障、调节血管张力、抗凝抗纤溶、抗血栓、抗炎、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等多种生理功能。
1.2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AS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指内皮细胞在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刺激性出现的功能异常,普遍认为其是AS的始动环节,内皮损伤,可削弱其生理功能,增加脂质浸润风险,致NO生物活性下降、平滑细胞迁移、斑块不稳定、血栓形成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活性物质与AS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管内皮是一个多功能内分泌器官,参与多种复杂的机体功能调节,内皮分泌功能失常可能造成血管张力、黏附分值表达异常,内皮功能障碍与血管活性物质表达失常互为因果,与AS发生、进展密切相关。
2.1 血管收缩与舒张因子
收缩因子主要包括ET、Ang、TXA等,舒张因子主要包括NO、PGI等,不同因子具有不同的生生理功能,与AS密切相关。研究证实,内源性NO是天然的抗AC分子,其具有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及其生长因子释放,抑制单核细胞活化,抑制活化内皮表达等多种生理功能,高水平NO可产生细胞毒性物质,具有较强的氧化活性,可产生血管损伤加重AS[3]。NO其反向调节因子为ET-1,与AS严重程度正相关,ET释放增加,可增强血管收缩能力,引起斑块形成、扩大,并导致血管修复障碍。PGI2、TXA2是一对调节血管壁紧张性物质,是维持血管内皮功能的重要活性物质,前者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后者具有收缩血管、诱导血小板聚集作用。
2.2 黏附分子、细胞因子、凝血纤溶物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S是一种炎症反应,细胞黏附参与免疫调节、炎症反应、血栓形成等多种作用,E选择素可调节内皮细胞黏附作用,P选择素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起始黏附,这些黏附分子具有一定的抗AS作用,其表达以及相关信号途径有望成为治疗靶标。在动脉斑块形成中,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主要包括活化免疫细胞、某些间质细胞、以及许多多肽类活性分子,包括白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趋化因子等,与AS最相关的生长因子EGF、PDGF、VEGF、PGF 等都与血管内皮功能密切相关,如VEGF可诱导血管通透性增加,许多因子与炎症密切相关,参与AS形成、发展。近年来,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与AS研究较多,MMPs参与AS斑块局部浸润,可致内皮细胞防御功能下降。内皮细胞可摄取破坏促血小板聚集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等,具有一定的抗血栓作用,内皮细胞是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合成的主要场所,内皮细胞功能可影响凝血功能,内皮细胞还可主动释放促纤溶酶参与纤溶,参与AS进展。
3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血管紧张素Ⅱ与AS
危险因素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的ROS,若发生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易侵入血管壁,在ROS作用下产生大量的氧化LDL。Ox-LDL等可识别氧化LDL,氧化后LDL大量进入巨噬细胞,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是AS进展重要病理学标志。Ox-LDL与AS密切相关,其不仅具有促巨噬细胞增殖退化、诱导内皮细胞增生与平滑肌迁移、促血管收缩、促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还可促Ang Ⅱ在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加重AS。
4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治疗对抗AS与展望
当前许多治疗AS的药物都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效果,如外源性NO药物、内皮素拮抗剂、抗氧化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降脂药物等。以他汀类药物为例,他汀类药物是一种可逆转斑块的药物,常用于AS将其相关疾病治疗,国外学者将他汀类药物比喻成抗AS的“青霉素”,他汀类药物可通过纠正脂代谢紊乱进而抑制ox-LDL生成、直接调节血管收缩舒张状态、上调内皮细胞eNOS表达与提高NO活性改善受损内皮细胞功能、抗炎等作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4]。血管内皮功能及其相关作用途径为抗AS新药开发指明了道路。
【参考文献】
[1]杨永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基础与临床[M].科学出版社,2004(1):3-5.
[2]黄琛,钱海凌,李丽.中医药保护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69-71
[3]孟晓萍.动脉粥样硬化[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1):1-4.
[4]王雅琼,高平进.他汀类药物的血管保护作用[J].临床内科杂志,2011,28(1):18-20.
论文作者:林岳武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8
标签:内皮论文; 血管论文; 细胞论文; 功能论文; 功能障碍论文; 因子论文; 活性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