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 三分天下——世界经济谋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谋略论文,世界经济论文,天下论文,隆中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场大的变化、大的风暴正在逼近,正在来临。这场大的变化是基于冷战结束后全球格局整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产生的。今年年初,小布什访华选的时间是在2月21日到中国,30年前尼克松总统也是1972年2月21日到中国。小布什这次来中国虽然是和尼克松来中国在同一天,但是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一场非常巨大的变化,这场变化改变了世界格局,改变了大国在国际经济中相对的地位,也改变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和中国的地位
隆中对——尼克松主义战略
大家知道战后的这60年,美国始终是在世界上一家独大。二战结束的初期,美国以一国的经济势力占到一半,工业产出占全世界的一半。它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美国的霸权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的顶峰。二战以前,美国的经济势力实际上在它的本土,它当时也进行海外投资,但这些投资主要在它的家门口,拉美、南美地区。在欧洲的海外投资只占它全部海外投资的12%,但是当时欧洲是世界上除美国之外最富裕发达的地区。美国利用二战后欧洲8个国家在彼此的战争中打得精疲力竭的时候,把手伸到欧洲,要把欧洲的这个经济馅饼放到自己的盘子里来。一方面搞北约,利用军事手段;另一方面不断增加对欧洲的投资,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在欧洲的投资占海外投资的一半以上。二战后出现全球化的浪潮,主要围绕环大西洋盆地展开分工,美国生产的汽车、飞机,欧洲生产的机械产品等等,进行零部件水平的水平分工。这种变化实际上形成了二战后美国的海外经济重心在欧洲的事实。
但二战后美国在亚洲连续打了两场战争,一个是朝鲜战争,一个是越南战争。而这两次战争实际上是把美国的军事力量牵制在亚洲。当时美国主要出于意识形态考虑,冷战时期意识形态是社会主要矛盾。
当战争消耗了美国大量国民财富的时候,欧洲、日本开始走向工业化。70年代当时欧共体9个国家经济势力已经差不多可以和美国媲美,贸易量也大过美国。而日本的一个国家经济势力到70年代后期,已经相当美国GDP的40%。美国在充当世界宪兵的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恢复以及和美国经济势力的对比已开始出现明显此消彼长的情况。这种变化也导致大量美国产品在海外遭到狙击,大量产品进入美国也对美国制造业形成威胁。由于这个原因,尼克松上台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主要谋士基辛格对他讲,美国的战略有大毛病,美国的海外经济利益重心在欧洲,而军事重心在亚洲,这对美国国际利益非常不好。必须赶快调整,要赶快结束越南战争,把军事重心转向欧洲。要实现转移,再就是打中国牌,拉着中国对抗前苏联,那么这是美国70年代中期后形成了尼克松主义的内涵——要把军事重心转向欧洲,与海外经济利益重心相吻合。所以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跑到中国来,签定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在中国台湾问题上让步,把中国和欧美西方国家的坚冰打破,纷纷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尼克松主义实际上一直持续到美国"9·11"之前、冷战格局结束之前,指导着美国的国家对外政策。
后尼克松主义时代的全球格局
70年代之后,国际社会经济继续在发生变化,发生最大的变化,在亚洲地区。日本在70年代中期完成工业化,四小龙在80年代中期完成工业化,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和欧美进行密切的贸易往来,它们都是外向型、贸易立国的国家和地区,实际上越过太平样和北美地区展开分工,然后跨越欧洲展开分工。
但为什么在冷战结束前始终叫冷战状态呢?冷战一词很有意思。当时大家只是在那里舞刀弄枪但并不真的开打,当然也有局部的热点、局部的战争。但是,打不起来世界大战,前苏联和美国都是幅员辽阔的国家,而且人口众多,没有什么满足不了需求的战略资源,完全可以凭借国内的资源和市场支持自己的长期经济发展。而前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以为资源和市场之间的矛盾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激化,大家必须动手。而大家在意识形态上争来争去,最后不伤害自己的经济利益时没有必要动手,因此叫冷战。当然冷战也挺吓人的,最要命的时候,前苏联的几千辆坦克飞机、150个师陈兵欧洲,让欧洲人感到害怕。所以大家把军费减下来,靠美国人的枪炮和大兵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在那种情况下,冷战时期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政治性的、意识形态上的、军事的。大家牺牲自己的一定利益,寻求美国的军事保护,你出人出枪,但是我在经济上要认你是大哥。过去七次乌垃圭回合的谈判,那是美国怎么说,欧洲怎么点头。但是"8·19"之后,整个社会发生变化。俄罗斯的军备游戏玩不下去了,整个社会一夜间转轨,从意识形态到微观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方世界突然没有了敌人,导致整个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冷战结束以后,政治矛盾下降,经济矛盾上升。过去,日本、欧洲靠着美国人出人出枪,现在敌人没有了,朋友关系就发生了变化,经济矛盾就突出了。过去,日本、欧洲和美国的经济矛盾、摩擦冲突不断。欧洲从钢煤联盟到欧盟,一步步走过来就是想在经济上结盟,抗衡美国在经济利益上对它们的侵害。因此,欧洲在冷战结束后,1992年就在丹麦的小城马斯特里赫特宣布成立欧盟,通过马约,统一市场,统一货币,还要进行政治联盟的建设,北约要东扩。欧盟为什么要用欧元来整合自己,就是因为欧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虽然经济发达。人均收入高、富裕,但被十几个国家分成十几个小块,那么这些企业在一个国家里长不大,因此德法这些欧洲最大国家的一流企业去和美国和日本的企业相比不过是二、三流企业。在70年代以后微电子、新的通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欧盟的领地不断一块块被美国和日本的企业所蚕食,不断被美国和日本所侵占,欧洲人痛感到这点。于是在冷战时期你就要整合,就要成立欧盟,排挤美国的势力,现在欧盟人敢这么说,但当年欧盟不敢讲。只有前苏联退出了这场两霸争斗的游戏,欧洲人才敢站出来造反。
美国人是看在眼里,气在心头。但是也没有办法。你有什么办法阻止欧洲人的步伐,你有什么理由说欧洲搞欧盟不对,搞统一货币不对?美国人第一个反应就是我也搞一个区域性组织,1993年底就成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1997年初启动了北美贸易区。为什么美国对欧洲人起来造它的反反应并不那么激烈,而先是退到北美,又积极地推动环太平洋经济合作?主要是70年代后,世界经济地图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世界经济凸现新的经济增长重心逐渐向环太平洋地区移动的情况。1982年美国跨越太平洋的贸易额首次超过跨越大西洋贸易额,海外经济增长重心正在发生变化。到今天跨越太平洋的贸易额已经是跨越大西洋1.5倍,其中对日、中国香港、韩、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这5个经济体的贸易额就已经超过了对整个欧盟的贸易额。
冷战游戏重演与全球三大新格局
另外美国自己的国内空间区域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它发现外部在亚洲、在太平洋的西海岸出现了一个新磁场,于是把美国的重心向西海岸吸引。美国建国200年,长期的经济重心就在东北部14州,面积并不大,集中在美国的东北角,但却集中了美国50%以上的人口,70%以上的制造业。在空间结构上、在历史上东北美一向是美国的重心,中部和西部地区是原料和市场。二战后两次战争,不断在美国西部地区建设了大量的军事工业,供应军事需要。60年代在美国西海岸第一次有了大规模的投资。然后里根在80年代搞星球大战计划,四年当中平均每年美国国防军费增加幅度都在80%,这样就在美国西海岸地区出现了科技中心。冷战结束后,科技重心就变成了美国新经济的基础。今天美国新经济支撑了美国经济的增长,特别是近10年的经济增长,在增量中占了非常大一个部分。80年代后期,美国人口署第一次统计到,西南部地区人口第一次大于东北部地区。西南地区产出已经占到全美产出的60%,这是1990年时候的事情。如果要放到2000年来看,从有些数字来看西南部的人口和工业产出都要占到全美的2/3以上。也就是说,70年代后美国国内经济增长重心也开始从东海岸向西海岸转移。我们可以做一个计算,美国东部地区的产出和欧盟的产出作为环大西洋盆地的总产出,西海岸地区加上环太平洋,即APEC二十几个经济体的产出作为环太平洋地区的总产出。把美国东西部分别与两大盆地的经济体产出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到90年代中期,环太平洋地区的产出和环大西洋地区的产出已经可以平分秋色。但从增量来看,环太平洋盆地的增量要远远大于环大西洋地区的增量。美国人已经认识到经济利益的重心已转移到环太平洋地区,国家利益重心也要向这一地区摆。五角大楼到2005年的国防白皮书中已经提到,它的军事战略重心要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首先,要将环大西洋地区的潜艇,调一部分到环太平洋地区来。过去是四六分,大西洋占6成,太平洋占4成,在5年内就要调过来。还在关岛部署了美国从来没有在海外部署过的导弹。这不是一个信号吗?还有一个台海问题。自1957年后,美国从未在台湾海峡出现的肮母战斗群,现在来了。过去太平洋地区只有一个肮母战斗群(美国共有14个),现在台湾海峡有两个肮母战斗群。现在调子唱得很高,中国成胁论啊。为什么要恶化中美关系?美国的战略意图到底是什么?美国的战略意图首先是在亚洲这么庞大的人口规模,将来一定在环太平洋地区出现一个全球最大的经济发展区域。
亚洲的战略意义重大,因此战略重心定在亚洲。同时军事战略也要向东部移动,和经济利益重心重合。这一点和尼克松主义是一样的。但是怎么能使亚洲人听你的话呢?现在都是市场经济,大家一起做生意,能发财大家非常合作,如果发不了财,我凭什么和你合作?当欧洲关门的时候,当北美贸易进行整合的时候,亚洲国家和地区对美国和欧洲的出口都是停滞了。特别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80年代以来对美国的出口就是在不断地停滞和下降。经济规律下美国不可能给我更多的经济利益后,我为什么要跟你合作呢?90年代,日、中国香港、韩、中国台湾、中国大陆5个经济体在10年内总出口新增了1万亿美元,其中有5000亿美元是这5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出口。今年大家也可以看到,韩国在亚洲经济中恢复得最好。韩国对中国出口增加了20%,对美国不过增加了8%,没有中国拉它一把,它好不了。中国台湾如果不是对大陆的顺差,它早就死了,它对美国早就是逆差。香港特区不是背靠大陆,它也不行。包括日本不停地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希望中国能拉动日本的经济增长。长期依靠欧洲和美国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不进行调整,就没有出路。让美国把大门打开,把日本和亚洲四小的产品部放进去,它也受不了。所以美国现在想要把环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利益放到自己的盘子里,它只能采用经济以外的手段。
它沿用冷战思维,让大家感到在这个地区有区域威胁,需要美国军事力量的保护。它想在亚洲重演冷战时的游戏,要把中国的变化当作敌人。美国在亚洲地区的战略定位就是妖魔化中国,用中国这个敌人来团结朋友。然后把亚洲经济分化,然后自己来当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老大。你从这个思路看,为什么妖魔化中国的事情层出不穷?为什么冷战结束后台湾问题突然复杂化?中美关系不断恶化?
美国从来没有独立的对台政策,它的对台政策都是附属于它的对华政策,而美国也从来没有独立的对华政策,它的对华政策都是从属于它的全球战略安排。但是美国人的打算是没有用的,它挡不住中国人和亚洲其它地区,特别是日、中国香港、韩、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的经济逐步整合的步伐。我认为我们和东盟的合作是同构的,同质的,竞争面大于合作面。我们应该和日本、亚洲四小龙合作,它们正被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洲大市场逼得没有出路,我们拉它们一把,我们整合起来。广东在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GDP只占全国的3.2%,今天超过13%,因为香港特区的GDP是广东的两倍。那么,韩国是辽宁和山东之和的四倍,日本是中国的5倍,台湾地区是中国福建的15倍。如果日、中国香港、韩、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进行一次整合,一定会拉动中国经济的再一次高速增长,这也是指明中国未来对外开放的方向,区域合作伙伴是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我们的战略指向在这个地方,而且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那么全球三大格局的变化,对中国来说,也会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这个影响之一,你看北美自由贸易区,它把墨西哥拉进去,有一个什么含义呢,就是过去它的劳动密集性产品是从亚洲拿的,美国是和亚洲地区实行垂直分工体系,但是它把墨西哥拉进去之后,就在北美地区建立了一个垂直分工,它给墨西哥非常优惠的关税,这样就把中国的纺织品和亚洲四小龙生产的机械产品给挡住了。1994年北美贸易区成立的时候,在北美纺织品市场上,大中国区的份额是49%,1996年墨西哥就是第一了,到了1998年大中国区的份额降到28%了。1994年就是一个转折点,中国的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大宗出口不是劳动密集性产品,而是机电产品。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长都在百分之二十多,而劳动密集性产品出口一蹶不振。由于这个原因,乡镇企业的增长率也一个跟头栽下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也放慢了。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也降下来了,没有就业机会,又减少了非农产业收入,增量枯萎了,结果三农问题就出来了。
2004年欧盟要东扩,2000年12月欧盟在英国尼斯开会决定要扩进10个国家来,这10个国家部是东欧的发展中国家,这样一来,在欧洲内部又建立了一个垂直分工体系。我们对美国出口占40%,对欧洲出口占25%,占到1/4,那么,在美国出现的效应会第二次出现在欧洲,到2004年挤压中国的外部需求。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和未来的变化,既有机会又有挑战。